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君编著的《庄子传/小学生励志必读名人传记》围绕庄子一生的成长经历来展开描述,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记叙了他卓越而不平凡的一生,并且设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励志名言和警句。本书是一套精彩的名人故事集锦,能够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获得人生智慧;得到对信仰执着追求的启迪,为他们增添一道照亮成长的曙光。
| 书名 | 庄子传/小学生励志必读名人传记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成都地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文君编著的《庄子传/小学生励志必读名人传记》围绕庄子一生的成长经历来展开描述,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记叙了他卓越而不平凡的一生,并且设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励志名言和警句。本书是一套精彩的名人故事集锦,能够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获得人生智慧;得到对信仰执着追求的启迪,为他们增添一道照亮成长的曙光。 内容推荐 庄子的智慧,就是人生前行中的铺路石。张文君编著的《庄子传/小学生励志必读名人传记》从庄子的出生、求学,到晚年论道,客观而真实地刻画了庄子形象,并以轻松的语言,深入解读庄子思想,更加通俗易懂。 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研读庄子、学习庄子,跟随庄子徜徉于天地间,逍遥在人世间,领悟世事的真谛,体会人生的至乐。 目录 第一章 生逢乱世 蒙县少年 庄周梦蝶 置疑经典 师法自然 初读《老子》 第二章 淡泊名利 秋水之喻 不慕功名 惠施出仕 舐痔之讥 第三章 浪迹天涯 盗钩窃国 庖丁解牛 赵国好武 以剑喻道 功成身退 第四章 安贫乐道 漆园小吏 庄周借粮 第五章 归隐田园 道在屎溺 探骊得珠 呆若木鸡 第六章 著书立说 濠梁观鱼 井底之蛙 鼓盆而歌 第七章 《庄子》精华 《内篇》概述 《逍遥游》 《齐物论》 《外篇》概述 《杂篇》概述 《庄子》的文学价值 《庄子》的深远影响 试读章节 曹老先生据说是从鲁国修业回来的,到蒙县这种小地方来教书,是因为见识过北方几个大国的战乱,又南游楚国求官不成,觉得蒙地民风淳朴,生活安逸,这才留下来。私塾的课堂并不算大,里面只有稀稀落落十几个学生。凡来这里上学的孩子,目的无非是认识三干个大篆,习得一口好辩才,以后可以出任地方官。如果学问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或许还能被各国的国君征辟,家人就能坐上气派的马车。 这些学生比起与自己同龄、现在只能在田地里干农活的孩子来说,家境要好上许多倍,一旦从私塾毕业,他们多数人都要到各国去游历,向著名的文人学者和国君重臣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开始积累自己的名声与人气,所以大家读书也就格外用功。 今天曹老先生教的是《尚书》。《尚书》是上古的文献汇编,文字古奥难懂,那是出了名的。先生教书信奉读书干遍,其义自现,并不先行解释,大家读得莫名其妙,自然也提不起什么兴致来。庄周不喜欢钻故纸堆,他喜欢明明白白讲道理的书。《尚书》的话模棱两可,云山雾罩,有时需要连蒙带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学者们有时会为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打起笔墨官司。这种古书正好为曹先生这样的人提供了谋生的饭碗。 午后申时光景,窗外阳光正在努力灿烂到一天的最高点。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柳絮飘舞,暖意融融,分外熏人。即使书中自有黄金屋和干钟粟的利诱,也禁不住想在田间撒着欢地逐蝴蝶、放风筝。偏生要在这暗沉沉的土屋中捧着厚重的竹片,念些谁也不懂的句子,委实乏闷,先生难道不懂得“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吗? “日若稽古,帝舜,日重华,协于帝。溶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曹老先生坐在讲台上领读,摇晃着脑袋,神情是庄重的,似乎这些曲里拐弯的符号里面有着特别的荣耀与意义。 庄周读着读着,渐渐觉得眼皮越来越重,书中的字迹也模糊起来…… “庄周,不许在课堂上睡觉!”曹老先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走下讲台,站到了庄周身边,念书的声音也低了下来。这算是因《尚书》而变得沉闷非常的午后的一个意外插曲吧。教室里分外安静,其他的学生有些兴奋地看着这一幕,带着孩子小小的幸灾乐祸,有些紧张地想:庄周又要挨骂了…… 唯一特立独行的就是这个庄周。他个子不高,黑黑瘦瘦,读书虽然刻苦,但上课的时候总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他文章写得漂亮,为这点,曹老先生已经在班上公开表扬过他好几次了。可他总是有一些奇谈怪论,跟大家的想法分外不同,似乎有些道理,但也有些不对劲的地方,然而要跟他争辩的话,又没有人能辩得过他。几乎私塾里所有的学生都承认,除了班长惠施,庄周是蒙县最聪明的学生。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拿庄周做反面典型来教育孩子:“不可以像庄周一样整天不务正业,逃课去扑蜻蜓、钓鱼,还把竹简书拆开,用来捅蚂蚁洞。”那次,就连一直对庄周很宽容的曹老先生也大大地生气了。 “舜真的有书上写的那么好?”庄周伸了个懒腰,无精打采地抬头说道,“《尚书》里面写的事情,遥远得都让人无从查证了,谁知道是真是假?即使舜当真是古往今来第一道德高尚、光辉灿烂的帝王,对今天这纷乱的世事,又有什么帮助呢?这种文章读来也太没有意思了!” 班上的学生一听庄周这话,马上就炸开了锅,纷纷在下面小声议论。有的觉得庄周说得不无道理,而且敢大声说出这样的观点,勇气实在可嘉。也有说庄周诋毁圣人,《尚书》是多么庄重的书,难道还能写瞎话不成,如果连竹片上的大篆都不能相信,还有什么值得相信呢? P6-7 序言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人。庄子的生卒年代难以确知,大约是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至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大致同时或稍后。因此庄子大体生活于战国中期。 庄子生活的时代并非天下大治的繁荣时期,当时天下分成许多小的诸侯国,且大小战争连年不断,庄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忧民感伤,只好走隐遁一途。他的生活是贫困的,曾向监河侯借过粮,并受到戏弄,还曾靠织草鞋为生。他见魏王时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破烂的草鞋。虽然一生贫困,但他乐天知命,安贫乐道,淡泊利禄,并且时而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的嘲讽,维护了知识分子的尊严。他是精神上的贵族。 他一生朋友不多,门徒也很有限,官场与学界名人中惠施与他交往最深。两个人虽然在人生追求和学术思想上的分歧都很大,但是两人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庄子少年时,在蒙县的一位曹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20多岁的时候,开始四处远游,曾到过楚、魏、鲁、赵等地,庄子非常喜欢楚越之地。30多岁的时候,在蒙邑出任漆园吏。可是没干几年他就辞官回到蒙县,与战国时期其他思想家一样从事讲学与著作。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总之,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机智幽默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人胜地表达出来,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文章,无疑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 通过了解庄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达到非常玄远、深邃的高度。 庄子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物欲的满足和感官享受,大自然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心理疾患也越发严重。庄子的“顺应自然”“逍遥”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适内心、适应社会,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自足。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