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红叶著秋光——记叶品樵老师
徐兰芳
往事如云烟,叶品樵老师在我流年记忆中留下的一些细节,有如白云漂浮在蓝天上,尽管时过境迁四十多年了,仍觉得很美,一直不会忘记。
记得1973年9月3日,我告别了锻炼四年的广阔天地,怀着兴奋无比的心情,从闽北山城邵武,来到了美丽的海岛城市——厦门,去实现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上大学,上厦门大学。
那天,天空晴朗。初秋的厦门,海风吹拂,空气清爽,我从火车站乘坐厦门大学“迎接新生专车”前往厦大。刚进入校门口,就看到沿路火红的凤凰花一团一团,像火凤凰的羽毛丹冠,耀眼夺目;欢迎新生入学的标语还贴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眼前的一切令我激动不已、热血澎湃。突然间意识到将在厦大谱写激情燃烧的岁月新篇章,来自邵武深山老林的我,一时思绪万千,如梦如幻。我当时还在朦朦胧胧中,蓦然听到陌生而亲切的呼唤:“徐兰芳,你迟到了,呵呵。”应声望去,一位英俊潇洒、学者模样的先生热情走来。虽不知他的身份,但直觉告诉我,他一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那他为什么会认识我呢?正在我疑惑之际,他和蔼地说:“你很奇怪我为什么认识你,是吗?因为我看过你的档案,还有你的请假电报。”他还笑呵呵地说:“这是当老师的基本功。”要认得人,得事先备好课!这一招在我毕业后留校当教师的生涯中也派上了用场。他的友善,让我顿时解开了谜团。他就是我在厦门大学认识的第一位老师——叶品樵老师,时任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
当年我是一位上山下乡的知青。由于地处闽北山区,交通不方便,而且在收到厦大录取通知书的前夕,我去省里参加知青代表大会,省里的大会结束后,又辗转到地区和县里继续开传达会,回到生产队已经是8月底。此时厦大的“录取通知书”已静静地在生产队队部躺了近20天。打开一看,9月1日前要报到。想着要交接工作,还要到县里转组织关系,9月1日之前到学校报到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就给经济系发了一封请假电报。我9月3日到学校,当晚,赶巧来得及参加在建南大礼堂举行的迎新晚会。
40多年过去了,当年入校的第一天,在校门口认识的第一位老师,他的一句温馨的话,至今还那么让我记忆犹新。有一个成语“一叶知秋”,用来形容“见微知著”,叶品樵老师就有这样的特点。他能够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让学生们感受到他的周到、他的亲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在之后的就学期间,因叶老师很忙,而我们又时常开门办学或参加社会实践调查,与叶老师不常见面,只有在系里开大会或学生干部开会时才能见到他。
1975年邓小平继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开始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根据毛主席提出的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意见,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明确提出了要进行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大刀阔斧地对全国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大整顿。这一年夏天,1973级经济系的学生去漳浦县搞“社会教育”活动,由系主任叶品樵老师亲自率领。学校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但我因在这之前跟钱伯海老师去省内其他地县搞“国民经济综合调查”(这是国家计委给厦门大学的一项特殊课题和任务),所以不能及时和全系师生一起参加这场“社会教育”活动。待“统计课题调查”初步完成、我们赶到漳浦时,“社会教育”活动已接近尾声,正是各片区师生集中汇报“社会教育”活动成果的时候了。
那天,我来到漳浦县“社会教育”总部,远远地就看到叶品樵老师那熟悉的身影,还没等我走近,他已大步流星向我走来,笑呵呵地说:“徐兰芳,你又迟到了。’’我也笑笑地回答:“是啊,又迟到了,又被叶老师发现了!”周围的同学们听了也都跟着哈哈大笑。之后,叶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把我拉到一边,询问我们有关“国民经济综合调查”课题工作的完成情况。他说:“你很幸运,跟钱老师去作调查,他是这课题的专家,而且国家计委这次给厦大的任务很特殊,是很难得的机会。”我也认真地回答叶老师:“谢谢系里给我这一宝贵的机会,我学到了很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更主要的是,钱老师还教育我怎样做人。”叶老师听了很欣慰,接着他又严肃地跟我说:“‘社教’这一课,你不能缺,要向早来的同学了解情况,甚至可以向他们借笔记看看。”我答应了叶老师,很好地补上了“社教”这一课。
韩愈的《师说》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求学期间,虽然没有直接听过叶老师的课,但是叶老师作为系主任,我们向他学习了日后走上社会、在自己人生道路上所需的许多道理。
一晃将近三年,就要毕业了。在我们临毕业分配时,教研室和系里的领导到各班级、各小组听取学生对分配工作的意见和想法。万万没想到,到我们学生小组听取意见的竟是系主任叶品樵老师。在小组会上,我的表态很简单:“我来自知青,我服从组织安排。”叶品樵老师在同学们都表态之后,向大家讲解了当年大学生分配的政策和去向,希望同学们都能服从学校安排,当然如有特殊要求或自己有何特长都可以提出来,供学校分配工作时参考。他还举例说:“比如徐兰芳,你如果觉得适合当老师,可以要求留校。”叶品樵老师的举例让我吓了一跳。后来我并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要求,但我确实留校了,当了13个年头的人民教师。承蒙各位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厚爱,在校期间,曾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深感幸运。在此特别感恩母校,感恩师长。
在厦大任教的13年期间,我和叶品樵老师的接触更多了。他也更关心我了,关心我的业务、教学情况,也关心我的成家立室之事。1988年,我外派到香港中银集团,之后在香港某上市公司任职高管,这期间已经升任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的叶品樵老师,在我人生路上的每一段,无论是顺畅或曲折,都一样时常支持和鼓励我,是我的良师益友。
秋天因为什么而美?秋天因为收获而美,天高气爽而美,因为白云、红叶而美。叶品樵老师就是为厦大收获季节添光增彩的一朵白云、一片红叶!
P62-65
厦门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写满厦大教师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感人诗篇。厦大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故事不胜枚举,虽时光荏苒,但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佳话却永远地烙印在厦大学子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此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多次提到,那些走进和珍藏在学生心底的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优良师德师风的生动写照,体现了百年厦大的厚重和深沉。在今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营造崇教厚德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教师执教从业荣誉感、教书育人责任感,在张彦书记的倡议和推动下,我们组织编写《我的厦大老师》文集。
在组稿的过程中,我们收到来自全球各地众多校友的回忆文章。许多校友或年事已高,或工作繁忙,但他们带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生动地描写埋藏在自己心中关于厦大老师的故事,向广大读者呈现出最为真实、可亲、可敬的厦大老师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厦大老师群像中,有名扬天下的学术大师,也有默默耕耘的普通教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教书育人的尽心竭力,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备至。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殷切希望,这些厦大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透过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也看到了厦门大学近百年辉煌业绩背后的精神力量。
从发起《我的厦大老师》征文开始,便有许许多多的厦大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绪,纷纷踊跃投稿,有的作者还投了多篇文章,且篇篇精彩。受出版时限约束,此次入选文章以截稿时间划线,作者则以校友为主,且每位作者仅选一篇文章。如有不同的作者回忆抒写同一位老师,我们也仅能从中选取一篇入选,编排顺序以作者入校时间先后排列,不少遗憾之处,还希望校友们见谅。我们还准备在《厦门大学报》、学校官方网站及微信、微博等媒体上刊登、发布来稿文章,并欢迎广大校友继续为我们提供稿件。
感谢校友张存浩院士为本书题写书名。这位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校友,他的珍贵墨宝更渲染了广大校友对母校老师深深的敬意。
感谢校友福建省李红副省长、教育部林惠菁副部长,她们不便题词作序,但都表达了对出版本书的坚定支持和热情鼓励。
感谢朱崇实校长所作的精彩序言。他关于“立德树人”的提炼与揭示,道出了每位厦大老师的共同心声。
感谢我校旅港校友会名誉会长、1974级经济系校友王少华女士。她在得知母校开展的此项工作后,慷慨资助出版费用,拳拳之心,可钦可嘉。
感谢为本书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的龙章模、许丽莹、郑莉、郑辉、周民钦等同志,正是他们冒着酷暑的辛勤付出,才使得本书能以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
今年4月22日,李克强总理莅临我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厦门大学光辉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办学传统,希望“将来国家‘大厦’里面有更多的厦大学生当栋梁”。我们相信,本书这一页页“校友写老师”力透纸背的深情,必将激励所有的厦大老师们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而更加殚精竭力。
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位厦门大学的辛勤园丁!
本书编委会
2015年8月
庄昭顺 忆长汀时期的厦大老师
邵建寅 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我的老师朱家炘教授
周咏棠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谢玉铭老师
苏林华 公忠爱校 公忠爱国——忆我的老师黄开禄教授
肖培根 师道永存
林 群 我的老师李文清教授
周添成 几经风雨 恩泽长存
吴新涛 良师益友 学界楷模——我的结构化学老师张乾二院士
张朝炎 师从田昭武先生有感
张文海 我的厦大记忆
刘再复 璞玉——缅怀郑朝宗老师
陈慧瑛 钟情——记厦大外语系黄国雄老师
苏凤喜 我的海外教育学院老师
徐兰芳 白云红叶著秋光——记叶品樵老师
王少华 永远的怀念——回忆葛家澍教授
陈国钢 立德正己,写就一生无愧年华——追忆我的导师余绪缨先生
苏金旺 恩师情谊 铭记心间——记杨聪凤老师二三事
吴立平 先生的小客厅——怀念应锦襄、芮鹤九先生
朱守道 师道垂仪范 艺坛留正声——深切怀念虞愚教授
江曙霞 印象张亦春老师
王 奋 缅怀恩师汪德耀
王 华 我和恩师吴水澎的缘
王 杰 怀念我的老师黄良文
谢如意 椰风频送爽 情雨长流香——在菲律宾承恩黄炳辉老师抒怀
许闽峰 良师益友何德馨
徐一帆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我的两位厦大老师
杨锦麟 宽柔以教 学者风范——致敬陈在正、陈孔立老师
叶文振 我的老师黄志贤
陆勤毅 我的老师叶文程
王春新 钱伯海教授留下的三笔财富
王龙雏 领带里的家国情怀
朱晓平 润物无声存厚德 雨润琴书忆师恩——记李维三老师二三事
陈晓松 忆林铁民老师
单 明 老师,为我们插上翱翔的翅膀
秦晓林 我的辅导员徐梦秋老师
刘国和 正直善良万古祥——深切怀念恩师罗季荣教授
赵立芳 片片精彩 满满幸福——难忘我的厦大物理系老师
谢 毅 温馨的记忆——难忘的林连堂、许金钩老师
冯帼英 静水深流 生命长青——我的老师陈培爱
梁伦润 我的班主任叶宝奎老师
龙瑞强 我的恩师万惠霖院士
滕 达 授业南强 壮志凌云——记恩师刘祥南先生
王 炜 蔡启瑞先生二三事
杨芃原 在厦门大学的研究工作点滴——忆黄本立先生二三事
黄少安 学者·绅士·善人——与吴宣恭老师的师生情缘
单文华 高山仰止——记陈安老师
王春儒 郑兰荪先生二三事
姚建林 汤 儆 学生眼中的田中群老师
陈东有 万顷纵横论瀛海——我的老师杨国桢先生
于树军 郭晓红 厦大老师,遇见您真好
汤雅玲 纪念陈玉敏老师
韩延明 情融五颂——吾爱吾师潘懋元先生
倪 锋 杨俐锋 磷有价,情无价——记我的老师赵玉芬教授
吕炳车 杏坛仰望 如沐春风——记我的厦大老师
叶 楠 宋培林老师和我们的美好时光
程 翔 齐树洁老师教会我许多
贾子先 一场跨越中法的厦大师生情——忆孙世刚老师
唐文倩 我的老师邓子基教授
陈 谐 属于自己的厦大故事——记电子工程系黄云鹰老师
张永雨 师恩难忘——我的导师焦念志教授
杨 雷 丹心热血沃新花——致我的辅导员郑晖阁老师
洪佳婧 她的微笑——记我的老师陈俐燕
马 剑 师恩永在心间——记信息学院董俊教授
后记
大学是人类创办的最伟大的机构之一,也是当今世上最美的一种机制。然这个“伟大”和“最美”之处何在?纵观国内外大学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经历若干时间的建设发展后,都会形成自己深厚而独特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老师,作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和形象代表,其使命又何在?梅贻琦先生曾就大学、老师、学生的关系作过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即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
大学老师,显然不能仅仅是埋首书斋满腹经伦的“方家”,也不能仅仅止步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要达到“不求而致、不为而成”之目的,应不遗余力地发挥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可以说是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成就大学之美与大学之用的关键所在。就连推行以学年制为主的普林斯顿大学,仍然以其极致关怀的导师制而著称于世。
厦门大学在创校之初,校主陈嘉庚先生就把一流师资放在校务的首位,主张“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提出“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的教授学者在厦大执鞭授业,为把厦大办成“南方之强”奠定了最初的坚实基础。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萨本栋校长千方百计延揽大批名师,并要求教授、副教授全力为学生上课,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使得厦门大学的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在当时的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赛中蝉联第一。一代代薪火相传,一代代延绵不断,大爱无疆、育人为先、爱生如子、宽严相济、兼容并蓄、潜心治学、精益求精,这些都已经融入厦大老师的血液之中,并成为所有厦大老师共同的精神追求。
建校90多年来,从厦门大学奔赴世界各地的3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伴随着老师们的深情目送,怀揣着老师们的殷殷嘱咐,成长为国家栋梁、社会中坚,以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回报社会、回馈祖国。或许,每一个校友的心里都珍藏着各自的“我的厦大老师”画像。今天我们穿梭在这些惟妙惟肖的“画像”里,徜徉在这些真情毕露的文字里,那些从往日时光里掇拾起的最美丽的音容笑貌、从记忆深处还原出的最真实的校园场景、从心底流淌出的最深情的涓涓细语,无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鸿篇巨制的“厦大师生从游图”,生动诠释并不断丰富和充实着厦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南方之强”的精神内涵。
今年9月1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1个教师节。作为一名厦大老师,我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们一样,从事着平平凡凡的教育事业。但是,我们的事业却和一个个学生的未来、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梦想紧紧相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炎黄子孙的强国梦想息息相关。三尺讲台,关系未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这项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重要、更重大的课题,是每一个老师一辈子必须孜孜以求的“师道”。谨以此短文与所有的厦大老师共勉。
是为序。
林东伟主编的这本《我的厦大老师》收录了来自全球各地众多厦门大学校友的回忆文章。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关于厦大老师的故事,向广大读者呈现出最为真实、可亲、可敬的厦大老师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厦大老师群像中,有名扬天下的学术大师,也有默默耕耘的普通教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教书育人的尽心竭力,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备至。透过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大学近百年辉煌业绩背后的精神力量。
我国历来有感念师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厦大教师群体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虽光阴如梭,但那泽披后人的诲人不倦与师生间的亲密无间却是每个厦大人的永远记忆。林东伟主编的这本《我的厦大老师》为庆祝我国教师节设立30周年而出版,记录了厦门大学成立94余年的发展历程,汇集了50余位杰出校友的回忆性纪念文章,极其珍贵,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