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驱(忆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声汉、石夹辅编著的《先驱(忆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共四篇,分为二大部分:第一篇、第二篇为上半部分,记述了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传奇般的一生,可归纳为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舍身“开佛知见、示佛知见”的历程。第三篇、第四篇为下半部分,透过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的主要弟子与后继学人的事迹,展现“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所在,全书以此构成一个“唯大事因缘者”的整体篇章。

全书透过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矢志抗英”“内地弘扬无上密法”两大传奇般的史实,揭示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佛教乃救世之仁”的深远意义,彰显佛教以“利他”为核心的济世价值……后继学人,当是执持这一根本经义,牢记师训:“不可一时忘失菩提心,常作利他之想,常作利他之事。”

内容推荐

诺那呼图克图,法名:逞列匠措,降生于公元1865年5月15日(农历),藏东昌都县类乌齐人,为类乌齐寺的管家活佛,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宗教领袖,为民国时期将藏地密法传至汉地的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宗师。陈声汉、石夹辅编著的《先驱(忆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以时间年代为叙事轴线,以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上报“四重恩”为情感脉络,以同期与之相关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为背景,透过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矢志抗英”、“藏密东移”两大传奇般的史实,揭示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深远意义,彰显佛教以“利他”为核心的济世价值,全书力求完整、生动地的将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这位二十世纪初期的著名藏传佛教领袖介绍给读者。

目录

开篇

第一篇 在藏东的那片土地上

 故乡的诺那师尊

 入世的诺那师尊

第二篇 诺那师尊的历史印记

 内地弘法之恩泽始于重庆

 入世应化兼济履职于南京

 破祖规传宁玛大法于内地

 古稀念恩振锡宣慰于康区

 唯大事因缘舍身开示于后人

第三篇 跟从诺那师尊的践行者

 续法缘脉通三江四海

 法于世悲显救世之仁

第四篇 历史的今生与来世

 历史的断垣与再建

 历史的轮廻与再生

 历史的践行与永恒

编后

试读章节

故乡的诺那师尊

诺那师尊的故乡,按现今的地理区划位于昌都地区,在西藏自治区的东面。昌都,现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横断山脉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交汇的三江流域,高山大河,南北走向,相间分布,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昌都”是藏语的译音,其意为“河水汇合处”,澜沧江的上游支流扎曲、昂曲两条河流在这里汇合,昌都也因此而得名。

昌都亦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藏族男性常被称为“康巴汉子”,具有豪迈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的民族性格;该地域的文化特点十分鲜明,表现在语言、服饰、宗教、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

昌都,自古以来均为康藏要道,因其南通滇缅,东连川边,西抵拉萨,北接青海,历来为边陲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的交叉重迭之地,历史上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都由此深入藏区。

昌都西北方向百余公里处是类乌齐县,在县城北面约三十公里的地方,有座闻名康藏地区的殊胜寺院——“类乌齐寺”。这座寺院始建于127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藏语称为“格培林”,这里就是诺那师尊终生皈依释迦牟尼佛祖的出世之地。

诺那师尊的故乡在类乌齐寺南面。类乌齐寺依山而立,从寺院出发往南翻过一座名为“蒋拉”的山峰,就能看见一片幽静的山谷,这片山谷是当地的传统牧场,名叫“格雄”。藏族人的先祖往往都会选择山谷之地来居住,因为山谷地有水源、有缓坡,便于放牧。山谷中有一个小谷地名叫“隆绒朗”,一户名叫“噶瓦仓”的人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谷中——当夕阳的余晖悄悄地藏在山的那一边,天空的湛蓝有了几分羞涩与朦胧的时候,傍晚的山谷开始变得深邃起来;山谷中随着酥油香味飘散的那份静静的美,会悄然推开你心灵深处的那扇窗……

就是这片土地,就是这户人家,1865年5月15日(农历)寅时,诺那师尊降生于世。自诺那师尊降生的那天起,神奇的传说就一直伴随着他……至今,诺那师尊的故乡仍然鲜活地流传着他的奇事异迹:其降生之时,晴空发出如雷的轰响,地在震动,房屋上空泛现出如霞的虹光……是民间传说的圣人故事,还是现代科学尚未解码的祥瑞天象?(上文内容源于张炜民《诺那呼图克图前期略传》)

天、地、人乃至自然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他们的生命本原是不可分割的。万物生命的转承和合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在不断地出现与被印证。殊胜的天象与圣人相关,《易经·系辞上传》有载“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诺那师尊自幼禀赋过人,未满周岁就能喃喃唱诵咒语;幼童时期的嬉戏之举、工巧之作,如有神力相助……日后,族人乡亲尊称其为“噶热喇嘛”。“噶热”为族姓,“喇嘛者,谓以诸佛之心,视十方含识,均如慈母心爱之子女,要普度众生均了生死之谓”。(引自《诺那呼图克图法语开示录》)藏东格雄谷地的族人乡亲们所尊不虚,中国近代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诺那师尊,乃“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者。(引自《妙法莲华经》)

诺那师尊五岁那年,就在家乡格雄山谷附近的一处叫“古汝隆”的地方,拜寻到自己的根本上师——大成就者“贝雅达赖尊者”(1827—1897,法名“仁增扎巴”,降生于现今类乌齐县),这里相传是莲花生大士(印度乌仗那国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创始者)修持的圣地。“贝雅达赖祖师,是金刚手菩萨之化身,体貌甚威严,心甚慈悲,无论何人拜见,均不敢仰面而视。”(引自《诺那呼图克图法语开示录》)

吉日吉时,诺那师尊,俯地稽首,顶礼献供,请求贝雅达赖尊者摄受,尊者授记:“孩子啊,你真是吉祥圆满!你是一位极为殊胜的大士,你若能舍离一切俗事,安住此静谧之地修持,则能在住世百余岁后,证得虹光身;若去往别的地方,也能成就许许多多利益众生的事业。”(上文内容源于张炜民《诺那呼图克图前期略传》)贝雅达赖尊者为诺那师尊授皈依及密乘戒,并赐法名“索南热登”。此时,“苦为众生苦,死为众生死”(引自《诺那呼图克图法语开示录》)的菩提心种子,想必已播撒在故乡的诺那师尊——年幼的噶热喇嘛“索南热登”那片稚嫩的心田里。

P5-7

序言

公元纪年以前,人类心灵的导师、芸芸众生之先哲——释迦牟尼佛即明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公元八世纪中叶,印度著名金刚乘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受邀进西藏弘传密法,在海布尔日神山下,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足的寺院——“桑耶寺”选址,并由此奠定藏传佛教的密乘之基。

公元二十世纪初,来自藏东昌都类乌齐寺的诺那师尊,作为先驱行者,将过去只传藏族、蒙古族及满族贵族的宁玛派无上密法,弘扬于内地,恩泽普被百姓。

历史不应遗忘,历史的生命在于当下的承继——缅怀先祖,知恩、念恩、报恩是萌发菩提心的本原;是开启人的智慧,构筑和谐的人类社会,让世间一切有情共生共荣的本原;亦是作者编著本书动机的本原。

后记

全书以时间年代为叙述轴线,以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上报“四重恩”为情感脉络,以同期与之相关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为背景,以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行走于出世、入世之间的应化史实为依据,力求完整、生动地将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这位二十世纪初期的著名藏传佛教领袖介绍给读者。

全书共四篇,分为二大部分:第一篇、第二篇为上半部分,记述了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传奇般的一生,可归纳为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舍身“开佛知见、示佛知见”的历程。第三篇、第四篇为下半部分,透过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的主要弟子与后继学人的事迹,展现“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所在,全书以此构成一个“唯大事因缘者”的整体篇章。

全书透过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矢志抗英”“内地弘扬无上密法”两大传奇般的史实,揭示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佛教乃救世之仁”的深远意义,彰显佛教以“利他”为核心的济世价值……后继学人,当是执持这一根本经义,牢记师训:“不可一时忘失菩提心,常作利他之想,常作利他之事。”

全书在编著过程中所涉及的史料繁杂,有关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的历史资料更是难以收集,相关资料片段、零散,且相互矛盾处甚多,如藏区与内地的年代史料就有较大出入……书中所选用的资料以内地留存的资料为基本依据,并做了认真的比对与核实,力求引有出处,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全书在编著过程中所采用的资料来源,分别在文中的对应段落做了标注。十分抱歉与遗憾的是书中的一些图片资料无法核实原作者;为保持画面的统一,书中所采用的图片均未标注出处与来源——谨此,编者对图片资料的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与真诚的谢意。

鉴于本书仅作为公益用途,编者冒昧地邀请所有提供文字与图片资料的作者们无相布施,编者为此合十感恩。

真诚地感谢本书的读者们,希望得到你们中肯的反馈建议,以便在本书再版时进行修改与补充……知恩、念恩、报恩,是萌发菩提心的本原,亦是作者编著本书动机的本原。

真诚地感谢为本书顺利出版无相布施的安虎生、陈子勤二位贤德,编著小组成员:陈声汉、石夹辅、丁志勇、吴孟修、杨宜容,合十感恩。

2015年10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9: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