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静(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铁仙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平静》为瞿秋白与鲁迅研究专家、作家王铁仙教授的散文集。著名诗人、散文家赵丽宏作序。38篇散文分为七辑。作品弥漫着追寻宁静与独处的闲适境界的情调,抒发着对身边一草一木和那些平常人生命原点的思考,描述了瞿秋白和鲁迅的诗人品格,以及丽娃河畔一代文学大家许杰、施蛰存、钱谷融的生活与情怀,感悟着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巨大力量,各种人性、人文的话题化成作者深层的思辨式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将大情怀凝结于这本格调宁静的散文小集之中。

内容推荐

王铁仙著的《平静》分为七辑。

辑一,从小角度切入作者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和那些平常的人的思考:“我们不能常常遇见姹紫嫣红的花丛,然而可以时时赏鉴一片片光洁的、绿色的树叶。”(《平静》)

辑二,拂去生活的繁嚣,作者把读者带进宁静与独处的闲适境界:“有点闲暇时,我最希望做的,是在家里独处一室,整理好杂乱的书桌,收拾出干净的一角小天地,静静地呆一会,或者在校园僻静的小路上走一走,让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神经松弛下来,让头脑里纷扰的思虑渐渐消散,……真是愉快的休息。”(《独处》)

辑三,浸润着丽娃河的清新与荷芳,读者随作者走进了一代文学大家许杰、施蛰存、钱谷融的生活小故事中:“后来许先生年龄越来越大,走得颤颤巍巍的,然还是一脸笑容,笑容里透出宁静。我从他的住所出来,常常会感动于种种宁静。”(《许杰先生》)

辑四,作为瞿秋白研究专家,作者写出的是真切的体悟:“瞿秋白本质上是诗人,或者说他的本色是诗人。”“不写诗的时候,瞿秋白也是诗人。”(《诗人瞿秋白》)

辑五,读者在这一辑里,与作者一起感悟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巨大力量:“而人道主义,正是文学的灵魂,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所不可或缺的永恒的灵魂。”(《内心生活》)

辑六,跟着作者,读者与鲁迅相遇与语文课本相遇。担纲高中语文课本主编的作者写道:“鲁迅,他的许多作品,在很高层次上达到了这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国其他现代作家没有能够达到他那样高的水准。”(《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辑七,直击文学的核心——人性,各种人性、人文的话题化成作者深层的思辨式思芬“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目录

宁静是一种高贵的态度——序王铁仙散文集《平静》 赵丽宏

辑一 永远的山 永远的树

 春节礼赞

 人生不老水长流

 永远的山永远的树

 平静

 两个女孩

辑二 宁静境界

 永不厌倦的优美的歌

 在日常生活的审美中安放身心

 独处

 小康与休闲

辑三 丽姓河畔

 丽娃河畔逸事

 许杰先生

 率真的人——记施蛰存先生

 钱谷融的文学情怀、识见和格调

 何日重现高校作家群

 校风:高校的“首席教授”

 虚拟我的大学校园

辑四 白如霜雪 竖似磐后

 诗人瞿秋白

 “现实”与“浪漫”的冲突

 对革命者人性的深刻表达

 白如霜雪 坚似磐石

 认死理——写在母亲节之际

 迟到的祭奠

辑五

 人性的摞索

 关于《我的财富在澳洲》的通信

 贵族精神与平民意识

 内心生活

 不要无所畏惧

 农民的风格与自由的个性

 难见本色

辑六 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

 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

 鲁迅的魅力

 相通相契的心灵档案——鲁迅瞿秋白友谊之谜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身体力行“五四”精神

辑七 文学的力量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文学的社会性与写作的个性化

 有我与有人

 两本书支撑我走过半个世纪

 大学人文精神谈片

试读章节

永远的山 永远的树

九十年代末到敦煌旅游,从兰州出发西行。经过河西走廊,经过戈壁荒滩。一路都可见到远远的山影,近处的土丘,和路旁高高的白杨树。这里的山丘大多平缓,且处处黄土裸露,绿色不多,也无人工景物的点缀,但并不失其秀美。这里的白杨树枝叶紧裹树干一体朝上直冲云天,好像凝固了的巨大的火苗,更令人神旺。戈壁滩上,山丘树木当然要少得多,使它显得异常广阔,仿佛无边无际。然在那里偶尔看到几棵树,或一抹远山的影,觉得格外的绿,格外的淡,韵味悠然。

可能是因为外物少了,天地间寥廓清明,人的心胸也从未有过地沉静、空旷起来,久埋在心里的事倒能浮现于眼前。我这时特别清楚地想起了老汤同志的种种。1995年,我曾和他一起来过兰州开会;如今,他早已远去,而我在这里行进。他去世以后,我曾几次想为他写一篇文章,但提起笔来,又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因为他太普通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校人事处长,此外没有任何引人注意的职务,也没获得过什么大奖,就像这平平常常的山,平平常常的树。文章一直没有写,但心里是没有忘记他的。

他的死非常突然。那天上午,我和他以及新任的师资办主任,一起讨论如何向院人事干部初步布置本年的技术职务评聘事宜,师资办主任又应怎样在会上阐述清楚。字斟句酌,弄得很疲劳。完了后老汤还有点发呆,说是有一个非教学和科研性的单位的领导对这个方案还有点意见,最好会前再和他们谈一次。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半了。我说你也太认真了,方案已经过党委讨论同意,具体问题会后再谈不迟,何况这是初次布置。他就不再说什么。中午他没有回家,下午列席校领导班子的会议。这个会开始不多久,老汤忽然一声不响走出门去,到得楼下厕所门口,摔倒在地。有人忙去扶起,他只低声说了一句:“没啥,大概我中饭吃得太少……”随即昏迷。急忙送到医院,拖了几天,终于不救。老汤生前,并没有器质性的病。除了过于劳累,大家找不到其他原因。人事处的人对我说,平日他在紧张的工作停下来后,还常常会一个人坐在那里,思前想后。有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他是把学校的事业完全当作自己的事业的人。他对待自己承担的那份工作,好像一个学者对待自己远未完成的精心之作那样,殚精竭虑,不断深化,力求完善。并且有的事,学校并没有要求他们处去做;他想到了,会主动提出来,列为处里的一项任务,其中有的还是很难办的事。这样当然更加重了他自己的负担。

老汤比我年长一岁,又有才干,我是很尊重他的,而他并不因此有骄傲之态,自行其是。另一方面,他对领导也不是惟命是听,常在讨论问题未作结论之前,力陈自己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当我们的工作有了缺漏,他则会默默地做一些“补台”的工作,不露声色。对于同级和下级的长处,他不当面称赞,却在我面前流露出由衷的赞赏。对于原来学院里的熟人、好友,他很讲情谊,但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却很坚持,不怕得罪。不过事过之后,他与其和好如初。因而我觉得他又是一个能干而厚道的人。我想,人事处的工作和同志间的团结合作一直很好,大概与老汤的这种性格、作风有关,而既能干又厚道才德兼备的人,实在是不多的。

我在这里琐琐屑屑地讲他的这些“事迹”有什么意义呢?他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高校干部,一个很平凡的人,我也只能写些这样的小事。但在我有了长长的人际交往经历之后的今天,我深深感到,对杰出和平凡难以作出绝对化的评判。我接触过不少知名学者和其他名流,接触多了,有的实在不能令我敬重。倒是不少平平常常像老汤的人,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认为,现在社会上对明星们讲得太多,对优秀的普通人说得太少。而实际上正是许多默默无闻而忠于职守、乐于负重、少计个人利害的人们,在支撑着我们的集体的事业。没有这种支撑,谈不上发展,也不会有辉煌。你看许多风景胜地,处处华丽巍峨的亭台楼阁,碑碣牌坊,上有斗拱飞檐、画栋雕梁,周围繁花密叶、清泉飞瀑,都是由平常的山丘林木负载的。但那些人工景物,年久失修,就剥蚀残破,甚至被废弃于一旦,难看得很。大地上永远存在或者总会生长出来的山丘林木,却能给人以沉静的力,给人以永远的怀想。就是在戈壁大漠荒滩上,也是如此,甚至我们会感受得更深。人自身也何尝不是如此?朴实的品德和合群的理性,就是人的最自然的也是很可宝贵的品性,它植根于人的一般本性之中,就像自然界的山丘林木一样,普遍而永恒。

山无言,树无言,但它们永存,不会消失。

P6-7

序言

宁静是一种高贵的态度

赵丽宏

王铁仙先生的散文集《平静》即将出版,铁仙先生希望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心里既高兴,也有点惶恐。

王铁仙先生是我的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喜欢的课。他讲鲁迅的散文,讲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讲郁达夫的小说,都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独具个性的解读。记得他讲解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把作品分析得丝丝入扣,讲得引人人胜,课堂上气氛活跃。对鲁迅的人格和创作风格,铁仙先生有自己的见解,当年在课堂上讲鲁迅的散文《风筝》,他就解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情愫和意蕴。他喜欢同学的质疑和提问,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他说:“你们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我的观点也许不高明,但我是真心这么认为的。”他还说:“如果你们觉得我的课太乏味,可以在课堂上做别的事情,看书,写文章,打瞌睡,或者离开,没有关系。”说这些话时,他的态度诚恳,没有一点造作。然而他的课,恰恰是大家欣赏的。毕业后,王铁仙老师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关心着我的创作。他后来当了华东师大的副校长,但还担任着博士生导师。多年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四卷本自选集,铁仙先生仔细读了我的书,还写了一篇热情中肯的评论,发表在《文艺报》上,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铁仙先生对自己的定位,是教授和文人。这些年,不断读到他的新作,他研究鲁迅,解读瞿秋白,对现当代文学的种种现象,发表很有见地的论述,做过有深度的分析。他也写一些抒写性灵的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偶有所作,总是让人心动,让人窥见一颗历尽沧桑仍保持着纯静的赤子之心。

散文集《平静》,荟集了铁仙先生这些年写的各种题材的散文,是一本有着睿智见识的学者散文,也是一本表达了真性情的文人散文。全书共分七辑,前三辑“永远的山 永远的树”、“宁静境界”和“丽娃河畔”,是抒情散文和随笔;后四辑“白如霜雪 坚似磐石”、“人性的探索”、“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和“文学的力量”,是说文论史的散文。这本集子的很多文章,我以前读过,如《鲁迅的魅力》、《诗人瞿秋白》、《白如霜雪坚似磐石》、《率真的人》、《大学人文精神谈片》等。他谈我的散文的那篇评论《永不厌倦的优美的歌》,也收在这本集子中,重读他语重心长的话语,让我感到分外亲切。

铁仙先生是瞿秋白的嫡亲外甥,也是国内研究瞿秋白最权威的专家。这本散文集中,有多篇有关瞿秋白的文章,都是有份量有见地的力作。对自己的舅舅,铁仙先生当然有不同于常人的感情。但是他还是以一个学者严谨的态度,对瞿秋白心路历程和世界观、文学观作了恰如其分的有深度的分析。读者会记住他对瞿秋白的评价:“瞿秋白确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多余的话》确实表达了他临终前的真实心境。但是瞿秋白的儒雅风致后面有英雄的胆识,文采风流里面是一以贯之的崇高信念,复杂矛盾的意绪中间弥漫着凛然正气。而且后者是主要的。”散文集中《相通相契的心灵档案》一文,揭示了鲁迅和瞿秋白的友谊之谜。此文最初发表在我主持的《上海文学》上,文章刊出后,被很多读者称道。铁仙先生对两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解读,对他们的性情、品格和世界观、文学观的分析,对他们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和帮助,作了生动精到的描述和论述,这是两颗相知相契的心灵之遇合。此文的最后,铁仙先生如此结论:“人的心灵,是比所有可见的事实加在一起都还要广阔深邃的世界。心灵的奥秘来自于人性的多重结构、情感的细微曲折,是探索不尽的。心灵的相通相契同样复杂微妙,尤其是在这样两位杰出人物之间,无法只用抽象的理论、逻辑的推理来破解,也是探索不尽的。”

这本散文集中,有几篇写人物的文章,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都是华东师大的名教授,许杰、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等,他们也是我熟悉敬重的师长。铁仙先生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前辈由衷的敬佩。读铁仙先生的文章,使我对这些师长有了更深的认识。铁仙先生的这些人物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平实的文字、生动的细节,一一刻画出几位前辈的个性和风范。譬如《钱谷融的文学情怀、识见和格调》一文,在我读到的众多写钱先生的文章中,这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铁仙先生不仅谈了钱先生的学术成就,谈他讲课的魅力,谈他做学问的睿智,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钱先生为人的真诚和宽容。“钱先生文内文外,言谈容止,都透出文学的气息。简直好像是文学的化身。”“坚持真理,又温柔敦厚,这是钱先生为文为人的格调。”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记得多年前我在他家里遇到一位外地来的同行,坐下不久就大声地、与人争论似的滔滔不绝讲他对某个文学问题的看法,也不管人家听不听,有点粗鲁。我有点反感。钱先生好像注意到我的神情,待他告别后,钱先生对我说,这个人是很真诚的,他坚信自己的观点呀,不要看不惯这样的人。”

铁仙先生自己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生性淡泊,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他的性情,很自然地流露在自己的散文中。集子中有一篇很特别的文章《虚拟我的大学校园》,写的是铁仙先生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谈理想中的校园。他说:“我们不能因改建校园而失去一些地方的淡淡历史感和艺术气氛,因为这些对于人的情感、人的心灵的养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说到头来,对于人的精神生活,本来就需要一些非实用的东西,一点仅供欣赏、使人轻松、给人怡悦的东西,人生才不至于干枯。”他喜欢草坪:“草坪有什么用?但是你看啊,那绿茵茵的草坪,永远不使人感到多余。”面对被破坏的校园,他想起了杜甫:“物质贫困的杜甫曾经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物质丰足的今天,我则要夸张地学舌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园,吾庐独陋受穷心也甘!”’他以文学作品来比喻校园:“我觉得,规模大的大学校园如长调,小的高校的校园如一首小令,或者如长短不同的诗、散文。一个校园是否值得称道,是不是‘绝妙好词’,是不是‘美文’,就要看它是不是有境界。”

我喜欢集子中几篇抒写性灵的短文。如《平静》、《独处》、《永远的山永远的树》、《人生不老水长流》等。这些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淡雅,感情却挚切深邃。在这些文章中,不时能读到触动人心的文字:“不再年青的人的生命里,是否就没有或不再有春天的景象了呢?我想不是。这是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而且精神是主体。……年青的躯体会慢慢衰老,精神却可以保持热力,并不必定因衰老而冷却、灰暗。”《永远的山永远的树》,写自然,也写人,由自然的山和树,写到一个他熟悉的人,“一个很普通的高校干部,一个很平凡的人”,老汤。文章中写了铁仙先生和老汤交往的一些小事,淡淡地写来,却感人至深。他在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深深感到,对杰出和平凡难以作出绝对化的评判。我接触过不少知名学者和其他名流,接触多了,有的实在不能令我敬重。倒是不少平平常常像老汤的人,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写人之后,他又写到了自然:“大地上永远存在或者总会生长出来的山丘林木,却能给人以沉静的力,给人以永远的怀想。就是在戈壁大漠荒滩上,也是如此,甚至我们会感受得更深。人自身也何尝不是如此?朴实的品德和合群的理性,就是人的最自然的也是很可宝贵的品性,它植根于人的一般本性之中,就像自然界的山丘林木一样,普遍而永恒。”

在这些性灵散文中,读者可以发现铁仙先生的生活情景和精神状态,譬如在《独处》一文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有点闲暇时,我最希望做的,是在家里独处一室,整理好杂乱的书桌,收拾出干净的一角小天地,静静地呆一会,或者在校园僻静的小路上走一走,让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神经松弛下来,让头脑里纷扰的思虑渐渐消散,就好像是战地上尘埃落定,恢复平静,从忙碌的人堆里这么暂时超脱出来,真是愉快的休息。我不看一般性的电视剧,也是这个缘故,自己刚从纷纷扰扰的人事中来,又何必再来看人家的纠葛呢?这么独自平静着,有时,会心里一亮,忽然悟到在人堆里忙碌时某个想法、说法的错误,不期而至地冒出真正的好主意来。……譬如今天天热,我读一首宋诗:‘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默默地借它言自己之志抒自己之情,会仿佛在这烦嚣的都市听到了远处清亮的笛声。”

铁仙先生用《平静》作这本散文集的书名,这也是他借此抒怀,表达出自己的心境。正如他在文章中说的:“宁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气氛,是一种高贵的态度,是一种美的境界,是人可以创造的。”铁仙先生用他的文字,创造出了这样的境界。

2017年9月7日深夜于四步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