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包日记》记录了九岁顽童加尼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种种传奇的淘气经历,作品幽默诙谐,是经典作品。这是一本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经典著作,与《爱的教育》齐名。记录了一个顽皮少年的种种捣蛋行为,活现了孩子的追求,同时揭示了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书读来轻松搞笑,但令人深思。作者万巴自绘了上百幅插图幽默生动,堪称经典。
| 书名 | 淘气包日记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意)万巴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淘气包日记》记录了九岁顽童加尼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种种传奇的淘气经历,作品幽默诙谐,是经典作品。这是一本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经典著作,与《爱的教育》齐名。记录了一个顽皮少年的种种捣蛋行为,活现了孩子的追求,同时揭示了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书读来轻松搞笑,但令人深思。作者万巴自绘了上百幅插图幽默生动,堪称经典。 内容推荐 万巴著的《淘气包日记》是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名著之一。作品从独特的、逗人开心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儿童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孩子童年生活中的快乐、委屈、反抗与忏悔,一系列调皮捣蛋行为令人忍俊不禁。这个9岁顽童先是拆散了姐姐的姻缘,又搞砸了姐姐的舞会;他离家出走到姑妈家,不但弄坏了姑妈心爱的植物还在农场引起骚动;变魔术不但射伤了人的眼睛,还毁坏了妈妈的手表;在学校里的恶作剧更是再寻常不过……但是,这些捣蛋行为的初衷原本都不坏,多半是一个孩子的天真想法与自在行为遇到了戒人世界的专制与虚伪,才变得不合时宜。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0月9日 阿达、露易萨和维吉妮娅今天一整天都围着妈妈,她们软磨硬泡,求她同意举办那场早已闹得满城风雨的家庭舞会。她们商量如何操办这件事已经很长时间了。经不住姐姐们的再三恳求,好心的妈妈为了让女儿们高兴高兴,终于答应下个星期二举行舞会。 有意思和重要的是邀请哪些人参加舞会。所有我送去照片的人,当然也都是她们邀请的对象。 看过姐姐在照片背面写着的“评语”,这些人是不是还会来跟她们跳舞,那只有天晓得,鬼知道! 10月12日 我亲爱的日记,我有多少话要向你倾吐啊! 世界上所有的男孩子都爱搞恶作剧!说起来不一定对,可事实上确实如此。不生男孩该多好哟!这样,他们的爸爸和妈妈该有多轻松呀! 我的日记,你可知道7昨天发生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全部写出来是绝对不可能的!是啊,昨天的事一件接着一件……现在我挪动一步都非常吃力,屁殷疼得连坐都坐不下,原因是家人狠狠揍了我一顿。说句难以启齿的话,屁股上的肿包足有一指高! 所以我痛下决心,要写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尽管坐下要忍受巨大的疼痛,我还是心甘情愿倾诉自己全部的遭遇…… 啊,我的日记,我忍受多大的痛苦啊,多大的痛苦啊……为了真理和公正,我要将一切通通写出来! 我的日记,我几天前已经告诉你,妈妈同意姐姐们举办舞会。姐姐们那种欢欣雀跃的样子实在难以形容。她们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窃窃私语,不停地忙这忙那,说的想的全都是舞会。 前天早饭后,姐姐们兴高采烈地聚在客厅里,商量参加舞会的宾客名单。突然,门铃响了。她们放下手中的活儿,议论起来: “这时候来的是谁呢?” “没完没了地按铃,真讨厌!” “没准儿是个乡巴佬!” “肯定是个没教养的家伙……” 女用人卡特丽娜打开门,惊奇地叫起来: “喂,小姐们,多么出乎意料啊!……” 紧跟在卡特丽娜后面的是贝迪娜姑妈!真的,不是别人,正是骨瘦如柴的贝迪娜姑妈。她住在乡下,一年才来我家两次。 姐姐们用很细很细的声音说: “啊,真是想不到啊!” 她们的脸色发青,借口收拾自己的房间,撇下姑妈和妈妈到另一个房间干各自的事去了。我尾随着她们去看热闹。 “噢,丑陋的老太婆!”阿达泪水涟涟地说。 “舞会办得好才怪呢!”维吉妮娅以讽刺的声调大发感慨,“舞会上出现这样一位穿着绿绸衣服,戴着黄色的棉手套,头顶淡紫色宽边女帽的老太太,大家能高兴得起来吗?” “丢人现眼!”露易萨接着绝望地说,“唉,怎么是这样的一块料儿!我就向人家介绍这是滑稽可笑的姑妈,真让人觉得脸上无光!” 说起来,贝迪娜姑妈算是个非常有钱的人,可她却是个稀奇古怪的老人。可怜的姑妈!她怪异得像从挪亚方舟上下来的人,所不同的是凡是从挪亚方舟下来的都是成双成对的,可她总是孤身一人,因为她从未找到过丈夫! 看来姐姐们不愿意姑妈出现在舞会上。说句公道话,她们没有任何理由支走姑妈。好可怜的姐姐们!为了办好舞会,她们天天忙碌不停,最后居然被一个滑稽可笑的老太太砸了锅,前功尽弃,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必须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为了姐姐们的幸福,必须有人做出牺牲。真是的,一个善良的男孩子,为了姐姐们的幸福做出某种牺牲,难道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吗? 我拿走了姐姐们的照片,向大家开了糟糕的玩笑。对这种报复行为,我现在感到后悔了,因此决定马上做件好事弥补姐姐所受的伤害。 昨天吃过晚饭,我把贝迪娜姑妈拉到一旁,抓住时机,用认真而婉转的口吻说: “亲爱的姑妈,您愿意做一件使您侄女高兴的事吗?” “什么事?” “我对您说:如果您真想让侄女们高兴,请您务必于舞会开始前痛痛快快地离开。您年纪太大了,这一点您一定要明白。再说,您的穿着打扮太滑稽可笑了。她们是不欢迎您的。您千万不要说这些话是我告诉您的。您要听我的话,星期一您回老家去吧。您的侄女会对您感激不尽的。” 我有些担心:我如此坦率地说了这么一大通,姑妈会不会生气呢?我求求她什么也别跟别人说。以后,她会不会把我说的话捅出去呢?她会不会像她再三发誓的那样,早晨起床后就走人呢? 事实上,姑妈昨天早晨就走了,并庄重地发誓今后绝不再登我家的门! 事情还没有完。听说,爸爸借了姑妈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她一再责备爸爸借了她的钱,说什么拿别人的钱去举办舞会是“打肿脸充胖子”。 在这件事情上,我有什么错呢? 但是,跟往常一样,大家把怒气一股脑儿都撒到一个可怜的九岁孩子身上!我真不愿意用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亵渎每一页日记! 我只想说一说昨天早晨发生的事情。姑妈刚刚离开,爸爸,这个世界上本来应该特别爱我的人却扒下我的裤子,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唉,唉!我再也坐不住了……除了屁股疼外,我还为舞会的事提心吊胆。舞会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由于照片的事,我总是顾虑重重、坐立不安。 不啰嗦了,我的日记!愿上帝保佑,舞会能一切顺利! P19-23 序言 从意大利文原版翻译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万巴的代表作《淘气包日记》的新版本跟中国读者见面了。 《木偶奇遇记》(1883)和《爱的教育》(1886)对于我国的读者,特别是小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淘气包日记》(1920)鲜为人知。然而,在意大利,这本书与上述两本书一样,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这三部书交相辉映,是意大利培养社会新一代成员的真正教科书,给作者本人和意大利带来了世界性声誉。 《淘气包日记》作者的真名叫路易吉·贝特利,他在记者生涯开始时用了“万巴”这个笔名。凡是读过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名著《艾凡赫》的都知道,该书中有一个丑角叫万巴。用这个丑角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显然寓含着幽默和戏谑。 万巴生于意大利文明古城佛罗伦萨,卒于1920年。万巴自幼酷爱文学,少年时代,他就在学校主编了名为《蜗牛》的小报,刊登讽刺小品,揭露学校当局对学生的欺凌和残害。后来,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当了铁路职员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并为报刊撰写文章。丰富而特殊的经历使他最终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很多作品,如《蓄着白胡子的人》(1887)、《露着衬衫角的小蚂蚁》(1891)、《一个鼻子的故事》(1906)、《啊,我的祖国》(1922)、《儿童故事集》(1929)等。 万巴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由他本人插图的《淘气包日记》。 1906年,万巴为孩子们创办了《星期天日记报》。在从1907年2月17日到1908年5月17日的一年多时间里,该报连载了他的《淘气包日记》,这些故事强烈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淘气包日记》于1920年汇集成书后,共再版120多次,被译成39种文字,制作成各种绘本、漫画,并多次改编为动画片和影视剧,搬上舞台和银幕。此书成为《木偶奇遇记》和《爱的教育》之后,又一部深受欢迎的世界儿童读物。 跟《爱的教育》一样,《淘气包日记》也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这两部作品大致代表了近代意大利儿童文学史上迥然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体现了两位儿童文学大师不同的个性、题材把握角度和创作手法。《爱的教育》作者德·亚米契斯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充溢着一种人情美,强烈地反映出作者试图借助教育、博爱、谅解的精神,调节社会矛盾的道德理想;《淘气包日记》的作者万巴的文笔则爽朗刚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具有粗犷深沉的特色。意大利评论界对这两部名著作了精辟的概括:《爱的教育》强调的是正面教育,《淘气包日记》强调的是反面教育,两种方法相得益彰。反面教育或许能进一步激发人们更为深刻的反思,从而接受教训,留下更多的启示。 《淘气包日记》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里程笔记,记录了九岁顽童姜尼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种种传奇的淘气经历。他在客厅表演魔术,几乎射瞎姐夫的眼睛;他把鞭炮藏在壁炉里,鞭炮爆炸,惊得大家落荒而逃;他对别人说了真心话,结果断送了姐夫的职业生涯和政治前途;他把鳗鱼放到钢琴上,把穿着旧衣服的稻草人放到姐姐床下,吓得姐姐魂不附体,搅得四邻鸡犬不宁;他在同学的座位上抹万能胶,结果同学的裤子和椅子粘在一起;他把姐姐的小手绢故意拿到邻居家的屋子里,致使姐姐误认为邻居患了“盗窃癖”;为了报复大人的虐待,他在炖肉锅里放了一大把盐,在咖啡里放了一包胡椒粉……可以说,《淘气包日记》的主人公姜尼诺的一系列调皮捣蛋行为揭开了所有人孩提时代的共同秘密。 如何教育孩子,始终是国内外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淘气包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作品中的无数事实证明,在教育问题上,许多过错来自大人,而不是孩子。大人往往以封建家长式的“一言堂”自居,动不动对孩子恶语相加,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通,结果适得其反。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品指出,姜尼诺的爸爸妈妈经常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可自己却表里不一、言行不一,遇事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经常满口谎言,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消极的影响;作者强烈反对随便体罚和动手打骂孩子。常言道,“棒打出孝子”,其实孝子未必是打出来的,人才更不是打出来的。孩子有自己的性格、爱好和特长,完全按家长自己的意志像捏泥人似的去塑造孩子,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主人公姜尼诺最终出走,成为一位悲剧人物,这说明家长与学校对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作者从反面告诉我们,家长与老师必须走出教育的误区,反思他们的所作所为,做到对下一代的教育要及时、尽心、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作品往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社会缩影,是一个国家小小的百科全书。《淘气包日记》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意大利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风俗画。主人公姜尼诺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作者通过姜尼诺的叙述及对其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沉疴恶疾,激起读者对那些肮脏灵魂的鄙夷和憎恨。作者以简练的笔触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感情。一方面,作者对穷困潦倒、失去父母的学生巴罗佐的悲惨遭遇给予满腔同情的泪水,把他遇事冷静、善于思考、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时也着意揭示他心地善良、急人之急、扶人之危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也彻底揭露了寄宿学校校长、校长妻子及其帮凶厨师的凶焰淫威,尖锐地批判了他们对学生的精神奴役和生活虐待;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勾画出姜尼诺的姐夫——那个千方百计争夺和瓜分叔叔遗产、一心想青云直上的马拉里律师的丑恶形象;以幽默辛辣的语言无情鞭挞了姜尼诺朋友的父亲——个在竞选中喋喋不休地大谈为劳动人民谋利益,而实际上却想独霸所有面包的政党领导人的势利奸诈和阴险毒辣。此外,作者还无情地揭露了西方社会极端腐朽的司法制度,痛斥了他们所标榜的“自由民主”选举只不过是骗人的鬼话而已。 《淘气包日记》饱含着幽默的讽刺、深刻的寓意,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但又发人深思,是一本家长与孩子均能从中获益的优秀作品。 王干卿 后记 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就常听翻译界的老前辈们说“译事难”。自己做了几十年的翻译,除了对“译事难”有深刻的体会外,还特别感到一贯恪守职业道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翻译更难。 翻译《淘气包日记》的过程中,我一共记下包括历史典故、土语、怪字、医学和宗教等多方面的疑难问题一百多处。经过反复斟酌或查考,四十来个得到解决,剩下的六十多个实在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我面临三种选择:或干脆不译,或编译、改写,或老老实实地译出。思去想来,决定接受第三种挑战。翻译实践证明,越是不懂的东西,越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回避问题,不仅愧对原书的作者,也愧对广大的热心读者。于是,我先后请教过几个中国同行和十几位意大利朋友,从国内问到国外,难关一个又一个被攻破,觉得心里很踏实,很满足。 译事难,归根结底,难就难在语言的准确性上。《淘气包日记》是近百年前的经典著作,书中的个别用语早已淘汰,连今天的意大利人读起来也颇费脑子,更不用说译起来有多么吃力了。语言上的另一个难处就是如何将作品中涉及的成年人关注的法律、选举制度、宗教问题和政党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些非常复杂的社会及政治问题用今天适合孩子们阅读的、通俗易懂的文字准确地翻译出来。为了既要真正传达出著作的原意,以求得两种文字完满的转换,又要苦苦寻觅孩子语言跟成人语言的最佳结合点,我对多义词以及因为中西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隐喻性的句子反复推敲,尽最大努力避免误译或语意不清。 为原著中出现的重要典故做出注解,同样是译者的职责。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外文工具书,为译本作了近八十个注释。可以说,每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如本书中有一个“伸手老头儿西尔瓦”的句子。实际上,“西尔瓦老头儿”是意大利音乐大师成尔第一首著名歌剧中的主人公。而男士向某女士伸手意大利语为求婚。如直译,读者根本不解其意,如删去,主人公独特的个性就没法展现出来。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专家加博列拉女士、意大利中医研究中心的里纳尔弟博士和塞列娜小姐帮我解答了不少疑难问题;在意大利罗马市政府图书馆任职的狄玛丽小姐无偿地给我提供了意大利语的原版书;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汉学家弗兰切斯科·西希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前言;马容小姐和王勇先生对文稿作了一些润色。借此机会,谨向这些中外朋友致以深切的谢意。 王干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