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著的《一别两乡关》采用水彩、水粉风格的插画方式,以乡情为情感线索,表现叶广芩对于老北京城和本家族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记叙了叶广芩由京调入陕西之后的多年生活经历,辑录以西北地区的地域风景的散文主题为主。全书收录《太阳宫》《扶桑馆》《盗御马》《凤还巢》四部优秀作品。
| 书名 | 一别两乡关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叶广芩 |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广芩著的《一别两乡关》采用水彩、水粉风格的插画方式,以乡情为情感线索,表现叶广芩对于老北京城和本家族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记叙了叶广芩由京调入陕西之后的多年生活经历,辑录以西北地区的地域风景的散文主题为主。全书收录《太阳宫》《扶桑馆》《盗御马》《凤还巢》四部优秀作品。 内容推荐 叶广芩著的《一别两乡关》围绕“乡愁”主题,由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文坛最具地域代表性的实力派女作家——叶广芩,亲自精选四部作品《太阳宫》《扶桑馆》《盗御马》《凤还巢》,配以精美的彩铅插画,集结成册。通过细腻的笔触,牵动对北京和陕西两处浓浓的思乡之情,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北京胡同大院和陕西黄土高原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特色。 目录 太阳宫 扶桑馆 盗御马 凤还巢 试读章节 我知道,帽子底下塞了许多棉花,身子里头装了不少锯末,光鲜的外表下头是一塌糊涂。小布人那张脸是老七拿毛笔画上去的,比孙家的小丫头片子还难看。老七画花鸟还行,画小布人却很糟糕,眼睛一大一小,眉毛一高一低。 老七是我的七哥哥,没有正当职业,就会画画。老七总在家待着,足不出户。他的性情太闷,太内向,没有姑娘喜欢他,挺大岁数了还没成家,成了我妈的一块心病。 在我快忘了对门小丫头片子的时候,一天,孙家传出了哭声,呜呜咽咽的,我要进去看看,被妈拽了回来。快午饭的时候,我看见孙顺儿夹着一个白楂木的小匣子出门往东去了。裁缝的脸色很难看,肯定是他闺女天折了,那个木头匣子里装的应该就是小丫头片子。这一切,我从给我们家看门的老张嘴里得到了认证,老张说,那个匣子叫“火匣子”,未成年的孩子死了只能装那匣子里头,拿到乱葬岗去埋,也可以架火直接烧,但不能人祖坟。我问为什么不能入祖坟,老张说,因为她是偷生鬼,是专门来祸害孙顺儿的,要债的。 我问妈我是不是要债的,妈说差不多。我说,要是这样,我也不用死,您时常地给我点零花钱,咱们就两清了。 妈说,你想得美! 日子过得有一搭没一搭,挺憋闷,主要是没有“事情”可干。我的活动范围就是院里,到胡同都得征得妈的许可,妈说胡同里有拍花子的,拍花子的专门逮小孩,手上抹了迷魂药,往小孩脑袋上一拍,小孩就迷迷瞪瞪跟着拍花子的走了,走到乡下被卖了,再也回不了家。按现在说法就是拐卖儿童,想法子哄着小孩跟他走罢了,可是搁六十年前,就有了太多的诡异色彩。院里的活动是有限的,跳皮筋没有伴,玩拽包没有对手,只好对着猫歌唱,什么“苏三离了洪洞县”,什么“三轮车上的小姐真美丽”,想起哪出唱哪出,搜肠刮肚,一直唱到“弹尽粮绝”。花猫不会欣赏,趴在台阶上睡了一觉又一觉,呼噜打得很美。 胡同虽然很长,却没有玩伴。 有时候也在看门老张的带领下到胡同东边的柏林寺去转转。柏林寺是元朝大庙,曾经是北京八大庙之一,有“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之说。据说曾经有过“十里柏林”的称谓,后来柏林逐渐消失,名字却没变。在我记忆中,柏林寺很大,有大殿几重,高台阶,还有精美的砖雕影壁和老得说不出年龄的榆树以及“万古柏林”的大匾。大匾的印嵌在正中,是哪位皇上的作品不知道。柏林寺给我的感觉有两个:一是大,二是破。庙里边阴森森的,有很多柏树,都跟老爷子似的,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一点儿也不好玩。柏林寺里住了几个和尚,没有住持,散兵游勇,平时各干各的,有法事、有活动的时候才纠结到一块儿,得了什么好处,大伙均分。我虽小,也看出来了,这里头主事儿的是广玉。广玉叫释广玉——我推断他应该姓释,老张说,出了家的和尚都姓释,意思是他们和佛祖释迦牟尼是一家子的,姓都是一样的,这叫进入佛门了。广玉的俗家姓氏是张,老张说跟他是同族,更准确说是他一个没出五服的堂侄,他们都是唐山张各庄人。我问什么是“没出五服”,老张说,就是往上数五辈,他和广玉是同一个爷爷屋里的。 广玉不喜欢小孩,这我从他的眼神里就能看出来,所有的小孩都有这本事,谁喜不喜欢你,一看眼睛就知道。在柏林寺大庙里,老张和广玉肆无忌惮地说着唐山话,广玉说到兴头上,还跳上板凳,蹲着,把个和尚袍撩得高高的,一点儿也不像个师父。(P6-7)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