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著的《徐志摩(人生过处梦痕轻轻)》一书,书中将民国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与他的人生旅程巧妙结合,介绍了他的一生,讲述了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父母及祖母对他的爱与培养,他成长路上的思想引领者,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感情纠葛,还有他创办新月社等在文学事业中所做出的成绩。
本书不仅讲述徐志摩的人生故事,更通过对他的作品的展现,让人们进一步体会他的作品以某种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深刻原因,让人们进一步去体味他的诗心、诗情,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与自由的思想表达。本书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徐志摩及其与他相关的人物,了解民国那个特殊时代里文人们的困惑、挣扎与突破,既使人提升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又使人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的魅力。
王楠著的《徐志摩(人生过处梦痕轻轻)》是一本关于徐志摩的文学传记类图书。书中以徐志摩的人生为主线,结合其作品,为读者重现了一代诗者的诗意人生。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认识一个更加真实饱满的徐志摩。
本书语言风格优美,可读性强,旨在使广大读者能深度解读徐志摩,领略一代子才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天之大,父爱无瑕
在中国浙江省北部,有一个文化底蕴超级深厚的小城市,它的名字叫作“海宁”。海宁是个人才辈出的宝地,自有记载的三国东吴名将陆逊(183-245)开始,包括当代诗人穆旦、物理学家王恒守、著名学者王国维与王国华兄弟以及武侠文学巨匠金庸等在内的名人逸事如同海宁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1872年,“徐裕丰酱园”的独资老板徐星匏的第七个孩子徐申如(徐志摩的父亲)诞生了。徐氏家族的族谱记载显示:徐氏祖居海盐花巷里,明代正德年间迁居硖石后开始经商,可见徐氏家族是名副其实的商贾之家。徐申如是众多子孙当中,最有经商潜力的一个,所以,在徐星匏晚年双目失明时,七子徐申如挑起徐氏家族大梁,承祖业独资经营祖传徐裕丰酱园,除此之外还广泛投资于钱庄等,家资日丰,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经商,创办实业,成立钱庄、绸布号、木行,开筑铁路,公益行善等标签齐刷刷地贴在徐申如的身上,他身上的光环,除集成家族产业之外,主要还是他那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思维和洞悉能力使然。当然,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还是儿子的出生。这位傲骨嶙嶙的父亲,必须努力赚钱养家,培养儿子与经营事业并重。
1897年1月15日,25岁的徐申如喜得一子,即我们本书的主人公徐志摩。徐志摩的母亲钱慕英比其父小两岁,作为徐申如的第二任妻子,这个贤良淑德的女人为丈夫、为徐氏家族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随着儿子的降生,徐申如对进一步的资金盘活加紧了时间进程,同年,徐申如与合伙人合资创办了裕通钱庄,“注册”资本4万银两,约合人民币900万元。裕通钱庄是海宁硖石的第一家钱庄,也是徐申如“子承父业”之后第一份自己的事业。1913年,徐申如与合伙人沈叔英、沈佐宸等人筹集20720银圆创办了浙江省最早一批火力发电的硖石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后经多次扩充与并购,地区性垄断了几乎所有的工业能源与照明供应市场。1917年,徐申如与徐蓉初、许文伯、胡子珍、陈端卿、何仲篪等人集资股份100股,资本总额1万银圆(后又增资5000银圆),创建硖石捷利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对海宁硖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1926年,徐申如与李伯禄等人筹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斥资引进意大利式缫丝车132部,解决地区劳动就业人数超过300人。徐申如作为该厂的董事长,深得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振兴和发展了海宁的丝绸工业。这一年,徐申如54岁,一个接近于“退休”的年龄,却被徐申如渲染得异彩纷呈。
徐申如爱财,但他爱的是大财,“国在、家在、财才在”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地植于徐申如的经商理念中。为人正直又富有正义感的徐申如与众多江浙人士一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20世纪初期,他与有志之士筹集资金力争自筑沪杭铁路。徐申如以“浙路公司董事”的身份积极参与到铁路筑建的各个环节中,并协助汤寿潜奔走规划、筹集资金;与海宁地方人士徐骝良、许行彬、吴小鲁等最终协力促成沪杭铁路行经硖石,横贯海宁。
P8-10
精致的英式西装,圆圆的绅士眼镜,中分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微偏着头望过来,目光澄澈,一身清俊儒雅。这样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从民国时代走来,情化成诗,诗亦是情,留下旷世难寻的情诗绝唱。
情,最是弄人,尤其在无常的俗世中,总是上演着相聚与别离。徐志摩的一生,爱与自由是主题,奈何情路坎坷。他在张幼仪的爱中,随遇而安,浅尝辄止;在林徽因的爱中,康桥绝恋,相思不悔;在陆小曼的爱中,辗转成歌,至死不渝。他爱时,可以轰轰烈烈、不顾一切;他不爱时,也可以华丽转身、不惮人言。他的爱是那样潇洒,他的诗亦然。
情不知所起,诗却因人而出,在爱与被爱之中,徐志摩活出了一段旷世传奇,写出一曲诗意九天。他一生的辉煌与情事,都在他的诗中。透过文字,读懂他的内心,那是对爱的执着与向往,那是对自由的义无反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的生命是短暂的,也许就是应了那句情深不寿吧。为了林徽因,他飞越千山万水,却终是飞不到那爱的彼岸,正如他求之不得的爱恋,不可逾越。也正因为他的一生短暂,他的人生更添浪漫色彩,他飘逸的一生,在他最好的年华中戛然而止。
徐志摩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一生之中都没有断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他坚信,生活如同艺术一般,充满诗情画意,所以,他不允许自己的生活过于单调,也无法接受生活中的她乏味无趣。所以,张幼仪这个失了徐志摩却得了全天下的女人“出局了”。
徐志摩是一位渴望自由的诗人,他不愿被任何枷锁束缚和捆绑,包括精神和肉体。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比如,仿佛初见的林徽因,这个一生来与不来都牵绊着徐志摩心魂的女人,到徐志摩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都在他心里灿烂得理所当然。也许,正是因为从未得到过,徐志摩世界里的林徽因总是最美好的。
徐志摩是一个喜爱热闹的诗人,一句话,一抹笑就会组织一场没有主题恰又胜过所有主题的聚会。这样的聚会,让他收获了成功的事业——新月社,与近乎完美的感情另一端——陆小曼。是的,徐志摩生命里的三个女人中,唯陆小曼最像徐志摩,也是最能“魔”住摩的女人。徐志摩的离世,最受挫的当是陆小曼,她的生活从此变得没有了光彩,她可以和别的男人滚床单,却不会再谈一次恋爱。
他的情,影响了三个女人;他的名,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文坛。至今,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依然朗朗地回荡在三尺讲台。
徐志摩去世后,梁思成从飞机失事的地方,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林徼因把它挂在卧室的床头,一直一直,以这种方式来纪念这位在她懵懂时便走进了她的生命的男人。
张幼仪是个坚强的女人,她的坚强从嫁给徐志摩那一天起就格外令人心疼,所以,后来的离婚和再后来他的死亡,带给张幼仪的并不是伤痛,而是要越发坚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徐志摩,亦没有第二个张幼仪,但徐志摩与张幼仪的故事却在没有开始的时候已经接近了尾声。
少妇陆小曼一生最爱的便是徐志摩,之前之后有过别的男人,却从未有一人能超越徐志摩在陆小曼生命中的地位。徐志摩死后,林徽因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张幼仪甚至活得更加坚强,仿若只有陆小曼的灵魂,伴着徐志摩的生命一并逝去了。
徐申如在送走了妻子之后,被迫白发人送黑发人。人这一生,并不是因为有了孙子就可以淡忘失去儿子的痛,所谓的经济管控与“拉黑”父子关系也不足以抹去这位商人的丧子之痛。
那一年,徐积锴才13岁。他出生时父亲就在国外学习,整个童年,父母都在国外留学,他对父亲徐志摩的记忆多来自书本上的描述。或许他的一生并不会因为徐志摩的离开而受到过多的影响,或许父亲只是他幼小心灵中的一个词语,一个符号。
作为那样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徐志摩似乎拥有了一切属于那个时代的光鲜:他是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徐志摩的思想变化以及他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影响的不仅仅是他和他身边的诗友,也影响了中国的新诗发展史。徐志摩在创作路上的脚步,为中国的新诗发展史开辟了一条探索性的尝试与革新道路。他的诗歌有着相当独特鲜明的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只是,这样的光鲜来得太短暂。
中国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曾为徐志摩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抒发出了时代与文学赋予徐志摩的怀念。
徐志摩一生的情感和创作跌宕起伏,就连他离开之后的墓地也经历过三次变迁。
1932年,徐志摩落葬于海宁东山,好友胡逋在坟墓的石碑上题写了“诗人徐志摩之墓”。然而,这座有胡逋题的碑文的墓却在1966年被红卫兵炸毁,连棺木也被拖了出来,骸骨散落。几年后,原址上建起了化肥厂,诗人的墓在动乱中荡然无存。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认为胡逋为儿子题的碑文过于简单,又请到了徐志摩生前的红颜知己——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凌叔华再题一个碑文。凌叔华借鉴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题碑文“冷月照诗魂”。然而,这块墓碑也在动乱中消失。
1983年,海宁市政府重建徐志摩墓并改建在西山,徐志摩的表妹夫、著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设计并撰迁墓记,但整个墓中只有一本《徐志摩年谱》。
墓址三迁后,一代诗魂终尘埃落定。属于文学的才子,你在逝去多年之后留给世人的依然是万丈光芒。悄悄地,你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文学诗坛上一抹无限的光亮。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付出了努力,在此要一一向各位老师致谢,他们是高婉卓、吉拥泽、陈雪、杜馨、贺艳琨、胡蝶、姜日锋、李寒冰、曹盛敏、刘丽娟、彭东、吴丽丽、王洋、张晓雅。各位老师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贡献,也正因各位老师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本书能够将更好的内容展示给读者。而这本书若是能够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思考与享受,便是所有创作组成员最大的心愿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