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里梦里汤显祖》中,作者朱虹通过一个个思想性、文学性、通俗性兼具的精彩故事,全景式再现了汤显祖坎坷的人生经历。这位临川神童幼时初露锋芒却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在宦海沉浮多年却屡屡受挫最终只是七品小官。汤显祖从来没有逃避,而是葆有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在苦闷逼仄的时代环境中,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投身艺海,呕心沥血,终写出光耀千秋的“玉茗堂四梦”,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作者通过对汤显祖其人其作品的深度剖析,高度评价了他的戏梦人生体现出的对至情、至真、至美的追求和向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天资聪颖、正直刚强、性格独特又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大师悲欣交集的奋斗人生。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他创作的“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以精美的文字构建起爱情的经典传奇,是中国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因此,他被评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与同时代的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齐名的“并世双星”。
朱虹著的《情里梦里汤显祖》讲述了汤显祖坎坷的经历,包括童年,家世、做官、引退、创作等,以思想性、文学性、通俗性和精彩的故事,力图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对汤显祖作品的剖析,高度评价了他的戏梦人生体现出的对至情、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和向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天资聪颖、正直刚强、性格独特、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大师悲欣交集的奋斗人生。
第一章初露锋芒
一、临川神童
如果说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生长地,是如血缘般亲密的关系,那么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故乡所赋予他的艺术营养,则是能创造奇迹的特殊营养,是无可替代和令人称奇的。
这样说来,位于江西东部的临川(今抚州)县该是个多情而且多梦的神奇地方,因为这里诞生了明代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
临川建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小城自古便以文风昌盛、“才子之乡”而闻名,并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川文化。“才子之乡”的美誉可不是泛泛之夸名,出的才子也绝非普通意义上的才子,而是惊天动地、不同凡响之一代风流人物!临川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才子当数王安石和曾巩,因为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们各占一席。其他像晏殊、晏幾道父子,还有陆九渊、谢逸、谭纶等,可谓“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和整个江西历史一样,临川的鼎盛时期也在宋明二朝,中国历史上“两宋文人半江西”的说法印证了江西在唐宋时期的人文辉煌。汤显祖对于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曾写诗赞美:“远色人江湖,烟波古临川。”到了宋时,因科举制度改革,临川中榜人数之多在当时江西各县中名列前茅,因而在“儒林传为美谈,公卿耸观,朝野震动”(董震《东发日钞》)。而放眼整个江西,早就有读书成风、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仕宦成群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也深深扎根在每个父母和孩子的心里,登科及第、光宗耀祖、“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追求被当作唯一的一条正路。对汤氏家族来说,这一渴望尤其迫切。因为汤家已经连续四五代没有科考及第的人了。
位于抚州东北部的一带平原,被称作“文昌里”。文昌里邻近抚河,唐代中期为消弭水患、灌溉农田,特地在这里修筑了拦河蓄水的堤坝。堤坝修好后,根据古星相学所说“文昌在斗而北,谓主抚州”之语,又因地应文昌星之位,是抚州文化昌隆的好兆头,故命名为“文昌堰”,文昌堰附近的区域便命名为“文昌里”。虽然文昌里地势低洼,但土壤肥沃,易于耕种,因此还是吸引了许多百姓来此安家落户。
文昌里因河而兴,到明初时,因水运发达,文昌里已成为古临川最繁华的街区,是商贾云集的经济商业中心。位于文昌桥东的玉隆万寿宫后来成为崛起的抚州商帮的抚州会馆,离万寿宫不远处还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正觉寺,这两处古迹辉煌鼎盛,也见证了文昌里的岁月荣华。
文昌里即汤显祖的故里。
汤显祖家族是较早定居文昌里的家族之一。从时间上算,汤氏家族至少是在明初时就迁入临川的。临川汤氏尊汤显祖前五代的汤伯清为一世祖。
从临川云山圳上汤家村汤显祖后裔珍藏的《文昌汤氏宗谱祖基复还记》中得知,汤显祖的太祖汤伯清(亮文)“以德报怨而处世,以耕读避科举而传家”,死后“葬宅后灵芝园”,即灵芝山,又叫汤家山。以后高祖汤峻明、曾祖汤廷用、祖父汤懋昭、父亲汤尚贤以及汤显祖自己死后均葬于此。因此灵芝山成为汤家的祖坟山。
汤家祖上虽没有在科考上取得成就的人,但在当地却都享有文名:高祖汤峻明家有四万多卷藏书,曾因捐谷救灾受到过朝廷褒扬。祖父汤懋昭博览群书,却多次没有考中,虽然四度做幕客,但还是郁郁不得志而归。四十多岁时汤懋昭一度心灰意冷,竞想不开跑去离家15里外的酉塘庄隐居了几年——他的这种做法也是封建文人们的惯用做法,一旦在仕途上无法进身,便沉溺于出世思想去追寻山林乐趣。正应了那副对联:“金马玉堂,富贵输他千百倍;藤床竹几,清凉让我两三分。”
汤显祖的父亲汤尚贤,既是一位儒士,也是当地有一定名气的老庄学者,而且还是位藏书家;伯父汤尚质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活动。汤显祖从小喜爱戏曲,绝对是先受了伯父的影响。从汤显祖的高祖汤峻明到汤显祖的父亲汤尚贤,四代都是秀才,没有中过举人、进士,也没有人做过官。至于汤家的女眷们,也都知书达礼,汤显祖的祖母“援故籍以提婴(以古书中的名贤事迹教育儿童)”,母亲“少读书而习故”(汤显祖《龄春赋》)。因此汤家虽不是名义上的书香门第,却是充满书香的耕读之家。
汤显祖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即公元1550年9月24日出生,是汤尚贤的长子。家长给他命名为显祖,字义仍。汤显祖之下一串弟弟的名字分别为:汤儒祖、汤奉祖(汤凤祖)、汤会祖、汤良祖、汤寅祖。从兄弟几个的名字便可看出,光宗耀祖对汤家人来说,真已到了刻不容缓、梦寐以求的地步。面对长辈们这种强烈的愿望,作为长子的汤显祖深感自己任重而道远。P15-17
浩渺苍穹下的璀璨巨星——“人文江西丛书·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总序
对于江西历史文化之繁盛与文化名人之频出,我经历了一个由疑到信、由纸上感知到实地认同的过程。
少时诵读《古文观止》,念到唐代王勃的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对于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等佳句,总以为那不过是才子王勃接受地主盛情款待之后的客套之言、觥筹交错间的答谢之词,当不得真,所以一笑置之。及至读书稍多,翻看广为传颂的中华文化经典,我发现自己的目光总是会碰到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汤显祖等等文化巨人的名字。他们或开宗立派,或登峰造极,建构起了中华强健雄浑、源远流长的文心学脉,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为华夏文明的进程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最让我讶异的是——他们都是与我的家乡湖北一江之隔的江西人!有时,江西老表甚至一改他们惯常的低调,抑制不住地自豪宣示自己的“济济多士”。如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就曾得意地说:“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南宋的李道传给前辈杨万里作谥告,开头就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他怕别人狐疑,干脆列出证据:“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辞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此外还多有“人物之盛甲于东南”等等说法。你会说,这是宋代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化涌喷现象吧。实则不然。即使到了常常被人们认为衰败、落后的近代,江西亦有其光采夺目之处,如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邹韬奋、胡先辅等。1948年4月,当时的学术圣殿——国立中央研究院严格推选出中国第一届81名院士。当年9月24日,学术大师胡适先生在日记中以列表的形式统计出“各省分配”表,其中江西仅次于人文渊薮江浙与风气渐开的广东,位居第四,达7人之多。而对于自己的老家安徽,胡适则幽幽地表达“只有我一人”的遗憾。2010年,我有缘来到江西工作,对江西古代风流辈出的特点,则更是由原来的纸上认识,深化为实地的切身感受。因为分管文化与旅游,我得以走遍了江西全部县域。在广袤的山川大地问行走,经常邂逅古代文化名人的旧居故地等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千载之下,流风所及,这些文化先贤,仍然给江西大地以深远的人文影响。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用“钟灵毓秀”一词来形容江右大地,再贴切不过了。江西向来与楚相联,我这个楚人,足之所至,日久情生,由了解到感佩,不能自已,对江西这方土地的历史人文,日益生出无上的敬意与温情。
关于江西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现象,研究的大方之家极多,成果宏富。有两点,我以为值得特别指出:
其一是,江西古代文化名人存在集中涌现的现象,出现了诸多典型的家族与群体。这并非偶然,而有江西地理与历史方面的原因。江西自古就被称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江西这方“形胜之区”,成为中原文化南下进程中理想的人文沉积区。自秦汉至赵宋,江西这方温润、开放的土地,至少接纳了晋室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文明南迁、宋代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等多次南迁的精英文化族群,吸纳外来先进文化而加以本地教育的孵化与沉积,以至于哺育出了诸多文化世家。因开放而创造,这值得我们关注,更给了我们诸多来自历史深处的启示。
其二是,江西文化名人,与江西文化创造互为表里,深蓄厚积。我曾经总结出冠绝华夏的江西十大文化现象,即书院文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稻作文化、造纸文化、矿冶文化、风水文化、宗教文化、商帮文化。所谓人文,即意味着文化的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进行文化创造,也吸取文明教化。风流辈出的江西文化名人,与厚重突出的江西文化现象相辅相成,人文合一。
照古观今,继往开来,历史文化名人需要致敬与追怀,更需要传承与弘扬。在分管江西文化工作时,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尽己所能,我做过一些工作,也足以欣慰地取得了一些为社会所认同的成绩。在以文字来推介与宣传江西历史文化方面,我主编了《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十卷本,撰写了文化大散文《风流江西》,最近又与知名历史学家方志远教授合撰了普及性的《江西人文读本》。随着实践、思考与写作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中最为终极的力量,无疑来自于“人”这一核心。山川因人而有精气神,文化赖人而得以创造与发展。有鉴于此,我欣然接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邀请,主编了这套“人文江西丛书·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我们试图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既反对毫无根据,过度演义,也拒绝学院式、专业考证性著作,希望以一种文化性与可读性兼具、雅俗共赏、既为专业圈叫好且读书界叫座的大众传记读物的方式,在集群式记录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功、贡献等基础上,展示他们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风采;待人物传记成熟后,进而在“人文江西丛书”的板块下推出“文化形态系列”图书(如书院、陶瓷、古村、禅宗等突出之江西文化形态或者代表性文化符号)、“地域文化系列”图书(如红色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独具之地域性亚文化板块)等,由此人、物、文化纵横合一,呈现出江西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从人文的角度接续历史深处的精神动力,建构江西地域文化认同感,大力传播江西文化,服务于当代江西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不仅在本色当行的少儿专业出版中屡创新高,还“破门而出”,努力“跨界”,提出“以少儿出版安身,以重大题材立命”的自我定位,推出了诸如《瓷上中国》《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等广为人们称道的江西文化题材著作。我相信,“人文江西丛书·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图书,能在这一领域锦上添花。
上述文字,既表达我对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现象的一点思考,也以此作为丛书推出的“开场锣鼓”。
光耀千秋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玉茗堂主人汤显祖走过了六十七年的戏梦人生。
2016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其中的一件大事是,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四百年,时代迭变,山谷陵替。沧桑澒洞的历史风尘,无情而又公正地销蚀、暗淡了多少世间物什——寻常卑微如农家的竹篱与茅舍,显赫威严如帝王的权杖与冠冕。但令人感叹的是,汤显祖这位当年多如牛毛的七品县令,却在历史的大浪淘洗中被后人不断追怀崇仰,成为与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双峰并峙、中外辉映的文学巨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百名国际名人之一;他业余创作的“临川四梦”,以精美的文字构建起的爱情经典世界,从狂欢堕落而又戾气深重的大明帝国,穿越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幽暗隧道的重重壁障,生发成一缕刚健明亮的人性光芒、一股情深自然的精神力量,历久而弥新。
直至今日,北京的“皇家粮仓”每天只演《牡丹亭》这一部戏,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的《牡丹亭》则演遍世界各地,而且每场连演三天,万人争睹,以为快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只能选三分钟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戏剧经典,经过很多国家的一流专家论证,最后选定《牡丹亭》之“寻梦”,2008年8月8日晚,全世界有48亿人观看。
从文化的意义来看,2016年是不折不扣的“汤显祖年”。
在全国,多种“汤显祖文集”隆重出版,多种“临川四梦”重排上演,多种研究丛刊发行问世。还有系列性的纪念活动,已经或正在全国各地隆重举行。
其中,有三个相关消息,值得特别注意:
一个是政治领袖的郑重倡导。2015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他说:“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2016年9月14日,中央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座谈会,高度评价汤显祖是我国文艺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创作的《牡丹亭》等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要礼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另一个是学术界的由衷致敬。2016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是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莎士比亚忌日特意设立的节日。上海思南路“文学之家”举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翻译看东西方文化交流”座谈会。著名翻译家屠岸在这个会上预言:“从伟大性上讲,这两位戏剧家不相上下。之所以在一个时期内,莎士比亚的世界影响比汤显祖大一些,是因为大英帝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所以莎士比亚,还有英国文化借助大英帝国国力传遍全世界。但中国国力在很长时期里显然不如英国,现在中国崛起了,汤显祖扩大甚至赶超莎士比亚的世界影响也就可以预期了。”
还有一个是他的家乡抚州人民举行的精彩纷呈的纪念活动。数百名海内外专家学者畅谈汤翁文化,数千戏剧花车上街巡演,数万人热烈追捧。他们还将乡音版的“临川四梦”演到国家大剧院、北大、清华,得到首都各界高度评价。在抚州,耸立起汤显祖大剧院、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墓园,还建起了梦乡、梦山、梦湖、梦台、梦街,表达了人民对古代先贤的尊崇。
政治领袖,秉持着对现代文明的认同与尊重,希望中英两国通过共同纪念两位文学巨匠的方式,来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理解与共进,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文人学者,则放眼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大背景,对汤显祖及其所代表的人文中国的当代命运,前所未有地充满文化自信。
人民群众,则是感谢历史名贤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今天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精神财富。
一介“清赢故多疾”(汤显祖《三十七》)而又蹉跎官场、蹭蹬穷老的文弱书生,几部在暗淡晚明的南方民间庭院里写出的戏曲,何以葆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以至于成为当今东西方世界沟通融合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早已荡然无存的临川玉茗堂,到底凝聚生发出一种怎样的历史文化精神,值得我们一再寻踪朝圣、感怀致敬?
无论对于今天的为官或为文者,我以为,至少在下面几个方面,汤显祖身上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们发掘与记取。
首先值得一再大书特书的,自然是汤显祖的“至情”思想。无论是《牡丹亭》中开宗明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言说,还是《南柯记》中的题词“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又或是《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开头所强调的“人生而有情”,关注人情,尊重人性,是汤显祖精神世界最为后人所崇仰认同的文化价值。“后世相知或有缘”,在旷世经典《红楼梦》之《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回前,录有汤显祖诗以待知音:“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这分明是伟大的曹雪芹在“至情”论谱系上向前辈汤显祖的隔代致敬。从根本上说,文学发展历程与人性同步;作品越体现出人类本性,就越能与读者的感情相通。海外学者陈世骧先生曾说,与西方史诗不同,中国文学的荣耀别有所在,在于其抒情诗。从《诗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开始,情感一向被视作中国诗学之灵魂。汤显祖应和于明代中后期王学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跃动,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到极致,建构起他的“至情”思想世界。“世总为情”,有情的人生与世界才是健康人本的世界;而“内欺己心,外拂人情”(袁宏道语),则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说到底,呕心沥血写出“玉茗堂四梦”,汤显祖意在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经典,其魅力绝不仅在于情节结构的离奇、曲词音律的优美,更在于其对“至情”的追求,以及其对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张扬。借梦抒怀,正是其对至情至真、至善至美的认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使得汤显祖的作品体现出超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与人文关怀,生发出其当代性意义。
其次是汤显祖的淑世情怀。文学史家多以单向度的戏剧家、诗人之名来定位汤显祖。其实像中国大多数文人一样,汤显祖的社会身份首先是一位传统的士大夫。早年努力读书参加科考,中年宦海沉浮,晚年闲居寻梦,他的一生,像中国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过了由庙堂官场到乡里民问、从儒家精神人世转向道家精神出世这一人生轨迹。但超世、游世与玩世,从来都不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本色,他们的精神底色,永远是人世与淑世占据主导,永远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与莎士比亚纯粹钟情于戏剧不同,汤显祖的早年理想,当然是儒家式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而此后尽管仕途坎坷,他依然不失爱国忧民之热肠。不管是早年的“俊气夺一”,还是中年的理想受挫,汤显祖从来没有选择逃避与解脱,而总是葆有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在苦闷逼仄的时代环境中,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以求心安与理得。即使终其一生,大好年华多有赋闲,最高只做到七品芝麻官,汤显祖仍然为官清廉,勤政务实,以出色的行政领导和管理才华,治理地方公务,发表政见。在流放的蛮荒之地岭南徐闻,他首建书院,推行斯文教化。后来治理遂昌县,他不仅首抓文化,还灭虎兴农,以《劝农》诗与民同乐;宽宥狱囚,抑制豪强,“斗大平昌,一以清净理之,去其害马者而己”(《答李舜臣观察》);祛除矿税恶政,减轻民生负担。“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当他偶尔从玉茗堂书桌前放下手中以情织梦的笔,走出庭院,“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系之念之者,仍然是无法释怀的民间疾苦。己饥己溺,民胞物与;世间冷暖,情里梦里,汤显祖从来就没有走向缥缈虚无。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挚爱在人间的唯情主义者、一个热心肠的淑世主义者。他为后人所推崇的“至情”,绝不是沉溺于个体的、小我的“唯情”,而是寄寓着社会性的、大我的人道关怀。率性,悯世,爱民,汤显祖的“至情”思想,至少包括主张真情、个性解放、关注民生等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虽说以戏剧大师之名垂诸后世,但我们同样应注意到汤显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政治家、进步思想家和反封建斗士的本色身份。今天在欣赏精美瑰丽的“四梦”文字之余,我们不能忽视汤显祖作为传统士大夫淑世情怀的当下意义。
还有汤显祖的俊伟人格。一纸《牡丹亭》,写尽汤显祖这个南方书生的温柔多情,但多情的表面之下,他骨子里更有着亢直硬气的士大夫精神、光明俊伟的人格力量。在文学观上,汤显祖不愿意追随时流,对当时流行的奉形式主义、复古主义与模拟为圭臬的“后七子”文学进行严正批判,而大力发扬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以至惹得当时的文坛大佬恼怒不已。在政治态度上,生逢河决鱼烂的晚明,有感于严峻迫切的现实问题,汤显祖不惧权势,向颟顸多忌的万历皇帝呈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当朝政治腐败、上下怠荒渎职,锋芒直指万历本人。书生拍案,以道抗势,气贯长虹,但汤显祖最终被贬官去职,“谪向边城为小吏”。“一生爱好是天然”,作为性情中人,汤显祖不愿交接权贵;平生师友,多如李贽、徐渭、紫柏禅师达观等后来以叛逆、落拓、“边缘性”文人之名进入历史的人物。年轻参加科考求进之时,权倾天下的首辅张居正为了帮衬自己的儿子,向汤显祖伸出橄榄枝试图延揽人怀。对于别人来说求之而不得的美事,汤显祖却因为不愿同流合污,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而峻拒攀附,为此名落孙山,付出了大半生科场坎壤不顺的沉重代价。为官之时,汤显祖两袖清风,孩子“虽为县长儿,饥寒在身口”;他劝儿子“游闲不是儿家业,大好归来学种田”。历经十余年的蹉跎,好不容易稍微迈上仕途,一次“大计”(考察),汤显祖看穿了在混浊官场难有作为,干脆退出政治舞台,弃官归家。从清远楼到玉茗堂,从“忙处”到“闲处”,从庙堂到家居,他以精神高洁的归隐,觅得心灵的宁静。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汤显祖的批判精神与俊伟人格,固然表现在有所不为的清高与退处,但面对民间疾苦等等,他又细察敢言,从不苟且缄默。大疫之年,面对“江淮西米绝,流饿死无覆”“犹闻吴越间,叠骨与城厚”的人间惨象,他愤而发出“精华豪家取,害气疲民受”的谴责之声,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使在归隐乡居后,闻说“都城渴雨,时苦摊税”,汤显祖即愤而写下“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人道主义情怀,力透纸背。在党和国家正大力倡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今天,汤显祖身上亢直硬气的士大夫精神、光明俊伟的人格力量,可说正是一种值得发扬倡导的千古风流。
总之,汤显祖以情人梦,借梦抒怀,用他的伟大著作描绘了一幅晚明社会的广阔图景。他严厉批判现实的丑陋,尖锐地揭露官场黑暗,不断提出救世良方并努力实践,竭力寻找自己的理想社会:社会公平和人问正道,道德高尚和精神探索,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他的戏梦人生体现他对至情、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和向往。因为如此,在人类文明的苍穹下,汤显祖其人其文,才得以光耀千秋——无论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