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讲孟子》是华人世界哲学巨擘傅佩荣教授的最新作品。它融合当代人的生活,讲述了传承两千余年的中国智慧。解你所需,授你所用。
全书分为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含更为具体的小标题,简洁明了,轻松好读。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快速精准进入内容。
本书打破哲人和著作的对立,打破考据和俗讲的分界,以全新的方式讲人性、讲人格、讲何为道、讲何为圣。快速索引,直达内容。
这是一部智慧之书,孟子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翻阅本书,学孟子养浩然正气,得成功人生。
| 书名 | 傅佩荣讲孟子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傅佩荣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佩荣讲孟子》是华人世界哲学巨擘傅佩荣教授的最新作品。它融合当代人的生活,讲述了传承两千余年的中国智慧。解你所需,授你所用。 全书分为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含更为具体的小标题,简洁明了,轻松好读。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快速精准进入内容。 本书打破哲人和著作的对立,打破考据和俗讲的分界,以全新的方式讲人性、讲人格、讲何为道、讲何为圣。快速索引,直达内容。 这是一部智慧之书,孟子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翻阅本书,学孟子养浩然正气,得成功人生。 内容推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孟子身处七国争雄、众说纷纭之乱世,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与各国君主对谈仁政理想,思虑精微,辩才无碍。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用各种寓言、格言、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有其价值,要培养浩然之气。傅佩荣著的这本《傅佩荣讲孟子》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完美。 目录 主题一:好辩自有理由 第一讲:充实基本学识 精通古典资料:诗、书、易 领悟孔子的真正智慧 发挥个人创见:人性理论 第二讲:善于使用比喻 智: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五十步笑百步 仁:见牛未见羊,一曝十寒,迁于乔木 勇:何待来年,三年之艾,鱼与熊掌 第三讲:创造新的格言 自我修养:反求诸己,绰绰有余,通权达变 人际相处:取友必端,与人为善,守望相助 积极人生:心悦诚服,手舞足蹈,兼善天下 主题二:性善不是幻想 第一讲:理解人性的关键 几希:人与禽兽之异,在心不在身 良知良能:人“能”知善与行善 人无教育,则近于禽兽 第二讲:心之四端 真诚自觉: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心之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善在于:仁、义、礼、智 第三讲:人性向善 真诚引发力量:有如水向下流 善: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心悦理义,犹口悦美味 主题三:培养浩然之气 第一讲:从自我修养入手 考察心思:无礼、不仁、不忠? 三种勇敢:对抗、无惧、自反 浩然之气的预设:身心关系 第二讲:浩然之气的表现 充塞于天地之间:直,义,道 天降大任,身心的考验 万物皆备于我 第三讲:高尚其志 肯定狂狷,批判乡愿 不畏权贵,舍生取义 人生三乐,胜于帝王 主题四:人格修养六境 第一讲:效法圣贤典型 圣人类型:清者,和者,任者,时者 舜的表率:从孝顺到治天下 以孔子为师 第二讲:人格的六种境界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第三讲:孟子的贡献 辨明儒家的人性论与境界论 肯定人格的平等与仁政理想 教育理论值得参考 试读章节 舜就是个好例子,舜的父亲、后母、弟弟都想谋害他,但是舜并没有以怨报怨,只是设法让他们的恶行无法得逞,这样就是孝顺。 古人很容易以为君臣之伦也是不可逆的,那就错了。孟子把君臣关系说得很清楚。孟子告诉齐宣王:“君主看待臣下如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如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狗与马,臣下看待君主就如路边人;君主看待臣下如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如强盗仇敌。”(《孟子·离娄下》)此话一出,两千多年来的皇帝,哪一个不害怕? 明太祖朱元璋就很讨厌孟子,下令把孟子移出孔庙,不让他接受祭祀。结果要移走牌位时,忽然又打雷又下雨,明太祖害怕天意只好作罢,但心里还是不愉快,后来下令把《孟子》里的反动言论删除。 虽然东汉赵岐对《孟子》的内容做了注解,但却很少公开谈论,因为孟子把人格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互动,认为君臣伦理是相对的。在专制时代提出这种说法,国君当然无法容忍。比如孟子提到舍生取义时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是我喜欢吃的,这两个只能选一个,我就不要鱼了,我要取熊掌。”生命是我喜欢的,义也是我喜欢的(义就是正当的言行),两个不能够同时存在,我就要舍生取义。 为什么“义”比生命更可贵呢?只有一个答案:“人性向善”,所以行善而牺牲,就是完成人性的要求。孔子也说“杀身成仁”,为什么牺牲生命可以完成仁呢?因为生命的存在,就为了实现仁。仁的具体作为即是善,人性向善,所以为了实现善而牺牲生命,正好完成生命的目的。 当时佛教还没有传进中国,没有什么轮回观念,看到好端端的人忽然遭遇死亡,确实是很大的打击,因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真的没有了吗?儒家认为除了鬼神的存在之外,还有后代对人格价值的肯定。千万不要小看“人格价值”四字,一个人去掉人格价值,还剩下什么?如果只剩下鬼魂,两千多年来经历过多少战乱,大多数后代子孙不清楚祖先是谁,要如何祭祀?所以我们常说人最好能有千秋万世的名声。但也有人不接受这种思想,认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世说新语·任诞》) 孟子使用的比喻非常活泼生动。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有一个比喻说得很好:“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孟子到了宋国,宋国国君很希望能好好做事。他有一位大臣名叫薛居州,非常贤良。但是只有一个薛居州不够,怎么办呢?于是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大王走上善途吗?我明白告诉你办法。假定有一位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习齐国话,那么是请齐国人来教?还是请楚国人来教?”戴不胜说:“请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来逼他说齐国话,也不可能做到。如果带他到齐国都城的街坊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来逼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做到。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住在大王宫中。如果大王宫中,不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大王能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大王宫中,不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大王能同谁去做好事呢?单靠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说得更有趣,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劝学》)蓬是风吹就倒了,麻则长得很硬很直,蓬长在麻里面,不用扶自然就直了。孟子重视习惯,他认为后天环境可以造成特定的结果。有时候会觉得孟子对那些政治领袖实在缺乏尊敬,经常把他们比喻得很不堪。政治领袖需要自觉,但是他号令全国,有无比的权力,实在很难自觉。就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比那些当国君的人幸福多了。因为我们的人生可以全面开展,而国君的人生却永远陷在权力的旋涡里。 孟子在与齐宣王对话时,还提到“不去做”与“不能做”的差别。孟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用手臂夹着泰山跳过北海,这是真的做不到。“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枝”与“肢”通用,折枝是劳动手脚为人服务。有年长的人过来,却不愿意劳动手脚为他服务,还说“我办不到。”这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孟子·梁惠王上》)。不能做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不去做则是自己没有意愿。人生就在于把被动变成主动,孔子也如此教导学生,如何把被动变成主动,自己做主,实现礼的规范,这是我对“克己复礼”的诠释,如此生命就有其力量,可以自己走上该走的路。 P30-33 序言 值得做的事很多,但我一生做不了几件;值得念的书很多,但我一生念不了几本。因此,面对自己短暂的一生,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给一个说法”:我做这几件事,我念这几本书,以及我选择如何如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无异于探讨一个大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因为“意义”不是别的,而是“理解之可能性”。我过这样的生活,以这种方式与人来往,这一切作为是“可以理解的”吗?如果说不出所以然,也就是没有一个说法,那么,我的人生就谈不上有什么意义,只是人云亦云,随俗浮沉,十六个字就讲完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其他的大道理都只是风声吹过而巳。 面对如此处境,似乎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爱好及追求智慧”,而这句话恰好是古希腊时代对“哲学”一词的原始定义。不过,我在此不是要介绍西方哲学,我要推荐的是与我们一样使用中文的、中国古人的哲学。虽说是古人,但一点也不老旧;他们使用古文,却依然照亮了今日世界。苏格拉底有一位年轻的朋友,这个朋友借酒装疯,说出他对苏格拉底又爱又恨的心情:“他使我觉悟生命不该因循苟且,忽略自己灵魂的种种需要,迷失在政治往还的生涯中。我起初无法接受,掩耳疾走,背他而去。他是唯一使我觉得自己可耻的人。我曾多次暗咒他早早死了才好,但我又知若果真如此,则我的哀伤将远远盖过我的欣喜。”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但针对的“他”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我在这儿要向大家介绍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并称为“中国四哲”,但我年轻时,只觉得他们难以亲近,也不易理解。孔子说话精简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政理想,结果落个好辩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见地,内容却是恍惚难解;庄子寓言常有巧思,让人感叹浮生若梦。我曾想过,如果没有这“四哲”,我们求学时会不会轻松一点?传统的包袱会不会减少一点? 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没有他们,我的哀伤将远远胜过欣喜,甚至这一生只剩下十个字:重复而乏味,茫然过日子。读懂他们的文字,领悟他们的思想,实践他们的教导,品味他们的智慧,然后这才发现自己身为中国人,并且能够从小使用中文,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他们身处危机时代,虚无主义的威胁有如张牙舞爪的恶魔。孔子与孟子代表儒家,主张“由真诚引发内心行善的力量”,使价值的基础安立于人性中,如此可化解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老子与庄子代表道家,主张“凡存在之物皆有其来源与归宿”,即作为“究竟真实”的道,可消除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前者重视“真诚”,后者肯定“真实”,殊途同归但皆使人的生命展现明确意义,有如丽日当空,光明普照,而人生的喜悦与快乐也有如空气般自然遍存。 我归纳儒家思想为四句诀: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至于道家,也有另一套四句诀: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这简单的二十字心得,可以在这四本书中找到详细的说明。 “孔孟老庄”四哲,每一位都是千年难遇的良师与益友。我研究中西哲学四十余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并了解这四哲的思想。我出版有关他们思想的书籍与有声书很多,现在这一套书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讲的课程,整理成文字稿再经修订而成,所以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轻松可读,结构完整周延,论述一气呵成。不限时空,随手翻阅,压力不大,心得甚深。谈到“哲普”作品,目的不正是如此吗? 本书之整理,要感谢叶莲芬小姐,她在中学担任繁忙的辅导工作之余,全力以赴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任务。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付出很大的心力,非常感谢。每次出新书,我都喜忧参半。喜的是心得可以与人共享,忧的是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