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犹豫症症状之一:选择拖延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将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做事拖拖拉拉,生性懒慢;这虽不能称之为病,但严重的拖延症也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阻碍个人健康发展。
目前,拖延现象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专家指出,拖延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据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则认为自己一直在拖延,而习惯拖延的主要群体多为年轻人。
今日事,今日毕,这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喜欢这样说,今天的作业不要拖到明天去做,要不然就会阴天拖草,越拖越重。但在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人喜欢把计划好的、该做的事推后,哪怕约定时间马上就到了,还在一味拖延。而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我们做事的心情、效率,也势必会影响到团队的合作和人际关系。
吕柠,23岁,在一家设计院工作。前不久,她的团队接到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图稿设计。施工平面图设计起来通常复杂而又烦琐,可事实上,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图稿,吕柠一开始总是不急,每次都要拖到最后一分钟,然后再玩命地干活。
这次的项目要做地形勘测、实地考察,而且交稿期限也很紧。起初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吕柠还特地做了一份进度计划表。可结果,她该喝茶喝茶,该逛街逛街,眼看交稿期限快到了,她还是能在干活的时候抽空打打游戏;别的同事提醒她,她还一副“我心里有数”的样子。
结果可想而知,一直到了最后的两天,吕柠才开始急了,可即使她玩命地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最后也没能按时完成那份图稿,拖累了整个团队的进度,大家都对她满腹怨言。
显然,吕柠就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面对休闲、娱乐和工作,她无法做出正确选择,意识不到自己该在第一时间完成哪个。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我们身边的诱惑越来越多,于是人们面对选择时就有了更多拖延的理由,比如上面例子中,同事们发现吕柠每次做事前,总喜欢先去楼下买些零食或者饮料,吃点零食、泡杯茶,跟同事聊会儿天,总之,除了工作,有趣的、好玩儿的事情有很多,而工作从不会是她的第一选择。
除了无法抵挡诱惑,很多有选择拖延症的人还普遍懒散,执行力差。这类人面对选择的第一反应是抵触,打心底就不愿去做,更不愿花精力去做好;甚至认为做不好,还不如不做,浪费时间、精力,于是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就随便应付下交差。
此外,心理上的不成熟,胆小,也是导致选择拖延症的原因之一。有这种心理的人处理问题往往畏首畏尾,担心自己没有做好反而影响了工作进度,给别人带来麻烦。在工作进程中,如果受到上司的催促和指责,内心会焦虑,更担心工作失误,于是就更想逃避,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不要以为选择拖延只是个人习惯问题,它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选择拖延会让你感觉自己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由此导致的挫败感日积月累会会大大影响你做事的效率和信心,于是你就会越发焦躁、沮丧;如此一来,做事的效率就会更低,甚至根本拒绝去做。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整个人就会浑浑噩噩,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严重者,产生心理障碍。
要想克服选择拖延症,最重要的是时间观念的改变。为自己制定奖惩计划,还可以让身边亲近的人监督自己,将要做的事按重要和次要的顺序排好,不要在开始做之前再去选择先做哪件后做哪件,持之以恒。当你因顺利完成计划上的第一件事而获得奖励时,这种小小的激励便足以支撑你去依次完成剩下的事。慢慢地,你就会发现,面对选择时,自己不会再拖拖拉拉,而你做事成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了。(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