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维多利亚女王的绘画老师、博物学黄金时代的传奇博物画家,一生创作10000多幅博物画作,贡献了科学史上第一本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

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著的《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精)》包含200余幅插图,多幅画作第一次呈现书中展现了李尔代表性的鸟类、澳洲动物、植物、风景画等,以及后人延续李尔的风格创作之品,惊艳读者。

影响西方文化和审美200年,李尔的博物画风和谐趣诗配画的形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插画家、童书作家、政治漫画家,直至今日。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倾情作序。“既能精准呈现物种的特点,又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将科学画和气质画完美结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内容推荐

19世纪是博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传奇博物画家爱德华·李尔正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本书即呈现了他令人惊艳的博物艺术。

爱德华·李尔有非凡过人的绘画天赋,18岁出版了科学史上第一本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尤擅长以活物为对象作画。李尔在青年时期,主要致力于博物学插画的创作。他和科学家、收藏家和出版商一起,共同把19世纪的英国打造成一个博物文化的大本营和传播地。

李尔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一生创作了1万多幅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画作和风景画作,曾为达尔文“小猎犬号”之行发现的鸟类新品种绘图,为古尔德的博物书籍做插画。他的博物画和谐趣诗画风格,在接下来的二百年里持续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审美。

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著的《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精)》不是一本无聊的科学论文集,而是带你走入一场科学的盛宴,在欣赏李尔卓越才能的同时,见证博物学黄金时代的开启。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非凡的一生:李尔的童年和对博物学兴趣的萌芽

 打开笼门:李尔和伦敦动物园

 爱德华·T.班尼特

 未完成的书:李尔佚失作品集

 《比奇船长的航海动物学》

 李尔和石版印刷术:科技成就艺术

 李尔的鹦鹉专著

 鸟类作画录:李尔之前的鸟类插画

 巴哈本的鹦鹉

 群雄争霸:李尔在博物学界的地位

约翰·古尔德

威廉·渣甸和普利多·约翰·塞尔比

托马斯·贝尔

 不寻常的动物

 李尔与澳洲:对澳洲的极大兴趣

 伯爵和猫咪:李尔和德比伯爵的往来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和美洲之旅的设想

 《诺斯利庄园动物集》

 漂泊的画家:旅行者李尔

女王的导师

去更远的地方旅行

异国服饰

旅行中的危险

 正经地胡诌:李尔的《谐趣植物学》

 严谨的科学:李尔的植物学

 第一部分结语

第二部分

 大家的故事,永恒的经典:李尔对童书的影响

毕翠克丝·波特

爱德华·戈里

简·布雷特

 传奇的延续:两位李尔式的当代博物画家

威廉·库柏

伊丽莎白·巴特沃斯

 站在李尔的肩膀上

沃尔顿·福特

詹姆斯·波塞克

 诗人般的地质学者:三位继承李尔传统的旅行山水画家

托尼·福斯特

约翰·道尔

菲利普·休斯

 一位受李尔影响的政治漫画家

尼古拉斯·加兰

 第二部分结语

第一部分注释

第二部分注释

附录

致谢

插图列表

试读章节

查尔斯·狄更斯和李尔是同一时代的人。十年后,狄更斯这样写道:“我们都震惊于大象的死亡。我们了解它,它那么友善,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欢乐。对于它的死亡,我们深感悲痛,真没想到它居然会狂性大发,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李尔虽然没有谈及过这件事,但是他也很可能受到震动。楚尼在首都被展览了15年,已经成为当地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游客们来伦敦也都想要去看它。主流媒体详细地报道了楚尼的死亡事件,并配有图片,对这种残忍粗暴的行刑方式大为批判。对于像爱德华·李尔这样敏感、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孩子来说,大象死亡时的惨状一定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楚尼死后的两年内,根据城市美化工程的要求,斯特兰德大街要被拓宽,埃克赛特商业大厦也要被拆除,在其旧址上修建一座特拉法加广场。克罗斯动物展也搬迁至查令十字街的国王马厩处,大概就是现在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所在地。”搬迁的那天,动物展举办了一个短暂而又声势浩大的游行。爱德华·李尔可能也知道这场游行,即使没有亲眼所见,他也一定听闻了相关的报道。

与皇家动物园和克罗斯动物展不同的是,位于摄政公园的伦敦动物学会远离了喧闹的伦敦市中心,其环境更为宁静,也更有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图30)。这里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鸟兽,还有做科研和教育的氛围。这都要得益于动物学会的创始人,他们是一群知识渊博、财力雄厚的业余博物学家,例如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前东印度公司总裁,新加坡海港城市的创建者)。

他们想把这里打造成为国际性的野生动物研究中心,通过展示经济实力和科研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的创立条款中指出了学会创立的必要性,并将其与伦敦现有的其他动物展做了明确的区分。他们认为那些动物展览只会迎合观众需求,没有任何社会意义。“对于像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来说,有必要建立起一些与众不同的展览。我们将动物从全世界各个角落带回伦敦,一方面探索其实用性,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而不仅仅是为了观赏。”

在社会历史学家哈里特-莉特沃看来,莱佛士爵士想要创立动物学会的热情远远大于探索野生动物的兴趣。他希望通过建立动物学会来彰显大英帝国的实力,捕获野生动物并对它们进行研究,以证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大英帝国强盛的国力,所以动物园里展览的那些动物不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也是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写照。动物学会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迎合大众观赏的动物展不同,动物学会的创始人希望吸引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家境富有且享有声望的客人,能够认识到学会的教育和科研意义。

李尔很快就意识到,和动物学会打好关系,不仅可以保障他有充足的绘画素材来源,还能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和动物学会关系密切的博物学家,而这些人通常比较富有,是他画作的潜在客户。19世纪30年代,动物学会的规模和名气与日俱增,他们需要从全世界各地搜集新的物种。学会成立三年以来,已经搜集了600种哺乳动物、4000种鸟类、1000种爬行动物和鱼类、1000种贝壳和甲壳类动物以及30000种昆虫。学会急需画家来记录下这些动物,出版发行专著以供研究之用。李尔很乐意承担起这项工作。

尽管动物学会有些展品只对会员和贵宾开放,但是在一位家族朋友的帮助下,李尔似乎也能出入于此。他是否和普通游客一样都交了一先令的门票?还是他的绘画才能帮助他免了票?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动物园为李尔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他被那里的鹦鹉迷住了,打定主意要尽可能多画一些。

1830年6月,动物学会为了出版相关书籍,正式授权李尔将动物园里所有的鹦鹉都画下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成了摄政公园里鸟舍和兽笼的常客(图31)。与此同时,他还频频造访位于布鲁顿街33号学会的总部,那里还有很多动物的标本。(P34-35)

序言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只猫头鹰,它乘着漂亮的豆绿色小船,在海上航行(图1)。那时我还很小,第一次在书中见到这只泛舟于海上的猫头鹰。当然,那本书中不只有会划船的猫头鹰,还有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生物:意志坚定的咚咚借助自己会发光的鼻子,在夜色中翻越了枪壳堡山;粗心大意的波波娃在游经布里斯托尔海峡的途中,把脚指头全弄丢了。这些神奇的生物都出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作家——爱德华·李尔的奇思妙想。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李尔的作品或许可被划归到超现实主义的范畴。但是在当时,他的作品却因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被冠上了荒诞的头衔。但不管怎样,李尔刻画出的这些生物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它们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很多年来我都以为这就是李尔唯一有名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足以奠定他在文坛中的地位。后来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从20多岁开始制作有关自然史的纪录片。在我的早期作品中,其中有一部是到圭亚那(拉丁美洲国家)的热带雨林里拍摄的。在拍摄过程中,我见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观。为了留个念想,回来后,我买了一本19世纪的版画,上面画的是巨嘴鸟——我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讨喜的动物。画里的犀鸟仿佛受到了威胁,它翅膀半张,充满敌意地与观察者对视。这可不是19世纪版画的风格,作者没有把鸟儿画成一具死气沉沉的标本,而是把犀鸟画活了。我再一看签名,上面赫然写着李尔的大名,这时我才意识到,李尔不仅能够写出《猫头鹰和小猫咪》这样的诗作,还是画鸟的一把好手(图2)。

和其他很多版画一样,这幅犀鸟的版画也出自维多利亚时期的鸟类专著。这类书通常包装精美,静静地躺在贵族家庭的图书馆中。一个世纪之后,它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人们把这些珍贵的书籍拆散,把里面的插画拿去贩卖。从那时起,我经常会去二手书市场淘宝,搜寻带有李尔签名的插画。

我很快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是我吹嘘,不管画上是否有李尔的签名,我都能一眼看出它是否出自李尔之手。对于当时刚20岁出头的李尔来说,他打心里瞧不起那些把他的画大量印刷生产的行为,他更喜欢自己来亲手绘制。当他用粗笔在石板上挥洒自如时,当他用细笔勾勒出完美细节时,他的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后来我又看到了他画的仓鸮,顿时联想到了诗歌里的那只猫头鹰。它坐着豆绿色小船周游世界,最终和自己的旅行伙伴小猫咪在长着棒棒树林的那片土地上结为连理。李尔为这首诗配了这幅插图,他笔下的猫头鹰眼睛周围有一圈厚厚的羽毛,勾勒出了诗歌中猫头鹰的独特之处。我收集到的这张石版画上有李尔清晰的签名,但是其底部写有作者名字的区域却并没有提及李尔,只是说这幅插画由约翰·古尔德和E.古尔德设计并绘制的。约翰·古尔德是本书的出版商,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也是一个艺术家,书中一小部分平平淡无奇的画就出自她手。李尔绘制了书中大部分的插画,而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失误,还是当时艺术家和出版商之间矛盾的体现?

这个谜团以及其他的一些疑点我会在书中给大家一一揭晓。这件事可能对当时才25岁的爱德华·李尔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为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英国,前往意大利,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不仅如此,他还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变成了一名风景画画家。

那时英国的富家子弟在大学毕业前都会环欧洲旅行,欣赏自然风光,探访历史遗迹。李尔就做起了他们的生意,他在罗马设立了一间工作室(后来搬到了圣雷莫),那些学子会上门向李尔订购精美的欧洲大陆风景画,作为他们欧洲游的纪念品。

尽管李尔当时已经在意大利定居,他还是想在自己的家乡获得认可,因而他偶尔也会画一些大型油画送到伦敦去展览。他的画展还算成功,但是几十年后,这些镶着镀金框架的大型画作一个接一个地被艺术馆收进了仓库。在李尔76岁去世时,人们甚至已经想不起来他曾经还是个艺术家。

李尔死后,他的工作室解散了,他的继承人也于几十年后去世,李尔的东西就被变卖掉了。这其中有个五斗柜,里面收藏了他的参考图以及各种草图。作为一个英国人,我想当然地认为,某个艺术馆应当把这些珍贵的作品收入囊中,但事实上,慧眼识珠的是美国人,如今这个五斗柜被珍藏在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中。

我对李尔越来越感兴趣,我也开始有越来越大胆的举动——收购李尔的原作。有一次我买到了一幅鹦鹉水彩画,心里特高兴,但后来我开始慢慢怀疑其真伪,因为这看上去不像是一幅原画,上面没有李尔的签名。要想证明其真伪,我得找到李尔类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有可能只会在霍顿图书馆中找到。

幸运的是,我认识了一名年轻的学者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他是美国研究鸟类插画的专家。当时他正在霍顿图书馆做访问学者,在他的帮助下,我进入霍顿图书馆,一起浏览了李尔的画作,最终收集了足够的证据,证明我买的这幅画是赝品,顺利地把画推掉,拿回了自己的钱。

这次霍顿图书馆之行让我意识到,李尔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待挖掘。幸运的是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已经开始细致地研究它们,并把他的发现写在了本书中。经过在哈佛大学以及其他地区20多年的研究,他的发现不仅足够新奇,还足以让你爱上李尔此人,甚至爱上博物学。

李尔大部分的动物画,诸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被做成了科学书籍的配图。此类书籍的配图要求严格,它们必须能够精准展现该物种的特点,这样科学家们才能清楚地辨认。还有的动物画家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和气质。科学画也好,气质画也好,精通任何一种都不容易,将两种技艺展示在同一幅画里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李尔做到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书评(媒体评论)

既能精准呈现物种的特点,叉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将科学画和气质画完美结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大卫·爱登堡

这本书很棒!佩克在大量调壹的基础上,给我们奉献了一本集科学和美学于一身的作品。它详细地介绍了博物学上一段激动人心的历程,也高度评价了李尔的作品在博物学上的重要地位。

——莱斯利·奥弗斯特里特

美国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馆馆长,史密森学会会长打开这本精致的爱德华-李尔传记,你会格外地欣赏他——个纯粹的自然观察者,或许这也是艺术家自己希望被人记住的方式。

——《博物》杂志

这本书聚焦于李尔作为一名博物画家的成长史,他的大量插图再次完美展现。对李尔的粉丝以及对艺术和博物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收藏。

——《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内容翔实、文笔优美、插图精美的书中,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向我们介绍了李尔在鸟类插画史上的主导地位。李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克莉丝汀·杰克森《世界鸟类插画作者词典:1100—2000年的大师们》作者

本书中的图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介绍李尔的一生,揭示了他给同时代以及后世的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启发。

——罗杰·柏诗姬《中央公园鸟类绘画精品》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