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卓宝熙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卓宝熙著的《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内容系作者亲自的经历,他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写出了当年勘测生活的真实情景,内容感人,又不失情趣,许多内容鲜为人知。作者把枯燥的勘测队生活,描写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彰显了作者对待困难的乐观心态。

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真实性、可读性于一体,寓教育于文学之中,是一本难得的精品。不但适于有同样经历和感受的老年知识分子阅读,也适合中年和青少年阅读,它比单纯的正面教育更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

内容推荐

卓宝熙著的《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记录了作者求学、工作的经历,主要内容是作者30余年的勘测生活的经历,包括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地质现象、各地的民族风情和各种趣闻等,特别记述了很多次遭遇险情的经过……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图文并茂,既适合有类似经历的老同志阅读,也适合年轻一代阅读。

目录

你到过这些地方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第一章 淡泊的一生

 一、求学的经过

 二、工作的简历

 三、业绩和荣誉

 四、服从需要几易专业

 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六、热爱专业刻苦钻研

 七、工作认真勤奋好学

 八、踏破青山 一生无悔

第二章 勘测生活回忆

 一、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一)摄氏零下四十多度的考验

(二)投身戈壁滩勘测兰新铁路

(三)吐鲁番地区地震调查

(四)踏长征路,精心勘测成昆铁路

(五)秦岭的情结

(六)革命老区人民盼铁路

(七)为川汉铁路建设做贡献

(八)千沟万壑只等闲

(九)南昆铁路勘测的回忆

(十)勘测生活拾零

(十一)沙漠遇险记

 二、在青藏高原的日子里

(一)高原勘测大会战

(二)“七七”遇险记

(三)突如其来的洗脑闹剧

(四)难忘的冬布里

(五)高原勘测片段回忆

(六)圣地拉萨见闻

(七)从沱沱河沿到成都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试读章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呜!——长笛一声,划破天空,火车头松闸喷气,巨大的车轮哐当哐当地响着。这一天是1954年8月26日,上海到北京的直达列车开行了。如今,这种火车开动的情景已成为过往,不再会有了。在这高铁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乘坐高铁时,再也看不到喷气,也听不到车轮哐当哐当的响声,不知不觉间就飞奔出了老远。

回到1954年8月26日那一天,列车的好几节车厢都是大学毕业生的专车,他们是上海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即将奔赴工作岗位。他们兴奋不已,喜笑颜开,好像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因为他们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投入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中,怎能不高兴呢!

车厢里挤满了人,闷热而嘈杂。车顶板两侧的几台华生牌电风扇,左右摆动着使劲地转,但几乎起不到降温的作用。年轻人对此并不在乎,照样交头接耳,有说有笑,尤其是女同学,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她们猛扇着扇子,不时喝水。上海的姑娘都喝着玻璃瓶装的白开水,认为这是时髦。她们的交谈很热乎,或用手蒙着嘴笑,或打对方一下,或眼盯着对方努着嘴,或眠口水……手里扇着精致的苏州檀香木小折扇,举手投足间彰显出上海女性特有的气质。

我坐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相对而言,那里显得不那么嘈杂,至少不受来回走动人的干扰。很奇怪,邻座都是男同学,互相并没交谈,好像都在思考什么问题。

两年的大学毕业了,即将投入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热潮中,我心情和同学们一样高兴,满怀豪情壮志。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个宏伟的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们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就参加到建设浪潮中,当然感到高兴。

列车在奔跑,我的思绪回到了往事。1952年,当我从福州市第一中学(现福三中)高中毕业时,考大学前,到仓前山英华中学集训并参加高考。集训时,有的学生在吃饭时还做祷告。

班上的同学除个别因身体原因没能上大学外,其他同学都上了大学。当时,福建的高中毕业生升大学,最看好的是“四大金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其次是厦门大学。我们班的50多名同学,约20%进入“四大金刚”,当时学习好的同学多数学工科,其他同学多学文理科。那时候上大学的人不多,国家很重视,被大学录取的学生,都在《福建日报》上登出,可惜我没把报纸留下来。

1952年10月,我们满怀喜悦心情,从福州龙潭角码头乘轮船到南平,然后改乘大卡车到上饶。一路上尘土飞扬,汽车颠簸的很,到上饶火车站下车后,我们一个个都成了泥人,沿途有人呕吐,当场就有好几个女同学哭着闹着说,我再不想离开福州,我要回去……

我考入的是浙江大学土木系,当我们到学校报到时才知道,土木系的建筑、桥梁等热门专业,早被江浙一带的同学选完了,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其他外省同学都来得晚,只有测量、铁路等专业可供选择。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就听大人说海关、银行、铁路都是比较好的职业,我选择了铁路专业。

旧中国的技术人才少得可怜,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人才,国家便决定把部分同学抽出来开办两年制班——专修科,以满足建设的急需。我报了铁路专修科班。

我们在浙江大学学了一年,由于全国性的院系调整,浙江大学铁路专修科专业被调整到上海同济大学,于是我又在同济大学学了一年。两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美好的大学生活就这样一去不复还了。

不过,大学生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大学免收学杂费,伙食也不用交钱,而且伙食很不错。在同济大学学习时,上午工间操还提供点心(豆浆、油条)。

那时,一个班同学将近100人,毕业时由国家统一分配,可以说从走进大学门后,我们就交给国家安排了,不操任何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直到毕业分配,都是国家统一考虑。在分配时,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还可以事先提出来,领导会酌情考虑。

我们是学铁路专业的,毕业后主要分配在铁路系统,不是分配到铁路设计分局(后来改称设计院)就是分配到铁路局或铁路分局,也有个别同学被分配到铁路系统以外的部门。我被分配到位于大连的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

当学校公布分配方案后,大家都很激动,并奔走相告、互相祝福。

在乘火车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们组的8位同学在学校附近的五角场一个小饭店里聚餐,大家喝了不少啤酒,边喝酒,边畅谈。我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

我继续回忆时,列车广播喇叭突然传出“济南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准备下车”的提醒。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已经到了济南,此时喉咙感觉有些干涩。

过了济南站以后,窗外所见,是一片黄土和光秃的山岭,映入眼帘的不再是绿色的大地,心里不免产生一种凄清的感觉。

我们到达北京后转乘火车到沈阳,然后又转乘火车到大连。大连是我们这次旅途的最终目的地。

记得当时,我们十几个同学到大连铁道部东北设计分局报到后,人事科要我们再次填志愿,有在机关的,有在机关各科室的,有在勘测队的。我毅然选择了勘测队。很快,我被分配到设计分局所属的第二勘测总队(简称“二总队”)。二总队队部在济南,我们随即到了济南,住在总队所在地“北宁旅店”。到总队后,又被分配到线路一分队,分队队部也是在一个旅馆内,于是我们又到分队所在地的旅馆报到。

我们在一分队报到后,人事部门组织了培训班,开始了短期的培训,一些老工程师为我们授课。我们在济南过了国庆节。队领导告诉我们,过了国庆节很快就要接受任务——参加小兴安岭地区的一条森林线的定测工作。

10月初,我们离开济南,奔赴东北小兴安岭,开始森林线勘测工作。从此,拉开了我从事铁路勘测事业的序幕。(P3-5)

序言

卓宝熙勘察大师,曾任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在我单位从事遥感地质工作达半个多世纪。其中,外业勘测工作约35年。

他是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是我国遥感工程地质的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在遥感地质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半个多世纪中,他热爱专业工作,事业心强,把全部精力倾注到专业上。他的业绩很多,最主要的是把遥感地质技术推广应用到铁路勘测中,在改变我国铁路地质勘测的落后面貌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成就方面,他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工程地质遥感判释经验,积累和整理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我国工程地质典型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结合生产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提出许多创新成果和思路,在遥感地质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他为人谦虚,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关心年轻人的培养……

得知卓大师在撰写自传性纪实文章,集团公司看了他的自传性文章初稿后,认为该书内容很适合对职工进行教育用,具有现实意义,遂决定由集团公司出资出版该书,并将该书纳入集团公司的业务建设中,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对职工进行教育的素材之一。

卓老十分感激单位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在耄耋之年,进行反复修改,写就了十几万字自传性文学著作。该书定名为《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书中配有珍贵的照片。在写书和出版过程中,集团公司派专人协助卓老,顺利地完成了撰稿和出版任务。

该书内容包括“淡泊的一生”和“勘测生活回忆”两大部分,以勘测生活回忆为主。它不是枯燥的自传,而是富有文学色彩的自传性纪实文学。

所写内容主要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勘测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虽然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个人的经历,但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反映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或且说是科技人员的共同经历。尽管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每人的遭遇也不同,但在整个国家命运和大环境熏染下,时代的脉搏和人生的轨迹基本是相同的。

作者从事外业勘测工作30多年,跑遍祖国的大好江山,到过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茫茫无边的林海雪原、干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千奇百怪的岩溶地貌、气候湿热的东南丘陵等地区……这些经历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也正因为经历种种艰辛,才得以成全卓宝熙的人生价值。

本书内容朴实无华,作者笔底生花,道出了当年勘测生活的真实情景,内容原汁原味,鲜为人知,对勘测生活的描述,真实鲜活,富有情趣,扣人心弦……在当今以创作为主的文学潮流下,能给读者捧上原生态的纪实文学,也许可以起到调节口味的作用,甚至会像一股清流,流淌在以在象牙宝塔内冥思苦想创作为主的文学洪流中,有着别样的感觉。

出版本书的原意是作为集团公司教育职工的内容之一。而实际上还有社会现实意义。对于有同样经历和感受的老年知识分子,我们相信,他们读完这本书后,一定会产生共鸣,会感同身受,会有很多感慨和许多联想,也许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作用。

其实,这本书不仅仅适合于有同样经历的老年知识分子,也适合中年和青少年阅读,可以说涵盖了所有的年龄段。

为此,建议教育部门;宣传部门等,重视这本书,把这本书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内容,使它能真正起到社会的教育作用。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只能由社会来检验,由读者来评价,但更重要的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愿本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此,特向为本书作序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蒋正华先生和原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寿兵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向为本书编辑出版辛勤劳动的《中国铁道出版社》的编辑和有关人员致以崇高的敬礼;最后还要向默默无闻为本书出版作出贡献的人员表示感激。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3月

后记

本书是自传性纪实性文学。本人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是个普通老百姓。名人写的自传体小说,大家都想看,这是人之常情。但普通人的生活更接地气,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也许会得到普通人的青睐。

书的内容主要写的是20世纪50~70年代的事,写的虽然是我个人的经历,但也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这一代知识分的特点大概可以这样归纳:对祖国无限忠诚,很少有私心;思想单纯,感情淳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大家都从心底里想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自己有些困难,不会轻易向领导提出解决的……

此书的出版,也许不合时宜,内容有些别样,与当下社会不合拍。年长者或许还能浏览一下目录,或者看些感兴趣的章节,当然也不排除整本看完的;至于年轻人大概不会感兴趣。我倒觉的如能安下心来看看,也许还是蛮新奇的。但愿这本书能受到社会关注,能对现实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太浮躁了,太商业化了。文学是神圣的,是陶冶人们思想的精神食粮。文学应该在人类社会进步中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当下,有些报刊内容充满广告,文章只是陪衬,越短越好,长了没人看。而一些纯文学刊物,文学创作内容有些急于求成,且多雷同;有的文章内容脱离现实,作者在象牙宝塔里苦思冥想,写的越离奇越好,因为能吸引读者;相反地,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纪实性文章,却往往遭到冷遇。

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源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不等同简单的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作家洞察社会现象后,经过思索、加工、创作出来的产品,所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一个非常艰辛、寂寞、费神的过程。我并不排斥文学的创作,我很尊重源于生活的和人民群众的创作文学。问题是当前似乎热衷于脱离实际生活的创作文学,而轻视源于生活的纪实性文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下决心出版这本书,为纪实文学添砖加瓦,为纪实文学繁荣做些贡献。

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