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像刚出炉的面包,香香的,甜甜的。——每年六月,走到白云山的桂花湖边,我都忍不住来这样一句赞叹。
不是面包香,我觉得更像是苹果的清香啦。——老朱辩驳道。
爸爸妈妈,我觉得既像香香的面包,也像香香的苹果。——小朱快乐地下结论。
小朱话音一落,老朱和我就呵呵呵笑了起来。小朱有时候天真狡黠得特可爱,比如对于很多家长常常喜欢问孩子“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妈妈好还是爸爸好”“爸爸妈妈谁更好看”之类难回答的问题,每次小朱都不假思索,张开小嘴就干脆利落地回答:“爸爸妈妈我一样喜欢”,“爸爸妈妈一样好”,“妈妈爸爸年年十八”。呵呵,听得老朱和我心花怒放。所以,对于老朱和我说的,是像“面包香”,还是像“苹果香”,小朱依样画葫芦,天真狡黠地像以前一样回答——像面包香,也像苹果香,爸爸妈妈说得都对。
我们仨一边嬉闹着,一边向前奔跑到散发着面包香苹果香的树儿前。这树儿有个名字叫水石榕,面包香苹果香就来自树上的花朵。别看它名字有个“榕”,可它与榕树没有任何的瓜葛哟。水石榕为杜英科植物,别名叫水柳树,所以。水石榕经常栽种在水边。这不,桂花湖旁边就种植有三棵大大的水石榕呢。
这三棵水石榕,四五米高,或许,对于树来说,四五米并不算很高,但是因为水石榕的树枝不仅整齐地一层层往上长,还前后左右伸展得实在是太茂密太庞大,形成圆锥形的大树冠,绿云团团,所以看起来极其有气势。水石榕的花儿挂满了枝头,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蔚为壮观。用老朱的话说,那是排山倒海,直扑眼帘。此时,倾斜到桂花湖面的水石榕,一朵朵花儿倒映水中,风过处,往往会有几朵花儿,飞离枝头,落入湖面,不停地转圈儿,转起一湖的诗情画意。
我们一家喜欢水石榕,除了因为花朵儿散发着缕缕的面包香苹果香,还因为花朵儿开得特别赏心悦目:花朵全部倒挂在枝头,就像垂满了一串串铃铛,显得异常喧嚣热闹;花色白中透绿,显得特别的清雅;花蕊儿像长了长长的黑色睫毛似的;裂成五瓣的花瓣呈倒卯形,每一瓣的边缘又都裂为一条条丝状的毛,像极了流苏。风过时,坠着流苏的花瓣,感觉好像一个个女孩儿穿着草裙,踏着叮叮当当的铃铛声,在绿云丛中,欢快地旋舞。
因为花朵全部倒挂在枝头,看花的时候,老是要歪着脑袋向上看,还真有点费劲。小朱呢,就干脆一屁股坐到地上,抬着脑袋看水石榕花儿,时不时伸手去逗弄花儿缀着流苏的“草裙子”,那神态特别的顽皮,也特别的可爱。
水石榕每年六七月份开花,一边开花一边结果,果儿为纺锤形核果,色泽绿绿的,光滑的果皮上还凸起了一个个淡淡的白色斑点,有点像现在流行的脸上长满麻点的模特儿一样,更显出了几分特殊的情韵。和花一样,纺锤形核果也是垂挂在树上的。每次看到这水石榕果儿,小朱就会想起《睡美人》里的纺锤。以前给小朱讲《睡美人》故事,他特爱听,讲到黑巫婆对公主奥罗拉发出恶毒的诅咒:“我送给她的礼物是:在公主十六岁生日那天,她将被一个纺车的纺锤扎破手指,然后死去!”讲到奥罗拉在十六岁那年,手刚一碰到纺锤,手指就被刺破,倒在地上,变成了睡美人。那时小朱一直不知道纺锤长啥样子的,每当讲到奥罗拉被纺锤刺伤这个情节时,小朱就会一个劲地问,纺锤是什么来的?等看到了水石榕的果子,小朱就终于弄明白了——纺锤,尖尖的,怪不得会刺人。后来,小朱一看到水石榕的果子,就直接叫纺锤果了。
因为小朱看水石榕,看得满眼的童话色彩,有时候,我们都干脆叫水石榕树为“童话树”啦。每年五六月份是水石榕花盛开的季节,周末登白云山,一起去看“童话树”,两个月的日子,满满都是童话的味道。
除了桂花湖边三棵壮观的水石榕,白云山的西门口、回归林、可憩草坪附近的茗苑酒家、云台花园的玫瑰园旁也都有水石榕。可憩草坪和云台花园的水石榕长得没那么旺盛,西门口的两株水石榕,长得却是茂盛如浓云,花开的时候,也是满树白花花的,其壮观的气势并不输桂花湖畔的三棵水石榕。但西门口的水石榕,只有草地,没有水,到底欠缺了几分流动的诗情画意。回归林的水石榕,绕着湖边绵延生长,而且,花朵儿不仅有莹白色,还有淡粉色。淡淡粉色花.倒映在水中,比起莹白色,更多了几分妩媚和可人的情趣。
所以,在白云山,要看水石榕花,最好的地点,是在回归林和桂花湖,有绿草,有湖水,有香花,有诗情,还有童话色彩。
P3-5
承担下写后记的任务后,思索许久,发现竟难以下笔,因为十九年的爬山经历,恍惚却已有隔世之感。母亲笔下那个天真、爱幻想、充满活力的小顽童,如今已读大三,也即将步入社会。而那个曾经的小小顽童,在我眼里,也已如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般。
说陌生,是因为种种口无遮拦、无忧无虑的言行举止,在我这位自诩已经成熟的成年人眼中,成为有些羞于承认的存在。但我又如此的熟悉,熟悉那种一旦拥有闲暇,就投入探索、投入幻想、投入思考,并乐于其中的感觉。
至此我才明白,我对曾经的自己,与其说是疏远,不如说是羡慕,羡慕他的无忧无虑,羡慕他的口无遮拦。我也仍然希望自己与那个小顽童一样,能有更多的时间探索、幻想与思考,但我也深知,如今自己的身上已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至此我才明白,即便我无法像母亲一样,将爬白云山的经历变为优美的文字;即便我无法像父亲一样,对白云山上的种种小径、景观如数家珍,但这十多年爬白云山的经历,所培养出的人格特质,却已切切实实地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是山中时刻变化的生命,提示了运动的必然性,并激发了我求知探索的精神;正是山中千奇百怪的物种,述说了生命的多样性,并培养了我不羁的想象力;正是山中不断轮回的季节,告知了世界的规律性,并培养了我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十分感谢父母,他们在我生命的初始篇章中,引入了比白炽灯更加温和的阳光,引入了比钢琴更加悦耳的鸟鸣,引入了比书画更加自然的纹理。也正是所有的这一切,造就了如今仍然热爱自然、热爱探索、热爱思考、热爱幻想的我。
2017年4月15日,天津师范大学
“山中信步随芳草,亭上闲来倚白云”——这是白云山“惠风亭”上悬挂的一副对联。
对联既包含了白云山的名字,也描绘出了爬白云山的妙境:有山,有芳草,有白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径信步,林阴闲逛;白云亭畔展,花香山间飘。试想,如果一个人,能把一年四季的光阴,都抛掷在这么美妙的地方,自然是快活得不像话了!
而我。就是这其中“快活得不像话”的人之一!
这一份快活,缘起于十九年前。
十九年前,因一位挚友喜爱爬白云山,为了找到这位挚友,我也经常到山上去。一来二去,发现爬白云山带来的好处甚多。其中,最让我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当然是看花!因为它唤醒的是我大学时代的逐花梦。
当年,入读华中师范大学,第一周,学校就安排有经验的园艺工人领着中文系的新生们,去辨认桂子山上众多的花草树木。9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满山香气飘飘,金黄耀眼的桂花,掀开了我的大学求学之旅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植物的热爱。
如今,在挚友的影响下我又开始再续逐花缘了。当时,儿子小朱才两岁半,但他从学会走路就再也没有让我们抱过,因此,我们家一开始登山,就是全家一起上阵的。从此一家人就一起醉入云山深处的花海里,十九年从未间断过。
十九年来,在白云山上,我们寻访隐藏于山间崖畔的各种奇花异卉,发现每一棵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既看遍了白云山上的花开盛景,也邂逅了白云山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妙花境。
十九年来,每当爬白云山,我们必带两样东西,一是相机,二是笔记纸。到了山间,一旦看到花,各有各的忙碌——儿子小朱,最富技术含量,给花拍照;当妈妈的小娴,最为悠闲,只管赏花;做爸爸的我呢,勤快地干着枯燥的活儿,摊开纸张,把花草所在的地点、数量、结的果子,一一记录下来。
十九年来,记不清拍了多少花,也记不清记录了下多少种花,这种不断逐花的热情,其结果是对于白云山不少花的特点、习性、故事,我们都熟稔于心了。于是,我们一家决定合作撰写《云山花事经眼录》:写白云山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写我们一家“你若逐花,幸福自来”的快意人生;写与花草相伴的小朱的快乐童年。刚开始只准备写一本的书稿,最终却提笔难停,一口气写成了四本(分别为春色篇、夏影篇、秋韵篇、冬彩篇),因为真正内心涌现出来的东西,真的是提笔就停不住呀!
有一种鸳鸯茉莉花,它的英文名是“昨天、今天、明天”。这个英文名,总是让我想起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其中曾这样写道:“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话说得多么好呀!老虎都有细嗅蔷薇的时候,何况人呢!所以,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应该享受一下被温柔和美丽折服的美好时光。就算每天忙忙碌碌,也别一味“心有猛虎”,而应该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细嗅蔷薇、鸳鸯茉莉等来自大自然的花香。因此,我们才能更安然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泰然。
除了逐花,爬白云山还有很多好处,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也许都认为,最大的一个好处,自然是爬山能锻炼身体。但我以为,这仅是其中的一个好处而已,爬白云山的真谛,还在于下面三点:
回归了大自然。爬白云山的十九年中,我们一家见过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景象,比如黄獠、山鸡、果子狸、画眉鸟、鹌鹑、蛇、旱蚂蟥等动物。它们都不是你想见就能够见得到的,而需要相当的机缘巧合,才能够碰到。
密切了亲情。到了山上,远离了电子设备、网络,大家不再是盯着电视的杲坐族,或者是盯着手机的低头族。且看黛山葱绿云雾缭绕,百花四季争竞芳菲,人的心情自然舒适愉悦,家人之间彼此便多了许多耐心、谅解。一家人之间的沟通自然大大增加,心也变得更加紧密了。
孩子能够快乐学习。小朱两岁半开始跟着我们爬白云山,当我们和小朱沿着山路,逐级登阶,结合彼时情境,很自然地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山中连夜雨,树杪百重泉”等诗词,甚至千字文也一并背下。父子俩一唱一和,小朱就能够摆脱简单枯燥的学习模式,快乐学习。我以为,思维的训练同样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烘托,人在爬山的过程中能与自然万物接触,培养对各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引起大脑的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一座海拔不足四百米的山,不仅带来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更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融暖意,这就是白云山在我们一家心中的要义。我是发自内心,把白云山当作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去享受。所以,我常常对人们说,白云山就是我们家的“后花园”!每当我们背起背包出门,碰上熟知的朋友,一个个都会打趣说:“又全家一起到‘后花园’去了?”我们笑答:“是呀是呀。”虽然离白云山还很远,但我们一边答,一边已是满心的欢喜,满心的花香。
我们一家对白云山这座“后花园”的热爱,其实就是去享受一种属于自己的审美生活。同时,也是在用诗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百态,并诗意地栖居于自己所能够掌控的生活之中。
2017年3月10目,广州
《云山花事经眼录》是一套赏花阅山、关注自然审美的文化散文集,由女作家潘小娴一家共同完成。全书分“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册,书中配有作家的儿子所拍摄的大量精美花木图片。生活在繁华现代大都市中的作家潘小娴一家三口,爱文学、爱植物、迷恋超然宁静的大自然。他们整整坚持了十九年,每个周末在白云山,既寻访隐藏山间崖畔的各种奇花异卉,又发现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文化渊源,还连缀起白云山的悠远历史、美丽传说。书中呈现的一家三口简朴恬淡的生活意趣,对都市人有着美好的借鉴意义,堪称亲子教育的生动典范。
潘小娴、朱苏权著朱晴鹤摄影的《云山花事经眼录(夏影)》为其中一册。
潘小娴、朱苏权著朱晴鹤摄影的《云山花事经眼录(夏影)》中作者一家三口在19年中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白云山四季花事,对植物的观察细微,摹写细腻,情感真挚,是快节奏的当下应该倡导和学习的,是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也是值得分享的一套书。该书的价值在于作者一家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和对世界的善待姿态。这种态度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家庭的成长,值得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