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让好脾气害了你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周维丽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当发脾气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强化个人的说服力。这些负面情绪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表现得更加专注、细致,需要拥有更为敏锐的思维,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周维丽著的《别让好脾气害了你》分析了片面追求好脾气而带来的一些危害,并且从人际相处、团队管理、自我强化、商业竞争、职场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论证了“坏脾气”的一些合理性和必要性。书中对与“脾气”有关的元素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很好地衬托了主题。此外本书语言平实,内容充实,与一般的说教以及励志鸡汤不同,本书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因此非常便于阅读,书中所提到的例子也生动而丰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很多人从小总是接受这种的教育:脾气越好的人越受欢迎,越能克制自己情绪的人越能成就大事。长大以后就会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

事实上,脾气越好,越能克制自己的人,越是难以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他们处处迁就他人,哪怕再关键的事情,哪怕再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让步;他们不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无法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更关键的是,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一个人没“脾气”的老好人,总是会成为被利用被伤害的人……从而好脾气的人不仅陷入被动的人生状态,最终更是难以有所作为。

周维丽著的《别让好脾气害了你》能够让你认识到过于好脾气、过度压抑自己情绪危害;帮助你建立人生的底线;让你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不再迎合,做真正的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人生的主动权。

目录

第一章 为何脾气好的人难得到重视?

这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时代 

为什么当“好人”会这么难? 

不要将这个世界想得太美好 

好脾气只是一项形象工程 

好脾气也是一种性格弱点?

第二章 退让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退让只是姿态,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吃亏是福,但有些亏不能吃 

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 

过度忍耐就是一种懦弱 

过度包容就是一种纵容 

合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第三章 真正做自己,不要总是迎合别人

勇敢做自己,才能赢得尊重 

立场坚定,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如果不符合心意,那就不妨坚持己见 

分歧面前,更要表现得自信一些 

避免有求必应,懂得拒绝别人

第四章 真正的强者要严格待人待己

强大的人是需要一点脾气的 

精益求精,努力做到更好

从细节做起,保持严谨的态度

不达目的,绝不轻易罢手 

第五章 保持勇猛,你的人生才能突出重围

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老好人”

保持竞争性是应对侵犯的重要方式 

在纯粹的生存环境下,弱者有时候也不值得同情

把自己变成勇猛的人 

第六章 职场是激烈的竞争之地

办公室里的老好人总是会吃亏 

追求并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轻易满足是进步最大的敌人

不要为他人的错误埋单 

不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态度的人

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更有威严 

第七章 不做老好人,才会赢得博弈

聪明也是成功的一种特质 

利用好规则,弱者也可以掌握主动权

限制信息,不要什么都说给别人听

丑话更要说在前头 

第八章 别让你的善良成为他人的工具

善良也要带一点儿锋芒

不要让善良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

不要让他人对你的善良形成依赖 

善良并不是简单地同情弱者 

过度善良的9种表现 

第九章 不要被好脾气害了,更不要被坏脾气控制

抑制暴躁,避免被人利用

发脾气的时候也要避免被权力操纵 

就事论事,不要为了发脾气而发脾气 

拒绝迟钝,但也要保持钝感力 

避免成为问题专家,该赞美的还是要赞美

做好信息接收工作,先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记

试读章节

好脾气也是一种性格弱点?

一个人脾气可以很好,但是一旦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就成了自身最大的缺点。如果对生活和工作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那些“老好人”多半都过得不是很好,也许他们看起来很受欢迎,但是往往会在各个方面受到制约,而这种制约并非他人引起的,而是自身的原因。好脾气经常会被当作一种良好的品德,但是当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毫无威胁的时候,这个人就很难和“聪明” “崇高”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反而会被认为是一个软弱、被动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老好人”之所以习惯于听从别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潜意识中感觉自己非常卑微,没有价值感,他们一直部在麻痹自己,逃避最真实的自我。这种人会陷入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当中去:感到自己缺乏价值——自贬更加严重——感到自我没有价值。所以他们常常比较期待别人的重视,更加期待别人给他们一个重视自我价值的机会。

对于老好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感,而这种道德感往往有两个功能:一、他们确实是好人,如果不去帮助别人,迎合别人,对自己就无法交代;二、他们的内心拥有一套畸形的补偿机制,他们必须进行心理保护,用道德感来偷换概念,掩盖掉自己得罪别人的恐惧,所以他们常常会在表面上提醒自己:我不帮别人明显就是不会做人的表现,这样有悖自己一贯的风格。但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不过是害怕自己在得罪他人之后可能遭受惩罚。

价值感的缺失和人际交往中的道德掩饰,使得“老好人”成了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尽管他们本身非常抗拒和排斥这一点),他们在群体和社会中的价值往往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好脾气的人常常没有主见

脾气很好的人不善于与人争辩,并且不会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提出太多的质疑,一旦过度迎合他人,将他人的想法当作标杆,就会失去自我意识,缺乏主见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人缺乏自信,一切以他人为主,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更缺乏存在感,面对分歧时,总是以“我错了”或者“你是对的”为由,掩饰自己的不作为。

——好脾气的人比较懦弱

脾气很好的人不习惯于与人发生矛盾冲突,他们坚持的原则就是能躲就躲,能让就让,对于任何容易引发纷争的事情都是唯恐避之不及,这种个性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明智,但是往往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胆小怕事,丧失对抗性,甚至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敢提出异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现会给其他人造成这样一种认知: “这是个懦弱的人。”从而对方会肆无忌惮地发起攻击。

——好脾气的人缺乏原则性

好脾气的人更容易被人情世故打动,往往做事更具弹性,可是这样也会导致一种不良的后果,那就是做事缺乏立场,缺乏原则性,常常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难以坚守最基本的底线。而由于缺乏原则性,他们很容易动摇自己的想法,很容易破坏原有的规章制度,也很容易做一些违背初衷的事情,而这一切都会将他们置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好脾气的人缺乏开拓精神

由于倾向于相信别人,或者跟随他人,好脾气的人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他们害怕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不同,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因此凡事都追求与他人一致,且追求群体思维,这就阻碍了他们独立、创新的意识,制约了他们主动去开拓新思维的能力。

——好脾气的人内心脆弱

脾气很好的人表面上受人欢迎,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可是从内心来说,这样的人缺乏安全感,也没有太多承受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好过一点,他们更多时候选择屈从他人,选择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好脾气的人缺乏执行力

好脾气的人做事缺乏主见,缺乏立场,想法经常出现变动,而且经常犹豫不决。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反而会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按照他人的指示行事,所以通常他们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建议,但是也常常会被多种多样的建议所迷惑,因此他们往往缺乏执行力。

除了以上几种缺陷之外,好脾气的人还缺乏魄力,缺乏上进心,缺乏自我认知的能力,而无论是哪一种缺点,其本质都是自我的丧失。而由于他们总是迎合他人的想法,总是将就他人的思维,他们就显得更加渺小,显得更加可有可无。

……

P20-23

序言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留侯论》,文章提到了一个观点:那些被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在遭受屈辱之后只会拔剑而起,这种人并不是真正的勇士。天底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向来遇事不慌,遭受屈辱也不会轻易愤怒,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接下来,苏东坡举了一个例子,张良早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识,却想要像荆轲那样去刺杀秦王(安排大力士刺杀秦王),这是不理智的下下策。后来张良在桥上遇到了黄石老人,老人认为他的锐气太盛,于是故意刁难他:把鞋丢掉,然后让张良捡回来给自己穿上。经过考验的张良很快从老人这里习得《太公兵法》。

苏东坡认为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羊迎接准备攻打郑国的楚庄王,这种低姿态挽救了郑国;越王勾践甘愿成为吴王阖闾的奴仆,从而为自己的复仇奠定了基础,张良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这同样为他的成功做了铺垫,而汉高祖刘邦也正是因为张良给了他容人的气度才能够登上王位,反观不能忍耐的项羽,随随便便就展示自己的强势,最终失去了争霸的优势。

司马迁原本猜测张良是一个身形魁梧的人,却不料对方只是一个貌如妇人的小个子,所以苏东坡感慨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就是因为具备忍耐的气度,这比那些外表刚强勇猛的人强千倍万倍。

这篇文章阐述了“忍”这一核心理念,而这几乎成了过去中国几千年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即便是如今,也有很多人会借鉴苏东坡的文章来进行自我反省,并总结出了现代社交法则——尽可能保持好脾气。

多数人接受的是一种更加平和的教育,他们从小接受的理念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的爆发会导致良好的判断力受到蒙蔽,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诸如“一条狗如果咬了你,难不成你还要咬回来?”之类的道理的确会让我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几乎所有的教育都在倡导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倡导人们和自己对话,这种自我认知对话是敏感的,它涉及的话题很多:我是谁,我该如何看待自己,发生的事情是如何影响到我的情绪、个人形象与自我认知的等。

当自我认知逐渐发生作用的时候,人们会提醒自己: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邻居,做一个好同事,做一个好下属。对他们而言,维护个人形象变得至关重要,一旦自己变得富有攻击性,成为了麻烦制造者,或者表现出了坏脾气,就可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情绪也许是生活中最平常但却最让人头痛的东西,是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想要让情绪安安稳稳地待在那儿,想要让它们保持人畜无害是困难的,人们总是希望情绪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不会使自己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与此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人们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应该保持忍让的姿态,应该压抑住那些不好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减少麻烦。

可事实表明,人们对于情绪的克制往往会出现问题,人们反而会因为过度沉溺于“示弱”“善忍”的理念中而失去应有的进取心。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真正健康正常的人应该主动去影响整个世界,应该主动释放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承受所有的外力,而更加主动的表现就要求人们必须想办法去争取利益,去展示自我,去影响他人。

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在千百年来一直都被奉为人际交往的圭臬,意思是:与人交往要以和为贵,不过很多人只记得这一句话,却没有注意到孔子后面的一句话:“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如果将所有的话连在一起,那么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就是不要为了“和”而“和”,而应该有原则地进行调和,必须适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动,不能一味地以和为贵。可以说,孔子所提倡的以和为贵是有原则的,一旦打破了这些原则,那么以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也就不成立了。

以此类推,保持一个好脾气也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改变一贯的“好人”形象,在必要的时候要更加强硬一些。有时候,可以表现得更具攻击性,也可以适当发脾气。而且真正聪明的人并不是一味迎合环境,而是善于根据实际情形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并不会刻板地坚持某一种道德观念,也不会将“好心”当作道德的唯一标准。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当发脾气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强化个人的说服力。这些负面情绪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表现得更加专注、细致,需要拥有更为敏锐的思维,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书分析了片面追求好脾气而带来的一些危害,并且从人际相处、团队管理、自我强化、商业竞争、职场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论证了“坏脾气”的一些合理性和必要性。书中对与“脾气”有关的元素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很好地衬托了主题。此外本书语言平实,内容充实,与一般的说教以及励志鸡汤不同,本书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因此非常便于阅读,书中所提到的例子也生动而丰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后记

 “改变好脾气”并不意味着专注于厚黑

很多时候,人们会将“不要太好说话”和“厚黑学”联系在一起,认为避免成为一个太好说话的人,就意味着要保留一点“厚黑”意识,可是两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不能因为害怕“脾气太好会吃亏”而走上另外一条极端的道路。“不要太好说话”有几重含义:不要事事迎合别人,要懂得拒绝他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逆来顺受,该反击的时候要勇敢做出反击;有时候应该精明一些,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全部都表现出来;保持强硬态度,保持一定的攻击性和威慑力。

这些含义包含了“保守”和“激进”的想法,所有的含义都有明显的层次划分,有的更加偏向于保守,有的更加倾向于激进,但总体上说都是对个人的一种保护。而“厚黑学”不同,它注重的是一种伪装,注重的是一种谋略,而且带有比较明显的负面价值倾向。

在过去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厚黑”文化并没有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还是其他文化体系中,所倡导的价值体系都和“厚黑学”不同,尽管“厚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其过于偏激的想法和立场,其内部带有误导性的思维,很有可能会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别让好脾气害了你”并不是要求人们站在“好脾气”的对立面,并不是要求人们表现出更加虚伪、更加残忍、更加疯狂的一面,其基本立场是建议人们摆脱“老好人”带来的困扰,人们应该变得更加聪明率性一些,而不是过分迂腐、怯懦和压抑,这与“厚黑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并不一样。

毫无疑问,“厚黑学”的理论无疑是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思维的,尽管李宗吾本人比较厚道,而且他也说过:“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厚黑一道,看来大奸大恶,其实不然,用于正处,则谋公利,破敌国,天下欣然;用于邪处,则牟私利,灭仇家,小人而已。”可是,“厚黑学”更加世故,将社会想得更加现实,更加注重利己主义,更加注重阴谋诡计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被多数人接受。“厚黑学”容易引发人们的误解,会将人性自私黑暗的一面彻底释放出来,还有可能会触犯道德和法律,这一点对于多数人而言都不太适合。

一旦人们过分看重摆脱“老好人”形象的手段,并且过分释放内心自私、阴暗的一面,那么就有可能走上“厚黑”的道路,而这比单纯的暴脾气、坏脾气更加危险。所以本书一直都在强调避免人们在改变“老好人”行事风格的时候,走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

如果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就会发现本书只是立足于现实,只是希望读者能够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一种更加合理的生存方式,人们每天成百上千次地审视周围的世界,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懂得如何去保护好自己。书中揭露了非常现实的一面,揭露了一些为人处世的真相,但是并没有刻意去渲染生活的黑暗,因此本书与“厚黑原理”基本上没有关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