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铸成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徐铸成著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精)》的传主张季鸾和吴鼎昌、胡政之合称新记《大公报》“三巨头”。自1926年接收湮没无闻的天津《大公报》后,他们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八字宗旨加以苦心改造和着力经营,使《大公报》逐渐成为其后二十多年间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而张季鸾也凭借其出神入化的一支笔,成为文名远播的报界骄子。

内容推荐

本书为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晚年撰写传记三种之一。三联书店曾于1986年初版,此次即据以核实史料文献,改正错讹后修订重版。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精)》在恢复张季鸾及《大公报》的本来历史面目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和辨伪工作。张氏以一介无拳无勇的书生,怀抱文人议政的理想,虽两度系狱,而志气未尝少歇,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节操。他的社论更是使《大公报》大放异彩的金字招牌,于新闻中见评论,在评论中有新闻,笔锋常带感情,功效辟易千军。对此,书中都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不少文坛掌故,报界秘辛,足广见闻。张氏之外,对包括吴鼎昌、胡政之在内的诸多大公报人,本传也多有旁及评述。综合来看,本书也不妨作《大公报》简史或《大公报》人列传看。

目录

引言

风雪途中

衡老谈往

萍水相逢

留日五年

《民立》之花

两度系狱

生死之交

耳目一新

优哉游哉

拂袖去川

沪版创刊

西安事变

白圭之玷

“七君子”案

到处开花

毕生尽瘁

附录

 天津怀旧

试读章节

风雪途中

1901年9月,清政府的全权代表奕勖、李鸿章与英、美、德、日等十一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向参加八国联军的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九亿八千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及盐税作抵押;划北京东交民巷一带为使馆区,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拆毁大沽炮台,各国军队可驻扎从北京到大沽口乃至山海关各地区。这是清政府签订的全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更黑暗的深渊。

10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起程回北京。

11月初,李鸿章在举国责骂声中病死。

就在这个时候,在汾阳到离石的官道上,有两辆大车向西缓缓驶行。那时大雪方止,昏黄的斜阳,照在白皑皑的大地上,像罩上一层黄雾。

四匹瘦马,吃力地拉着这两辆大车前进,嘴里不时喷出白气,车后,留下两条不深的辙印,前面车上的老王头,不时挥着鞭子,“吁”,“驾”,指挥着车子在崎岖的雪道上避开沟沟坑坑。他其实很心疼这两匹老马,鞭梢打在大道上,飞起一阵阵雪花。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须发半白的老人,一面在打盹,一面不断向老王头哕唆:“不忙赶路,不要让东西颠簸得太厉害。”他是西北口音,但在山东住了多年,夹杂了不少山东土话。老王头不全懂,以满口的晋北话回答:“老人家,你倒不着急,太阳快平西了,离开离石还有十多里路呢,天黑前赶不到宿头咋办?”他戴着一顶破皮帽子,嘴里叼着烟管。

车子里装的是一口棺材,用稻草和麻包层层捆好的。前面放着一块神主牌,上写:“钦封奉政大夫邹平县正堂翘轩府君神位。”旁边有烛台和香炉。棺材四周,安放着几个半旧的箱笼和木器,没有十分沉重的东西。

后面那一辆车,车夫也已四十开外,满脸胡子,笑呵呵地坐在赶车座上,抱着车鞭,有时闭上眼,听任牲口紧跟着前面的车子走。身旁坐着一位看上去只有十岁左右的少年,头戴着白棉披风帽,身上是青面厚棉袍,外罩一件黑布马褂。他很瘦弱,高高的鼻梁,一双眼睛黑里带青,炯炯有神。他随着车子摇晃,眼睛却盯住手中的书,有时车摇晃得厉害,就紧靠在老李头的怀里。

“老人家,你到过榆林没有?听说那里今天的雪下得还要大,地方也更加荒凉,是吗?”

“咱赶车已二十多年,从来只赶到离石或吴堡为止;过去,就由那边的车接运了。咱曾空身去绥德赶过几次集,那儿比咱们的汾阳府差多了。听人说,再往北去,风沙越大,田也不大种庄稼,尽种大烟。老百姓比咱这里苦多了。乡间多是窑洞、窝棚,路上也不太平,常会碰上土匪。咱没有去过,不晓得究竟是个什么世界。”

少年听了不吭声,心里加强了凉意。他埋头看手中的书。那是一本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自从上月离开山东后,他把有关陕西特别是陕北三边一带这部分的章节,已反复看了好多遍,还想象不出家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其实已过了十三足岁,大概因为先天不足吧——他出生时,父亲已五十三岁了,母亲只有二十岁,身体都不够结实。父亲张翘轩,原是一个饱学秀才,四十多岁才中了进士,分发山东,曾做过几任知县。当时正是毓贤当巡抚——就是《老残游记》里极意刻画的貌似清正、实际却非常残酷杀害良民的“玉贤”。以后,换来了袁世凯,则极意巴结外国人,以镇压“红灯照”为名,到处杀戮善良的百姓。翘轩先生做了几任“父母官”,小心翼翼,力求不昧良心,名声是好的,但总受到府、院的申斥。(P8-10)

序言

记得1947年春节期间,一位朋友请吃“年酒”,我和顾颉刚先生同桌联席。酒过三巡后,他郑重地对我说:“我回顾几十年国内报纸,总有一家最受知识界和广大读者欢迎,成为舆论重镇。它的销数不必是最大的,但代表公众意见,开创一代风气,成为权威。‘辛亥’前后的《民立报》——包括《民呼》《民吁》,民国初年狄平子主持的《时报》,‘五四’前后的北京《晨报》,20年代中期以后的《大公报》,当前(指抗战胜利以后——作者注)的《文汇报》,都起了这个作用。希望你们精益求精,继续前进,不负众望所归。”他这番话,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应该说,也是大体上符合历史真实的。当然,他那时没有看到过红色区域的报纸。

这中间,《大公报》所占的权威时间最长——从1926年9月至1945年10月,在国内外的影响也最大——1940年曾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授予奖章,认为是东方最优秀、最严肃的报纸。它的成功,谁都知道,主要是靠张季鸾先生那支笔,其次是胡政之的经营、吴鼎昌的资本以及全体同仁的努力。他的笔,包括文笔犀利、议论精辟的新闻评论,首创一格的新闻编辑和标题,以及由于他的特殊新闻敏感,指挥采访、写作的独特新闻,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他无疑是一位杰出人物。

我是从《大公报》跨进新闻界大门的,从学“场面”到生、旦、净、末、丑,直至最后“挑大梁”,都是在他和政之先生的细致指导和严格要求下逐步学会的。而且,在他的晚年,肺病已发展到末期(当时还没有肺病特效药),他每次从重庆到香港疗养,一住几个月,只要能抽空,必约我到他的旅舍对坐长谈。从他的经历到心得、经验,从文字锻炼到推理方法,无所不谈,真是循循善诱,希望我尽快成熟起来。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知道来日苦短,而事业要后继有人,他显然是希望王芸生兄和我能成为他的“传人”——接班人的。

他是1941年9月在渝病逝的。记得他最后一次来港时,有一天和我长谈后,曾气喘吁吁地说:“我的身体实在不行了,希望能熬到胜利,我打算请半年假,彻底疗养,到燕京大学去住住,抛开一切,精神好时,和学生们谈谈经验和体会。”我说:“那么,我也请半年假,当你的助教,把你讲的详细记录下来。”他笑着说:“我暂离报馆,你就更忙了,哪有工夫陪我去?”

他每次来港,还不时同我去吃小馆子,多半是新开的河南馆“厚德福”,有时也约金诚夫兄——当时港馆的经理同去。他知道我不吃鱼腥,自己总只点一味“瓦块鱼”,其余的菜,都叫我选:“铸成,你喜欢吃什么,尽管点,不要怕贵;要吃得香,尽可能多吃,身体是最宝贵的本钱,要保养好。我自信脑子还十分管用,就是体力不行,力不从心了。”我们边吃,也时常边议论报纸。他对其他报纸不多谈,只注意金仲华兄主编的《星岛日报》,有时《星岛日报》有一篇好社论,一个好标题,他会赞不绝口。对羊枣写的时事评论,也十分注意。曾说:“这样的分析,对海外人士的抗战热情,会发生极大的鼓舞作用。”

……

我也想以一“家”之言,就所知、所闻及长期的亲身感受,为季鸾先生写一篇小传,定名为《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以怀念这位杰出的前辈、本师。为什么不加“伟大”“卓越”这类的形容词?我认为,报人这个称谓,就含有极崇敬的意义。

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出现了不少名记者,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有不少办报有成就的新闻事业家,但未必都能称为报人。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对人民负责,也应对历史负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这是我国史家传统的特色。称为报人,也该具有这样的品德和特点吧。

季鸾先生1911年参加《民立报》,到1941年逝世,度过了整整三十年的记者生涯。初期是备历坎坷的,1926年主持《大公报》笔政以后,十五年问,驰骋报坛,声名远播海外,其影响之大,在欧美报人中亦不多见。

事有凑巧,我从1927年当记者到1957年被迫搁笔,也恰是整整三十年,而历程却极不同。前十年,我在他的卵翼和指引下,成长相当顺利;我1938年进入甫创刊的《文汇报》,自己“唱主角”以后,二十年间,却备历艰辛和折磨,报纸被停、被封,停了再易地出版,达五次之多。最后且被戴上了“鼎鼎大名”的“桂冠”,记者生命,几乎也像季鸾先生一样夭折了。

幸运的是,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我又重见天日,而且复活了我的写作生活,新闻旧事——当然以旧闻为主,四年多中已写了近二百万字,而且在五所大学的新闻系兼任教授,还亲自带了四个研究生,季鸾先生生前向往而未能实现的事,我可以有条件实现了。当然,也像“梅派”弟子一样,论艺术水平、功力和“底气”,比梅兰芳先生本人,要差得远了。

试写季鸾先生的传,我不惴愚陋:主要想把这位报人的经历、气质、情操乃至声音笑貌,再现在读者面前。也想以他为主轴,大概描述一下“辛亥”以来旧中国报界的一般面貌,并反映当时的政坛逸闻。

个人的见闻有限,加上年近八旬,文思日见枯竭,记忆力也日就衰退,疏漏之处一定不少,分析尤限于水平,很难恰如其分。希望海内外朋友和读者不吝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