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文学史新讲(共3册)
分类
作者 王国璎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 与自然争胜,向权威挑战的挫折与憾恨

无论是夸父与日逐走、共工与颛顼争帝、刑天与帝争天神之位,还是鲧之“不待帝命”而治洪水,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是浑然原始的。而且不标举任何理由,不编造任何借口,不含一丝犹疑,即可与自然争胜,向统治宇宙的至上权威挑战。只是最后均遭遇了挫折,空余壮志未酬的憾恨。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成为个人与天运抗争必然会败下阵来的永恒母题。

二 建功立业,遗爱人间,留名青史的向往

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建立丰功伟业,又“垂死化身”,把自己的躯体每一部分都奉献出来,遗爱人间。女娲造人类,补苍天,其功业上可达天,深可入地,声名永传于后世,光辉照耀于万物。羿则上射十日,下杀凶禽猛兽,为民除害,遗爱百姓。夸父逐日,死后掷其杖,化为一片邓林,也遗爱人间。此外,黄帝造指南车,杀蚩尤,平定战乱,获得和平。鲧、禹父子则前仆后继为民治水,均丰功伟业,造福人类,声名永垂。这些神话人物的宏伟功业,留名青史,是历代文人士子在有限的生命中,衷心向往的理想人生境界,而且不断流露在他们的作品中。

三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痴顽

夸父与日逐走,实在是一场人和大自然的竞争,亦是一场人的生命和自然生命的竞争。自然的生命是永恒地循环运转,永无止境地周而复始,人的生命却是短暂无常,只限于一生一世。夸父与日逐走,代表的正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痴顽。当然,夸父并未完全失败,在日落之处总算追上了太阳,只是太阳已经沉没,而夸父亦“道渴而死”,最后夸父还是输了。此外,精卫填海的神话,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型。就在波涛汹涌、浩阔无边的海面上,一只小鸟,衔着微木细石,意图填平沧海。她飞翔于山海之间,去而复来,夜以继日,年年岁岁,从事一项徒劳而无功的工作。这种执着与痴顽,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一再吟味的母题。

四 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惧与焦虑

夸父追日,亦可视为意欲抓住时光、抗拒死亡的象征。含蕴的则是一份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惧与焦虑。夸父虽然道渴而死,不过却“弃其杖,化为邓林”,既造福人类,亦获得再生。古代神话中,这种死而再生之例甚多。如盘古死后,身躯化为日月星辰,山岳河川。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鲧被杀后,化为黄熊,或黄龙,且肚子里又生出禹。处处都显示先民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进而对死亡的否定,以及通过变形则可获得再生的信仰或幻想。对先民而言,死而不亡,死亡即是再生。值得注意的是,神话故事中这种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惧与焦虑,以及死后留声名于后世、成就不朽的意愿,从此亦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母题。

P55-56

后记

独自完成一部中国文学史,虽然稍嫌寂寞,总算了却多年的夙愿。忍不住想要交代一些渊源背景,以及比较个人的经验感受。

犹如在总绪章中已经提及,本书实源自曾经先后在新加坡大学及台湾大学分别为中文系与外文系同学讲述中国文学史之际,边讲边写而发端。不过,在新加坡大学任教十七年中,前十年却始终主要只能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学概论”之类的通论课程,虽然学生的求知欲强,颇认真用功,反映亦佳,但对于向来喜欢“发挥”的我而言,总觉得意犹未尽。尤其是诗歌,通过英文翻译版本来讲述,音韵与文字的美,都消失了,即使后来又另外开设我衷心喜爱的“陶渊明诗选读”,也还是觉得好像在隔靴搔痒。直到1992至1994学年度,一些大陆留学英美的学生,学成后纷纷前来新大任教,我终于能够在系中开设完全用中文(华语)讲述的高级课程,其中包括“韵文选读”与“中国文学史”。两门课均分别与两位客座教授合开,前者与叶嘉莹师合开,上学期我讲唐诗,下学期嘉莹师讲清词;后者乃是与北大袁行霈教授以及其他同仁合开,我负责汉魏六朝,袁教授则负责唐宋以后部分。这就是我涉猎中国文学史的渊源。1994年秋天,兹因念及家父年迈体衰,乏人照顾,遂辞去新加坡大学教职返回母校台大任教,于是在中文系与老同学齐益寿教授合开文学史课程,益寿兄负责先秦汉魏六朝,我则负责隋唐以后。也就是在这为时两年期间,始将自己的文学史知识逐步拓展到古文、词曲、戏曲、小说的领域。此后两年,又在中文系课程委员会的要求之下,转而为外文系同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而且是一人从头到尾独讲。这才是真正触发我不妨独自撰写一部文学史的原动力。

其实,本书所以能撰写成书,也受益于台大教学之余先后两次的休假研究,方能在总共约一年半的期间内,享有无须备课授课之“暇”,可以专心致力著述。回顾撰写期间的岁月,真是欣慨交心。所欣者,乃每当自认为有新见解、新观点,或许可以补前人论述之不足;所慨者,自己的专业有限,专业之外的部分,必须重新读书:从参考他人的研究著作开始,经过细读、思考、融会、消化之后,才敢动笔。

动笔写一部完整的文学史,不但需要个人的傻劲,更需要亲人的体谅。所幸家父王叔岷与外子萧启庆,均属学术界中人,眼看我轻忽日常家务,只顾坐在计算机面前或沉思默想或按键敲打,从来未曾责怪。启庆甚至还经常玩笑地点出:我们两人,自从身为研究生赶写报告的时代,生活品质就始终没有怎么改善。的确,这是选择学术研究为生涯志业的必然结果,也是我欣然接受的人生途径。本书《中国文学史新讲》的撰写,就是在温馨体谅的环境氛围中完成。

王国璎谨记

2006年4月15日

时寓居台北

目录

【第一卷】

 总绪

 第一编 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古代神话

第三章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四章 作家文学的开端——“楚辞”

第五章 叙事文学的前驱——历史散文

第六章 说理文章的肇始——诸子散文

 第二编 中国文学的起步与飞跃 两汉文学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两汉辞赋的发展

第三章 史传文学的楷模——司马迁《史记》

第四章 两汉诗歌的发展

 第三编 乱世文人的心声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一章 建安风骨——雅好慷慨

第二章 文学的自觉

第三章 正始之音——诗杂仙心

 第四编 中国诗歌主要类型的形成 两晋南朝诗歌之发展

第一章 绪说一环境背景

第二章 拟古咏史之怀

第三章 绮情儿女之思

第四章 仙隐玄虚之咏

第五章 田园山水之情

第六章 咏物宫体之盛——“齐梁诗”

【第二卷】

 第五编 中国诗歌发展之高峰 唐诗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余波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唐诗的前奏——隋诗概览

第三章 初唐诗坛——走向盛唐

第四章 盛唐之音

第五章 中唐风貌

第六章 晚唐夕晖

第七章 唐诗的余波荡漾

 第六编 散体古文发展之高峰 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后续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唐前骈文的兴盛

第三章 文章复古的主张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发展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复兴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巩固——金元明清散体古文

 第七编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之高峰 唐人传奇及其后续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唐传奇的先声——魏晋六朝笔记小说

第三章 唐传奇的开拓与创新

第四章 唐传奇的后续

 第八编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余响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词为“艳科”的形成与蜕变——晚唐五代词

第三章 宋词的茁长与演变——北宋词

第四章 宋词的极盛与渐衰——南宋词

第五章 宋词的余响——金元明清词

【第三卷】

 第九编 元散曲之兴起发展及后续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散曲风格的形成

第三章 元散曲发展大势

第四章 元人散曲的后续一明清散曲

 第十编 中国戏曲发展之双峰 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第一章 元杂剧绪说

第二章 元杂剧的先声——中国戏曲的萌生与形成

第三章 元杂剧兴盛的环境背景

第四章 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学特质

第七章 明清传奇的茁长演变

第八章 明传奇的兴隆与发展

第九章 清传奇的全盛与渐衰

 第十一编 白话短篇小说之发展与后继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前驱——敦煌变文与话本

第三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宋元话本

第四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晚明“拟话本”涌现

第五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三言》与《二拍》

第六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后继

 第十二编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发展历程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章回小说的前驱——宋元话本

第三章 章回小说的问世与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繁荣——嘉靖、万历年间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第六章 章回小说的夕阳——晚清谴责小说的风行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本书《中国文学史新讲》,乃是针对中国文学作品自先秦至晚清,亦即民国之前,其演变过程与发展面貌的历史回顾。着重论述分析各种不同体式的文学类型,诸如诗歌、文章(包括散体古文与骈俪之文)、戏曲、小说诸文类的发展演变大势,并介绍不同时代的文坛现象,以及探讨各时代重要作家作品于文风流变中的承传与开拓,期望能够在历史进展过程中,掌握中国文学各种体式文类的时代风貌及演变轨迹。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出版,东西学界均不遑多让,一般或以日本学者古城吉贞于1897年出版的《支那文学史》,以及英国学者翟理斯(HerbertA.Giles)于190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为开山之作。唯以中文撰写者,则当推林传甲(1877—1922)为京师大学堂国文课程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光绪三十年(1904)印行,署名林归云]为先驱,至今已超过一百年历史。不过,林传甲于序言中自称,乃是仿日本早稻田大学笹川种郎《支那历朝文学史》[东京:博文馆,明治三十一年(1898)]之意而成书。按,林传甲的文学史,主要是依据中国传统学术范围为体例,其中包罗传统图书分类之经史子集,故而举凡文字、音韵、训诂、文章、群经,乃至金石、书法等均涉及,实际上类似有关中国国学的微型百科全书。其书的基本格局乃是按照时代先后,说明各类文体,介绍知名作者,尚缺少作品本身发展的“史观”。其后有黄人(1866—1913)于1905年,继而曾毅于1915年,先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始将诗歌、戏曲、小说诸文类收入,或可视为中国文学史撰写的里程碑。直至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胡云翼《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诸著的陆续问世,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体例,方正式成形。近数十年来,海峡两岸均不断有学者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撰述,有的属多位学者的集体成果,有的则是个人成就。虽各有侧重与贡献,但格局体例已大致定型。

当今所见一般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体例,大多以朝代的更替来划分文学发展的阶段。如先秦文学如何,两汉文学如何,魏晋文学又如何,等等;对于某一朝代的文学现象,亦提供时代背景,点出文坛风气,尤其是针对个别著名作家的身世遭遇、人格思想及其文学整体成就的详尽介绍,贡献均有目共睹。不过,本书则拟从不同的角度观点出发,亦即尝试从不同文类的文学作品本身的源流演变为笔墨重点,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状况。

当然,中国文学始终与其所处的朝代,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可是政治的“朝代”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的“时代”。何况文学的发展演变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因为朝代旗帜的突然变换更替,随即展现出各自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不过,撰写中国文学史面对的首要难题是,任何“史”的论述,毕竟离不开因朝代之轮替而可能产生的时代现象。因此,本书的结构,基本上仍然依循时代先后次序,且将朝代的称号列入,以备读者的掌握。诸如:中国文学的渊源始自先秦,起步与飞跃于两汉,成熟于魏晋唐朝,蜕变于宋元等。唯论述之际,则拟以某时期某种文学类型的形成发展的高峰,为笔墨重点,并追溯其前源,瞻望其后继。例如,中国诗歌中一些重要的类型,诸如拟古咏史、绮情相思、游仙隐逸、田园山水、咏物宫体等,其主要的类型特征,均形成于两晋南朝时期,于是依其成形的先后,分别作为论述两晋南朝诗歌发展的重点,并追溯各种诗歌类型的前源背景与发展方向。又如,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是唐代的“传奇”,因而论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则留待讨论“唐代”文学之际,方以传奇故事为笔墨重点,并且追溯其前身,亦即魏晋六朝文人笔记中志怪、志人故事的发生,以及唐传奇之后,两宋乃至明清文言短篇小说的继承与演变概况。其他文类,诸如散体与骈体文章、戏曲、白话小说,包括话本短篇、章回长篇等,亦尽量如是。或许可以与坊间以朝代划分文学发展阶段,且以诸朝代中个别主要作家的成就为关怀重点的文学史,有互补之益。

本书的撰写,实源自分别在新加坡大学及台湾大学任教期间,曾先后为中文系及外文系同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稿,边讲边写,且逐年增补修改整理。由于中国文学史的范围庞杂,而笔者的专业有限,因此主要还是在前贤或当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些个人的认识与见解,意图从宏观角度,将中国文学中诸文类作品发展的大概趋势与演变轨迹,掌握脉络,理出头绪而已。至于历代著名个别作家的身世遭遇与其作品的个人风格特征,已有其他文学史或相关专书专文可供参考,故而除了少数的例外,均不作详细的介绍。当然,对于个别作家的文学成就,实不容忽略,但本书重视的乃是,个别作家作品流露的时代特征,其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承先启后角色,以及其作品中显示的发展演变痕迹。

……

第四节

中国文学的场域背景

中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场域背景,有其长远的传统,而且始终展现相当的局限性。这当然和作者多属文人士子,往往受限于个人功业声名的现世情怀,以及其在仕和隐之间生涯规划的人生经验与视野,密切相关。

综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场域背景,不外是作者心系或面临的朝廷庙堂、山林田园、市井乡镇,或许还可包括闺中院内。文人士子所创作的一般“雅文学”,诸如诗赋与文章,涉及的场域背景,通常与作者仕宦生涯中“出处进退”的选择和立场态度相关联。或心系朝廷,情怀庙堂,或优游山林,思慕田园。当然,流行民间或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包括乐府歌诗、词曲戏剧、白话小说,则稍稍扩大了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范围,会以乡镇地方风光、市井瓦合勾栏,或秦楼楚馆,设为作品中的场域背景。另外就是以女子的爱情婚姻经验感受为主题的诗歌词曲,其场景则往往困守于封闭的闺房中,或狭窄的庭院之内。

当然,回顾中国文学作品,其间并非没有超越现实的场域背景。诸如古代神话故事的荒诞不经,楚辞中带有巫术性质的上天下地之精神漫游,汉魏以后的游仙诗,以及志怪小说中的神仙鬼怪世界,还有唐传奇中的神异梦幻故事,乃至长篇章回小说中《西游记》的神魔世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等,均足以证明,中国文学作品想象的神奇丰富,场域背景亦可以显得如何辽阔超远。然而,不容忽略的是,这些作品中出现的超现实的场域背景,往往只是作者对现世社会人生的影射、衬托、隐喻,或镜鉴,换言之,属于写作之际的艺术运用而已。这主要是因为,传统中国文学作者的关怀,始终针对现世人生,其笔墨即使涉及一些超现实的神话传说、神仙鬼怪或神奇梦幻之境,其宗旨仍然是反映现实人生。中国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情怀意境,或涉及的场域背景,往往与作者心目中现世的政治社会,或个人经历的生活处境密切相关。

内容推荐

《中国文学史新讲(共3册)》是一部写给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三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文学作品因其浓烈的生命力才得以流传,它超越学者的书斋、宴饮中的王公贵族,属于每个人,它游荡于山水、传唱于勾栏,传递着喜悦、惆怅、豪气、隐逸……古人的情感与思绪,想一封传递千百年的家书,至今仍然能给我们共鸣与慰藉。

百年前,外国学者写下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百年来,历代大师完善着中国文学的地图,标记着新发现的宝藏,终于使这部至为珍贵的人文地图趋于完善。台湾学者、台湾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国璎接过这一传承百年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画出一条通往文学精髓的新路线。

不同以往,这部文学史不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为叙述线索,兼顾传统特质、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与时代风潮。先于第一卷讲述各个文学体裁的孕育期,再于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写诗、词、曲、小说等文体的“生命周期”,它们如何从萌芽、鼎盛、转变到衰落。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各大文体如同数条大河并行入海,浩瀚而清晰;中国文学的宏大格局,则像黑白分明的棋局一样,变得无比立体。

编辑推荐

王国璎著的《中国文学史新讲(共3册)》是一部面向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它重视体悟,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力,像讲故事一样将中国文学的“一生”娓娓道来,帮你重新发现文学之美。

本书采用新的叙述路线,使文学的体系更为明晰完整。这部书的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

对当代人来说,这部书会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你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