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平的手艺也不是生来就有。他进厂的第一课,师傅就带他见识了点火试验。巨大的轰鸣声,蹿出的火苗,腾起的蘑菇云成为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使
下决心规避危险,胆大心细,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他的手越来越有感觉,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特准。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误差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一把刀堪称完美。
徐立平带班很严。天平砝码摆放要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反了不行;没状态就不能上岗,注意力不集中不行;要是谁被发现作业时忘戴防静电手环,他给你一把揪出来:你还要命不?!你还回家不?!你不要命大家还要命
没见过大风浪,不经历生死,很难理解徐立平的艮铁不成钢。这工作,太危险!
那是1989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再次发现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在当时没有先进探伤设备的情况下,专家组决定,就地挖药,查找病根。
徐立平那时工作不到3年,和师傅们一起加入了挖药突击队。
挖药,每次只能进一人。在狭窄的空间里,人如同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每次只铲出四五克药。
穿好防静电的纯棉秋衣、纯棉工服,徐立平小心翼翼地钻躺进去。他感到这个狭小而冰凉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忍受着浓烈的气味,徐立平和突击队员10多分钟一换,打车轮战,如同蚂蚁搬家一样,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为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争取了宝贵时间。但任务完成后,徐立平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行走。
寂寞工匠不寂寞
每当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成功、举国热烈欢腾时,有谁会想到,直上九天的大国重器,也曾在寂静郊外的厂房里,被一群手持刀具、样貌普通的师傅削削铲铲过。
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航天科技四院的发动机整形厂房四周空空荡荡。每天他们面对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固体发动机。偌大的厂房里,每次作业最多只允许两个人在现场,一干就是一整天。
赶上重点型号投入批产时,任务重、周期紧,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仍满足不了进度要求,时不时还得钻进发动机挖。只要上班,危险就无时不在。一位工友在给一台直径仅碗口大小的发动机做药面整形时,因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这成为徐立平多年不愿提起的痛。 刀惹的祸还得从刀上想办法。徐立平和同事们琢磨着要改进出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用削皮机削苹果,他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反复调整刀片角度。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
过去4个人一天整6台,现在一天能整24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就这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
那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P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