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1章 结束漂泊希特勒定居有家

——1928年后单身汉希特勒的转变

《雷根斯堡回声》周刊以赫然醒目的大字通栏标题在头版报道:希特勒公寓发生自杀案。当时德国各地报刊均刊载了阿道夫·希特勒23岁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于1931年9月18日自杀身亡的消息。有人发现她死在与单身汉舅舅希特勒合用的慕尼黑公寓里,而且显然是开枪自杀。当时希特勒已经是国内第二大党派的领导人。对他而言,这起个人悲剧有可能会损害他的公众形象,因为这触及希特勒的一个软肋——他那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历史学家根据后来使德国全民陷入集体迷狂状态的对希特勒个人崇拜的实际情况推断,希特勒决意单身不婚确实是一种赢得女士们选票的有效手段。第三帝国的无数媒体报道均将希特勒描述为国内最令女士们心仪的单身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女士们欣喜若狂,纷纷向面带微笑的元首挥手致意,或者千方百计要亲自触摸一下希特勒的手。但是在他大权在握,使贬低者闭嘴沉默之前,仅仅作为一名一心想成为国家总理的单身中年男人,这本身并无任何明显的优势。那时的选民同如今一样,更希望国家领导人拥有稳定的个人生活,这大体上指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德国纳粹党在1928年5月20日的大选中遭到惨败,只获得2.6%的选票。随后纳粹党振奋精神,为了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力,特别是针对中产阶级的影响力,增强了其政治思想和领导阶层的社会主流色彩。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希特勒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公众形象,从激进的狂热分子转变为资产阶级政客。其他变化还包括:希特勒终于安顿下来,结束了长达20年的漂泊生活。1908年随着母亲去世,他也离开了德国小镇林茨,住过陈设简陋的房间,睡过公园长椅,睡过青年旅社的床铺,也曾混迹于兵营。1920年5月1日,他从30多岁的马利亚和恩斯特·赖歇特夫妇那里分租了慕尼黑市蒂尔施大街41号的一个小房间(还可以使用宽敞的门厅)。他在那里一直住到1929年,其间仅在1923年因“啤酒馆暴动”事件被拘押收监而离开一年的时间。那是一条破烂的大街,当时也是一名军饷早已用完花光的老兵的栖身之地。曾担任过希特勒对外首席新闻官的恩斯特·汉夫施丹格尔在回忆录中说,希特勒长时间租用那个狭小的房间有其政治目的:

他就像一位衣衫褴褛的职员住在那里,从一个名叫赖歇特的妇女那里分租一个房间,并使用宽敞的门厅。虽然居住条件极为一般,但他在那里一住就是好几年。另外他也想通过实际行动向外界表明自己如何同世界上的劳工和无产者打成一片,亲如兄弟。他租用的房间非常狭小,依我看还不到9英尺宽。倒是角落里的那张床显得太宽了,床头一直伸到仅有的一扇狭窄窗户那儿。地上铺着廉价破旧的油毡,几张已经磨光露线的地毯。床对面的墙上立着一个临时拼凑的书架,那是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张粗陋的桌子以外仅有的一件家具。。

希特勒在1925年的纳税申报表上写道,他仅有的财产就是一张书桌、两个书架和一些图书。这同汉夫施丹格尔的描述大体相符。

1928年10月15日,希特勒在上萨尔茨堡山上租了一间小木屋,总算在39岁那年首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栖身之处(见彩图1)。在拜访过迪特里希·埃卡特之后,自1923年4月起,希特勒经常来到这个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幽居之地。迪特里希·埃卡特是一位激进的反犹太主义作家、纳粹党运动的早期发起人。他曾诋毁德国总统弗雷德里希·艾伯特,说他是全世界犹太人的傀儡工具。埃卡特当时就藏身于上萨尔茨堡的一家小旅馆里,躲避当局的追查。纳粹党内部传言说,十一月革命的行动计划就是在前往此地的行程中酝酿而成的,结果致使希特勒被关进了兰德斯堡监狱。希特勒后来声称“爱上了这里的风景”,虽然当地居民对纳粹党政治主张的有力支持也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印象(埃卡特感到在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纳粹党贝希特斯加登①分部成立于1922年2月14日。凡是有反犹太主义演讲者(1923年夏季还包括希特勒本人)出席的活动都有众多人士参加。那些年里,希特勒曾经在当地下榻于各种旅馆。1925年希特勒出狱后,有位支持者把上萨尔茨堡的一个小木屋租借给他居住。希特勒正是在这个小木屋里撰写了他的政治生涯自传《我的奋斗》第二卷的书稿。1933年以后,小木屋被命名为“奋斗木屋”,并成为纳粹党人的朝圣之地。也许那段人生经历在他的心中唤起了拥有一座山中别墅的愿望。即便如此,数年之后他才开始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这一心愿。

P3-5

书评(媒体评论)

有关室内设计的书总是很吸引人,但是知名度不高,但《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无可争议地在知名度和吸引力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建筑学文摘》米切尔·欧文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非常引人入胜,这也提醒我们,在纳粹德国,建筑与政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如同他的经典外形一般,希特勒的住所也成为其可怖的政治观念形象代表。

——《泰晤士报》罗杰·穆尔豪斯

这是一份关于希特勒精心修饰的家庭生活的独特研究。

——《澳大利亚书评》帕特里克·阿灵顿

目录

前言 家的力量

上篇

 第1章 结束漂泊希特勒定居有家

——1928年后单身汉希特勒的转变

 第2章 总理的日常生活

——旧宫殿里的新政权

 第3章 精心设计的室内装饰

——1935年摄政王广场公寓改造修缮工程

 第4章 从瓦氏小木屋到贝格霍夫别墅

——帝国的私家面孔

 第5章 戈尔迪·特鲁斯特

——希特勒的另一位御用建筑师

下篇

 第6章 竞选政治与打造希特勒私生活形象

 第7章 阿尔卑斯山的诱惑

——纳粹宣传与深山中的希特勒

 第8章 贝希特斯加登的乡绅

——打造神话的外国新闻界

 第9章 战争风云与英语媒体如何评价私家

 生活中的希特勒

 第10章 地堡里的秘密

——轰炸、劫掠与再造希特勒私家生活神话

 第11章 阿道夫再也不住这里了

——希特勒宅邸的麻烦后事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插图引用

序言

家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时,随着盟军部队抵达巴伐利亚州,盟军大兵和新闻记者纷纷寻找阿道夫·希特勒曾经住过的地方,为的是了解使欧洲生灵涂炭,使全人类惊恐不安的那个人。《美国佬》杂志撰稿人哈利·希恩斯中士在希特勒的山中别墅—贝格霍夫别墅里仔细地打量着这位独裁者的浴室收纳柜,思量着他在里面发现的蓖麻油和漱口剂。《时尚》杂志记者李·米勒来到希特勒的慕尼黑公寓,在壁柜里翻找出带有名字首字母的日用织品和一些银器。

我们认为私家生活空间和其中的物品展示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柜橱越深,里面的秘密也就越大。希特勒的私人住宅不仅仅有常见的角落和裂缝,更有完备的地堡暗道系统。新闻记者(后来还有游客)在里面展开搜索以获取各种线索。还有一些传言提到了严刑逼供室和多得装不下的各种财宝。有些人前去寻找深埋的财宝,而不是寻求被遮掩的真相。新闻记者和观光游客之所以纷纷被吸引到这样的地方来,正是因为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在第三帝国时期受到公众的广泛瞩目。特别是在山中别墅里,希特勒曾频频走到照相机前面拍照留影,其“私家”生活形象也经过精心策划包装,以满足广大公众的好奇心;有关照片和新闻报道在国内外广泛刊发传播。数百万读者觉得他们通过这些在家里的表演了解了“希特勒的为人”。盟军大兵和新闻记者一来到德国就被吸引到希特勒的鬼魂似乎仍在徘徊不舍离去的地方。

本书追随上述那些探寻希特勒私家住宅者的脚步,但是力求获得不同的理解。1952年,阿兰·布洛克出版了战后第一部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将这位元首的私家生活评价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贫乏无趣”。在随后几十年里出版的希特勒传记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力图把一切都和盘托出。它们仔细探讨希特勒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以及同男人女人的关系,希望发现一些个人的异常,以解释后来给人类造成的重大灾难。本书承认私人生活领域的重要性,但是无意成为从建筑视角描写希特勒的传记作品。笔者有兴趣探讨希特勒如何向广大公众展现他的私家生活形象,有兴趣探讨那些设计师、摄影师和新闻记者如何打造并且向德语和英语读者传播希特勒的个人形象,以满足他们迫切的好奇心理。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无法回避有关希特勒私家生活的照片和新闻报道。不仅德国媒体对这一题材大感兴趣,趋之若鹜,纷纷加以报道,就连为全球读者服务的英语媒体也竞相追逐,从伦敦、悉尼、多伦多到凤凰城、孟买、上海莫不如此。在德国很快出现了一个流行消费品市场,出售的消费品上带有元首家屋图像,或者是元首在上萨尔茨堡休闲的图像。人们可以采用元首家屋主题的瓷盘和刺绣靠垫来装饰生活环境,把零钱存到元首家屋复制品硬币存钱罐里,把玩元首家屋玩具模型,邮寄展现希特勒在露天平台上喂鹿场景的明信片,或者购买记录着元首私家生活场景的摄影集:照片上既有这位独裁者嬉逗小孩的场景,也有他带狗长途步行的场景。希特勒的山中隐居之处一度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私人住宅。

事实证明,展现希特勒私家生活情景的大规模图像制作极有诱惑力,即使时至今日仍然继续产生着影响。其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并未受到历史学家的制止,因为他们没有充分揭露和解构围绕希特勒私家生活所呈现的各种宣传粉饰假象。除少量文章、图书和展品藏品目录以外,有关希特勒私家生活的文献往往对第三帝国的出版物不作任何批评,有时甚至还再现其意识形态的“魅力”。有关希特勒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在关于纳粹的视觉想象中所具有的意义仍然是一片无人探究的领域。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在第三帝国时期颇受世人关注,然而却极少成为探讨那一时期政治史或建筑史专著的研究内容。曾经撰文谈过在希特勒家中举行过的外交会晤的作者们对于其室内装饰陈设几乎无话可说,虽然希特勒有意利用室内装饰陈设做舞台背景,扮演其政治家和有文化修养人士的角色。将上萨尔茨堡作为纳粹政治思想中心而展开的学术研究较多关注其建筑结构,而研究建筑史的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却鲜有贡献。总体来说,研究建筑和法西斯审美观的学者一般把研究重点放在标志性建筑项目和大规模集会游行场面上,忽略家居空间与细微之处。然而我们可以认为由阿尔伯特·施佩尔负责设计、同元首相关的纽伦堡集会场地的场面之大和新总理府建筑的庞大,均在审美上同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独一无二的细节之间存在着联系。在家居空间与物品的配置布局中展现着希特勒的私人形象。那位指挥调动千军万马、逢山开路的希特勒使人心生敬畏,不寒而栗;而在家中与爱犬相伴、品尝茶饮的希特勒却又使人产生共鸣,有几分亲近之感。这两种形象均为那位元首的魅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建筑上也得到了具体体现。把官方的宏大形象同私家的细微场景放在一起品读玩味,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二者在打造希特勒既高于人民又属于人民的个人形象过程中的预期效果及其相互作用方式。

希特勒本人非常重视私家生活空间的设计建造,常同其室内装饰设计师戈尔迪·特鲁斯特一起详细研究有关问题。据战后戈尔迪回忆,希特勒甚至对最细微之处也表现出极大兴趣。施佩尔在回忆录中承认,希特勒对于贝格霍夫别墅设计方案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他的任何其他建筑项目。贝格霍夫别墅是他最爱逗留的地方,他当政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上萨尔茨堡这幢别墅度过。1944年7月,约瑟夫·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他获悉元首决定将军事指挥部从山中别墅迁往东线的“狼穴”之后感到松了一口气。当希特勒在其客厅里花费数月时间运筹帷幄、策划战事时,盟军部队已经步步紧逼,更加靠近德国边境。如果当初施佩尔也参与设计的话,历史学家们也许会更多地关注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女性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建筑史专著中最近刚开始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她们在第三帝国事务中的参与情况目前所知甚少。戈尔迪·特鲁斯特同样没有进入历史学家的观察视野。其实她才是影响希特勒及其他纳粹显要人物审美品位的关键人物。本书希望提高对这位久被忽略的第三帝国重要女性人物的关注程度。学者们此前对她的关注远远不够。她的设计工作表明,我们需要更加广泛地思考室内设计在纳粹政权自我表现方面所起的作用,包括施佩尔在内的纳粹建筑师在这方面均有过热忱贡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希特勒这位独裁者的几处故居及其建造者们之所以受到忽略,其原因在于从事研究的学者们过去过于轻信第三帝国的有关宣传: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独立存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外。相反,我认为这些私家生活空间是具有深刻意识形态内涵的意义空间,可以说是纳粹政权有关希特勒最成功的宣传活动的核心。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宣传表现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他在公众眼里那个疯狂叫嚣的反动派形象急需加以改变。希特勒的宣传机构大力而小心地宣传渲染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还把一个潜在的负担——有人认为希特勒是个无国无家,没有恋人,没有地域情感牵挂的怪人——变成了一笔财富,这是通过营造一种家庭环境,使希特勒终有归宿、同于常人来实现的。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在广大公众眼里兼有异性恋阳刚之气、精致而不张扬的审美品位以及德国之根等几个显著特点。由此他的公关宣传人员和设计师们可谓一箭双雕,使希特勒显得更加平易近人而又少了几分古怪之气。所有这一切均经过精心策划,然后通过迫不及待推销这位居家单身汉的照片和报道文章的新闻媒体,传播给德国和国外的广大读者。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阐述希特勒三处故居的设计建造特点,包括柏林旧总理府、希特勒位于摄政王广场16号的慕尼黑公寓和上萨尔茨堡的山中别墅。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一直占据着以上三处居所,不过只有后两处居所属于他的个人财产。第一章介绍希特勒由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过渡到近40岁生日时(20世纪20年代末)首次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住房,阐述了他个人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种种原因。1933年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时,他坚持要求先对总理府进行重新改造装修,然后再正式入住。第二章探讨这一点如何被用作关于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对外宣传框架,用来展示其井然有序安排室内陈设布局的能力。希特勒当时对住宅改造修缮非常着迷,开始彻底改造自己的私有住房。第三、第四两章记述1935年希特勒的慕尼黑公寓彻底改造修缮的过程;这一工程刚一完工,又于1935—1936年对瓦氏小木屋大规模扩建,最终建成贝格霍夫别墅,设计师为阿洛瓦·迪加诺。这些建筑工程反映出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如何利用家庭建筑装饰来改善他煽动者的形象,借此突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新地位的。相关的高昂费用表明希特勒多么愿意花大本钱纠偏扶正,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恰恰与纳粹宣传相互矛盾,因为纳粹宣传继续将这位德国领导人说成是不受名声和权力腐蚀的淳朴之人。希特勒的山中私邸面貌焕然一新,表现出这位领导人的成熟与自信。然而保存下来的一些贝格霍夫别墅最终未动工的施工图纸表明,希特勒曾经为如何设计好自己的私家生活形象和公共形象之间的关系而苦苦思索。第四章简要介绍爱娃·布劳恩拍摄的一些贝格霍夫别墅照片,以及这些照片所揭示出的她作为别墅女主人和享有特权的囚徒的双重角色。戈尔迪·特鲁斯特在所有这三个设计项目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五章介绍戈尔迪的生活和工作,利用了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收藏的戈尔迪私人文件。这些馆藏文件内容极为丰富,定于2019年正式对研究者开放。

本书第二部分探讨有关希特勒官邸、公寓、别墅的宣传造势活动及公众接受情况,重点是其慕尼黑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第六章记述1932年纳粹宣传机构在关键的大选之战中如何“发现”了“私下的希特勒”个人形象。第七、第八两章分别考察德国国内和境外媒体对希特勒公寓别墅的追踪报道情况。在德国,希特勒的山中别墅已成为公众朝圣之地。第七章探讨贝格霍夫别墅通过新闻报道和海因里希·霍夫曼拍摄的照片对关于纳粹党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理解20世纪30年代有关家中的希特勒的新闻报道对德国读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外国报刊杂志上也能看到这种入迷的现象。第八章考察英语新闻界如何将希特勒这位居家单身汉描述为温文尔雅、有文化教育、人人都愿以其为邻的翩翩君子,从而为希特勒掩盖、粉饰暴力名声。英国和美国参战以后,对于注重保持家居整洁的希特勒的看法由赞赏钦佩变成了讽刺挖苦。第九章追踪记述英语新闻界由原来将私家生活中的希特勒描述为绅士艺术家,转而将他描述为妄自尊大的刷墙匠和娘娘腔的半瓶子醋式肤浅人物的变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希特勒公寓别墅的结局和新的开端。第十章记述上萨尔茨堡空袭轰炸、盟军部队和新闻记者到达巴伐利亚州,查看希特勒公寓和山中别墅,邻居和大兵开始大规模趁火打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第十一章再次回顾希特勒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的历史,考察探讨它们给巴伐利亚当局带来的种种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上萨尔茨堡和慕尼黑,有关当局采取了不同措施促使人们远离这两个地方,希望人们忘记它们。然而在其主人丧命于柏林地堡几十年以后,这两处故居仍然具有令人不安的吸引力。另外,希特勒私家环境中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从银器到浴室瓷砖继续在收藏市场上流通,而且在第三帝国纪念品收藏者中间卖出极高的价钱。从元首私家生活中外流出去的许多物品如今已经散布在全球各地的书架和咖啡桌上,进一步延长了这段历史原本就长得出奇的半衰期寿命。本书最后思考探究这些“文物”给博物馆馆长们带来的问题(馆长们在馆内藏品中发现了上述“文物”),以及美英两国媒体不愿正视自己在20世纪30年代的所作所为的事实:它们通过报道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形象解除了广大读者对这位独裁者的敌意。

虽然一开始就着手分析和解构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力,我仍然意识到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所具有的危险诱惑力。如今房屋装修杂志与家居改造装饰电视节目这样庞大行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仍然是漂亮的室内装饰、快乐的儿童、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爱犬和迷人的景色等非常吸引人的内容。当年纳粹宣传机构正是狡猾地利用这些内容使其元首显得讨人喜欢,平易近人。而当那些被宣传渲染的住宅别墅属于大众传媒上的名流人物时——纳粹政权利用新兴的大众传播技术和营销技巧促进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发展——其吸引力就会变得更大。纳粹当局有意地操控人们对希特勒私人生活的兴趣,企图割断那位在庭院里喂鹿的男人同毒气室的背后势力之间的联系。苏珊·桑塔格与其他一些人士认为,在第三帝国时期,诱惑力和恐怖行径是分不开的。在同时关注德国和国外更大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我希望能够揭示出对希特勒私家生活形象的打造背后的政治意图,揭露其温馨舒适的下面潜藏的种种恐怖景象。

今天,希特勒暴力的受害者们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上述种种诱惑所具有的危险性。多年来我同承受着那些个人创伤的人们谈过我的写作计划,非常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他们让我分享他们的智慧。我最应感谢我的母亲,她小时候就在被纳粹占领的凯法利尼亚遭到过纳粹的残酷虐待,永远无法摆脱心里的伤痛。当我把写作本书的计划告诉她时,她沉默片刻,然后对我提出了一条要求:“请不要让希特勒看上去像个好人。”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铭记着她讲过的这句话。

内容推荐

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著的《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深度揭秘了战争狂人希特勒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一直备受猜疑,他的住所则在柏林、伯格霍夫和上萨尔兹堡山来回变动,这却成了帝国宣传包装独裁者的有力武器——他被形容成为一个正直、有节制的人。而他的居所也和他的形象一样,在御用建筑师特罗斯特的打造下,充满美感和象征。究竟希特勒的家和元首的形象与信念之间还有何关联?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阐述希特勒三处故居的设计建造特点,后半部分探讨有关希特勒官邸、公寓、别墅的宣传造势活动及公众接受情况,重点是其慕尼黑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以翔实的史料充分展现希特勒居所的修建过程、第三帝国对元首住宅的宣传、国际舆论对希特勒形象报道的转变,以及希特勒御用建筑师戈尔迪·特鲁斯特的小传,生动而丰富地展现了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这一未曾被发掘的领域。

编辑推荐

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著的《希特勒的私家生活》通过对希特勒私宅设计的描述,生动丰富地揭示了多面希特勒不为人知的私家生活。全面解密希特勒的早年生活及其上位史,史料详实,叙述生动,仿佛置身于作者描述的场景之中。

80余幅希特勒私宅设计图及内部装饰图、私家生活照片,带你了解战争狂人的艺术品位,接触报道中你所见不到的希特勒。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建筑学文摘》等多家媒体杂志激赏推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