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镇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火炬开发区分会编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改革发展的脚步

改革开放以来,大环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扩大开放,对内积极搞活,实施“工业强村”战略,大力发展村办工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全村的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大环村现有厂企12家,2003年村总收入达350万元,集体物业面积共25420平方米,人均物业面积为22.75平方米,人均收入2100元,经济指标跃居开发区农村前列。2004年建成厂房5100平方米,在建物业11500平方米,2005年总收入超过了350万元。另外,村委会已对留置的工业用地进行了统一规划报建,“基头围”“芦刀基”工业区的二期厂房正在筹建,发展后劲十足,大环村经济总收入至今已经突破了500万元大关。

大环村抓住机遇,积极实施盘活闲置土地及兴建厂房的战略方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目前,土地出租51123平方米,厂房宿舍出租52563平方米,每年物业租金总收入500多万,居开发区前列。

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每年投入10多万元完善村容村貌建设。如今,村内街道已实现硬底化,主要街巷均装有路牌,村民100%用上自来水,村内绿树成荫,石鼓抗日纪念亭已扩建为石鼓烈士公园。停车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灯光球场、大舞台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人民生活美满幸福。

在创建市级名村(示范村)过程中,大环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方面争取区财政支持,一方面由村集体出资,多渠道结合,确保创建资金到位。

1994年集资50万元人民币和2460元澳币,用于修饰古庙,新建寿徵亭和华佗庙牌坊、碑志等。

1999年集资3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造大环村南北牌坊。

2000年集资10万元人民币,重建石鼓烈士公园。

2007年大环村唯一的一所卫生站,拆旧建新,深受村民欢迎。

2010年在开发区宣传办的大力支持和区文化站的精心指导下,建成了“大环小区”书屋,目前书屋拥有两千多册各类书籍,供居民免费阅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013年大环村被定为首个中山市封闭式管理平安示范小区,向社会各界共集资80万元作为大环村平安村居建设的启动资金,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区硬件防范体系。

2013年,在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区宣传办和文化站投资10万元设立大环文化苑,其中建设有老年人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健身活动广场、舞蹈训练室、电子阅读室、文化图书室、修身讲堂等多项公共活动设施,开放给小区居民使用,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求知欲,大幅度提升和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大环村1999年被评为中山市卫生村,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村民每人每月可领到口粮款100元,退休后可享受每月150元补贴的待遇。同时,老人福利会于1987年成立,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怀,环境条件不断改善,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托”,安享晚年。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50%以上村民建起了新楼房,全村共有摩托车230部,汽车37辆,家家户户有电话和彩色电视机。

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早在清末民初,大环村黎族父老,就以太祖松山名义,集资置产办学,校名为“松山小学”,这就是大环村最早的学校。自大环小学的前身“成美学校”开办以后,松山小学停办。成美学校是民初由旅美侨胞李培芬回乡捐资创办的。李培芬夫妇因航事去世,成美学校改名为“培芬学校”以作纪念和缅怀。由于培芬校舍当时被白蚁蛀蚀成了危房,1952年,村民将该校舍及两间祠堂拆掉,重新建校,当时在美国成立旅美大环建校筹备委员会。海内外乡亲、侨胞一呼百应,由旅穗工程师黄兆祯、李剑峰义务回村测量,并绘图设计。1984年,以张道生为名誉主席、黎兆光为执行主席成立了建校筹委会,向海内外乡亲发动筹款建新校,共筹集善款折合人民币305610元。1986年9月,教学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教学大楼共有课室七间,分别为体育器材室、音乐室、乒乓球室、实验室、教导处、接待室和礼堂,另有教师宿舍一间,总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

在海内外同胞的热心支持下,村办教育事业连上新台阶,将旧大环小学改建成新的大环学校和幼儿园,并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2004年11月,改由校产管理委员会掌管。学生素质不断提高,重点院校入学率逐年增长。

P13-14

后记

作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党史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本地乡土素材的资料搜集、整理、推广、使用工作,《东镇史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肩负使命,我们义不容辞,以满腔的热情,共同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征稿启事发出之后,我们得到了许多文艺及社科工作者与前辈专家的大力支持,其中吴竞龙、刘居上、邓仲锦等老前辈倾尽多年积累和思考,精心写作,赐稿良多,为本书锦上添花。吴添渭、黄善池、孙锦源等一大批基层文化工作者、通讯员也送来了许多稿件。当这些风格各异的稿件汇集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便产生了:如何统一风格?经研究,我们采用了章回体形式,统一了全书的标题风格,使这些“张家边的故事”讲述得更有“古”味。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佛山史话》《中山史话》等书的叙事体例,更具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个混合式的篇章结构,并根据稿件情况,尽量统一叙事风格,整合成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本书采用的许多图片,是建区二十多年来,众多摄影工作者不辞劳苦、辛勤积累的影像素材。这也是《东镇史话》区别于其他史话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更多老百姓从自身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哪怕这些故事是爷爷讲述的,或讲述爷爷那辈的。这既是收集整理地方文化的需要.也是对当地群众进行文化启蒙传统教育的需要。本书以1949年前东镇历史资料为主要内容,偏重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口述历史。这种个性化的表述方式,能以最自由、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叙述,我们虽然未冠以“口述故事”字眼,但是我们力求书中能带有这样接地气的味道,即东镇的味道,奉送给读者诸君。

为什么沿用“东镇”之名?东镇这个地名带有历史记忆,通过老一辈人,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数万海外侨亲的口口相传,将成为过往几代人以及未来更多人的财富。它能代表我们这里,代表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过去、现在,能给我们的未来展望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努力用“说史话、讲故事”的形式,反映这方土地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包容和谐、积极进取、灵活变通、咸淡交融等许多优秀的精神传承,便于更多人去阅读和传播。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火炬开发区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中山众禾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白莲广告公司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记述的年代久远,历史资料掌握有限,编写人员能力所限,时间仓促.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9月

目录

第一章 沧海桑田

 时空变迁说东镇沧海桑田话历史

 古老名镇张家边建设中山副中心

 峰峦叠彩大环村百年沧桑华佗山

 凄美传奇在宫花宗祠庙堂有说法

 东乡盛景数濠头古筑遗风情悠悠

 五星古村换新颜食街美誉有口碑

 千年龙母江尾头 四海闻名雨露稠

 珊洲古殿祭侯王宋氏祠堂古韵扬

 一河两岸蔬果香人世沧桑话海傍

 木棉花开报春来灰炉后人更添彩

 一口古井饮一村义学世代享福荫

 源远流长古神涌千年变迁史迹浓

 沙边碉楼屹百年历史风云荡心田

 黎村追昔抚旧迹历史烙印留心中

 茂生蕉林独守候小村人家几度秋

 横门弄潮数十载披星戴月浪里行

第二章 伟大变革

 火炬引领高科技开发创业新纪元

 海归创业寻宝地健康基地显魅力

 文联发展跨大步群众舞台娱万家

 排名首个省特级文化强区树美誉

 抚今追昔忆濠头文艺风骨代代传

 东镇明珠应运生星光熠熠耀征程

 花来岭南无月令豆到中山有杏香

 小村书香飘满园 琅琅书声似天籁

 扇舞翩翩迎朝阳迟暮之年再逢春

 顷九屡屡破难题且看巨变跨世纪

 千帆竞发中山港百舸争流达四海

 雄鹰振翅击长空笑傲千里搏苍穹

 理工学校两乔迁职教发展育人才

 民营典范数明阳春华秋实展宏图

 印刷百强作坊始 中荣基业振人心

 东部崛起树标杆万象更新创奇迹

 无畏非典大肆虐招商突围志不灭

 风起云涌大工业七大园区耀群星

 龙头产业会电展助燃火炬谱新篇

 筑巢引凤凤恋巢滨海明珠照东方

第三章 故里先贤

 濠头华侨系故里享誉四方佑桑梓

 矢志航空救国难空军基业群英创

 心系华工郑藻如外交生涯垂青史

 凡夫伟业功不凡革命一生笔作剑

 百业待兴教育先尊师重教树新风

 爱国恋乡唐向明锦水呈祥江尾头

 人才辈出庆馀坊大岭之骄数欧阳

 武术冠军郑家豪身手不凡逞英豪

 花样年华犹绚烂独创精神自淡然

 众人拾柴火焰高侨亲催生新医院

 心系民乐高耀晃痴情成就古筝梦

 票友波叔恋梨园缘结粤曲数十年

 花中君子当属兰痴心蔡老醉如仙

 当代画家李延声妙笔丹青总关情

 新闻记者蔡尚雄战地摄影硕果丰

第四章 乡村风俗

 声声如诉如杜宇东乡民谣乃珠玑

 民谣即将临失传挽救“非遗”尽心力

 咸水歌谣悠悠起余韵绕梁半世纪

 横门世代咸水谣随波荡漾永不凋

 东乡旧时奇婚俗女子出嫁不落家

 濠头风俗渊源长濠头传说播四方

 龙母宝诞江尾头代代传承祈福佑

 五月端午挂蒲柳好人好心有好报

 儿童游戏多快乐风靡东镇数百年

 粮票当年珍稀物贫穷年代成回忆

 茶亭四季景如画楹联处处见风雅

第五章 故事遗韵

 天生一个酒米洞不贪不奢不忧穷

 成败皆因民军起一言难尽朱卓文

 忠肝赤胆姚观顺拼死护卫宋庆龄

 粤乐宗师吕文成贡献卓著谱佳音

 学识渊博郑彼岸谐趣演讲“四十八头”

 郑彼岸元旦开笔创新意不同凡响

 宁修县志不当官爱憎分明人人赞

 沦陷时期话走难山河破碎造冤魂

 三仙娘庙传奇美长留民心梦难追

 大庙历史有缘由 四方百姓人潮涌

 梁森医者父母心模范中医留美名

 文坛怪杰郑哲园 隐士风骨化尘烟

 航空母舰墨尔本最后归宿中山港

 人民公社大跃进特殊年代警后人

 中山港轮“中山”号见证香港回归日

第六章 抗战烽烟

 日机袭击“桂林”号乘客命殒张家边

 日本鬼穷凶极恶西桠村惊天惨案

 爱国志士关晃明热血洒在大岭村

 抗日将领郑乃炎从戎一生无怨悔

 革命妈妈蔡杏珍全家抗日好榜样

 浑身是胆好男儿抗击日军大无畏

 抗日勇士马渭铭英雄来自张四村

 郑鎏艺高人胆大深明大义修机枪

 飞虎将军显神威空战建功敌胆寒

 万里长空逞英豪令敌胆寒飞虎队

 谭氏兄弟同心力 战争年代立功绩

 中山县长张惠长一生倥偬波澜壮

 追忆横门保卫战抗战胜利叹多艰

 这边孙康遭通缉那边惠长被撤职

 初三十八潮劲涨横门勇斗日本狼

 广雅高才欧初仔少年心事要天知

 同仇敌忾齐抗日 国共合作铸史诗

 英勇登陆诺曼底杰出华人立军功

 抗战先烈留青史忠魂永记后人心

后记

序言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从历史中探寻新的启发和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尤其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前,更加需要以历史长河的钩沉来锚定立足之基、创新之仞、发展之要。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珠三角地理中心,隶属于广东省中山市,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15年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25位,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高新区、广州高新区。它不仅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出类拔萃,历史文化更是丰富璀璨。据考证,火炬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60年前。南宋成淳年间(1265~1274年),张凤岗一家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位于今天火炬区内的一处住所繁衍,称“张家边”,有张凤岗纪念亭铭记这段渊源。后来此处先后设“永乐乡”“得能都”。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处设镇,因地处当时的香山县城以东,故称“东镇”,成为火炬区的旧称之一。今天,张家边已经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内有得能湖、东镇大道等。在老一辈中山人,尤其是早年出国的海外华人的心目中,“东镇”更是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承嬗离合,薪火相传。东镇浑厚凝重,火炬熠熠生辉。很欣喜地看到火炬区社科联推出《东镇史话》这部地方乡土历史研究书籍。该书以“东镇”冠名,记载范围实则涵盖了整个火炬区的现有行政区划。通篇采用章回体编排,洋洋洒洒六章九十六篇,供稿者中不乏民俗研究大家和知名前辈。由于不囿于史实细节。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鲜活的笔触,记叙这片土地上秀美如画的风景、波澜壮阔的事件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咸水歌谣悠悠起,余音绕梁半世纪”.讴歌着伶仃洋畔咸淡交融的海洋文化;“千帆竞发中山港,百舸争流达四海”,彰显着伟人故里兼容并蓄的人文特质;“东部崛起树标杆,万象更新创奇迹”,书写着火炬人开拓进取的壮怀雄心。显然,这部史话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希望全区宣传文化和党史社科工作者继续讲好“东镇故事”“火炬故事”,也希望这部书能让新老火炬人熟悉历史、热爱家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各自岗位上唱出时代的“大风歌”。

侯奕斌

2017年8月16日

内容推荐

东镇,是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旧称。欧锦强主编的《东镇史话》采用章回体编排,以广阔的视角、鲜活的笔触,展示了伶仃洋畔的秀美风景,记叙了岭南水乡的历史变迁和乡村风俗,再现了伟人故里的抗战故事和先贤人物,为人们讲述了东镇故事。

编辑推荐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火炬区)位于原香山县城东,因而被称为“东镇”。欧锦强主编的《东镇史话》为地方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记述范围涵盖中山火炬区现有全部行政区划。全书分为6章,共96篇,采用章回体编写,以开阔的视野、鲜活的笔触记述东镇的历史故事、传说、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等,比地方志书更具可读性。本书对地方素材的整理、推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