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常州乱针绣/符号江苏口袋本
分类
作者 洪锡徐//孙燕云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洪锡徐、孙燕云著的《常州乱针绣/符号江苏口袋本》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越、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高,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全书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败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具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最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些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内容推荐

洪锡徐、孙燕云著的《常州乱针绣/符号江苏口袋本》讲述了: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江苏镇江丹阳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与其学生杨守玉。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极其适合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正则绣是杨守玉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正则绣所用的材料是丝线、纱线,普通的缝衣针,还有各种质地的用来做绣的底料。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为一体,自成品格。

目录

引言 中华锦绣常州添彩

第一章 世界刺绣中国刺绣

 江南苏绣

 一、共同遗产,中国特色

 二、桑蚕吐丝,锦绣中华

 三、从画衣绣裳到织造府

 四、中国女红贡献四大名绣

第二章 闺阁神针领风骚

 顾绣开启新苏绣

 一、从吴国传说到苏绣冠名

 二、堂前燕飞进百姓家

 三、从户户刺绣到闺阁绣

 四、露香囿启迪百年新苏绣

第三章 平绣流传千年

 乱针意义何在?

 一、新文化催生新苏绣

 二、时代召唤沈寿先行

 三、中国绘画和平绣

 四、西洋绘画和乱针绣

第四章 乱针绣的开创者杨守玉

 新文化新艺术的结晶

 一、家族影响,恩师培养

 二、正则绣和守玉楼

 三、抱病奉献为正则

 四、赴苏建绣校,回乡馈乱针

第五章 第二代传人陈亚先

 播种和育苗在常州

 一、画家理想,化蝶绣艺

 二、劳苦奔波,终得真经

 三、接过乱针,寻求新意

 四、德艺双馨,方成大师

第六章 第三代传人孙燕云

 传扬和创新在常州

 一、命中注定,与针为伴

 二、丹阳学艺,严母训徒

 三、筑创业地,圆母亲愿

 四、绣助就业,绣进课堂

第七章 第四代传人吴澄

 创新和跨界在常州

 一、接班母业,立足今天

 二、推介国粹,遍传美欧

 三、回归日用,无限衍生

 四、虚实相生,互联天下

结语 政府优化生态环境

 群体绣出七彩常州

附录 刺绣基础常识的导览

 一、刺绣的工作空间和设施

 二、刺绣的工具和材料

 三、刺绣的工作流程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苏绣需求量的激增,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信佛成为全民之风,佛寺无处不在,这从唐代就开始了。看诗人杜牧描写南京的“南朝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再加上本土的各路道教宫观、神仙庙宇,这些地方需要大量的刺绣,与这些佛道神仙紧密相连民间节庆、集会、游行活动不断,也需要大量绣品。刺绣观音和罗汉,成为了许多女性极为普遍的祈福还愿的善行。

三、从户户刺绣到闺阁绣

可以观察一下苏绣的“全民普及”规模:清代的《上海方志》上说“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小民亦习以糊口”,说明最大量的底层百姓家庭中的女性从幼年时就学刺绣,借其谋生。明代冯梦龙收集的农村山歌《吴歌》里唱: “姐儿窗下绣鸳鸯,薄福样郎君摇船正出浜,姐看子郎君针扎子手,郎看子娇娘船也横(‘薄福样’是打情骂俏语,相当于‘没福气的模样’;‘子’是吴语方言里的语助词,相当于‘了’)”。

冯梦龙写的《醒世恒言》里提到“苏州洞庭西山有个女孩叫秋芳,文学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文章写得好,勤奋学习针线活,描摹绣稿,刺绣凤凰”。清代文人沈三白写的《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描述了文化的小康之家女主人芸娘“读书、写诗,擅长刺绣,为了补贴家用,十天功夫就绣完一部《心经》”。

这样规模的全民刺绣的生态,犹如筑成了苏绣的宝塔底座,在此底座上,自然砌出了优秀塔身和精粹塔尖。而这个“优秀”和“精粹”的绣品创造者,就是闺阁里的知识女性。在明清时代的吴文化圈里,聚集了不少载人史册的中国政坛、文坛、艺坛的家族群,家族内的女人们被封建礼教封闭在闺阁之中,深厚的学养,长长的日子,如何度过?于是她们往往一边念佛、供奉观音,一边赏花读书,其中有艺术才能的女人,就玩起琴棋书画加上吟诗和刺绣,许多佛像、观音、罗汉的刺绣精品,往往出自她们之手。她们的刺绣并不是为了生计,不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就是修身养性、自我消遣。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父亲要求女儿说“你凭什么在白天睡大觉?假如做刺绣空闲下来,书架上这么多书尽可以阅读嘛!”杜丽娘说“刚刚画了打秋千的图画,又描摹着鸳鸯绣谱消磨时光”,丫环说“夫人(你母亲)关照你,在春天里要多多刺绣,多添置一些绣线备用”等等,这些实在就是当时的世象反映。这“闺秀”还包括了不少“青楼”里的才女,像南京秦淮河畔的董小宛和柳如是等,都是很有故事的绣娘。

明代以前的刺绣虽然精致至极,总还是依附于生活的实用装饰品:人身的装饰、用具的装饰、庙堂的装饰、戏曲的装饰。绣品的花样,以吉祥图案、宗教图案、伦理教化图案为主。(图2—3一1)到了明代后期,在闺阁之中创造了苏绣的创新品种:画绣,它使得苏绣在“精”的基础之上,迈上了“特”的巅峰。

画绣之特,在于它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而且,它导引我们形成了今天的一个共识:苏绣脱离了宫廷礼仪之用,脱离了民众日常之用,只剩下艺术品的性质。而谈起“画绣”,就绕不开明代的露香园顾绣。

P37-39

序言

刺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织锦的“锦”字,伴随着刺绣的“绣”字,凝结成了“锦绣”一词,被中国人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一一锦绣前程、锦绣中华!

中国工艺美术的门类很多,但从功能上着眼,都可以归为三类:其一,使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其二,使用在社会礼仪活动和宗教活动之中;其三,作为只有玩赏功能、没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而收藏。而中国的刺绣技艺,却能把这三个功能融于一体:它既巨量地用在全民的衣食住行之中,又大量地用在礼仪、宗教活动,以及寓教于乐的戏剧演艺之中,还用在“文人士大夫”层面的对艺术品鉴赏和收藏的需求之中。这种综合的身份,使中国刺绣技艺达到了两个极致:普及到全民,高精夺天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在2003年补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把文化遗产比喻为“化石”,这个化石可分为 “标本”化石和“活”化石。像故宫、长城,就是标本化石,必须原汁原味、修旧如旧。但是像中国刺绣,就是活化石——它似乎还有适配的生存土壤?似乎还处在变易不居之中?似乎还没有“最终定格”为标本?

作为中国刺绣技艺的优秀代表之一, “常州乱针绣”就是中国非遗的活化石,它的活力犹存。它的活力,来自持续的创新,它的创新动力,来自吴文化圈苏绣艺人的精神传统,来自社会的钟爱,也来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常州这一方沃土的酿造。

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的常州,北依长江、南临太湖、隔着太湖与苏州相望,道教圣地茅山是她西面的屏风,1500年历史的佛教圣地天宁寺坐落城中,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穿城而过。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春秋晚期的吴国王子、音乐鉴赏家季札的封地,也是大文豪苏东坡度过晚年的首选之地。在这里,产生了编辑《昭明文选》的文学家萧统,编辑《永乐大典》的大学者陈济,大画家恽南田。在这里,产生了百花争艳的工艺美术遗产群落:常州梳篦、留青竹刻、金坛刻纸、刻砖、彩绒画、掐丝珐琅画等等。

是一方水土的滋养?是人文传统的熏陶?还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近百年来,常州又成了在古老中国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集散地。常州,养育了现代中国语言学家周有光,音乐家赵元任,数学家华罗庚,现代美术学校开创者刘海粟,实业家盛宣怀,革命家瞿秋白和恽代英等历史名人。新文化、新思想催生了新习俗、新学校、新审美……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乱针绣发明人杨守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