拉巴平措、陈庆英主编的《西藏通史》立足史料,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遵循“厚今不薄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努力探讨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编者根据西藏历史发展与祖国内地王朝更迭进程大体接近,以及元朝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辖之下以来基本相同的特点,把《西藏通史》分为“早期卷”、“吐蕃卷”(2册)、“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2册)、“民国卷”(2册)、“当代卷”(3册)8卷13册。每卷分为上下编,上编以专门论述各个时代西藏地方政治史发展脉络为主,下编集中叙述专题和制度史。
熊文彬、陈楠主编的《西藏通史(明代卷)》为明代卷,依照中国历代王朝分期,同时又结合西藏地方历史自身的特点,对1368年至1644年明朝时期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
熊文彬、陈楠主编的《西藏通史(明代卷)》总共14章,第1章主要叙述了元末明初西藏和甘肃、青海等西北藏区的形势,以及明代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僧俗首领的招抚和封授;第2章主要叙述明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和多封众建制度的确立;3—4章主要介绍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权以及各个地方势力的发展与演变;5—9章分别对明代西藏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经济、语言文字、教育、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进行了介绍;10—13章综合明代西藏发展的特点及其现有研究,分别对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演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详细的记述;最后一章则对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地区的传播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行了梳理。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明初对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经略
第一节 元末明初西藏地方的形势
一、萨迦地方政权的没落
二、帕木竹巴势力的兴起
三、元末明初的安多与康区
第二节 明初对西藏的招抚
一、派员招谕吐蕃,攻克河州
二、明太祖确立“广行招谕”的治藏政策
三、派员入藏招抚
第三节 明初对西藏和其他藏区各部僧俗首领的封授
一、何锁南普等来朝受封
二、喃加巴藏卜来朝
三、章阳沙加来朝
第四节 其他藏区在朝廷经营西藏中的作用
一、稳定甘青等藏区,为经营西藏奠定基础
二、甘青藏区的藏族在明初治理西藏中的桥梁作用
第二章 明廷对西藏的管理
第一节 明廷在西藏和周边藏区的行政建置
一、乌思藏、朵甘及俄力思地方的行政设置
二、乌思藏地方的基层建置
第二节 封授三大法王及五教王
一、封授三大法王
二、封授五教王
第三节 明廷封授藏族僧人的封号与僧职
一、洪武年间封授国师、灌顶国师
二、永乐以后封授藏传佛教高僧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
第四节 明廷设置僧录司及在西藏和其他藏区推行僧纲制度
一、僧录司和僧纲的设立
二、西藏和其他藏区僧纲制度的确立与施行
第五节 其他措施
一、朝贡与赏赐制度
二、西番馆的设立与职司
第三章 帕木竹巴政权及其历代第悉
第一节 帕木竹巴政权的兴起和发展
一、帕木竹巴西藏地方政权的兴起
二、帕木竹巴政权的早期第悉
第二节 帕木竹巴政权的鼎盛时期
一、扎巴坚赞继任第悉
二、受封及其执政
第三节 帕木竹巴政权的衰落
一、扎巴迥乃时期的权位之争
二、仁蚌巴家族干政
三、措杰多吉操控第悉
第四节 第悉藏巴政权的兴起和衰落
一、辛厦巴家族势力的进入
二、第悉藏巴政权的建立
三、第悉藏巴政权的衰落
第四章 帕木竹巴时期西藏各主要地方势力
第一节 前藏地方势力
一、止贡巴家族
二、吉雪巴家族
三、甘丹巴家族
四、琼结家族
五、雅郊巴家族
六、查噶家族
七、沃卡家族
八、恰巴家族
九、拉嘉里家族
第二节 后藏地方势力
一、昆氏家族
二、夏卡哇家族
三、拉堆洛家族
四、拉堆绛家族
五、贡塘王系
第三节 昌都地区地方势力
一、明代所封昌都地方势力
二、护教王
第四节 阿里地区地方势力
一、古格王国
二、拉达克王国
下编
第五章 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政治制度
一、明廷所封藏区地方职官及其品秩
二、西藏地方政治体制及其职官制度
第二节 西藏地方政权的法律和宗教法规制度
一、法典的制定与实施
二、藏传佛教宗教法规、寺规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等级制度
第四节 婚姻制度
第五节 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
一、服饰的承传和嬗变
二、饮食及其特点
三、居住状况和交通条件
第六节 宗教法会和民俗节日
一、祈愿大法会的创立和发展
二、寺院法会的期限和内容
三、以藏戏为特色的雪顿节
四、达玛节等民俗节日
第七节 宗教生活和丧葬仪俗
一、日常宗教生活
二、丧葬仪俗
第六章 经济发展与交流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
一、帕木竹巴政权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二、豁卡制度的普遍推行及其经营方式
三、封建领主制下农奴和牧民的差税负担
四、寺院经济与三大领主
五、门隅、珞隅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经济面貌
第二节 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一、农业的开发和作物的种植
二、牧业的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三、手工业生产多彩纷呈
四、商品交换以及度量衡和货币
第三节 交通和驿站
一、明成祖敕谕西藏和其他藏区各卫所复置驿站
二、中官杨三保奉谕督置驿站
三、明代乌思藏入京贡道
第四节 西藏和内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一、朝贡、赏赐与经济的发展
二、西藏和甘青川等藏区的茶马贸易
第七章 语言文字与教育
第一节 藏语文的发展
一、藏族学者的语言学研究
二、藏文词书的编纂
三、语料中反映的藏语文特征
四、藏文书法的发展
第二节 藏文文集的编纂与繁荣
第三节 藏文大藏经的刊印与翻译
一、“番经厂”
二、藏文《大藏经》的内容
三、藏文《大藏经》的价值
四、藏文大藏经刻本和抄本
五、藏文大藏经的翻译
第四节 教育
一、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制度与内容
二、寺院教育的特点
第八章 史学、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史学
一、史学的成就和特点
二、史学名著
第二节 文学
一、史传文学
二、《诗镜》与宗喀巴的诗
三、《格萨尔王传》
四、藏戏
第三节 美术
一、建筑艺术
二、雕塑艺术
三、绘画艺术
第四节 音乐舞蹈
一、羌姆
二、喇嘛嘛呢
三、折嘎
第九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藏医学
一、藏医流派
二、藏医教育
三、藏医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第二节 天文历算
一、天文历算流派
二、时宪历未传入藏地的原因
三、藏历的纪年、纪月、纪日方法
第三节 建筑技术
一、大型建筑及其建筑特点
二、桥梁建筑
第四节 雕版印刷、冶金与制瓷
一、雕版印刷
二、冶金技术
三、瓷器制作技术
第十章 宗教:萨迦派
第一节 萨迦派四个拉章的传承
一、细脱拉章
二、仁钦岗拉章
三、拉康拉章
四、都却拉章
第二节 萨迦派的显密支系和寺院
一、萨迦派的显教支系和寺院
二、萨迦派的密教支系和寺院
第十一章 宗教:噶举派
第一节 噶玛噶举派
一、黑帽系活佛
二、红帽系活佛
三、噶玛噶举派的其他活佛系统
第二节 帕木竹巴噶举派
一、丹萨替寺及其座主京俄
二、泽当寺及其座主
第三节 止贡噶举派
第四节 达隆噶举派
一、达隆寺及其座主
二、类乌齐寺及其座主
第十二章 宗教:格鲁派
第一节 宗喀巴与格鲁派的创立
一、宗喀巴的早期活动
二、宗教改革与著书立说
三、宗喀巴的佛教戒律思想
第二节 格鲁派的早期传人和重要寺院
一、甘丹寺的修建与早期甘丹赤巴
二、哲蚌寺的修建与早期历任法台
三、大慈法王与色拉寺
四、扎什伦布寺的修建及其早期法台
第三节 活佛转世制度的建立与早期活佛系统
一、早期历辈达赖喇嘛
二、早期历辈班禅额尔德尼
第十三章 宗教:宁玛派与其他
第一节 宁玛派
一、宁玛派在明代的发展
二、经典传承
三、伏藏传承
第二节 觉囊派
一、明初觉囊派传人
二、明中后期的觉囊派座主
第十四章 藏传佛教在其他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南京和北京的藏传佛教
一、京城内的藏传佛教寺院
二、留京的藏传佛教僧人
三、留京藏僧的社会功用
四、大智法王班丹扎释的藏传佛教活动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甘青晋滇等地的传播
一、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
二、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的传播
三、山西五台山的藏传佛教
四、藏传佛教在云南的传播
第三节 蒙古诸部藏传佛教的发展
一、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的关系
二、四世达赖喇嘛的认定
三、察哈尔林丹汗与藏传佛教
四、哲布尊丹巴活佛和喀尔喀部
五、卫拉特四部
大事记
专有名词汉藏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编撰说明
总后记
第悉藏巴、噶玛噶举派和康区的白利土司对固始汗制造的假象并非毫无察觉,康区的白利土司至少看到了其中的端倪。噶玛噶举派和白利土司因此要求格鲁派保证固始汗不进攻白利土司。由于格鲁派没有给予明确的保证,白利土司十分气恼,决定破釜沉舟,先下手为强,进兵攻打格鲁派。为此在1639年白利土司给第悉藏巴写了一封信,希望第悉藏巴届时予以援助。此信内称:“由于甘丹颇章没有保证蒙古人不进攻康区,明年我将带兵到卫藏。那座称为党卧仁波且的铜像是招致战争的根源,应当扔到河里去。把色拉寺、哲蚌寺和甘丹寺破坏以后,应在其废墟上各垒筑一座灵塔。藏巴汗(即第悉藏巴)应与我亲善起来,一同供养卫藏和康区的佛教徒和苯教徒。”第悉藏巴虽然给白利土司回了信,但也许是由于他在桑珠孜没有感受到固始汗和格鲁派制造的表面平静但威力巨大的火山的威胁,或是慑于固始汗和格鲁派的力量,总之从事后来看没有向白利土司伸出援助之手,正好为固始汗迅速解决白利土司创造了有利因素。
在稳住第悉藏巴之后,固始汗按照自己的计划迅速向白利土司开刀。1639年,固始汗以白利土司信奉苯教、迫害佛教僧人为由,从青海进兵康区,攻打白利土司。尽管固始汗的蒙古铁骑行动迅速,在西藏的第悉藏巴还没有弄清确切消息的情况之下,就一举擒杀了白利土司并控制了康区,但他仍继续向第悉藏巴散布烟幕弹,为日后进攻西藏创造更加成熟的条件和有利的时机。他释放了被白利土司关押的萨迦派、格鲁派和噶举派等教派的僧人,要他们返回西藏后散布固始汗将从康区返回青海的消息。五世达赖喇嘛在接见固始汗的使者时也要求固始汗率部返回青海,不要到拉萨来。固始汗本人为了达到彻底迷惑第悉藏巴的目的,确实也率部从康区向青海走了一段,并且在1640年9月回新疆参加了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部落的王公大会。正因如此,第悉藏巴不愿意相信大难即将临头,认为虽然失去了白利土司这样一个远方的同盟者,但自己对前后藏地区的统治还是稳固的,仍然一厢情愿地希望固始汗不会冒险入藏,因此始终没有下决心集结军队把拉萨地区和格鲁派控制起来,没有认真做好和固始汗交战的准备。相反,第悉藏巴在这几年中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忙于重新制定法律,下令拆除地方封建势力的堡寨,在桑珠孜和拉萨的格鲁派寺院周围大兴土木,兴建寺院,以抵消格鲁派的影响,从而放松了武备,并没有精心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捍卫他的地位。正是他下令在桑珠孜扎什伦布寺附近修建的噶玛噶举派的新寺院成了1642年固始汗进兵西藏的直接导火索。
按照藏文史料的记载,固始汗进军西藏的原委是:第悉藏巴在噶玛噶举派的建议下在扎什伦布寺和今天的日喀则市之间修建一座大寺院,第悉藏巴于是派乌拉在扎什伦布寺的后山上采石。结果从山上滚落下来的雷石砸坏了扎什伦布寺的僧舍,使四世班禅非常惶恐不安,十分痛苦。1638年,固始汗的代表回到青海向固始汗作了汇报。固始汗闻讯后大怒,于是挥兵西藏。
实际上,这场战争是第悉藏巴和噶玛噶举派联盟与固始汗和格鲁派联盟之间长期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固始汗在消灭青海和康区第悉藏巴的远方盟友却图汗和白利土司之后,格鲁派认为消除第悉藏巴的时机已经成熟,尽管五世达赖喇嘛对发动战争仍然有些担忧,但最后还是由第斯索南饶丹出面在为固始汗派来向格鲁派通报康区捷报的信使格年顿珠送行时,向固始汗发出了正式进攻第悉藏巴的邀请。对此,索南饶丹是这样向五世达赖喇嘛汇报的:“现在我们向藏巴汗及其臣僚无论说什么都是下策,而且只能使其心生疑虑。过去我们只能说甘丹颇章是拥护藏巴汗的。我认为,如果我们不依靠固始汗的恩德从藏巴汗的法度下解放出来,以后就再不可能有得到解脱的机会。因此,在派出信使格年顿珠的时候,我就提出了固始汗应当用兵西藏的请求。”与此同时,索南饶丹为固始汗进兵做积极的准备,他一方面把哲蚌寺和色拉寺的青壮年僧人组织起来,以配合蒙古军作战;另一方面还组织念经诵咒,秘密诅咒第悉藏巴。
1641年5月,固始汗的军队到达藏北当雄。由于固始汗严密封锁消息,后藏的第悉藏巴毫无所知。直到格鲁派按照固始汗的安排,派人以和固始汗王妃见面的名义请四世班禅到拉萨来躲避战火而行至仁蚌时,第悉藏巴才从达隆寺得到固始汗已经进军的确切消息,并立即将四世班禅扣在仁蚌,只是到后来第悉藏巴要四世班禅替他向固始汗求情才放了四世班禅。而格鲁派听到这一消息之后,立即派出干练人员前去当雄迎接固始汗,并充当向导,引领固始汗经南木林直插后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第悉藏巴丹迥旺波围困在桑珠孜城堡之中,完成了对第悉藏巴的战略包围。与此同时,固始汗分兵一路切断前后藏的交通联络。紧接着,蒙古军队在格鲁派的配合之下,对拉萨及其周围地区的第悉藏巴的支持者采取恩威并施,各个击破的策略。
P143-145
《西藏通史·明代卷》依照中国历代王朝分期,同时又结合西藏地方历史自身的特点,对1368年至1644年明朝时期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
1368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明王朝取代了元朝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并立即派兵攻打盘踞在甘肃、青海等西北的元军残余势力,陆续全面继承元朝在西藏及其他藏区的统治,并着手制定施政方针。明初在总结元朝对西藏和其他藏区施政得失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情况,派遣官员对元朝任命的地方首领进行招抚,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僧俗首领纷纷归附后,开始建章设制,任命官员,确立多封众建的施政政策,对西藏和其他藏区进行管理。
元末,随着元朝中央政权的衰弱,受命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的萨迦地方政权在1354年被西藏新兴的地方势力帕木竹巴取而代之。元明更替后,帕木竹巴势力随着西藏其他地方势力归顺明朝,其首领被中央政府敕封为阐化王,受中央政府之命管理西藏地方事务。从15世纪末开始,帕木竹巴政权的权力开始旁落,先是被仁蚌巴家族架空,后又被辛厦巴消灭。1618年,随着辛厦巴家族在日喀则建立第悉藏巴政权后,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名存实亡。1642年,新兴的第悉藏巴政权又被格鲁派和蒙古势力联合建立的甘丹颇章政权所取代。明朝西藏地方的历史也随着1644年明清中央王朝的更迭宣告终结。
相比而言,明代时期的西藏,尤其是明中期以前的西藏,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宗教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西藏通史·明代卷》总共14章,第1章主要叙述了元末明初西藏和甘肃、青海等西北藏区的形势,以及明代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僧俗首领的招抚和封授;第2章主要叙述明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和多封众建制度的确立;3—4章主要介绍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权以及各个地方势力的发展与演变;5—9章分别对明代西藏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经济、语言文字、教育、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进行了介绍;10—13章综合明代西藏发展的特点及其现有研究,分别对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演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详细的记述;最后一章则对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地区的传播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行了梳理。
学术界对明代西藏历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一些成果,但因资料缺乏等因素限制,研究基础仍比较薄弱,研究领域失衡,甚至仍存有空白之处,从而为全面、系统反映明代西藏历史发展面貌的《西藏通史·明代卷》的编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诸多仍需探讨的问题。此次《西藏通史-明代卷》的编写,在充分吸收和反映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呈现给读者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明代西藏地方历史的著作。为此,我们主要做了如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广泛利用藏汉文史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比较客观、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明代西藏地方历史演变的主线,亦即明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和西藏地方政权的演变,改变以往明代西藏历史研究中前详而后略的状况。
2.加强了对明代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权重,力图比较全面、系统地勾勒出明代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面貌,试图弥补以往的研究中宗教内容突出而其他领域不足的状况。
3.力图比较客观、充分地展示明代西藏在中央政府治理下,与以首都北京为主的内地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艺术等各方面进行的大规模、频繁的双向交流和融合。这些历史事实不仅说明明代西藏地方的发展得益于统一的中央王朝的行政管理,同时也说明明代西藏在中华民族文化缔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4.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不仅在明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且与明代西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关系密切,同时资料丰富,研究成果也较多,因此本卷用较大的篇幅对其中主要教派的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由于资料不足以及我们的学识、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仍有许多尚待完善和不足之处,有些章节专题色彩较浓,论著痕迹明显,舛错谬误亦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西藏通史·明代卷》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学术界广大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初稿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7月
由拉巴平措总干事主持的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课题《西藏通史》,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个年头,当8卷13册的巨著即将面世之际,我们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我们首先要感谢国家拨出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这一重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繁荣我国藏学研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感谢中央统战部领导对该项重大课题的关怀,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三届党组和各位领导的鼎力支持。感谢拉巴平措、陈庆英两位总主编的全盘驾驭、精心谋划,并提供上乘稿件。感谢几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担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蔡美彪先生为我们介绍编著十卷本《中国通史》的经验并在课题规划时给予热心指导,陈得芝先生在定稿时对部分卷稿件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在《西藏通史·当代卷》面临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感谢《西藏通史》近百位直接参与撰稿的专家和编委,感谢百十位参与课题研讨和稿件修改工作的学界同行。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各兄弟研究所、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藏学杂志社等机构和科研、行政与人事办公室等部门持之以恒的支持。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帮我们精心绘制历史地图的诸位编辑,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各位专家与朋友。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几位尽职尽责的年轻学者:梁俊艳、邱熠华、班玛更珠(严永山)、白丽娜和魏文。中国藏学界同仁的通力协作和辛勤付出,是我们完成这项重大任务的关键!
在此之际,我们十分感谢并怀念离我们而去的《西藏通史》顾问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王尧先生,编委次旺俊美先生、仲布·次仁多吉研究员、次仁加布研究员,以及为本书撰稿的申新泰教授、孙林教授!
《西藏通史》课题成果除了8卷13册900余万字的主体成果之外,还包括正式出版的《西藏通史专题研究丛刊》20部,藏文历史资料丛刊《历代达赖喇嘛传》15部,《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传》8部,及刊印的《西藏通史资料丛刊》42种。在系统梳理西藏历史研究成果,探索西藏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得失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历史研究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尽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课题完成的时问有所延迟,但是我们仍遵照原设计的要求和承诺,并在极其困难的时刻,把握西藏历史发展态势,将当代史的下限延长了14年,一直写到2014年底,既增添了研究的内容和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却收获了诸多创新性成果。
西藏地方历史发展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历史紧密相关,也与中原汉族地区和其他兄弟民族地区历史密不可分,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西藏地方历史还因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呈现出诸多区域发展特点,具有既统一又多样的特征。藏学界对西藏地方历史各个时段的研究并不均衡,这是编撰体例完整、内容系统全面的《西藏通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课题负责人拉巴平措研究员的带领下,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成员为骨干,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先后召开多个学术研讨会、论证会,包括“海峡两岸西藏历史学术研讨会”和不同历史时段专题研讨会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吸纳了藏学界多方面的意见和智慧。在审稿阶段,我们反复召开形式多样的各分卷专家审稿会,利用北京地区学者云集的有利条件,请专家多提意见,认真把关,有效地弥补了不足,解决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在西藏拉萨、四川成都、陕西西安、青海西宁和甘肃兰州等地召开不同形式的专家研讨会和座谈会,在深化西藏历史研究论题的同时,也与各地藏学界同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友谊。定稿阶段,我们同样得到大批专家的鼎力支持,给我提供中肯而细致的修改意见。
为了便利读者检索、阅读和利用,《西藏通史》在每卷后面都附录了专有名词汉藏对照,罗列了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以及大事纪年和索引等。
《西藏通史》作者近百位,出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著述风格不尽一致,我们虽然做了统一工作,但也保留了作者各自的文风特征。各卷上下编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是交叉重复的情况依然难免,如宗教、文学、艺术等部分。
由于藏学著作出版规范还在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所以,历史上的人名、地名,以及政权、机构、官职名等,只能力求做到各卷基本统一、叙事统一,采用当时通用或习惯称谓,在括号内加注今名;重要人名、地名、职官名等在第一次出现时(或重点涉及处)括注藏文。书中摘引文字均用原文,汉文典籍一般只注明卷数、章节,不一一注明版本、页数。纪年以公元纪年为主,为叙述方便也使用年号纪年、藏历纪年,但重大事件和重要时段则采用年号纪年,括注藏历纪年,或者藏历纪年括注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
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西藏通史》中不完善的地方依然存在,遗憾依然存在,甚至错误的地方也可能存在,而当代西藏的历史仍在持续发展,西藏历史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将这套体例较为完整、规模空前、集西藏历史研究之大成的通史摆在读者面前,我们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修改完善,并更好地嘉惠学林,服务读者。
张云
2015年7月31日初稿
2015年12月底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