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演义(青少年版)/四大名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明)罗贯中
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

本书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

本书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把蜀刘集团作为全书的中心,把刘蜀与曹魏两大政治集团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肯定了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思想,颂扬了他宽人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反之,对曹操,作者着力批评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的狡诈、忌妒和专横。这种“拥刘贬曹”的倾向,寄托了宋元时期在民族压迫下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具有进步意义。

目录

第一回 桃园三结义

第二回 三英战吕布

第三回 煮酒论英雄

第四回 过五关斩六将 

第五回 官渡之战

第六回 三顾茅庐

第七回 火烧新野

第八回 群英会舌战群儒

第九回 草船借箭 

第十回 赤壁大战

第十一回 一气周瑜 

第十二回 二气周瑜 

第十三回 三气周瑜

第十四回 刘备入川 

第十五回 单刀赴会

第十六回 关云长水淹七军

第十七回 火烧连营 

第十八回 七擒孟获 

第十九回 空城计 

第二十回 六出祁山 

第二十一回 三国归晋

试读章节

三英战吕布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四月,汉灵帝病重,他本来想立七岁的皇子刘协为太子,可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不同意。因为何进的妹妹是灵帝的皇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辩。何皇后与何进当然希望刘辩当皇帝了。司隶校尉袁绍和典军校尉曹操支持何进,硬是在灵帝病逝后扶立刘辩当了皇帝,何皇后也就成了皇太后。不久,十常侍(十个大宦官)设计杀死了何进。袁绍、曹操冲进皇宫,杀尽大小宦官,可是怎么也找不到皇帝。原来宦官已经劫持了刘辩和刘协,从后宫门仓皇出逃。等救回皇帝,回到洛阳皇宫,竟然不见了皇帝的传国玉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野心勃勃的西凉刺使董卓,乘着皇室内乱,统率二十万大军自西向东杀来。他依仗兵力雄厚,占据洛阳,改立刘协当了皇帝(刘协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又派人害死了何太后和刘辩。董卓把持政权,为非作歹,毒害人民。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满朝文武和京都人士的愤怒。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董卓手中有兵有权呀!袁绍首先逃离洛阳,回他的根据地冀州去了。他给威望很高的大司徒王允写了一封信,希望和他配合,共杀董贼。

一天,王司徒借口说过生日,请众大臣到家中吃酒。酒席问,王允忽然痛哭起来。大臣们十分吃惊,纷纷问道:“大司徒过生日应该高兴,何故悲伤呀?”王允这才止住哭声,慢慢说道:“请诸位原谅,今天本不是我的生日,我是想约请诸公前来商议大事,又怕董卓怀疑,才假托生日祝寿的。酒席问,我想到董卓挟持皇上,专权害国,我们又没有力量铲除奸贼,振兴汉室,不由得哭了起来。”

他这一说不要紧,满座的公卿都哭了起来。只有一个人,不但不哭,还拍着巴掌哈哈大笑。王允循声一看,原来是曹操。王允气得胡子发抖,喝斥曹操:“你的祖宗也是汉朝的臣子,你为什么不想怎样报国,反而发笑呢?”

这曹操,字孟德,小名唤作阿瞒,是沛国谯人,因为他的父亲夏侯嵩被过继给姓曹的人家当养子,所以改姓曹。曹操从小就善于使用谋术和随机应变。曹操听王允喝斥他不该大笑,就认真地说:“老司徒,您误会了。我不是笑旁的,只是笑你们诸位光知道哭,却想不出诛杀董卓的妙计来。我曹操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我决心杀掉董卓这个国贼,把他的脑袋挂在京都的城门口!”

第二天,曹操便身佩七宝刀来到相府,由于他深得董卓信任,不用通报,便大步走了进去。只见董卓坐在卧室的床上,旁边站着一个身高肩宽的英俊青年。此人姓吕名布,字奉先,是个勇猛善战、但却见利忘义的人,被董卓收为义子,让他在身边保护自己,所以没有人敢接近。

董卓见曹操进屋,就问:“你今天怎么来晚了?”曹操说:“我的马匹不中用,所以迟到了。”董卓为了收买曹操,转脸对吕布说:“你去挑选一匹我从西凉带来的好马,牵来送给孟德。”吕布答应了一声,出门去了。曹操心中暗想:董贼注定要死了,就想拔刀行刺。可是他怕董卓体胖力大,不敢轻动。正巧董卓这个大胖子坐累了,转过身,脸朝着墙躺下。曹操又想:此刻这个家伙该完蛋了!想着,急忙拔出宝刀,正要刺过去,不料董卓从铜镜里看到曹操拔刀,急忙起身问道:“你要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经牵着马来到门外。曹操心慌意乱,赶紧双膝跪地说:“我有一口宝刀,特意前来献给恩相。”董卓接过曹操双手高捧的宝刀,只见它一尺多长,镶嵌着七颗宝石,又锋利,又好看,是一把稀有的宝刀。董卓随手将刀递给吕布,曹操也解下刀鞘交给吕布。接着董卓便带着曹操出门看马。曹操余惊未消,一颗心咚咚直跳,请求试马。董卓就叫手下人给马配上鞍子和辔头,曹操牵马走出相府,飞马向东门跑去。把门的问他上哪儿,他说:“董丞相派我办理紧急公事!”说完,就一溜烟向东逃走了。

董卓接到曹操逃跑的报告,立即向各州府传下命令:捉拿曹操。曹操到了陈留,他一方面树起“忠义”白旗,在本乡招兵买马:一方面假托皇上的诏令,向各路诸侯发出讨伐董卓的檄文。曹操发出檄文以后,各镇诸侯纷纷响应,带兵前来会盟,一共集合了袁绍、袁术、公孙瓒、孙坚等十八路大军。曹操杀牛宰马,大会诸侯。为了统一指挥,曹操提议推举袁绍为盟主。原来东汉时期,特别讲究出身门弟。袁绍祖上连续四代担任“三公”这种执掌最高军政大权的高官,门生故吏满天下,曹操想借助袁氏的威望,这才提议由袁绍担任盟主,大家一致赞同。

袁绍当日即下令:“我的弟弟、南阳太守袁术负责总督粮草,定要按时发放各营。”接着又说:“现在需要一名先锋前去挑战。”袁绍刚刚说完,站起一位英武的将军,表示愿为先锋。众人一看,原来是十八路诸侯之一,长沙太守孙坚。袁绍说:“孙将军英勇刚烈,可以担当先锋的重任。”孙坚就带领本部人马向汜水关杀去。原来京都洛阳以东,有两道雄关,第一道是汜水关,第二道是虎牢关,打下这两道关隘,洛阳就无险可守了。汜水关的守将是董卓刚刚派来的猛将华雄。

再说十八路诸侯各怀野心,怎么会团结呢?袁术怕孙坚立功,故意不给他粮草,使得孙坚军心涣散,被华雄打败。战败的消息传来,袁绍当即召集各路诸侯,商议对策。各路诸侯有的低头,有的叹气,只有公孙瓒身后站着的三个人在那里冷笑。袁绍问公孙瓒:“您背后站着的是什么人呀?”公孙瓒叫刘备上前相见,对袁绍介绍说:“这位是我年轻时的好友刘备,现任平原令。”曹操久闻刘备大名,马上问道:“莫非是攻打黄巾立有战功的刘玄德吗?”公孙瓒一面说是,一面介绍刘备是汉皇室的宗亲。袁绍一听说是皇室宗亲,立即请他坐在十八诸侯之末。刘备坐下,关羽、张飞按当时的礼节,双手交叉在胸前,恭敬地站在刘备身后。

正商议间,探马前来报告:“华雄亲自率领铁骑,冲下汜水关,来到我军寨前挑战!”袁术背后走出一员大将,名叫俞涉,请求出战。袁绍一看是自己弟弟手下的勇将,十分高兴,命他马上去战华雄。谁知俞涉出寨,和华雄刚交战两三个回合,就被砍下马来。……

P1-3

序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

《三国演义》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把蜀刘集团作为全书的中心,把刘蜀与曹魏两大政治集团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肯定了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思想,颂扬了他宽人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反之,对曹操,作者着力批评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的狡诈、忌妒和专横。这种“拥刘贬曹”的倾向,寄托了宋元时期在民族压迫下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具有进步意义。在小说中,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曹操,有时也突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智谋,对他的贬斥,主要是道德的批判。

《三国演义》歌颂了一大批“忠义”英雄,主要集中于刘备集团。对于刘备、关羽、张飞之间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生死不渝的义气,作者极力加以颂扬。尤其是关羽,更被塑造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义的化身。

作者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把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善于随机应变,化险为夷,不断夺取胜利。他的神机妙算连其对手也赞叹不已。《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已大大高于历史人物,他不仅成为《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而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照人的智慧人物。

《三国演义》中涉及的重要历史的地方与史实相符,但在细节处又多有虚构,从而形成了小说“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貌。正是这“实”与“虚”的有机结合,才使《三国演义》既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又使情节具有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异常生动。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