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杰、蔡相龙主编的《良善家风惠久远--优良家风家教故事文集》的名字叫“良善家风惠久远”,目的就是通过这些优秀的家风家教故事来唤醒或迟慢我们急促的灵魂,尤其是在嘈杂而繁复的世界,优秀的家风家教故事是清澈的,更是明媚的。我相信,这些平凡而让人感动的故事,如同一束火焰,也同一片青草,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久违的光明,更会带来对现实和未来的审视与渴望。
| 书名 | 良善家风惠久远--优良家风家教故事文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伟杰、蔡相龙主编的《良善家风惠久远--优良家风家教故事文集》的名字叫“良善家风惠久远”,目的就是通过这些优秀的家风家教故事来唤醒或迟慢我们急促的灵魂,尤其是在嘈杂而繁复的世界,优秀的家风家教故事是清澈的,更是明媚的。我相信,这些平凡而让人感动的故事,如同一束火焰,也同一片青草,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久违的光明,更会带来对现实和未来的审视与渴望。 内容推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却对个人素养和社会风气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于培养个人气质,乃至培育整个社会积极奋发的风气都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正是基于此,开封市杞县纪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良善家风惠久远”的家风家教活动,朱伟杰、蔡相龙主编的《良善家风惠久远--优良家风家教故事文集》所录的即是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部分优秀家庭的家风家教故事。 目录 母亲的“钱”“情”观 好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 不贪不占,活得心安 我的母亲 我家那些平凡事 尊老爱幼,互助和睦——我家的幸福秘诀· 家慈子孝,其乐融融 听爷爷讲过去的事儿 百善孝为先 父母为镜,子女正身 父亲的温暖 母爱如师 成由勤俭败由奢 做人还是实在些 一怀浩然,一生快哉 好好读书,凡事靠自己 “好好学”“好好干”“好好的” 爷爷的稿纸 家有至宝——勤、俭、孝 爷爷的木工箱 家有慈母子孙贤 勤俭、守时、肯吃亏 孝道在我心 知根莫忘本 别摔了你的饭碗 老崔头和他的三字经 扣对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的成长风向标 修得家人心,相携永相亲 公家的东西一件都不能少 父亲的账本 言传身教树家风,潜移默化育新人 把公家的活儿当成自家的干 父亲的教诲 桐花之美永相随 诗书传家 好家风让家庭幸福兴旺 我的母亲 无言家风伴我成长 家塾课读 父亲的诚信 赶绠卖衣的父母 特别的嫁妆 父亲是部用一生去读的书 好家风影响我一生 家风是父母给我的烙印 家风记 良好家风的传承历久弥新 圉风·圉镇李家故事 试读章节 母亲的“钱”“情"观 我的母亲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在村里有着超乎常人的好人缘。她离开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乡亲们想起她、提到她,仍有着一种敬重之情。年轻时我理解不深,直至走上纪检监察岗位后,才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是母亲的付出、母亲的“清廉”、母亲的“职业操守”,换取了乡亲们的敬重。 母亲没有任何职务,却有着一门独特的手艺——接生,是我们大队四个自然村唯一的接生员。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子离公社卫生院较远,乡亲们的健康意识又弱,孕妇们临盆时,很少有人上医院生产,大多是请母亲到家里去接生,而母亲也总是随叫随到。 生孩子是不分白天黑夜、天气好坏的,母亲也只能不分白天黑夜、风霜雨雪地东奔西走。遇上顺利的,两三个小时孩子降生,母亲便算完成任务;遇上不顺利的,母亲只得一边帮助人家做辅产措施,一边与产妇家人一起焦急地等待,等上一昼夜,才听到婴儿啼哭的事儿,也是经常发生的。 因为帮人家接生,母亲身心疲惫,还耽误了家里的活计。产妇家人就有些过意不去,寻思着如何感谢一下母亲。母亲却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人家送条毛巾,意思是因接生弄脏了手,赠条新毛巾擦洗一下,那就收下;送来点鸡蛋和红糖,母亲就过两天以到家回访、慰问产妇的名义还回去;有家境好些的想送母亲几块钱的辛苦费,母亲坚决婉拒。 在母亲的心里,她是真心地把自己的手艺当成一种职业来看的,以为社员们服务为己任的,所以她一直恪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绝不在乡亲们遇到难处时吃拿卡要,不发“急难财”,不挣“昧心钱”。母亲也确实做到了。 1971年腊月的一个风雪天,天将落黑儿时,一个离我们村三里多远的常桥村的张姓农家汉子急匆匆来到我家,说他老婆“到时候了”,邀请母亲随他到家去接生。 刚进厨屋准备烧锅做饭的母亲一听,立马转身回到堂屋,一边收拾产包,一边安排我:“去后院把你奶奶请过来,让她照顾着你和弟弟。天快黑了,还下着雪,又有那么远的路,我得赶紧走。”于是,刚满七岁的我,只得跑到奶奶家里,搀着她老人家冒雪过来照看只有一岁的弟弟。 我们进家时,母亲他们正好出门。张姓汉子见到奶奶,略显歉意地忙上前去扶住奶奶,嘴里念叨着:“大娘,对不住,又要麻烦大姐了!”母亲也上前迎住说:“妈,我得赶紧去常桥。”奶奶已习以为常:“去吧,去吧,小孩饿了我给他热羊奶喝。”看着母亲顶风冒雪逐渐远去的身影,我有些担心,便对奶奶说:“妈妈不害怕吗?”奶奶轻轻地拍拍我的头,温和地说:“你妈是个好人,她是在行善积德,不怕。” 两天后,母亲才满身疲惫地回来。后来才知道,张家这产妇胎位不正,是母亲用尽办法为她矫正了胎位,才使得母子平安。 又过了几天,那张姓汉子又来我家,这次是专门答谢母亲的。他送来了十块钱,说母亲“救了他家两条命,按理说这十块钱太少,拿不出手”,并请求母亲不要嫌弃。母亲坚辞不受,却话如春风:“谁家挣钱都不容易,兄弟也不必客气。你叫我一声大姐,说明咱们都不是远人,说钱实在太外气了。再说我干这活就是为乡亲们服务的,不是用来挣钱的!”那汉子钱没送掉,却含着两眼热泪去了。 我看着这情形十分不解,对母亲说:“不是正发愁没钱买肉过年吗?人给钱咋不要啊?”母亲盯住我一会儿,缓缓地说:“孩子,老话说,自己吃了填坑,人家吃了传名。你看那是钱,我看那是情。不收钱那情就在,收了钱就等于把情卖了啊!”看我有点似懂非懂,母亲继续说:“你现在还小,可能还不太明白,但你只要记住这话,长大了就用着啦!”我看着母亲庄重的神情,只得点了点头,并用心记下了这话。 待到我长大成人,走进军营,走上社会,我才逐步体会到母亲那“钱”与“情”的论断是何等的高妙!虽然现在乡亲们回忆起这些事,还在替母亲“惋惜”,说那可是独门手艺,如果想挣钱可比现在开诊所的容易得多;虽然由于母亲的“经济意识”淡薄,没能为家里积攒一定的物质财富,以致我们兄弟姐妹没有享受到新衣美食;虽然母亲拒收的钱、收获的情并没有得到惊天动地的回报,但在母亲1992年10月溘然长逝时,我却见到了乡亲们那浓浓的友善和情义——满村举哀、万人空巷送母亲!年轻人人人争先抬棺,年迈者个个痛哭失声。几个同辈至今忆起那场葬礼,仍对我说:“那棺材恁大,走得那个平稳啊,再没见过……” 是啊,母亲把“钱”和“情”分得那么清楚,本就没有图什么回报,恐怕唯一所图的,就是生前积善、走时坦然吧!P1-3 序言 良善家风惠久远 百代馨香德侔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千百年来,至圣文宣王孔子及其后绵的儒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显学,成为中国人身体中流淌的最重要的文化血脉,而儒学中最重要的因子或者核心便是基于家国一体的家族观念和家风传承,这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细胞的良好教化与传续。无论是叨陪鲤对,还是礼孝齐家,无论是诚意正心修齐治平,还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无论是“诗书传家久,耕读济世长”,还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传承的都是一种文化信仰,标识的都是一脉家序礼规,目标都是一样的,便是最终促使社会和谐,彼此互构的大同。 上古轩辕黄帝“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六禁重的思想不单单是教育官员要崇廉拒腐,追尚节俭,更重要的是要教育自己的子孙,在衣食住行方面有所节制,追求低调朴实简约的生活。有熊氏大禹铸“酒禁”,制《酒诰》,其目的就是教育和戒止后代子孙不可奢靡贪乐,沉溺其中,而荒废了主业。“空桑烟雨”的伊尹以帝师之位,正帝王家风。《孟子》中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也就是说,商汤向伊尹学习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并重用他,不费多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之后,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教导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三皇五帝和周礼传承便是中华儒家家风家教的滥觞初源。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传承的是礼让的家风,有了礼让才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才能够化剑拔弩张为祥云朵朵;有了礼让才能够广植福田,化沟壑为通途。“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是归序的传承,如同慈蔼的长者谆谆教诲后代子孙在起居生活、衣食住行和慎言修身方方面面应该持有的操守和戒惧,这是家风更是法度,是存于有形和无形之间,丈量、评判、约束、指导后代行为的圭臬法度。“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这是自立自强,顽强拼搏的家风。“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能够以山河为怀,毅然将自己儿子与赴朝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起埋葬在异国他乡,这就是伟人的家风。溯古及今,凡是有重大成就者,无不有良好家风的浸润与熏陶,无不是在家风家教的传承中,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的。乌衣巷口的“王谢”家族是,《训俭示康》的司马家族是,以耕读为业、以涵泳立身的曾国藩曾氏家族也是,以“留余”为理念、枝繁叶茂、富甲东南、蔓延七代的“河洛康家”更是。在一个商业繁盛的家族中,弥漫最多的是对子孙文化的教育和礼乐诗学的传承。诗圣杜甫说,诗本吾家事。这便是诗书传承的明证。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风云来审视作为独立个体的家风的时候,我们会或若隐若现或深刻觉得,我们就是一只只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风筝线一头抛向广袤的天空,另一头则是系在家中的土地上。一草一木,一片鱼鳞瓦抑或是一张泛黄的家书,一次清明的祭祀,或者是一次家族的重聚都会有家风的影子和深刻印记。有人说家是心灵的港湾,那么家风便是心灵港湾的堤坝,守护着精神,守护着意志,更守护着支撑躯体的灵魂,守护着我们从更高走向更远。有人说好的家风就是一座桥,桥的一端是父辈、祖辈传递的爱,另一端则是牵挂和目送,他们握着我们慢慢变大的手,牵着我们日益丰盈的心,一步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蒙昧走向智慧和充盈。西方有一句名言,说人生就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结果子,叶子也不脱落。这是什么呢,是生命的历程,是岁月的迁移,更是家风对树木的滋养和灌育。也只有这一湾浅浅的溪水才能流湍不息地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才能让我们无论是面对风浪还是光明的坦途,都能够从容应对,行稳致远。 杞县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和悠久文明的地方,自古被称为梁宋锁钥,中州重地,诗乡文国,这里名人辈出,文运滋远,尤其是优秀家风家教方面更是代有传承,芝兰广袤。商汤伊尹佐幸帝王之德,汉代董宣强项令世人皆仰,郦氏兄弟为国家大义慷慨赴死,明状元刘理顺全家皆大义凛然令同乡李岩等掩泣,不忍直视,王毅斋校长创办大同学校,映照豫东抗日烽火,使穆青等一大批有志青年从这里怀揣火种,走向延安,走向在火与剑的磨砺中浴火重生的新中国……杞县这片热土上有太多优秀的家风家教故事在口耳传诵,在被史书和老百姓的宗族家规记载,成为杞县这片热土的文化之根、文化之源。 《春秋左氏传》中说,人有三不朽,谓之立德、立功和立言。其实,任何家风无不是以此原点发展延伸的。伟人、名人的家风如此,平凡人的家风家教故事更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平凡人的家风家教故事更能让人从中受益,获得感动与启迪。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也会遇到,甚至会有更加深刻、更为直观真切的感受。时间会流逝,而这些带有心灵温度记忆的文字会随着岁月一点点泛黄,但是绝不会变老。这本书的名字叫“良善家风惠久远”,目的就是通过这些优秀的家风家教故事来唤醒或迟慢我们急促的灵魂,尤其是在嘈杂而繁复的世界,优秀的家风家教故事是清澈的,更是明媚的。我相信,这些平凡而让人感动的故事,如同一束火焰,也同一片青草,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久违的光明,更会带来对现实和未来的审视与渴望。 是为序。 (作者系杞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