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与三晋儒学
子夏之学在三晋地区的传播,最终形成三晋儒学。三晋之儒始于子夏,到战国中后期出现了荀子之儒,最终形成了三晋儒学的整体脉络。
荀子的出生地是紧邻魏国东部的赵国郇邑(在今山西西南部),他五十岁之前也主要活动在以郇邑为中心的三晋地区。荀子在郇邑的活动年代上距子夏去世大约百年左右,从地域和时间上讲,荀子肯定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子夏之学,并受到子夏之学的影响。子夏思想在魏国的重要继承者之一是弟子李悝。李悝的主要贡献是在经济思想和法制思想方面,其前者是子夏思想的重点,后者则是荀子思想的重点。李悝思想很可能成为子夏思想与荀子思想之间的传递者。
荀子把子夏创立的三晋儒学推至高峰。儒家坚持以道德治国,认为道德修养和道德标准是千古不易的法则。这种指导思想使其容易漠视对实际政治形势的分析和理解。子夏出自孔子之门,但他对于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是完全继承或一味模仿,而是结合三晋实际情况,做出了新的调整,取得了可观成效。在荀子儒学中,就鲜明地体现了子夏儒学的这种精神。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荀子之学就是出自子夏儒学。三晋儒学从子夏开始,到荀子时代走向了成熟。荀子儒学不仅适应了当时天下政治和社会的需求,也奠定了三晋儒学和三晋法家的思想基础,把子夏儒学的核心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三晋儒学发展到了制高点。
(二)荀子与儒家经典
荀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子夏思想,而且在早期儒家重要典籍的传承方面,也是子夏一派的主要继承者。
子夏年轻时就追随孔子,成为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在历史上留下名姓和业绩的孔子弟子都有其独到之处。孔子在世时曾把有成就的弟子分为四类,史称“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子夏与子游一道位列“文学”之科。
在孔子时代,“文学”一词专指文物典章和礼乐制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人文科学,而子夏则尤其擅长对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的研究。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曾充分肯定了子夏对《诗经》的某些诗篇的看法。事实上,子夏对经籍的研究,不仅限于思想评说,还有文字方面的考辨。据记载,有一次,子夏经过卫地时,一位读晋史的人将标明时间的“己亥”二字错读为“三豕”,子夏便明确予以纠正。
到了汉代,由于朝廷明确地把儒家经籍规定为正统经典,所以,这些经籍的传承脉络就成为学术界的主要论题之一。因为子夏在儒家经籍研究方面颇有成就,汉儒便把许多儒家经典的最早传承之功归于子夏,认为正是子夏把孔子所校正过的典籍传授给了后人。比如《诗经》《尚书》《春秋》和“《三礼》”等,在后世的流传中,都得从子夏说起。尽管这种归结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但从总体上说,子夏儒学对于儒家传统典籍的研究和传承,确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在研习和传承儒家经典方面,荀子是子夏一派的主要继承者。特别是《诗经》和《春秋》,历史上更有明确的传承线索,证明了荀子之学对子夏之学的继承和发展。而在《荀子》中,儒家《五经》都是被经常引用和直接论说的对象。荀子还是研究礼和乐的专家,所以,到了汉代,这方面的儒家经典的流传都被儒生们与荀子挂起钩来。汉儒认为,儒家《五经》都经过了荀子的传承。这样的说法虽然有攀附名人的嫌疑,但汉儒之所以选择荀子为《五经》的传承始祖之一,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P6-7
撰写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荀子传记,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荀子的思想最为广博,但其一生的经历却相对简单,能为后世津津乐道之事迹也很有限。《史记》首次为荀子作传,也不过寥寥二百余字,而先秦和两汉的其他典籍之中,关于荀子的逸话逸事也是相当罕见。
在上述背景下,后世之人为荀子写传记,如果想在荀子生平事迹上作文章,则不得不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式的困境。为此,所有撰写荀子传记者,无不将其思想成就作为荀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加以叙说。本书也无法例外。
不过,为了增加读者对荀子思想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也为了阅读方便,本书对于荀子生平的叙述也作了一些新尝试,其中最明显之处,是将荀子生平事迹与他的思想成就相关联,特别是在叙述方式上,并没有在书首以专章介绍和考证荀子生平事迹,而是把荀子生平所历分成四个主要阶段,与荀子思想发展的进程作了对应。
也就是说,荀子的经历应该与他的思想发展阶段基本保持一致。这样一来,既能说明荀子思想的来源之一,也让读者能够在相对轻松的阅读中加深对于荀子生平和思想的理解与记忆。
当然,这是作者的一厢所愿。究竟效果如何,有待广大读者的评判。
写作《荀子传》的这两年,会时常想像着荀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通过读《荀子》,推断荀子“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意思是说,荀子一定是一个过度自信、自以为是,并且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人。三十年前,我撰写《孔子·孔子弟子》,第一次通读《荀子》,也曾发表意见,认为荀子是个过度刻薄的人。这三十年来,因为作文之故,经常翻阅《荀子》,不时隐约自省,逐渐感觉到当年的意见总有些不妥。此次两年撰书,细读《荀子》全文及各家考校,最终猛醒,原来是我们的立足点太低,视域狭小,无端放大了荀子思想的某一点,方才导致以偏盖全之陋见。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史,除了荀子,很难有第二位思想家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其思想成就。荀子思想涉及当时思想界的各个领域,并且还有自己的新拓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涉及的每一个领域,荀子都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贯穿于所有思想成就中的理性主义精神,以及无边的睿智、直达要害的锐利、左右逢源的周详,都只能让人望之而兴叹。呜呼,大载荀卿!
以我的学力,为荀子立传颇有心强力拙之感。确切说来,只能是说把自己研习《荀子》的心得,以及相关的记载和前贤的研究成果部分地呈现给读者,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苟子的新的参考。好在这套丛书的编辑者们有着足够的宽容度,使我这两年来能够一门心思地向荀学讨教、向荀子致礼。更有本书的责任编辑孙茜及其他相关编校人员,以其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投入到本书的编校之中,使本书避免产生过多的舛误,谢谢他们!同时,我也感谢能够拥有此书并加以阅读的人们,盼望你们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是为序。
荀子(公元前340-235年)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中国古代很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中国法家思想家鼻祖。前半生在赵国度过,五十多岁之后游历天下,考察各国政治,交往各派学者,并在楚国从政。荀子晚年定居楚国,收授弟子,有名思想家韩非子和政治家李斯均出自其门下。荀子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系统疏理,对儒家经学传统的整合,使他成为儒学目前划时代的大师。荀子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总结者,其思想以儒家礼学为主干,融合法家的治国之道,形成兼融儒法的政治思想,对于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远,无人能及。
本书是高专诚著的《荀子传》。
高专诚著的《荀子传》以世传《荀子》为主干,将荀子生平与其思想历程相融合,力图全方位展示荀子的形象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荀子生于晋地,其思想源于三晋儒学。荀子一生游历天下,各国政治特别是秦国政治对天下的冲击,深刻影响了荀子思想。
本书既有对荀子生平的详考,更有对荀子思想的崭新思索。对于荀子兼融儒法思想的分析,对于荀子文学成就的探讨,是本书的亮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