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贾瑞君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飞机上的志愿者

真的要到灾区去了?那里和战场一样吗?还会有余震吗?一直到飞机起飞那一刻,这些问题不断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两天前,也就是5月18日上午,接报社通知,要我做好心理准备,去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其实,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的心早就到了地震现场。我很羡慕第一批赶赴灾区采访报道的两名同事——摄影记者房贤钢和文字记者张国栋,地震第二天,他们就跟随山东派出的救援部队赶到了都江堰,发回大量的报道和图片。这些报道和图片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这几天,一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全是关于四川地震灾区的新闻,惨状不忍卒睹,悲情不忍细看。19日下午,再次接报社通知。5月20日上午8点40分,我乘坐山航SC4901航班飞往成都。

早晨的遥墙机场并没有多少航班,和平日繁忙的场景相比,偌大的机场格外空旷。工作人员说,这里一半以上的航班都是飞往灾区的。

登上飞机发现,能载200多人的机舱里还余下近一半的空座。登机的乘客中,以身着迷彩服的志愿者居多。原来,他们主要是来自青岛的志愿者,从青岛买了药品、食物和矿泉水等物品,准备送往灾区。四川的志愿者在成都机场等待着这批物品,一运到他们就要把这些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出于职业习惯,我拿出采访本记录起来。然而,这时一位体型高大、脸上点缀着青春痘的姑娘从前面座位上站起吼道:“不准采访!我们不需要宣传。”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大嫚。

一位面相和善的男青年走过来,歉意地向我解释。这名男青年叫刘照利,他说刚才这位姑娘性子急,她只是不希望家人和朋友知道自己去灾区,所以对媒体采访很抵触。刘照利说,灾区现在最缺药品,他们这次一共带了80多万元的药品,全部是网友们募捐来的。本来还担心空运费用很贵,到机场后山东航空公司一听是支援灾区的,把运费全免了。“听说北川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我们准备送到那里去。”刘照利说,到了成都机场后,四川的志愿者会安排。

得知我是记者,邻座一个肤色黝黑的小伙子主动和我聊起来。他叫刘开清,是兖州兴隆庄煤矿的职工。1998年,他还是一名在部队服役的武警战士,中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他参加了当时的抗洪抢险救灾。这次从电视上看到四川的地震灾情后,他坐不住了,决定要到灾区去救援。

他怕家人担心,就没和他们说,匆匆带了4月份的工资就赶到济南。“看到灾区的情景,我哪有心思再上班啊。其实5月30日就是我的婚期,可是我等不及了,我一定要去灾区救援。家人会理解我的。”刘开清平静地说,自己决心去灾区的事,一直没敢和未婚妻说,直到上飞机前才给她发了短信。这种过去只有在小说或电视中才出现的场景,真实地出现在面前。山东汉子,好样的!我不由得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飞机上还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淄博人,自己开了一家心理咨询所。地震后,她觉得灾区群众急需要心理干预,于是在网上和同行约好,去四川大学会合,然后再去灾区需要的地方。

这一飞机的志愿者,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热血青年,他们的心早已飞到灾区。灾区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

飞奔绵阳

“5·12”大地震之前,我从来没有来过四川。天府之国,只是一个书本中的概念。来到才发现,惊恐依然是这个城市的主调。路两边搭满了蓝色、白色的帐篷,整个城市静悄悄的,看起来秩序还是良好的。

另一位同事摄影记者李勇5月19日已经到达成都,我赶去和他会合。李勇说,宾馆接到当地政府的通知,最近几天还有余震,昨天晚上他住的宾馆里,整栋楼只有他一个人,连服务员都出去住了。

简单对接了一下,我们决定即刻赶往绵阳市。这时发往绵阳的客车已不准时了,去火车站也来不及,只好租车去绵阳。在宾馆门口拦了辆出租车,司机叫苏小敏,家在都江堰。苏小敏报出去绵阳的价格是500元。我们感觉有点贵,再打价,苏小敏表示不愿意去了。最终,我们妥协。路上苏小敏告诉我们,他的家人都很平安,只是房子全塌了。

从地图上看,绵阳市位于成都市的东北方,距离117公里。在成绵高速上急速奔驰的各种车辆,不论是满载救灾物资的大货车还是轿车,很多都贴着“抗震救灾”“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四川加油,中国加油”“情系灾区”等字样,看着不由得令人心头一热。

道路两面的油菜和麦子已经成熟,零星地能看到几户农民在收割,在空旷的田地里他们显得孤单而弱小。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绵阳。P5-7

后记

2008年到2018年,弹指一挥间。10年间,我15次赶赴“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在北川,我经历了6.4级地震,真切感受到了大地的震颤和楼板嘎嘎作响的恐怖;在北川,我遭遇了“9·24”大暴雨,夜晚行走在山路间差点葬身泥石流中;在北川,我看到了人间悲惨的场景,心情一度灰暗到极致;在北川,我也看到了一个新县城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我为自己参与并见证这一切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北川有太多的故事让人流泪,北川有太多的瞬间令人感叹,北川有太多的事情让人回忆。老县城、九洲体育馆、唐家山堰塞湖……这些标志性的地点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宋明、经大忠、冯翔这些标志性人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北川,那里的人和事,那里的山和水,值得记录,值得记忆,更值得珍藏。和成千上万名山东援建大军成员一样,对于北川,我余生难忘。

“5.12”汶川特大地震,北川是一个地标性的存在。北川老县城,是那场大地震中整个中国的伤痛。很长一段时间,在老县城里见到最多的是用于祭祀的香火和水果。袅袅于废墟之上的香火,黑雪一样覆盖着大地留下的创口;表情沉重的人们,来到这数以万计亡灵的守护之地,凭吊逝去的生命,缅怀惨烈的瞬间。大地震后,几乎每一个到过北川老县城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压抑感。面对那片悲情之地,无语泪先流,人类的闵怀之情会自然进发。抗震救灾过后,援建北川的重任交给山东省。一位素来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山东省领导干部从老县城出来,站在三道拐回望满城废墟时,突然孩童般号啕大哭,那么投入,那么自然,全然不顾随行的同事和下属。

行走在北川,听一听北川人的故事,看一看北川人的面孑L,你就会明白:一个人在世上活着,是多么奢侈,多么幸运,多么艰难。活下来的北川人是坚强的。每一副面孔都记录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哭,他们笑,他们流泪,他们振奋,所有的表情都是真实的。大地震后,北川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爱与恨、善与恶、暖与冷、真与假、乐与悲、良知与昧心、奉献与自私,全都在这里汇集。而所有在灾区生活、工作、服务的人们,也都会在这里一起被影响、被同化,但这里,更多的是光荣与梦想……

15次北川之行,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说,经历了生死之后,人会把很多东西看淡。的确如此。大地震之后,北川老县城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垂首肃立的地方,极易让人思考有关生命、生存、自然等的宏大问题。尽管人类早就已经可以升人浩瀚太空,揭开一个个大自然的奇迹,可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蓝色星球,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未知。经历过那场巨大痛苦的人们,大多都会扪心自问:人生一世,自己到底要什么?冲刷一切、证明一切的是时间。敬畏自然,尊重规律,遵循科学,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用心过好每一天,才是生命的真谛。

告别过去,开启新生,2018年是“5·12”汶川地震10周年,今天的北川人早已搬进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问节点上,让我们再次为北川祈福,向北川致敬!

每一个到达北川的人,都会有一个关于北川的印象,都会有关于北川的记忆。新闻是历史的碎片,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10年人川,我零星记录下了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碎片”,形成了这些文字。这是我在10年时间里对北川的“印记”,更想通过此表达对广大援建人员以及所有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做出贡献者的无上敬意。

感谢同事汤序民、李勇为本书提供的部分照片,你们用镜头记录了北川的“印记”。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北川人,献给3万多山东援建人,献给一直给予我大力支持的家人。

目录

第一章 抗震救灾

 灾难来袭

 初入灾区

 一方有难 八方驰援

第二章 临时安置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这里会被很多人永远记住

第三章 恢复重建

 震后百日

 每个援川人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温暖北川行

 爱撒新北川

 地震两周年

 最后的板房生活

 见证北川的美丽嬗变

 不负重托北川新生

 山东亲人,请到我的新家来做客

第四章 北川新貌

 三位“山东亲人”再赴北川

 安静的新县城

 挥别伤痛向新生

 北川,再见

 人物.

 山东省援川工作大事记

后记

序言

三年援建一座城,一生回忆这座城

“5·12”汶川大地震,北川惨遭毁灭性打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地震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援建北川的重任交给山东。中央领导指示:“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再造一个新北川”。

山东省委、省府对援建北川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把北川当成山东一个特殊县来对待,举全省之力来建设,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力出力!”“在任何困难下援建北川的决心不变、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省里制定了《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但是如何把援建方案落到实处,既体现方案确定的援建内容,又和北川实际相结合,一开始我们心里都没有底。

北川重建,举国关注,作为时任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我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此,援建之初我就深入到北川地震灾区一线,不顾余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危险,带领大家跑遍了北川所有乡镇,摸透了灾区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前方后方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大家同甘共苦,浴血奋战。我省援建共投入百亿元,17个市3万多人组成的援建大军与灾区干部群众心手相连,共克时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对口援建工作。

援建大军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到四川。潮湿的气候、崎岖的山路,山间的蚊虫让大家吃尽了苦头。北川和山东气候差异大,我和很多刚到北川的援建人员一样,到达北川不久就水土不服,腹胀不止、寝食难安。在一次工作交流会上,我结合自己的“遭遇”向大家表明.这样的水土不服可以理解,但决不允许山东的援建项目在这里水土不服。瑞君同志当时在北川前线采访,他听到这句话后记了下来,会后又找到我详细交流。很快,他以“决不允许援建项目水土不服”为标题,采写了一篇全面介绍山东援建工作开展情况的深度报道。这篇稿件在《大众日报》和《四川日报》相继刊登,一时引起了很大关注。当时全国18个省市对口援建地震灾区工作正进展得如火如荼,这篇稿件掷地有声地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山东的援建态度,我们做出了承诺,赢得了喝彩。也正是这篇稿件,让我对瑞君同志有了新的认识,此后随着不断交往,我们在援建工作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决不允许援建项目水土不服”,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出色完成了北川农户永久性住房和乡镇驻地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完成了北川新县城和产业园区援建大会战,开展了对北川的人力智力支持,提前让北川群众搬进了温暖的新家,帮助劫后余生的北川人民开始了新生活。

北川援建工作顺利完成了,如此浩大的重建工程,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果断采取一省市帮一极重灾县的对口援建模式,像北川这样的西部灾区,要在短时间里重建家园再现生机,几乎不可能;百亿多元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即便是山东这样沿海发达省份,也很难承受;成千上万灾区群众痛失家园流离失所,如果没有举国相助奉献爱心,灾区群众要尽快告别伤痛走向新生,也是办不到的。因此,当北川干部群众喊出“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对口援建好,灾后重建好”时,我们知道,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那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拥护。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千难万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千灾万险,也阻挡不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三年铸造一座城,一生回忆这座城。北川已经融入了每一位山东援建人的血液,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我们始终难忘。感谢瑞君和这本《印记》,让我们重温那段难忘时光,让我们再次回忆起在北川的点点滴滴。祝愿北川人民幸福安康,祝愿鲁川两地人民友谊长存!

内容推荐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由于工作原因,记者贾瑞君十五次深入地震灾区采访,见证了这段不能遗忘的经历与其中发生的人情事故,贾瑞君著的《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以日记体的形式再现了灾区抗震救灾——临时安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展现了大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景象,歌颂了山东援川过程中可歌可泣的事迹。此书既是个人经历的纪录,更是山东援建北川的纪实,作为地震十周年纪念献礼那段光荣岁月。

编辑推荐

贾瑞君说,从抗震救灾到对口援建,发生了很多令人震撼、令人感动的事情。身为一名记者,他觉得有必要留下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资料。2017年,他决定将他这些年的入川经历汇编成书,并用一年时间整理采访笔记,完成了《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这本书撰写工作。书中,他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震后十年北川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封面上,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十年时间,十五次深入采访,再现震后与重建的真实场景:变化与重生,光荣与梦想,挥别伤痛面向新生。翻开本书,重返现场,迸发而出的不只是灾难,更是人性的光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