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雷诺兹著的《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精)/大国外交三部曲》用六场峰会串起20世纪历史进程。
1.六场峰会透视20世纪进程,见证战争世纪中的和平努力。
2.纪录片手法重建历史现场。
3.观看峰会上的妥协与谈判,理解决策背后的动力。
六场峰会上,有许多精明的算计,许多艰苦的谈判,有过于软弱的妥协,也有事后看来毫无必要的强硬。《峰会》回到历史现场,深入当时决策者的内心,研判大国的实力对比,探究那些带给他们恶名或美名、带给世界苦难或福祉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这串联起20世纪的六场峰会,既是已有秩序的缩影,又在旧秩序上打开缺口,以待新秩序的创生。
曾经,几个大国元首会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运。
1938年,慕尼黑会议,张伯伦和希特勒会面,此后纳粹更加肆无忌惮,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生灵涂炭。
1945年,雅尔塔会议,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密会八日,确立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会议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视为冷战的前奏。
1961年,维也纳会议,这是冷战开始后首度重启峰会,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火药味十足的碰撞之后,是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1972年,莫斯科会议,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让步,冷战走向缓和。
1978年,戴维营会议,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分别代表美国、以色列和埃及,为中东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却未能持久。
1985年,日内瓦会议,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破冰会晤,冷战走向和平结束。
六场峰会,十四个站在权力之巅的人各怀心事,为利益,为野心,为理念,或为实现战争的企图,或为达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场上展开竞逐。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顶着政治、身体、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在现实政治和理想主义间权衡,施展各样手段来摆布对手,达成目标。他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的历史,都因他们而改变。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戴维·雷诺兹用《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精)/大国外交三部曲》,串联起20世纪的国际大事。从被删改得规规矩矩的庞杂政府文件中,他读出了鲜活的历史真相,他考察字里行间的深意,还原当初与会者因不知道对方筹码而无法了解的事实,带我们重回六大峰会的历史现场,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力量。
引言
第1章 通向峰会之路:从巴比伦到凡尔赛
第2章 慕尼黑,1938年:张伯伦和希特勒
第3章 雅尔塔,1945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第4章 维也纳,1961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第5章 莫斯科,1972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第6章 戴维营,1978年:贝京、卡特和萨达特
第7章 日内瓦,1985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第8章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峰会外交:从G7到布什和布莱尔
参考资料来源和致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