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徘徊在货架之间,在陌生文字包装的诸多商品里,构建我的新生活。
回国之后,许多事都忘记了。当初写下的游记,现在看来像是记录的陌生人的生活。只是在日本养成的消费习惯还留着。日本制造业与零售业竞争激烈,每样日用品都铆足劲,极力妥帖。刚到那会儿,我总是惊讶地发现,为什么还有这种东西?比如,静电拖把,就是一个普通拖把而己,只是把抹布换成了一次性湿纸巾。每次拖完地,直接扔掉,下次再用,换张干净纸巾即可。比起布头拖把或海绵拖把,它方便许多。当然,一次性就代表反复购买。在反复洗拖把和反复购买之间,商业需要你选择后者。
不仅是拖把,还有许多新奇的东西令我着迷,比如说洗衣球,用可溶于水的塑料薄膜包裹住的洗衣液,丢一颗到洗衣机里,衣服洗得干净,温柔的香味可以留存大半个月,还有浴室地漏上的贴纸。为了防止头发进入下水道,日本人发明了这种贴纸,撕下来,贴在地漏上,水可以顺畅流下,头发留在了纸上,没有阻塞下水道的风险。这实在是非常日本的聪慧,欧美人喜欢在厨房下水池安装厨余垃圾粉碎机,但日本人不是,他们发明了一次性网兜,套在水盆下水处,水还是可以流出,但食物残渣被兜在网兜里,隔几日摘下扔掉,换上新的,成本廉价又省事。这和厨余垃圾粉碎机不同,粉碎机是一次投入,永久使用,而网兜对人的要求高了些,便宜但需要反复操作,这也非常日本。
在日本住久了,对遍地都是便利店产生了亲切感,这里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地方。日本零售业似乎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衍生出高、中、低档。不像在美国,华尔街的人喜欢去whole Foods(全食超市),中产去Costco(好市多),普通人去Wal-Mart(沃尔玛),日本像是所有人都在便利店消费。这或许跟日本人的收入差别并不太大有关系,阶级分层并不明显。日本上班族的薪水,按照年龄大概能推算出来。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月薪在一万元左右很正常。随着年龄增大,职位升高,年薪渐涨。在日本,似乎没有辞职这种说法,一个人进了某家企业,只要不出太大的娄子,一定可以做到退休。
日本企业极少有人离职。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员工,犯错被开除是极大的丑闻。即便犯了大错,公司想要某位员工离职,也不会明示,或许会安排员工去茶水间看报纸,如果脸皮极厚,看了三个月报纸也没有递上辞职信,事情也有转圜的余地。在日本职场,不犯错比表现优异更重要。在日语中,“领导”被称为“担当”,如果想要推进某个项目或商议某件事情,一定要担当出面才行。万一担当没空,其他人是不会承担起任何责任来推进事情的。日本企业制度明晰、分工合理,这保证了正常运行,但不愿承担任何个人责任,也导致了效率低下。
我刚到京都的时候,住在酒店。我和中介选定房子,交付定金,以为几天便可以搬进新公寓。结果我在酒店住了几乎半个月,中介也毫无办法,各种防火防灾重金属检测必须来上一遍。(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