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生虚怀,折节取进
程老在医学上达到较深的造诣,是由多因素决定的。除了远绍《灵枢》、《素问》、仲景之学的精微,遍阅历代名家著作之外,还在于他治学时能做到“古今学说,一以贯之”。程老研究中医理论,强调“要从诸家人,而复从诸家出,取其精华,融冶一炉”。即使对经典著作,也必须验之临床,绝不盲从而死于句下。章次公表达大家对程老的折服:“谁都知道程门雪先生是当今伤寒温病大家,宗长沙法度,而不泥古方,学天士灵巧·能独抒己见,存仁先生的《伤寒手册》应该具有程门雪先生的风范。”
程老对于同时代学有专长的医生也常常虚心求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程老早年开业时,有一慢性泄泻患者找他诊治,他用调理脾肾法治疗,久而无效。后这位患者携程老的处方另就诊于上海名医王仲奇。患者向王氏详述了病情,王氏诊察甫毕,旋索程老的处方,展看一过,凝神片刻,遂昂然提笔在程老的方笺上批了一语:“此方可用,再加蛇含石四钱。”患者将信将疑,把原方带回再行试服。出乎意料,这张屡试无效的方子,仅仅加上一味药,只服数剂,多年的宿疾居然痊愈了。患者喜出望外,特来相告,程老也大为惊异,深深感喟:上海名医行世问道各有专长,王氏果然不凡。程老深慕王氏的医术,决意要拜王氏为师,又恐王氏不肯见纳,特挽王氏好友,请求一言先容,可是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婉谢。此事直至程老的晚年,犹抱憾不已,深自惋惜。程老当时已经不是无名之辈,可当他遇到高手时,却宁可放弃开业,以求深造,程老的好学之心,不可谓不诚,这种钻研医术如饥似渴的精神,确实堪与朱丹溪求学于罗知悌,不避风雨而累月、不达目的不回头的精神相媲美。真正做到了“不薄今人爱古人”。他对前辈名医朱少鸿、夏应堂、王仲奇深致服膺;同时,又对刘民叔的《鲁楼医案》及徐小圃、叶熙春、祝味菊的药方常加研究,认为刘民叔、徐小圃、祝味菊三家善用附子是仲景一脉的后劲。
成功也来自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程老特别重视对失误教训的积累,并备有“失手录”。何谓“失手录”?就是把自己或别人在临床上的失误和因失误所酿成的严重后果记录在案,用以警戒自己或他人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避免再出现严重的后果。其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患者。前事之失,后事之师。
程老说:“自非十全,岂能无过!”他每遇未能治好的病,总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败之处和失败的原因。或自认是失手;或找出某一处用药的失时;或承认是识见不到、胆力不够;或曾见于某书,自己没有经验,未敢擅用,以致延误;甚至还说是读书太少,日后读到,方始知之。有些病是经过苦思冥索,已有头绪,定了治疗方案,却被他医接手,未能施用,终致不治,虽是他人之过,自认是当面不识,只能算是“事后诸葛亮”。如是者,每遇一失,总是有几天时间的郁郁寡欢,甚至还唉声叹气。(P7)
学贯古今臻妙境 好学诚笃愧失手——记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程门雪
筚路蓝缕辟蒿莱 心系中医育人才——记上海中医学院首任党委书记林其英
辛酸甘苦岐黄路 患者痛痒记心间——记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黄文东
识病治本高境界 探求一生求其真——记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王玉润
精益求精明辨证 掌握理论多实践——记中医学家、教育家金寿山
中医世家传承者 “张氏内科”谱新篇——记沪上著名中医张骧云的曾孙张伯讷
出自名门擎大旗 弘扬中医志不移——记中医史家、中医名师丁济民
医史“医博”两辉煌 德行享誉国内外——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创始人王吉民
“胆大心细老面皮 磨刀不误砍柴工”——记“一指禅”推拿名家王百川
谨严取穴创“五法” 刚柔相济和为贵——记王氏“一指禅”推拿传人王纪松
一代名医丰碑在 海派伤科医林范——记我国著名伤骨科名家石筱山
笃学而不趋新巧 征实而不蹈虚幻——记妇科名医朱小南
沉潜医史拓新篇 书画文物一大家——记医史学家、文物鉴藏家朱孔阳
立志学医终有成 心曲无涯传玉壶——记中医内科名家朱锡褀
经典勤学明辨证 临床精研通为贵——记中医名家刘树农
含笑杏林不争春 寻常人生持调低——记应用“桂枝汤”得心应手的名医刘鹤一
堪作医林孺子牛 家风仁泽自长流——记“杨氏针灸疗法”创始人杨永璇
医有“完人”严二陵 倾尽精力愈难病——记中医内科名家严二陵
披荆斩棘有豪气 革故鼎新裕后人——记曙光医院创始人吴涵秋
开拓进取理念新 鞠躬尽瘁岐黄路——记曙光医院院长余志鼎
为医“三德”秉终身 治病重在辨明理——记中医妇科名家陈大年
医学气功开拓者 命途多舛志未酬——记上海气功疗养所所长陈涛
“陆氏针灸”呈流派 伉俪携手耀岐黄——记“陆氏针灸”创始人陆瘦燕
广览医书仁为本 撷采众长为翘楚——记中医内科名医张伯臾
捍卫中医举大旗 医道精明誉九州——记中医教育家、临床家张赞臣
“金三针”饮誉沪上 为事业拼搏一生——记针灸名家金舒白
融会贯通集大成 “范氏眼科”有名声——记范氏眼科流派创始人范新孚
顾氏外科有渊源 心怀民众大医情——记中医临床家、教育家顾伯华
独树一帜治肝病 德艺双馨众人赞——记中医肝病名家夏德馨
学贯中西产学研 仁心仁术济人世——记中西医结合外科名家徐长生
师古不泥重发扬 化裁灵巧有生机——记中医儿科名家徐仲才
精研岐黄积有素 发扬针灸立新功——记针刺麻醉胸腔手术的创始人党波平
展睿智手法创新 勤教诲传承后人——记中医推拿名家钱福卿
修儒潜心文史哲 嗜医更求学问深——记中医教育家殷品之
中医情结矢不渝 甘洒热血享永年——记中医教育家章巨膺
衷中参西两相融 辨经辨病互参用——记?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
百年沧桑铸医魂 开拓耕耘照丹心——记皮肤病名家石光海
专精覃思儿科学 杏林春暖千万家——记中医儿科名家朱大年
中医儿科传承人 革故鼎新术业精——记中医儿科名家朱瑞群
呕心沥血医教研 倾囊相授树英才——记中西结合名医许廼珊
精中通西造诣高 仁医贤师皆可风——记中医耳鼻喉科名家何宗德
学古尤须先疑古 创新才能有发展——记中医名家吴圣农
潜心医道厚功底 勤求古训务创新——记中医血液病奠基人吴翰香
随俗为变博爱心 一方济世贵千金——记名中医张鸿祥
学养精深擅脾胃 毕生勤勉为患者——记善治脾胃病的名中医张羹梅
岐黄理论夯基础 仲景学说强技能——记中医妇科名医庞泮池
杏林耕耘五十载 大医精诚名长存——记中医名家姚培发
业精得自名师传 学问全凭勤笃博——记胡建华的名医之路
拔牙补牙非小病 心系万家唯勤慎——记口腔医学专家赵星如
立志平凡不平庸 重在创业见真情——记上海市名中医闻茂康
幼承庭训学养深 成就大医实艰辛——记中医外科名家夏少农
回顾我校1956年成立,各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离不开名师们的辛勤耕作。他们或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中医医生,或是从兄弟院校调配的西医教师,或是从西学中班留下的精英,可谓是名医名家荟萃。经过他们几十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批中医药人才,使学校一直处于全国各中医院校前列。
由施杞教授担任主编的《名师之道》(第一辑),再现名医名师们成长成才、勤奋创业、孜孜以求、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名师们在从事医、教、研工作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了“大医精诚”以及“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训。对全面贯彻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其现实意义。先人已逝,其学生、同事皆已年老或谢世,留存后世的资料较少,如不及时加以回顾、整理,可能无法再现名医风采。《名师之道》(第一辑)让“名师之道”留存,功概莫大焉。
翻阅《名师之道》(第一辑),名师光芒闪耀。
爱国荣校醉心事业
本书贯穿其中的是名师们那种热爱祖国、追求事业、解民病痛的伟大情操。
林其英、陈涛等先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披荆斩棘。1949年后,先辈们又将革命时期的热情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尤其在我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玉润、金寿山、张伯讷等四十余位幼承家学、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程门雪、黄文东、章巨膺等师从名师、颇多建树的名家,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将家传、师传医学知识奉献给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将自己获得理论、经验以及传承热情奉献给了我校事业的发展;他们甚至放弃私营医疗机构丰厚的报酬,将身心奉献给了中医药教育事业。
其他或毕业于中医院校,或出身西医,也有从非医学院校毕业的,但他们刻苦钻研,专心中医药事业,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名师们呕心沥血,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医疗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硕果累累,奠定了中医药发展的基石。
好学勤思专博相济
好学勤思是名师们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幼承家学,还是中、西医院校毕业,他们都勤奋好学,孜孜以求,学中思,思中学,不断汲取知识。他们既谙熟经典著作,又吸收中医名家的经验;既注重理论的学习,又重视临床经验和技能的提高;既注重传统医药,又重视中西合参,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诊治水平;既注重专业知识,又重视人文素养及医德教风,正可谓专博相济,底蕴丰厚,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求实创新推动发展 求实创新是名师们解决病患痛苦、追求卓越,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动力。黄文东、程门雪等内科名家在精研经典医籍的基础上,对理论和临床多有创新;王松山、钱福卿、王百川等在继承家学、师学的基础上,对推拿手法、功法进一步探究、发展;党波平、金舒白、杨永璇等不仅继承传统,还创造性地将针灸麻醉运用于临床;王吉民在医史领域努力耕耘,不仅成为第一部英文版《中国医史》撰写者之一,还是首家医史博物馆创始人,等等。中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但更离不开创新。
教学临证弘扬医德
名师们不仅钻研业务,更是注重仁爱之心的传承。他们站在患者的角度,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解决病患痛苦的理论、方法;他们对患者如亲人,一视同仁;他们急患者之急,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甚至免费诊疗、送医送药。医者仁心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名师身上光耀不止于此,读者可在书中寻找到更多。
在我校建设一流学科、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需要我辈继承和发扬前辈们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高尚品格,努力拼搏,早日把我校建成一流、著名、受人尊重的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曹锡康
于2017年11月
施杞主编的《名师之道(第1辑)(精)》收录了自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建校至2006年共50年间,已经逝世的51位名家大师从医从教的相关史料,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记叙了他们的生平传略、治学之路、文渊医风,形象而生动地勾划了一代先贤的光彩人生,展示了他们在20世纪的征程中肩负重任、承先启后的壮丽画卷。
施杞主编的《名师之道(第1辑)(精)》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记叙了他们的生平传略、治学之路、文渊医风,形象而生动地勾划了一代先贤的光彩人生,展示了他们在20世纪的征程中肩负重任、承先启后的壮丽画卷。
本书贯穿其中的是名师们那种热爱祖国、追求事业、解民病痛的伟大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