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坛在左华为往右(那些融入员工血液的华为基因)/华友创将系列
分类
作者 末末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01为什么来华为

今天,在未名湖畔的演讲,让我有点小犹豫。如果谈钱,诗人可能会跳出来骂我,因为“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诗人都是淡泊名利的;如果不谈钱,你们又会问我,难道招聘只谈情怀,不谈钱吗?

——孟晚舟《北大演讲:让理想与现实更加丰满》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能飞的。

花一样的年纪,独战千军万马,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入主美丽的大学校园。

偌大的阶梯教室里,满座皆英豪,谁也不把他人放在眼里。武侠小说里的盖世英雄、高堂殿宇里的学界泰斗、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都是对自己的幻想。那个年纪,青春年少,一切皆有可能。

还在梦里,脚未着地。

“若想踏上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必然先要进入可以获得报酬的职业之门。”社会早已替我们指明出路。

写简历,是落入凡尘的开始。人生二十几年的辉煌,一遍一遍往外挤,还有什么,还有什么……成长经历浓缩在干巴巴的一页纸上,被挑拣,甚至被嗤之以鼻。

最后十有八九,签的并不是自己如意的工作,那又何妨呢,自由择业的年代,这只是个开始。踏入职业之门,总有一飞冲天的希望。离家越远越好、平台越大越好……满腹经纶和热血斗志,即将转化为财富、地位和自由。

我最终进入华为,看似意外,又似是命中注定。

2005年的十月份,我们是这样给企业排序的:知名外企、航空航天类研究所、运营商、华为中兴、其它电子通信企业……它在一定程度代表了二线省会城市电子通信学子的认知,并且默认了,十八岁时因为无知而选择的专业将会是未来谋生的手段。

研究生第三年刚开始,校园招聘就来了。我给自己预设的目标:上海,外企,通信电子行业。开始了写简历、投简历、笔试、面试的连轴转。有时候也想入非非,在网上投一些咨询顾问公司,都石沉大海。而外企,来招聘的甚少,有过几个到面试阶段,印象最深的一次,面试官是一个印度人,我自恃英语不错也没能听懂几句问话,最后就不了了之。

后来招聘进入白热化,通常都是白天宣讲收简历,第二天笔试,下一天面试。HR(人力资源)忙到不睡觉,三更半夜发放通知,有些发短信,有些干脆打电话,夜半铃声成了寻常。又是考试又是面试,自我感觉挺好,结果好些企业在我们终面(最终面试)的那一批里也是一个都不招,这是来做企业宣传的么!

最后就是自信心一点点瓦解。我们那一届,中兴比华为来得早,而我居然二面(第二轮面试)就被淘汰了,原因很简单,几个技术问题我都闻所未闻。  眼看着规模招聘快要谢幕,而我已自行屏蔽所有体制内的工作,说明我的心还是极其不安分的,对所有的安稳工作抱有成见。

接下来的华为倒是一帆风顺,面试四轮一气呵成,直接给了offer(录取通知)。华为的招聘,整个过程组织有序,给人的感觉就是训练有素、正规。面试官和HR的风貌也特别好,装扮职业,精神抖擞,笑得谦卑温和,很符合想象中职场人的一贯形象。

最后一轮面试里,有一个问题我印象深刻: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怎么解决的?华为喜欢遭遇过苦难并且有能力解决的人。

对华为的印象有所纠正,或者说,我本身在择业上也没有什么原则和坚持。安下心来,等待进入这个传说中疯狂增长,“加班无底限、发钱没上限”的大公司。

那一年,我们专业的同学,一小半去了航空航天的研究所,一小半就在华为、中兴、普天、大唐这类的通信公司,个别散落他处。只有一位“离经叛道”,去宝洁做了管培生,她是我心中的英雄。倒不是因为宝洁有多好,而是在那个思想意识整齐划一封闭保守的年代,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实实在在去做了。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只凭空造梦,双脚深深裹步大流之中,进入华为就是大势所趋的必然。

这或许就是被动人生的惯性吧,我一路随波逐流进了华为。

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情况,我总觉得,初心会成为上路的动力。

那么其他人呢,这些后来被冠以“华为人”的年轻人,当初为什么来华为?

P2-4

后记

我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在面对大部分人生选择的时候,不会向前一步。我内心即使火热,也不太愿意表达出来,我不会主动交朋友,不会主动发起和别人一丝一毫的连接。所以朋友们说,初识我的时候觉得特别有距离感,熟悉了以后,发现我是如此像“知心姐姐”,热心随和,总是跟人掏心掏肺。这恐怕是一种对陌生心怀畏惧的自我保护吧。

因为写作这本书,我强迫自己主动出击。

多年没有联系的前同事,有过一面之交的前同事,没有见过面、只因那篇文章在网络上“勾搭”过几句的华为人,华为人介绍的华为人……我开始主动联系,请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

让我欣慰的是,大部分人都爽快地答应了。然后根据我的提纲,发来了文字版的讲述。但问题是,秉承了理工科的严谨寡言,你问我答,言简意赅,不鲜活。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个华人青年,在美国的职场遭遇危机,他分析原因是自己害怕失败,就向自己发起挑战,列了个“被拒绝的一百件事”清单,在网上直播实现这一百件“一看就会被拒绝的事情”的经过,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都实现了,哪怕它看起来那么奇葩,那么不可思议。结论是,大部分人都没有你所揣测的恶意,而所有的事情,只要换种思维方式,不放弃,都会有转机。是的,我们曾经都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主动选择了放弃。

大家的积极回应,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又进了一步,约大家出来聊。不出所料,也都如约而至。远离上海的,我们电话交流。

最后意外地发现,每一次的交流都提纯出了“黄金”。我的坦诚引发了对方的坦诚,我们共同的成长轨迹,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共振,细节越来越多,细碎、深入,那些事件背后的动机牵引自己浮出水面。

啊!面对面的交流太迷人了!一颦一笑,一个哀叹,一种神情……传递的信息甚至比一句话还要多。长期沉浸在网络的通信工具里,我突然发现,口语是那么有魅力。

我还清楚地记得,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人民广场地铁站9号口,看到范一凡一身运动装扮从地铁口蹦出来,走路带风,精神抖擞。然后我们坐在星巴克的室外交谈,这个室外就是人民公园内部。天很蓝,周围开着很多花,邻座的老外说话就像我读书时听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范一凡也生动起来了,是我在公司从未见过的生动,我才能把此刻的他跟吉他弹唱、跑男联系起来。我曾见过的他,每天耷拉着脑袋,好像脖子无力支撑一样,眼睛永远都因为缺乏睡眠而眯着。如果不是面对面的交谈,我想我写不出他的状态。

还有汪子涓,一身职业套装,说起话来亲昵又有理性,而且不需要我提问,就娓娓道来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才能把她安放在销售经理的位置。因为曾经,我见过的,只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小女生。

她说,大家都缺乏这样直白没有功利的交流,但是却有这样倾诉和剖析的需求,所以你大可再勇敢一些。

我就典见着脸,“勾搭”了更多小伙伴。从大家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普通人生命轨迹的起点和过程、奋斗和挣扎,处处是深渊,处处是惊喜。

我一直感动于发出邀约后,那些素未谋面的华为人的回复:

夏荷说:那你到我家来吧。然后中午叫了我家乡的凉皮、肉夹馍,边吃边聊,还一边处理她火锅店的店长面试;

杨树知无不言,中途悄悄买单;

远在云南的焱公子说:那就免费授权给你;

张彻说,他中午要午睡,而且要躺着公司的行军床上才能睡踏实,所以一起吃晚饭吧;

……

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的组织,个人之间却因为出于对组织的信任,意外地连接在一起。

卡夫卡有句名言:“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每个人都能成为真相。”在这里,感谢所有成为“真相”的朋友,你的叩击,必有回响。

在写作过程中,我翻看了华为心声社区的诸多“国际惯例”,嬉笑怒骂,不拘一格,有些说法一针见血,我冒昧引用,在此一并感谢。

目录

第一辑 你好,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01 为什么来华为

 02 新人求职Tips

第二辑 加入华为, 大有可为

 01 入职礼

 02 起跑的各种姿势

 03 阳光下的蝼蚁

 04 弹在膛上,一触即发

 05 我一掉链子,公司就垮了

 06 豪华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07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08 狼族军团

 09 仗剑走天涯

 10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第三辑 走出华为

 01 为什么离开

 02 告别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辑 围城之外

 01 中年危机

 02 革命之路

 03 创业多艰

 04 适时转身

 05 职场精进

 06 逃离北上广深

 07 女性:事业和家庭取舍的智慧

 08 归处即远方

第五辑 回望来时路

 01 荣耀的丰碑

 02 最后的告白

后记:你的叩击,必有回响

附录:我和华为的故事

序言

大时代下,个体的选择

三年前,我选择离开华为,不是因为这家公司怎么了,是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做点不一样的事情,而且,那个时刻,心里的声音越来越大,有太多的东西想要表达。于是,离开后,我彻底脱离了通信行业,在家全职写作。后来,先生也离开了华为,感觉我们整个家庭都要告别过去那种生活方式了,就萌生了纪念一下的想法。写那篇“华为离职感言”的时候,我一直试图把自己拉得远远的,做个旁观者,克制再克制。用华为术语表达,就是“就事论事”。后来文章大家也看到了,华为人看了,觉得真切;年轻人看了,热血沸腾;同龄人说,虽然我不在华为,但写的不就是我吗?当然,也有人说,你就是华为养的白眼狼。

所以,当编辑跟我联系写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起初是抗拒的,只回复:“关于华为,我觉得能说的已经说完了。”

后来,不断有人在公众号后台咨询我关于华为的问题、职场的困惑,大部分并不是华为人。

因缘际会,还跟其中的不少朋友见了面,都是同龄人,大家的困惑大同小异,聊下来,突然发现,这里有一股巨大的洪流,关于人,有很多话可说。

顺着时代的潮流,我们被裹挟进了通信行业,恰逢其蓬勃发展。外面是手机普及、资费下调,里面是高薪重酬、热火朝天。那么人呢,这幅景象下的人呢?

于是,我以有共同标签的华为人为主线,梳理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写作期间,先后面见了五十位左右的华为人、前华为人,又通过电话往来了一些身在异地的朋友,听大家讲围城内外、转身前后的故事,最终促成了这本书。

这些人物共同的标签:上过华为大学。但是他们更大的标签是: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怀抱梦想在职场上奋斗,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职场瓶颈,在理想和现实间碰撞的年轻人。书中主要人物,出生于1976~1985年之间,学历以硕士为主,80%来自小城或者农村,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行业在快速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才聚集于此瓜分红利。比如工业时代的纺织、钢铁和汽车,正在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还有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这些年,也是通信这样的战略行业全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识地踏上这列快车,被速度、被不断迭代的知识推着往前,俯首耕耘,不问外物。

我们不看世界,世界也忽略着我们,只被打上一个表象上的标签:“人傻钱多闷骚”。在这个需要数学公式和推理,需要编码和调试,需要绘制原理图和外场测试的行业里,每个人,都把自己整个扔了进去,不进则退。所以无暇参与社会活动,甚至消失于自己的朋友圈。把产品的流程摸得门清,对人情世故却一窍不通。以至于某都市热播剧需要一个外表憨厚,有处女情结的男角时,编剧顺手就给安了一个IT(信息技术)工程师的身份,而编剧心中的高级人设(人物设定),或者说熟悉的人设,是医生、教授、律师、总裁、金融从业者,对于搞技术的人却所知不多。

行业风生水起,人物默默无闻。

模式化的面孔后面,是一个个怎样鲜活生动的血肉之躯?大时代下,个体的选择有没有力量?

这里没有成功,没有励志,没有“狗血”内幕,只有小人物兢兢业业的奋斗和无数个夜深人静时默默地坚持和挣扎。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在书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请多多关照。

写作过程中,编辑和我讨论,这本书究竟是要宣扬华为的正能量,还是要控诉华为的负影响呢?我思来想去,这个正面负面怎么区分呢,个人和企业的立场,有时候是矛盾的,就比如加班吧,哪个员工会觉得这是正面的,但是对于企业,这是特殊阶段的发展之道;再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也不同,比如不允许员工炒股、不能从事第二职业,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管的也太多了吧,也有人认为工作就是要专注。

诸如此类,无法划定黑白。干脆,只讲真实的故事,无预设立场,至于正面负面,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书稿将完之际,我有机会见到任总,把写作这样一本书的事情告诉了他,并征求他关于正面负面的意见,任总说:“一个公司只有人说好,那不就快完蛋了嘛。只要是真实的,真实的才尖锐,才有穿透力。”

我扪心自问,事件的确是真实的,但是每个人在潜意识里是有自己的立场的,在诸多真实事件的选择里,我是否有所偏颇?

我一直在研发体系,其间待过上海、深圳、西安三个地域,四个部门,接触的周边部门也不少,但是没有海外常驻的经验。听海外同事的讲述,真的就像听故事,我无法判定其中个人情绪的占比,大部分没有录入。所以这本书,就算不失偏颇,也有我自身的局限性。

最后,秉承着华为人的低调,受访者均以化名示之。

内容推荐

末末著的《神坛在左华为往右(那些融入员工血液的华为基因)》以一位女工程师在华为的工作经验为引子,介绍了从华为离职的一群人各自的发展道路。华为离职者的发展状况大相径庭,但是华为的工作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在华为这个大熔炉中学会了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创业精神。

编辑推荐

末末著的《神坛在左华为往右(那些融入员工血液的华为基因)》,只讲真实的故事,无预设立场,至于正面负面,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本书以一位女工程师在华为的工作经验为引子,介绍了从华为离职的一群人各自的发展道路,文章正话反说,以华为离职者的视角说明华为企业文化的优秀之处。

华为给了一代年轻人憧憬期望和施展才华的战场,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深种华为基因,融入他们的每一滴血液。华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影响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