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生于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冤死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其父——旷世大儒班彪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辞世,撰有《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固谨遵父嘱,接续太史公司马迁不朽名著《史记》,继续撰写汉代之史,不料遭奸人告发,被押解京师洛阳,囚于大牢。其弟班超千里驰马,伏阙上书,为兄申冤。汉明帝刘庄看了班固的文稿,惊其才华,拜以兰台令史,诏命他继续撰写前著,并名之为《汉书》;后又擢升他为郎,整理、校对皇家典藏书籍,人称“校书郎”。班超也被任为兰台令史,不久,他即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闯过重重险关,促成大汉与诸国的友好。
而权海帆著的《魂续史迁(班固传奇)》讲述的就是以班家父子,即班彪、班固、班超及班昭的生平为题材创作长篇历史小说
权海帆著的《魂续史迁(班固传奇)》是一部以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为主要人物的历史传记类图书。本书运用优美古朴的语言,遵循史实从人物传记的叙事手法出发,讲述了东汉史学巨匠——班固续《史记》、撰《汉书》的传奇一生。运用文学手法细腻、全面、生动的展示了东汉前期文人儒士的生活,全面展示个一位史学大家的人生传奇。深入挖掘和阐发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传承了陕西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将传统的历史通俗化、大众化。
一家人闻声趋步进屋。班超趴在父亲的身上呼天叫地地痛哭,班昭汩眼婆娑地哭喊着父亲。
班彪的夫人在一旁痴呆呆地落了一会儿泪,对面前的三个儿女说:“哭,没用了!烧纸钱吧!”
处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班固即开始为《史记后传》的续写而如饥似渴地重温典籍。班固永远忘不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忘不了父亲那闪烁着深情和期望光芒的眼神,忘不了父亲“修史,乃启悟、清醒后人,造福后世,让后人明白天人所以迁变、人世所以沧桑,以通达天地、顺应时势、安度日月、永世太平的不朽大事”的教诲,更忘不了自己对父亲做出的承诺。
这天,他正在书房南窗下全神贯注地伏案工作。这是一座大四间的书房,三间内尽是书橱;当中靠右的那间,朝南窗设有书案,其余三面也尽是书橱。书橱内所藏的,不仅有父亲购置的书籍,还有父亲手抄的、自己手抄的《史记》和其他书籍,特别是当年成帝赐给二伯祖班斿的皇家藏书副本,不仅是班家的无比荣耀,也是旁人无法获取的无价至宝啊。二伯祖年轻时就以“博学有俊才”闻名远近,被推荐为贤良方正,以议郎擢升为谏大夫、右曹中郎将,受诏与著名学者刘向一起校理秘阁藏书,得以遍读群书。他以自己的渊博学识深得成帝赏识,故而成帝下旨把皇家藏书的副本赏赐给他。在那个时候,朝廷对藏书十分珍视,绝不轻易外泄。此前元帝时,东平王刘宇曾上书请求赐给他和诸皇子《太史公书》(即《史记》).元帝与近臣商量后断然拒绝。可见,这些皇家藏书副本多么珍贵、多么难得啊!在温习典籍的同时,班固多方收集前朝轶闻旧事,开始了《史记后传》的续写。
忽地,班固只觉浑身阴冷,不由得打了个寒噤。他放下手中的笔,搓了搓手,站起身来,在屋内踱步。妻子姬婵推门进来,手中端着一杯热茶。
班固刚要接过茶杯,忽听大门被“嘎”的一声推开。
“大人请留步,大人请留步!”是班家仅有的一位老佣兴儿的声音。
“让开!我们是奉了朝廷旨意的官差,谁敢阻挡?你这老狗!”
随着这横暴而粗厉的喝斥,一伙人脚步杂沓地走进大门。
班固急忙走出书房,只见一名竖眉差官带领着四五个随从已经到了当院,从大门内带进来一股旋转着的沙尘。
“班固,出来!”竖眉差官大声呼喊。
班固急忙迎上去:“仆就是班固。请问差官……”
“枷了!”
像是头顶上被砸了一棒子,班固的脑颅轰的一声巨响,来不及思索,也来不及问个究竟,随着那个领头官差一挥手,脖颈便被戴上了铁枷。 “请问,这是……”
“吃了豹子胆,竟敢私修国史!”
“私修国史?”班固在心里重复着官差说出的罪名。
“请问差官大人,何为私修国史?”弟弟班超正在自己房中服侍妻子董蔷吃药。妻子有了喜,近日不断地喊叫肚子疼痛,医生开了汤药,班超总要亲自熬了,看着妻子喝下去。听到院子里的声音,班超急忙走出屋门,上前问官差道。
班家的大小人等,除了躺在炕上的班超妻子董蔷,班固的母亲班老夫人、妻子姬婵和五岁的小儿子亮儿、妹妹班昭,都闻讯围了上来。
“朝廷有旨,班固私修国史,命扶风郡拘拿押解赴京。我们是奉旨行事。有能耐,到洛阳问朝廷去!”“竖眉”又一挥手, “搜!”
“呼——呼——”一股从大门外直吹进来的狂风发出厉声的嘶叫。小班亮吓得紧紧地抱住奶奶班老夫人的腿,哇哇哇哇地直哭。
刚刚十七岁的班昭挣脱大嫂姬婵紧紧拉着自己的手,气呼呼地挺身而出,伸开双臂挡住书房门: “搜?凭什么搜?”
“嗬!黄毛小丫头片子,发躁啦?凭什么?就凭朝廷的公文!知道吗?我们要搜查班固私修的国史!”“竖眉”皮笑肉不笑地道。
“我告诉你,我们这儿没什么国史,有的只是大哥写的先汉旧事!写先汉朝旧事,就叫私修国史吗?”班昭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义正词严地质问遁。
“大哥记述先汉朝旧事,是为了宣汉——宣扬高祖开创大汉的丰功伟业和不朽功德啊。难道宣扬大汉功德也有罪吗?”妹妹对官差的发问启发了班超,他记起了大哥常说的“宣汉”一词,走上前去有理有据地反问道。
“我可不跟你们争论什么宣汉不宣汉。反正我们是奉命行事,就得搜!”
“竖眉”的随从们推开班超、班昭试图阻拦的胳膊,冲入书房,七手八脚地到处乱翻,把书橱里的全部简策、锦帛,包括班固与父亲班彪手写的全部文字都卷起来,抱了出来,像是得到了可以请功邀赏的凭据,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气。
“那里面有孝成皇帝赐给二伯祖的皇家藏书啊!还有我父亲手抄的太史公著的《史记》,孔子著的《春秋》是我抄写的,不是我的著述,你们不能拿,不能拿啊!”班固眼看着官差把《史记》《春秋》等书籍都要带走,急不可耐地一边跺着脚一边嘶喊道。
“哼!还不知道有没有明天,还舍不得这些破东西!押上人犯,带上罪证,走!”“竖眉”一挥手,随从狠狠地推了班固一把:“走!”
刚刚止住啼哭的小班亮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冲向前,抱住了父亲的腿。
“不哭,不哭!亮儿,父亲没有犯法,会回来的!”班固安慰着儿子。姬婵和班昭急忙上前拉住班亮,劝他不要怕,父亲很快就会回来,要他放开手。
班亮好不容易放开了手,班固才将身子转向了母亲: “儿不孝,惹此大祸,让你老人家担惊受怕!儿心愧疚,但无可奈何,只请母亲保重!”班固一屈膝,跪倒在地,双目噙汩,向着母亲道。
“别这么说!”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惊得头脑发木的班老夫人急得直向班超、班昭发脾气,“还不怏把你哥哥扶起来!”
没等母亲把话说完,班超已一个箭步向前,俯身将哥哥拦腰抱住,班昭和姬婵也左右扶住胳膊,将班固搀了起来。
……
P4-6
2012年2月,笔者在美国休斯敦完成了拙著。
此时,这里的这个隆冬仍像秋天。家家门前的草坪虽然染上了一层枯黄,但下面的新绿却倔强地挺起头颅;一些鲜花仍在盎然地开放着,显示着自己生命力的旺盛和强韧。许多人仍穿着T恤、短裤;我这个花甲老人。也只穿着一身单衣。
以班家父子,即班彪、班固、班超及班昭的生平为题材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打算,早在七八年前就在心里萌生了。2010年春节后,在西安看完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继《丝路之父》之后,我的又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清样,创作班固的故事的冲动便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扉,似乎突地感受到了班固与自己这个一千九百多年后的知识分子情感的共鸣。于是,在往昔积累的史料的基础上,去陕西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又赴班固的故乡——扶风安陵(今咸阳市渭城区)做了实地考察;4月间到了北京,一边继续跑首都图书馆找资料,一边构思并开始创作;9月间飞越大洋,到了休斯敦,开始全力以赴地敲击键盘,把头脑中的意象化作文字。终于在2012年春节前夕,这个气候宜人的三九天,完成了初稿。看着窗外的绿草、鲜花,不胜欣喜和惬意。
班固生于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冤死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其父——旷世大儒班彪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辞世,撰有《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固谨遵父嘱,接续太史公司马迁不朽名著《史记》,继续撰写汉代之史,不料遭奸人告发,被押解京师洛阳,囚于大牢。其弟班超千里驰马,伏阙上书,为兄申冤。汉明帝刘庄看了班固的文稿,惊其才华,拜以兰台令史,诏命他继续撰写前著,并名之为《汉书》;后又擢升他为郎,整理、校对皇家典藏书籍,人称“校书郎”。班超也被任为兰台令史,不久,他即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闯过重重险关,促成大汉与诸国的友好。
刘庄辞世后,继位的章帝刘炟也很赏识班固的才华,擢为玄武司马。班固在守卫玄武门的公事之余,仍孜孜不倦,不辍《汉书》修撰。经过将近三+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笔耕,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终于在建初七年(公元82年)竣稿。
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在辞官归乡、为母守丧期间,误入擅权横行、飞扬跋扈的大将军窦宪幕府,出征北匈奴。窦宪得胜,愈以其国舅身份和功绩而气焰熏天、肆无忌惮,勾结死党妄图篡位自立。和帝刘肇察觉了窦宪所行,以计谋召其回京,收缴印绶后遣送封国,逼其自尽。拿问窦宪党羽过程中,洛阳令种竞公报私仇,将班固逮捕入狱,严刑拷打。幽幽史魂,含冤而逝。其所著《汉书》书稿被抄没,散乱堆积,短缺了八“表”一“志”。刘肇诏命班固之妹班昭整理书稿,并补作所缺。班昭在整理完书稿、补撰八“表”之后,年事已高,身体不支。刘肇又命学者马续帮助她完成了《天文志》。包举西汉一代历史的皇皇巨著《汉书》,终告完稿!
班固是一位传统儒士,一位自守清贫与寂寞、忠于史实、将生命尽付于史“业”的伟大史学家。其所著《汉书》,虽不及《史记》之激情奔放、纵横驰骋、汪洋恣肆,但体例之严整、史实之详赅、文笔之典雅,在中国史学之园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他的一生,彰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与使命感、酸楚与事业心。他的政治生涯,以身陷牢狱始,以再被监禁并屈打致死而终。两次牢狱之灾间的三十度寒来暑往,似乎并无险风恶浪、大起大落、跌宕腾跃,而是一帆风顺、几度升迁。然而,班固心中却不无波澜和凄楚、不平和酸辛。所有这些,决定了笔者的这部小说不可能成为风云变幻、波折奇谲的以情节取胜的小说。笔者顺应题材的这一特点,竭力描画主人公所在的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状写主人公的心理现实及其变幻历程,努力使作品不同于前作《丝路之父》和《颜真卿》,而成为一部内涵丰厚的心理小说、文化小说。
与这种心理描写、文化氛围的营构同步,笔者努力在作品中把传记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班固尊奉历代史家的“实录”精神,真实地描画大汉一代之史,这部以班固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如果“戏说”或“妄说”历史,那将是对这位史学家以及中国历史的最大讽刺和不敬。笔者不敢使笔下班固的生平有违于历史真实,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忠实地记录这位历史学家的人生轨迹,而在对这种伟大的人生轨迹的记述中,努力通过各种梦幻的、联想的、象征的手法,揭示其心理波澜和灵魂震颤,从而窦现传记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心理小说与文化小说的统一、传记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既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的艺术着力点,也是力图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所在。然而.努力是否成功,理想实现得如何,只有请读者评说了。
2012年3月中旬,迎着烂漫春光,笔者带着拙稿刚刚回到北京,便得到邀请,出席中国作家协会主持召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会议。会议主旨是组织创作这一大型丛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协已组成编委会和文史、文学两个专家组负责这项重大工程的实施,并初步确定了“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单,名日“百位”,实际超过了百位。与会的三十多位作家,都是在历史文学创作中有所建树的学者型作家,每人将分别为一位传主立传,其余各“传”将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作者。由于我此前曾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颜真卿》,一些评论家、学者,诸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副所长、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史学者何西来(已故)。陕西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陕西作协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等,颇予好评和称许,编委会为我确定的传主自然是颜真卿。
会后,我便一头扎入了《颜真卿传》的创作中。似乎每天都在查阅史料,穿行在大唐“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风烟和当前改革攻坚中的世态万象之间,每天都在与传主会面,都在煞费苦心地就传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心理提问,而心底则不时涌动着吃惊、激动和自愧、负疚……怀着种种杂陈的情绪,我不断敲击着键盘,将对传主言行举止的探究记述下来。一年多的辛勤劳作之后,在又一个春风骀荡、日丽景明、细雨润物、枝头绽绿的春天,我终于为这部书稿画上了句号,并名之为《忠魂正气——颜真卿传》。经编委会的文史、文学两个专家组审阅,我又根据专家建议做了局部修改,于2014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将近三年的创作出版中,我几乎将《魂续史迁》置之脑后,直到2015年,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同志与我联系再版旧著《中国西部幽默论》,机缘巧合,我这部被搁置数年的《魂续史迁》也一并出版。
在拙著即将拜会“公婆”之际,笔者代创作了辉煌巨著《汉书》的一代史学家班固,也以一位淡泊名利、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于历史文化名人题材创作的作者的名义,谨对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诚挚感谢。
2016年12月于西安暮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