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处有世界(北大山鹰30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山鹰社编的《高处有世界(北大山鹰30年)》由王石、雷军、郁亮、徐小平、江南、郝景芳、黄怒波、王勇峰、曲向东等几十位社会知名人士联袂推荐。北大山鹰社是中国第一个以登山、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开辟了中国群众性登山运动的新纪元。”30年山鹰社大咖云集,中科院院士王诗宬、投资小米科技的岳斌、淘宝副总裁张勤、险峰长青创始人陈科屹、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等,均出自北大山鹰社。这本书是北大精神和山鹰情怀*好的注解,不仅是关于攀登,也是关于成长与爱,关于生命与自由。值得每一个希望了解山鹰社、北大以及中国户外活动历史的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有一个地方,离开多年,依然会持续地给人力量;有一群人,生死相交却不必日夜相伴,散落在天涯却仿佛骨肉相连;有一个精神家园,是一种信仰、一个方向,叫做山鹰社。他们勇登绝顶,从容面对困难,从更高处看世界。北京大学山鹰社编的《高处有世界(北大山鹰30年)》汇集了山鹰社人30年的人生故事。他们的青春是雪山打磨而成型的,每个人找寻自己的过程不尽相同,也许春风得意,也许经历起起伏伏;他们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挑战,追寻灵魂深处的自由,不断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目录

序一 高处有世界——我、山及山鹰社

序二 北大山鹰精神永存

告别八十年代

李欣/这群爱登山的傻孩子

谢如祥/并不是为了到一个孤独的世界去寻找寂寞

拉加才仁/昆仑山风雪夜

朱小健/那一天——我和山鹰社的缘

曾山(Jon Otto)/我在北大山鹰社的日子

白福利/一件件打包,送?

张天鸽/关于登山的碎屑

科学家的雪山世界

雷奕安/非典型山鹰人生

陈学雷/人生如山岳

罗述金/种子——在美国时写给另一山鹰友人的信

八千米生命高度

李炜/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

吴海军/我的山鹰岁月

叶峰/山中莫道无供给,清风明月不用钱

Holly huang/万里之外

张勤/宁峰编外人物杂忆

李楷中/因山为伴

死与生

刘炎林/西峰回望——一份个人记忆

邹枨/那一年的夏天

陈弋/没有登完的山

龚海宁/驿站

永恒的起点

刘炎林/永恒的起点——2003年玉珠峰攀登

俞力莎/神山之约——博格达极限攀登

蔺志坚/铁马冰河入梦来

崔梦雅/雪域之光,桑峰之上

贺鹏超/小故事,大传承

张其星/没有登顶

向信念致敬

纪明/在山鹰社追梦

文海丽/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鲁文宾/山鹰给我的

贾培申/向信念致敬

王在/延绵不绝的攀岩回忆

白成太/肆意的攀岩时光

张璞/我的山?

山鹰人的“新世纪”

王相宜/从山鹰到青鹰

吴昊/登山、厕所及其他

周乃元/从八千米到八米

屠彬/回到原野

见山见己见众生

李赞/攀登的诱惑

孙斌/更多的梦想

吕艳/拔剑起舞——我与雪山的往事

史传发/山鹰,如影随形

曹峻/没有顶峰

任明远/打上“山鹰”标签的生活

人生如山岳

无心于贵而愈贵,无心于足而愈足——记王诗宬老师

从北大山鹰到珠峰之巅,见山见己见众生——曹峻访谈

最纯真的好奇——冯倩丽专访

征服世界六大高峰,重新认识“成功”——记王辉

除了ALLIN,你别无选择——记李锐

险峰在前,选好路线慢慢走——记陈科屹

越过山丘,一群可爱的人在等候——记岳斌

所爱平山海——访张子衿

重返八千米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并不是为了到一个孤独的世界去寻找寂寞

牛气的起点

北大登山协会是受地理系崔之久教授的南极报告启发而成立的,发起人是以李欣为首的地质、地理系86、87级的一些活跃分子。1989年的4月1日是一个星期六,招收会员的海报就张贴在举世闻名的三角地,说是入会费5元,报名就在边上的28楼211室——李欣的宿舍,我的印象是地质系报名可以不交钱,不知其他系的同学是否交了钱。星期天一早就在南校门集合,校车载上我们近50人直接开到了怀柔水库边的国家登山队基地,这里此前是国家跳水队的训练基地。随车同行的还有崔之久老师、生物系马莱龄老师,他们都在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了国家登山队。

可能是二位老师的面子吧,怀柔基地盛情接待了我们,国家登山协会领导史占春、王凤桐、曾曙生、刘大义等都出面欢迎和讲话,然后看登山的照片和幻灯,登山健将李致新、王勇峰、罗申等还教大家在人工壁上攀岩。那时岩壁的支点就是些长条形的坑。岩壁上攀岩时,爬得高快到顶的人被李欣叫到一起,就成了第一批登山队员——北大登山协会的骨干成员。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牛气的人物,第一次玩了这么刺激的运动,真是让我激动不已,特别是居然还有免费的午餐——西红柿鸡蛋面,蛋多汤稠,味道比学一食堂的小炒还爽,一盆又一盆的管够!

于是我决定在这个组织里坚决地干下去。

攀岩队

怀柔回来后的一个下午,李欣把第一批登山队员带到五四体育场给大家做了一个体能测试,挑选出大谢、曹峻、陈卫华、刘劲松、蒋拥军、张静、何丹华、马莉、刘俊梅等就成立了攀岩队,说是要参加6月10日的第三届全国攀岩邀请赛。训练项目主要是跑步、引体、爬铁丝网。

李欣常带我们徒步或去香山攀岩训练,那时队里绳索、安全带、铁锁、保护器等攀岩器材什么都没有,一个地质锤和一捆军训时的背包带装在地质包里就出发了。背包带连接起来捆扎在我们的腰上,李欣在上方把背包带系在腰上再绕过一棵小树就算保护了。

5月13日早上,李欣又带领大家进行一次远足野营,西直门火车站出发,好像走了很远很远,14日傍晚的火车只能回到北京站。

21日上午,李欣找到我,要我第二天和曹峻、大谢去怀柔基地训练,准备参加全国攀岩赛,并且必须要拿到名次。我们比其他队员早到怀柔基地,住的是李教头、王教头的宿舍,接受他们的培训和指导,还能吃上基地的可口饭菜,直到6月4日,通知攀岩赛推迟,于是集训结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也幸亏赛事推迟,才让我和大谢有机会在10月河南焦作的攀岩赛上获得男子双人结组第二名。

9月返校,功课很紧,一个月要补完上学期耽误的所有课程。登山队队员的活跃度明显降低,李欣也更加深沉了,他梦想着要登一次雪山,这需要校方的支持,而要获得校方的支持,必须先做出点成绩来,这个成绩只能来自攀岩。于是他每天晚上带我和大谢、曹峻、张静、马莉等几个人的体能训练,周末就跟一个叫戴运的北京人去野外攀岩。从严格意义上讲,戴运才是我们登山队户外攀岩的启蒙老师。他是北京地铁公司的一名职员,接触攀岩比我们早,有绳索、安全带、岩石钉、铁锁、保护器等全套装备,也懂户外知识和打各种绳结,是李致新介绍给李欣认识的。戴运人很好,带我们非常用心,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李欣请他吃饭,还要喝几瓶啤酒,喝了酒之后还喜欢把所有人都骂一遍。既然李欣请客,像我这种不懂事的也就要跟着一起吃,还特别能吃,何况每次训练回来学校食堂早就关门了。戴运带我们差不多有半年之久,我们在攀岩上的成绩,他功不可没。P11-12

序言

高处有世界——我、山及山鹰社

山鹰社里我年纪最大,经历自然多一些。

1968年8月8日,我15岁插队。两年后知青组里只剩下我一个,少了聊天的人,便读书,且读上了瘾。那时白天或扬鞭催牛打谷场上,或竹篙一撑于凤阳河中,更多的则在水利工地挥舞明晃晃的铁锹。晚上总在墨水瓶做的小油灯下读书,读毛泽东、三曹、李杜、恩格斯、牛顿、康德、赫胥黎,还有很多数学、物理、文史方面的书。没有老师,没有考试,不求甚解,其乐融融。书籍改变了我的精神面貌,使得一年才挣100多元的我却心怀高远。记得1974年春天我身着破棉袄,手执雨伞走在上海福州路上,指着过往行人,对我小哥说:“给我一个机会,我比他们都行。”虽说后来认识到我才能很有限并在一些方面很笨,我还是为在生命鲜花盛开的年华中有过这样的“自负”而感到满意。

农村近10年,特殊的环境在造成我许多缺陷的同时,也使我成为一个富有基层平民意识和不轻易随波逐流的人。

1977年夏天我在北大20楼见到数学家姜伯驹,他在四年后成为院士并始终保持了一些可敬的品质。在他的怂恿下,一年后我进入北大,成为“文革”后首批研究生。毕业后我留校,并在1983年夏去了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加州人才济济,在压力中我得到了更好的锻炼。1987年做了一点引起同行注意的数学工作后,很轻松地走在书店里,一个画面吸引了我——金黄色的油菜花延伸到雪山脚下,雪山上是蓝天,蓝天下有雄鹰翱翔——安第斯山啊!

《水浒传》片头歌唱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几个月后,我只身踏上了印加之路,并试图登上萨尔坎太峰。美好的愿望遭到迎头痛击,在中途的墨西哥城我被枪顶住了腰,在库斯科被抢走了机票和护照。尽管如此,我还是进山一周得窥萨尔坎太的仙姿。这次悲惨的失败是又一个里程碑,注定了今后生活中要有更多的内容,第二年初夏我在麦金利经历了另一次轻松的失败。回到伯克利做博士后,很快到了1988年8月8日,距插队已整20年,到美国也有五年,忽忆《红楼梦》中咏元春的曲子,得诗一首:

二十年来辨是非,

十载耕读欲何为?

五岁识得西洋景,

明日环球把家归。

一年后,我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回到北京大学工作,途中随向导登上了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1990年在北大听说山鹰社并匆匆见过曹峻一面,那时我当然不知道曹峻是个日后在北大登山事业中不断产生积极作用的人。1990年我登过富士山,1992年登过勃朗峰。1993年我40岁,若没有契机的话,5896米的乞力马扎罗便是我的最高峰了。然而老天不让事情就此打住,从登协那儿听说北大登山队要去慕士塔格,我赶忙找到李锐,便是那个学完物理准备去放羊,后来去方正当了经理的人;接着见到天鸽——曾说过名言“王老师有文化”;还有小叶子——你若要颂扬他的德行,天鸽说的“文化”便不足够了。随后便来到34楼的山鹰社。

就这样,我作为登山队的十三壮士之一引吭高歌直奔慕士塔格。一到大本营,我就有高山反应;第一次去C1建营,最后20米是古拉把我接上去的;第一次到C2,我不吃晚饭便钻进睡袋;不过第一次到C3,我也能一边煮方便面,一边和小春子、小叶子、海土、李锐满怀深情地谈起猪肘子。顶峰上,天风疾驶,云儿尚未成形便又散得无影无踪,强光和白雪把天空映照成深蓝,我突然明白了人们为何称她为苍穹。

慕士塔格从此融入我的生命。下山后有一段时间,早上醒来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高山营地的景象。慕士塔格的锤炼使我能在1996年登上阿空加瓜(南美)和麦金利(北美),慕士塔格也使我有了一批年轻的朋友:在圆明园跑步,在login聊天,在冬训时呼啦呼啦地抢面条。山鹰社不仅给了我在更高的地方观察世界的机会,还在我已不年轻的生命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不误导年轻人,我得再说几句,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或对自己能力失望时,我也会烦恼和情绪低落,只是我不会总陷在里面。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希望一天一天过去的日子充实而安宁。

后记

大概在2016年年底,我寻思着2018年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2019年又是北京大学山鹰社成立30周年的大日子,我们似乎应该为此做点什么,这个想法得到了曹峻、白福利、李锐、王荣涛、赵万荣等很多人的支持。2017年春节刚过,我与肖志强商量并广泛征求各年级同学的意见,最后决定做“存鹰之心丛书”,预计到2019年4月1日北大山鹰社30周年时,共出6本书。我拉上朱小健、乔菁、郭佳明,大张旗鼓地做了起来。众筹中,曹峻、陈鹏、颜庆胜、李锐、陈科屹、蔺志坚、王辉、岳斌、周涛、张勤、徐珉、谢如祥等同学预支了启动资金,熟谙出版业的老队员一句“先做起来,我最后兜底”解除了我们对后期的顾虑。一时间,科考群、攀登队长群、登山群等积极响应,在山鹰社近30年历程中,身后27座山峰、27次科考,走过广袤的西部山川、河流、戈壁、荒漠、僻静的山村,有无数的故事讲给你听。

今年1月3日,薛秀丽把写好的文章与催上来的稿子发给了我,她说,终于放下了压在身上近一年的包袱。想想也是,很多同学正经历着创业的艰难、事业的瓶颈和家庭俗务琐事,等等。大家在坚定、果敢、勇于担当的同时,也有多思、敏感的一面,必然也有脆弱、彷徨的时候。我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比同龄人少,由于优秀和追求卓越,可能遇到的问题更棘手。我们几位特别想跟大家说,我们可以适当地放慢脚步,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心理建康,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我们可以头抵着墙痛哭,有些困难在成长中注定是要遇到的,当记住这句——“无兄弟,不登山”。

感谢在催稿时各位对我们的包容和支持,也感谢《时维鹰扬》编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素材,感谢叶峰、白福利在后期投入精力参与审校。收上来的100多篇文章,最后只选择了52篇,而计划中的6本书,可能到2019年社庆时只能出版4本。在组稿和制作过程中,我们更感受到了大家的付出和艰辛。而立之年的北大山鹰社,用青春和赤诚,不畏艰险,积极探索,在“兼容并包”“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精神的薪火传承中成为了优秀的传递者。

这本书付梓之际,北大山鹰社的队员正攀登世界海拔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季羡林先生曾为北大山鹰社写道:“地到天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我想,攀登不止,生命不息,每个山鹰人脚下的路也都是向高向远向前的征途。

储怀杰

2018年4周

书评(媒体评论)

山鹰社诞生于一个诗和远方的年代,承载了一代代北大学子的梦想与激情。这是若干个体的偶然,却是大时代的必然。山鹰们登上了多少座险峻的高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镌刻了不可磨灭的青春日志,收获了刻骨铭心的友谊与信任,领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郁亮

珠穆朗玛峰只是一座物理的高峰,而科学没有顶峰。北京大学山鹰社30年的历程,是勇于挑战自我,不畏艰险,积极探索的,是“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的”精神传承者。祝愿北大山鹰社,顺势而为,越来越好,在科学与各个领域攀登更高的山峰。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

北京大学与登山探险有着深厚的渊源,从上世纪开始,西北科学考察团、新中国成立后的珠峰登山和科考队、2008年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都有北大学子的身影。北大山鹰社中的不少人已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骨干力量,引领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北大山鹰社的经历也让同学们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成长。

登山家、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

不论是他们曾经站上的8000米高度,还是他们万水千山行遍的广度,或是他们人生起伏的厚度,都是北太精神和山鹰情怀最好的注解。这本书是这群山鹰人故事的合集,值得每一个希望了解山鹰社、北大以及中国户外活动历史的读者阅读。

天使投资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

我宁可相信,我们的生命是被某种永恒力量所裹挟着向前,我们此生只是某种永恒使命的工具。我尊敬那些登临过高处的山鹰们,你们的燃烧让我们知道,高处还有另一个世界。

原央视主持人,行知探索创始人、董事长曲向东

山鹰社一群貌不惊人的家伙,一不留神就登上了6000米、8000米的山顶!钦佩之余,才明白有些事是可以想,甚至可以做的。他们发现和证明了自己,也给如我一般的众生展现了这个道理。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