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友谊而产生的孤独感
首先,我们需要亲身体验,弄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点可能很难做到。比如,我演讲时经常会问:“你们中有多少人感到孤独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这个左偏旁为“孑”(孤单之意)的词语,真是令人生畏啊。当时几乎没有人举手,不过,我看到几个人点了点头。
后来,我又问:“你们渴望美好深厚的友谊吗?”此时,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手。
我们结识了很多人,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每一份友谊都满意。可是,如果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缺憾——我们缺乏有意义的交往,我们感到很孤独——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增进友谊的机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看不清问题的真相,就会无计可施。我们许多人不想承认自己需要朋友,因为我们不敢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感觉自己没有朋友,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孤独感。
有人会说,大多数人并不孤独,只有那些隐士和“孤家寡人”才是真正的孤独者。但是,孤独的类型只限于那些专业人士定义的长期孤独(甚至沮丧)之人,就像将“饥饿”一词只用来描述那些没有食物而死于饥饿的人。我没有营养不良,并不意味着我不会有饥饿感——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不需要顾及自己的饥饿感。我们的孤独感也一样:我们不是非常孤独,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体验孤独感。我们其实也很孤独,我们需要顾及这种感受,因为许多人实际拥有的友谊远不及理想中的那样美好。
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障碍因素——不愿承认自己孤独。我演讲时会这样问听众,当他们听到“孤独”二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常见的回答如下:抑郁、悲伤、孤立和苦涩。这些答案令人沮丧,难怪我们不敢承认自己孤独。说出“孤独”二字,可能会暴露我们身上的某些缺点,比如:没有人喜欢我们,我们没有知心朋友。
我们要相信自己很棒。我们要知道哪些人可以随叫随到。我们每天都与人交谈,有时甚至整天都在聊天!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好朋友一定会陪伴在我们身边!事实上,我们工作太忙,朋友们联系并不频繁,对吧?我们内心十分愧疚,因为我们没有扮演好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女和朋友的角色。唉,我们身负这么多责任,真的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努力做到更好了。现在,有两个场景摆在大家面前:一是在宁静的夜晚,在浴缸里一边看杂志一边泡澡;二是晚上不甘寂寞,外出参加聚会。大多数人会选择宁静的夜晚吧——这是否证明了我们并不孤独呢?其实,简单地说,我们是在拒绝承认自己的孤独感,并将自己排除在真相之外。
有一本书,书名很有趣——《陪你一起孤独》。本书的作者雪莉·特克尔警告读者:“我们因为网络化而走在了一起,但我们对彼此的期望却在日渐减少,因此感到十分孤独。我们以后见面可能就像上网一样——只是搜索我们认为有用、舒适或有趣的信息。”
请注意雪莉女士的一句要言,“感到十分孤独”。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不同于客观的独处。一个人独处,未必会感到孤独;被众人包围,可能都赶不走孤独。事实上,我们即便不结识新朋友,也未必会感到孤独;而生活中的大多数情谊不如理想中的那样深厚、轻松和亲切,因此,我们才会感到孤独。对于许多人来说,需要的不是结识新朋友,而是懂得与老朋友亲密相处。
因此,我想澄清一下,我口中的“孤独”二字,有着特殊的含义。
我们不孤独,因为我们本就没有朋友;我们孤独,因为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并不美好。记得那天,我开车离开咖啡馆的时候,感到很孤独,不是因为没有闺蜜,而是因为她们不够关注我。
我们不孤独,因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孤独,因为我们总想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事情。
我们不孤独,反正我们并不招人喜欢;我们孤独,因为我们十分惹人怜爱。实际上,我们有太多的缺憾,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可、掌声和欢笑,还需要真诚交谈的好朋友。
我们不孤独,因为我们没有上网;我们孤独,因为脸谱网上的信息和记录并没有满足我们心灵深处的渴望。
我们不孤独,因为我们想要与朋友建立更加健康美好的关系。
约翰·卡西奥波和威廉·帕特里克在他们合著的《孤独:人性和社交之源》一书中总结道:“当你所处的环境与你所需的社交不相匹配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换句话说,孤独感只是传达人们渴望多一点沟通的一种信号。
P6-8
莎思塔·尼尔森富有同情心,喜欢鼓励别人,她教会我们广交好友,还指点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避免遭遇友谊中的“期望破碎”。我非常感谢这本书,它带给我们爱、沟通以及永久的友谊。
——克里斯蒂·海斯勒,畅销书《二十几岁决定一生》作者
最美好的友谊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你瞧,莎思塔·尼尔森对自我提升的温柔呼唤,带来了更加满意的友情。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社会性别:友情的历史》作者
即便你有很多好友,依然会憧憬更加亲密的友谊:那是一种简单宽容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朋友之间简单交流就会彼此理解的沟通模式。在这本书中,莎思塔·尼尔森提出了实用性建议,帮助我们磨炼技能和心态,这是发展更加美好友谊的根本前提。
——艾琳·莱文,《永远的好朋友,一辈子不分手》作者
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往往不如想象中的完美。
我所指的亲密关系,不是沦陷爱河的男欢女爱,而是友情世界里的亲密无间。生活中,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姐妹团或兄弟团。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朋友总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十全十美。我并不是说他们不够优秀,或者不够美好。我是说,如果他们像多数人那样敞开心扉去接纳这个世界,学会适时奉献,懂得恰当索取,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友爱。
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因此,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有研究表明,我们天生就爱交朋友——当我们徜徉于无话不说的友情世界时,才能发挥极致,做最好的自己。很不幸,现如今,那样的情意可望而不可即——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社交媒体上的朋友,都无法弥补心灵深处的孤独。
有很多人如此表达自己的心愿寄语:
我每天都在上网,只是想找几个好朋友。
我已经准备好迎接一段美好的友谊。
我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却没有感到真正的安全感。
我只是想找几个真正懂我的知己。
我与好朋友谈心,感觉无限轻松。
我喜欢感情深厚的友谊。
我想要的闺蜜,就是我相信的那个她,我敬佩的那个你。
我想感受被人接纳的喜悦之情。
我想知道,在我需要的时候,有没有人陪伴在我身边。
我想和真诚的挚友一起谈笑风生,并分享彼此的秘密。
我希望拥有自己的亲密朋友圈。
我希望,当我说要赠送小礼物时,朋友们就会一哄而上,一抢而空。
以上几点,只要有一个心愿达成,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交到有情有义的好朋友了。你们越勇敢、越健康、越仁爱,你们的友谊就越深厚。那么,你们就不会感到孤单。我相信,信息时代,需要大家多交友。要知道,我们孤独感的源头主要在于普遍的社会文化,而非个人的成长环境。
很幸运,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而成为彼此心中的理想朋友。如此,我们不仅可以拥有更多的亲密关系,还可以生活得更加快乐。这是因为,健康美好又充满活力的友谊,可以帮助我们孕育和实现梦寐以求的快乐、宁静与美好。
下面的章节将引导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亲密关系:
第一篇: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将举例说明理想朋友与现实朋友之间的差距,让大家明白和接受这个现实。
第二篇:打造自己的黄金朋友圈,将描述培养和促进亲密关系的三个关键词:积极、默契、示弱。 第三篇:亲密关系路上的绊脚石,将讨论朋友相处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障碍与羁绊。
总结篇:将探索如何提升勇气、培养关爱和促进友谊,并回顾我们已经取得的进展。
如果你没有称心如意地拥有那么多朋友,如果你没有如愿以偿地获得那么多支持,那么,欢迎你来到我们中间。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努力打造一段段让你忍不住偷笑的亲密关系。如此一来,你会更加健康和长寿,还会体验更多的喜悦、收获更美的生活、感受更浓的关爱。
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认为,没有朋友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我们要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还要让这个世界走出孤独的阴霾。如果一个人拥有重视自己的好友,他就会欣然去分享爱——这个世界越有爱,我们就会越幸福。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深爱你们的莎思塔
莎思塔·尼尔森著的《亲密(广受欢迎的人气心理学)》是一本广受欢迎的人气心理学书籍,即时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快捷,但你是否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并没有因此增多,努力维持的亲密关系也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在《亲密(广受欢迎的人气心理学)》中,屡获殊荣的演讲家莎思塔为读者解释了友谊的三大关键词,并分析了建立长久友谊过程中的五大阻碍,以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友谊中的难题和应对之策,从而获得亲密关系,拥有丰富温暖的人生。
《亲密(广受欢迎的人气心理学)》是《赫芬顿邮报》专栏作者、风靡北美的GFC交友网站创始人莎思塔·尼尔森倾情奉献广受欢迎的人气心理学,教你轻松走出友谊困境。
《纽约时报》《福布斯》《健康》等杂志争相报道推荐,玛丽莲·保罗等8位美国畅销书作者联合推荐。
3个关键词,5大阻碍及应对技巧,轻松解决亲密关系难题,让无话可说的你们变得无话不说。
我们经营亲密关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如何搞定那个人”的情感问题,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是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