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著的《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 书名 | 雾都孤儿/译文40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狄更斯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狄更斯著的《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内容推荐 狄更斯著的《雾都孤儿》讲述孤儿奥立弗·退斯特从小在贫民习艺所受尽欺凌,逃到伦敦后又不幸陷入贼窟。身边的世界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机器,小奥立弗却努力坚守着心底深处的纯净与高贵。这份执著终于帮他等来了柳暗花明:布朗劳先生、梅里太太等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与此同时,奥立弗奇特的身世也一步步真相大白。小说在深入揭示社会弊病的同时,也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百多年来深受读者爱戴。 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谈谈奥立弗·退斯特出生的地点和他降生时的情形 第二章 谈谈奥立弗·退斯特的成长、教育和伙食情况 第三章 奥立弗·退斯特差点儿有了一份差事,不过这也决不是个闲职 第四章 另有所就的奥立弗初次踏进社会 第五章 奥立弗与新相识打交道。第一次参加葬礼,他就对主人的行业印象不佳 第六章 奥立弗给诺亚的嘲骂惹急了奋起抵抗,使诺亚大吃一惊 第七章 奥立弗仍然不屈服 第八章 奥立弗步行上伦敦。在路上他遇见一位奇怪的小绅士 第九章 本章进一步详细介绍有关那位可亲的老先生及其大有希望的高足们的一些情况 第十章 奥立弗对他的新伙伴们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他花了很高的代价取得经验。这一章 虽短,但在本书中至关重要 第十一章 本章介绍治安推事非恩先生;关于他执法的方式从中可窥见一斑 第十二章 奥立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悉心照料。笔者回过头来要交代快活的老先生和他的徒弟 第十三章 向聪明的读者介绍几位新人,连带着叙述与这部传记有关的几件趣事 第十四章 本章续叙有关奥立弗住在布朗劳先生家里的详情以及他外出办事时一位格林维格先生发表的惊人预言 第十五章 本章表明快活的老犹太和南茜小姐是多么喜欢奥立弗·退斯特 第十六章 表一表奥立弗·退斯特被南茜领回去以后的情形 第十七章 继续与奥立弗作对的命运把一位大人物带到伦敦来败坏他的名声 第十八章 奥立弗在那些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中间如何度日 第十九章 一个了不起的计划在本章中经过讨论决定下来 第二十章 奥立弗被交给比尔·赛克斯先生 第二十一章 出马 第二十二章 夜盗 第二十三章 本章包含班布尔先生与一位太太之间一席愉陕的谈话要旨,说明哪怕是一个教区干事在某几点上也会动情的 第二十四章 本章述及—个十足的可怜虫,但篇幅不长,也许在此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陛 第二十五章 笔者回过头来交代费根先生一伙的情况 第二十六章 在这一章里有一位神秘的人物登场,还发生了许多与这部传记不可分割的事情 第二十七章 为前面某一章极不礼貌地把一位太太撂在一旁 赔礼补过 第二十八章 看看奥立弗究竟怎样了并续叙他的遭遇 第二十九章 介绍一下奥立弗去求援的那户人家 第三十章 叙述奥立弗给新来探望他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第三十一章 紧要关头 第三十二章 奥立弗在好心的朋友们那里开始过幸福的生活 第三十三章 奥立弗和他的朋友的幸福在这一章里遭到意外的挫折 第三十四章 本章包含有关一位即将登场的青年绅士的情况介绍以及奥立弗的又一次奇遇 第三十五章 本章包含奥立弗这次奇遇不了了之的结果以及哈里·梅里与露梓之间一次重要的谈话 第三十六章 本章极短,在这里看来也许无关紧要,然而还是应该一读,因为它是前一章 的继续,也是到时候读者会看到的一章的伏笔 第三十七章 读者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到婚前婚后隋况迥异的寻常现象 第三十八章 叙述班布尔夫妇和蒙克斯那次夜间会晤的经过 第三十九章 先请读者已经认识的几位可敬的人物重新登场,再看蒙克斯和老犹太如何密谋策划 第四十章 与前一章紧相衔接的一次奇怪的会见 第四十一章 本章包含若干新发现,并表明意想不到的事往往接连发生,正如祸不单行—样 第四十二章 奥立弗的—个老相识显示了明白无误的天才特征,一跃而为首都的要人 第四十三章 这一章要讲逮不着的机灵鬼怎样遇到了麻烦 第四十四章 到了南茜该去践约会见露梓梅里的时候,她却无法前往 第四十五章 诺亚·克雷坡尔受雇为费根执行一项秘密使命 第四十六章 赴约 第四十七章 致命的后果 第四十八章 赛克斯出逃 第四十九章 蒙克斯与布朗劳先生终于见了面。他们的谈话以及打断了这次谈话的消息 第五十章 追捕与逃亡 第五十一章 本章要解开好些疑团,还议成一门只字不提财礼的亲事 第五十二章 老犹太活着的最后一夜 第五十三章 即最后一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谈谈奥立弗·退斯特出生的地点和他降生时的情形 有那么一个市镇,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姑隐其名为妙,我也不打算给它虚构一个名字。在那里的一些公共建筑物中,也有一个历来普遍设立在各大小城镇的机构,即贫民习艺所。本章题目中有他名字的那个凡人,便在这贫民习艺所里出生,确切的日期我就不必赘述了,反正对读者说来无关紧要,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无关紧要。 在教区医生把那个婴儿接到这个充满愁苦和烦恼的世界上来以后,他能不能存活并获得一个名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是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很可能这本传记根本不会问世,或者即便问世也只有寥寥数页,不过它将具备一个无可估量的优点,即成为古往今来世界各国文献所载的传记中最简略而又最可信的一个典范。 虽然我无意断言,在贫民习艺所里出生这件事本身是一个人最幸运和最值得羡慕的机遇,但我确实认为,在当时的具体『青况下,这对于奥立弗·退斯特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事实上,要奥立弗·退斯特自己发挥呼吸的功能相当困难。呼吸本来是一桩麻烦的事隋,而习惯偏偏使它成为我们得以自然地生存的必要条件。有一会儿工夫,他躺在一块小小的褥垫上喘个不停,在阳世与阴司之间无法保持平衡,因为重心决然倾向于阴司一边。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倘若奥立弗周围都是知疼着热的奶奶姥姥、忧心如焚的姑姑阿姨、经验丰富的保姆和学识渊博的大夫,他必定马上给整死,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当时婴儿身边只有习艺所收容的一个老贫妇,她难得捞着点儿外快啤酒,喝得颇有些迷迷糊糊;还有一位按合约规定干这等差使的教区医生,此外一个人也没有。奥立弗和造化之间的较量见了分晓。结果是:奥立弗经过一番奋斗,一口气缓了过来。他打一个喷嚏,哭出声来,哭声之响自然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该男婴在大大超过三分十五秒的时间内,竟一直不具备嗓门儿这一非常有用的附件。就这样,他向贫民习艺所里的人们宣告:该教区又背上了一个包袱。 奥立弗刚以事实证明他的肺部功能健全、活动自如,胡乱扔在铁床上的一条拼布被子便窸窸窣窣地开始蠕动,一个年轻女子有气无力地从枕头上仰起毫无血色的面孔,用微弱的声音含糊不清地吐出这样几个字来: “让我看一看孩子再死。” 医生面朝壁炉坐着,把两只手掌烘一会、搓一阵。听到那女子说话,他便站起来走到床前,态度意想不到地和善,说: “哦,你还谈不上死呢。” “上帝保佑,可不能让她现在就死,不能,”充当护士的老贫妇插嘴道。她刚才一直在角落里品尝一只绿色玻璃瓶中物,显然十分得意,这时急忙把瓶子塞进兜里去。“上帝保佑,可不能让她现在就死。先生,等她活到我这把年纪,自己生上十三个孩子,除两个外—个个都死掉,而且剩下的两个也跟我一起待在习艺所里,那时她就会懂得犯不着这样激动了,上帝保佑!姑娘,还是想一想做母亲的滋味吧。瞧,多可爱的小乖乖。想一想吧!” 看来,用做母亲的前景来安慰产妇的这番话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产妇摇摇头,向婴儿伸出两只手。 医生把婴儿放到她怀里。她用冰凉苍白的嘴唇热烈地吻婴儿的前额,双手抹了一下自己的脸,目露狂乱的异光向周围看看,打了一个寒战,身子朝后一仰——便死了。他们给她揉胸、擦手、搓太阳穴,可是血液已不再流动。他们说了几句想唤起希望和给予安慰的话。然而在这以前,她看不到希望、得不到安慰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完了,辛格米太太!”医生终于说。 “啊,真可怜,完了!”护士说着把绿瓶子的软木塞拣起来,那是她俯身去抱婴儿时掉在枕头上的。“真可怜!” “护士,要是孩子哭闹,你尽管叫人去找我,”大夫说,一边慢条斯理地戴上手套。“这小家伙很可能不太安生。他闹得厉害,你就给他喂一点粥。”他戴上帽子,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在床边立停片刻,又说:“这女的相貌长得倒不错;她是哪儿来的?” “昨天晚上教区济贫专员吩咐把她送到这儿来,”老妇人答道。“人家发现她倒在街上,大概走了不少路,鞋底都磨烂了。不过她到底打哪儿来,上哪儿去,谁也不知道。” 大夫向死者俯下身去,举起她的左手。 “又是老故事,”他摇摇头说,“没有结婚戒指。唉!祝你晚安!” 可敬的大夫吃饭去了,护士又就着绿瓶子喝了几口,然后在炉前一张矮椅子上坐下,开始给婴儿穿衣服。 从小奥立弗·退斯特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服饰真是法力无边!他本来裹在一条迄今为止是他睢一蔽体之物的毯子里,既可能身为贵胄,也可能是乞丐所生;旁人眼光再凶也难以断定他的身价地位。现在,一件旧的白布衫(因多次在类似的情况下用过,已经泛黄)套到他身上,他立刻就被贴上标签归了类。从此,他就是一个由教区收容的孩子、贫民习艺所的孤儿、吃不饱饿不死的卑微苦工,注定了要在世间尝老拳、挨巴掌,遭受所有人的歧视而得不到任何人的怜悯。 奥立弗哭得相当起劲。他要是知道自己是个孤儿,命运全视教会执事和济贫专员是否能发慈悲而定,恐怕还会哭得更响哩。 P1-3 序言 一八三六年下半年,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匹克威克的名气一下子比英国首相还要大。出版商理查德·本特里约请声名大噪的博兹(狄更斯当时用的笔名)再写两部长篇,还聘他主编《本特里杂志》(《Bentleys Miscellany》)。其中的一部自次年二月起在该杂志连载达两年之久,并于一八三八年十月出版单行本。这就是全称为《奥立弗·退斯特历险记》(《雾都孤儿》)的本书面世经过。 在狄更斯那个时代,英国是全世界军事上、经济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伦敦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这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豪华的店铺里充斥着从大英帝国各殖民地运来的珍贵商品,供贵族资产阶级享用,而在危楼破屋栖身的工人和城市贫民生活却十分困苦。一八四二年末至一八四四年八月居住英国的恩格斯,根据亲眼观察和可靠材料于一八四五年完成并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他在书中写道:“工人住宅……住得拥挤不堪,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一间屋子至少住一整家人。至于屋子里有多少家具,那就随贫穷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最穷的连最必需的家具都没有。工人的衣服一般也是很糟糕的,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些破衣烂衫。食物一般都很坏,往往是几乎不能入口的,在许多场合下,至少是有时候,在量方面也不足,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就会饿死人。” 《雾都孤儿》发表之初,年仅二十五岁的狄更斯已通过《博兹特写集》和《匹克威克外传》树立了幽默作家的盛誉。那时的英国读书界曾掀起一股堪称空前的“博兹热”。诚然,《雾都孤儿》有若干章节再现了狄更斯创作上这一重要的特色,如班布尔先生与考尔尼太太结婚前后的关系描写,翟尔斯、布立特尔斯和流动补锅匠深夜捉贼时的心情刻画,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曲尽夸张之妙,滑稽突梯,妙趣横生,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绝倒。但是,狄更斯从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开始,雄辩地向同时代人表明,他不仅仅具有出类拔萃的幽默感。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施展济贫法、贫民习艺所这些招数,煞有介事地做出要帮助穷人的样子。狄更斯毫不留情而又令人信服地指出,这种“帮助”是彻头彻尾的伪善。一八三四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取消了对穷苦百姓的一切金钱的或实物的救济,只承认一种救济方式——把穷人收容到习艺所去。读者从《雾都孤儿》中可以看到,千百座这样的习艺所就是千百座穷人的监牢。仅仅由于怕当倒毙街头的饿殍,失业者才不得不走进这人间地狱。英国政府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它正是指望穷人千方百计逃避进习艺所的命运,从而使当局可以假惺惺地宣称: 是穷人自己不愿接受救济! 狄更斯笔下的贫民习艺所是英国社会的一大脓疮。在《雾都孤儿》问世之后过了不多几年,恩格斯尖锐地指出:“那里的伙食比最穷的工人吃的还要坏,而工作却更繁重……甚至监狱里一般的伙食也比这里好……而实际上习艺所也就是监狱。不做完分内的工作就不能吃饭……”然而,年轻的狄更斯在本书中并不局限于揭露贫民习艺所这种虚假的“慈善”机构的实质。他愤怒地抨击对童工的残酷剥削,抨击英国的法律坑害那些为一块面包卖命的孩子。一八二二年,作者的父亲约翰·狄更斯被关进债务监狱,家里吃尽当光,才十岁的小查理不得不进一家制造鞋油的小厂当童工。那地方名为“工厂”,其实只是坐落在河边的一座破旧、肮脏的棚屋,老鼠不分昼夜出没无常,空气里充满木头腐烂的臭味。这位未来的伟大作家干的活就是把一罐罐鞋油盖好封口,把蜡纸的边缘修剪齐整,再贴上印好的商标。对于被迫出卖劳动力的儿童的苦难,狄更斯有切身感受。恩格斯根据英国一个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中的材料这样描写过千万个小查理、千百个奥立弗的处境:“孩子们总是半饥半饱,穿得破破烂烂。他们有一半人不知道什么叫吃饱,许多孩子一天只吃1个便士(10个普鲁士芬尼)的面包,或者在午饭以前一点东西也不吃;甚至还有一些小孩子从早晨八点到晚上七点连一点东西都吃不到。他们常常衣不蔽体: 许多孩子甚至冬天还赤着脚。” 查尔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大声疾呼,抗议英国的法律置穷人和他们的孩子于不顾。为了使这种抗议具有生动的艺术形式,他在读者面前揭示了奥立弗无意中落入其间的伦敦黑社会。在那些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里,费根、赛克斯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但像南茜、恰利·贝茨这样的男女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并非由于什么与生俱来的劣根性,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饿死与做贼的抉择时,没有人向他们伸出救援之手。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奥立弗那样幸运,没有遇上布朗劳先生或梅里太太。作者通过这部小说斥责了统治阶级不采取措施根除这种社会病毒。 世界文坛上一些名字与日月同辉的伟大诗人、作家,往往只有一两部,或者仅有一部最能代表作者风骨和成就的杰作,如屈原的《离骚》、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等。不过,要举出一部——如果只举一部——最能代表狄更斯风骨和成就的作品,恐怕意见不那么容易一致。甲可以举《大卫·考坡菲》,乙也许提《董贝父子》,丙主张立《荒凉山庄》;不少英国人认为《远大前程》才是狄更斯最优秀的代表作,而特别推崇《双城记》或《老古玩店》的也大有人在。苏联有一套两百卷本的《世界文学丛书》数年前已经出齐,其中狄更斯的一卷选的却是《雾都孤儿》。很可能,在向世界揭示政治和社会真理方面,他后期的一些力作比《奥立弗·退斯特》更尖锐、更深刻。但是,《雾都孤儿》为广大读者熟悉和喜爱的程度,在狄更斯如此丰富的文学遗产中,却称得上数一数二。像教区干事班布尔(Bumble)、犹太老贼费根(Fagin)的名字,在英语中已分别成为泛指骄横小官吏和幕后教唆犯的同义语,甚至还派生出bumbledom(妄自尊大、官小架子大)这样的词来。至于奥立弗拿着碗走到大师傅跟前请求添粥时说的那一声“我还要”,更是被不同的后人出于不同的需要评论、借用、援引了一百多年。顺便告诉读者一个有趣的事实。狄更斯在本书中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切齿痛恨的贼首费根,却得名于作者在鞋油厂当童工时像大哥哥一样关心他、爱护他的同伴鲍勃·费根。狄更斯从小就经常闹肚子疼,他后来在回忆那段经历时写道:“当时我实在痛苦不堪,人家在我干活的小小凹室中用干草为我铺了一个临时床位。我疼得在地铺上打了半天滚,鲍勃用空鞋油罐盛了热水敷在我的腰部。我慢慢地觉得好了些,到傍晚疼痛完全消失,但鲍勃(他长我好几岁,个儿也高得多)不放心我一个人归去,提出要送我回家。可是,我们一家子都住在债务监狱里,怎么能让他知道?不行!我的自尊心不容许。我用种种借口想把他甩掉,但是生性善良的鲍勃·费根怎么也不听。于是我诡称家住色利岸滩的索思沃克桥边,并在一所房屋的大门口与鲍勃分手。记得为了提防他掉头回顾,我还装模作样地在门上敲了几下。人家闻声出来开门,我便问:‘罗伯特鲍勃是罗伯特的昵称。·费根先生是住在这儿吗?’” 狄更斯曾多次为《雾都孤儿》的不同版本作序,置于这个译本卷首的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一篇。读者如果把它跳过了,译者诚恳地请你们回过头去仔细读一读那篇不足三千字的短文。《雾都孤儿》批判的锋芒所向乃是用“济贫法”等遮羞布掩盖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吃人实质,这是许多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的大题目,自非译者三言两语所能概括。不过,作者在序中批评有些作品把盗贼写得“丰采翩翩”、“情场得意”、“浑身充满着吸引力”,这番话却是发人深思、颇堪玩味的。特别是作者能赋予一个俗套的故事躯壳以全新的、蓬勃的生命力,向并不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广大市民读者提供他们容易接受的上等精神食粮,而不是去迎合低级趣味,这一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虚心学习。 荣如德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九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