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的脚步
改革开放以来,大环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扩大开放,对内积极搞活,实施“工业强村”战略,大力发展村办工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全村的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大环村现有厂企12家,2003年村总收入达350万元,集体物业面积共25420平方米,人均物业面积为22.75平方米,人均收入2100元,经济指标跃居开发区农村前列。2004年建成厂房5100平方米,在建物业11500平方米,2005年总收入超过了350万元。另外,村委会已对留置的工业用地进行了统一规划报建,“基头围”“芦刀基”工业区的二期厂房正在筹建,发展后劲十足,大环村经济总收入至今已经突破了500万元大关。
大环村抓住机遇,积极实施盘活闲置土地及兴建厂房的战略方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目前,土地出租51123平方米,厂房宿舍出租52563平方米,每年物业租金总收入500多万,居开发区前列。
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每年投入10多万元完善村容村貌建设。如今,村内街道已实现硬底化,主要街巷均装有路牌,村民100%用上自来水,村内绿树成荫,石鼓抗日纪念亭已扩建为石鼓烈士公园。停车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灯光球场、大舞台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人民生活美满幸福。
在创建市级名村(示范村)过程中,大环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方面争取区财政支持,一方面由村集体出资,多渠道结合,确保创建资金到位。
1994年集资50万元人民币和2460元澳币,用于修饰古庙,新建寿徵亭和华佗庙牌坊、碑志等。
1999年集资3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造大环村南北牌坊。
2000年集资10万元人民币,重建石鼓烈士公园。
2007年大环村唯一的一所卫生站,拆旧建新,深受村民欢迎。
2010年在开发区宣传办的大力支持和区文化站的精心指导下,建成了“大环小区”书屋,目前书屋拥有两千多册各类书籍,供居民免费阅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013年大环村被定为首个中山市封闭式管理平安示范小区,向社会各界共集资80万元作为大环村平安村居建设的启动资金,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区硬件防范体系。
2013年,在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区宣传办和文化站投资10万元设立大环文化苑,其中建设有老年人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健身活动广场、舞蹈训练室、电子阅读室、文化图书室、修身讲堂等多项公共活动设施,开放给小区居民使用,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求知欲,大幅度提升和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大环村1999年被评为中山市卫生村,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村民每人每月可领到口粮款100元,退休后可享受每月150元补贴的待遇。同时,老人福利会于1987年成立,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怀,环境条件不断改善,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托”,安享晚年。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50%以上村民建起了新楼房,全村共有摩托车230部,汽车37辆,家家户户有电话和彩色电视机。
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早在清末民初,大环村黎族父老,就以太祖松山名义,集资置产办学,校名为“松山小学”,这就是大环村最早的学校。自大环小学的前身“成美学校”开办以后,松山小学停办。成美学校是民初由旅美侨胞李培芬回乡捐资创办的。李培芬夫妇因航事去世,成美学校改名为“培芬学校”以作纪念和缅怀。由于培芬校舍当时被白蚁蛀蚀成了危房,1952年,村民将该校舍及两间祠堂拆掉,重新建校,当时在美国成立旅美大环建校筹备委员会。海内外乡亲、侨胞一呼百应,由旅穗工程师黄兆祯、李剑峰义务回村测量,并绘图设计。1984年,以张道生为名誉主席、黎兆光为执行主席成立了建校筹委会,向海内外乡亲发动筹款建新校,共筹集善款折合人民币305610元。1986年9月,教学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教学大楼共有课室七间,分别为体育器材室、音乐室、乒乓球室、实验室、教导处、接待室和礼堂,另有教师宿舍一间,总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
在海内外同胞的热心支持下,村办教育事业连上新台阶,将旧大环小学改建成新的大环学校和幼儿园,并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2004年11月,改由校产管理委员会掌管。学生素质不断提高,重点院校入学率逐年增长。
P13-14
作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党史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本地乡土素材的资料搜集、整理、推广、使用工作,《东镇史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肩负使命,我们义不容辞,以满腔的热情,共同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征稿启事发出之后,我们得到了许多文艺及社科工作者与前辈专家的大力支持,其中吴竞龙、刘居上、邓仲锦等老前辈倾尽多年积累和思考,精心写作,赐稿良多,为本书锦上添花。吴添渭、黄善池、孙锦源等一大批基层文化工作者、通讯员也送来了许多稿件。当这些风格各异的稿件汇集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便产生了:如何统一风格?经研究,我们采用了章回体形式,统一了全书的标题风格,使这些“张家边的故事”讲述得更有“古”味。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佛山史话》《中山史话》等书的叙事体例,更具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个混合式的篇章结构,并根据稿件情况,尽量统一叙事风格,整合成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本书采用的许多图片,是建区二十多年来,众多摄影工作者不辞劳苦、辛勤积累的影像素材。这也是《东镇史话》区别于其他史话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更多老百姓从自身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哪怕这些故事是爷爷讲述的,或讲述爷爷那辈的。这既是收集整理地方文化的需要.也是对当地群众进行文化启蒙传统教育的需要。本书以1949年前东镇历史资料为主要内容,偏重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口述历史。这种个性化的表述方式,能以最自由、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叙述,我们虽然未冠以“口述故事”字眼,但是我们力求书中能带有这样接地气的味道,即东镇的味道,奉送给读者诸君。
为什么沿用“东镇”之名?东镇这个地名带有历史记忆,通过老一辈人,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数万海外侨亲的口口相传,将成为过往几代人以及未来更多人的财富。它能代表我们这里,代表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过去、现在,能给我们的未来展望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努力用“说史话、讲故事”的形式,反映这方土地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包容和谐、积极进取、灵活变通、咸淡交融等许多优秀的精神传承,便于更多人去阅读和传播。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火炬开发区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中山众禾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白莲广告公司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记述的年代久远,历史资料掌握有限,编写人员能力所限,时间仓促.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9月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从历史中探寻新的启发和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尤其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前,更加需要以历史长河的钩沉来锚定立足之基、创新之仞、发展之要。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珠三角地理中心,隶属于广东省中山市,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15年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25位,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高新区、广州高新区。它不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出类拔萃,历史文化更是丰富璀璨。据考证,火炬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60年前。南宋成淳年间(1265~1274年),张凤岗一家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位于今天火炬区内的一处住所繁衍,称“张家边”,有张凤岗纪念亭铭记这段渊源。后来此处先后设“永乐乡”“得能都”。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处设镇,因地处当时的香山县城以东,故称“东镇”,成为火炬区的旧称之一。今天,张家边已经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内有得能湖、东镇大道等。在老一辈中山人,尤其是早年出国的海外华人的心目中,“东镇”更是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承嬗离合,薪火相传。东镇浑厚凝重,火炬熠熠生辉。很欣喜地看到火炬区社科联推出《东镇史话》这部地方乡土历史研究书籍。该书以“东镇”冠名,记载范围实则涵盖了整个火炬区的现有行政区划。通篇采用章回体编排,洋洋洒洒六章九十六篇,供稿者中不乏民俗研究大家和知名前辈。由于不囿于史实细节。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鲜活的笔触,记叙这片土地上秀美如画的风景、波澜壮阔的事件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咸水歌谣悠悠起,余音绕梁半世纪”.讴歌着伶仃洋畔咸淡交融的海洋文化;“千帆竞发中山港,百舸争流达四海”,彰显着伟人故里兼容并蓄的人文特质;“东部崛起树标杆,万象更新创奇迹”,书写着火炬人开拓进取的壮怀雄心。显然,这部史话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希望全区宣传文化和党史社科工作者继续讲好“东镇故事”“火炬故事”,也希望这部书能让新老火炬人熟悉历史、热爱家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各自岗位上唱出时代的“大风歌”。
侯奕斌
2017年8月16日
东镇,是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旧称。欧锦强主编的《东镇史话》采用章回体编排,以广阔的视角、鲜活的笔触,展示了伶仃洋畔的秀美风景,记叙了岭南水乡的历史变迁和乡村风俗,再现了伟人故里的抗战故事和先贤人物,为人们讲述了东镇故事。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火炬区)位于原香山县城东,因而被称为“东镇”。欧锦强主编的《东镇史话》为地方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记述范围涵盖中山火炬区现有全部行政区划。全书分为6章,共96篇,采用章回体编写,以开阔的视野、鲜活的笔触记述东镇的历史故事、传说、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等,比地方志书更具可读性。本书对地方素材的整理、推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