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当发脾气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强化个人的说服力。这些负面情绪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表现得更加专注、细致,需要拥有更为敏锐的思维,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周维丽著的《别让好脾气害了你》分析了片面追求好脾气而带来的一些危害,并且从人际相处、团队管理、自我强化、商业竞争、职场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论证了“坏脾气”的一些合理性和必要性。书中对与“脾气”有关的元素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很好地衬托了主题。此外本书语言平实,内容充实,与一般的说教以及励志鸡汤不同,本书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因此非常便于阅读,书中所提到的例子也生动而丰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很多人从小总是接受这种的教育:脾气越好的人越受欢迎,越能克制自己情绪的人越能成就大事。长大以后就会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
事实上,脾气越好,越能克制自己的人,越是难以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他们处处迁就他人,哪怕再关键的事情,哪怕再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让步;他们不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无法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更关键的是,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一个人没“脾气”的老好人,总是会成为被利用被伤害的人……从而好脾气的人不仅陷入被动的人生状态,最终更是难以有所作为。
周维丽著的《别让好脾气害了你》能够让你认识到过于好脾气、过度压抑自己情绪危害;帮助你建立人生的底线;让你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不再迎合,做真正的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人生的主动权。
好脾气也是一种性格弱点?
一个人脾气可以很好,但是一旦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就成了自身最大的缺点。如果对生活和工作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那些“老好人”多半都过得不是很好,也许他们看起来很受欢迎,但是往往会在各个方面受到制约,而这种制约并非他人引起的,而是自身的原因。好脾气经常会被当作一种良好的品德,但是当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毫无威胁的时候,这个人就很难和“聪明” “崇高”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反而会被认为是一个软弱、被动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老好人”之所以习惯于听从别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潜意识中感觉自己非常卑微,没有价值感,他们一直部在麻痹自己,逃避最真实的自我。这种人会陷入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当中去:感到自己缺乏价值——自贬更加严重——感到自我没有价值。所以他们常常比较期待别人的重视,更加期待别人给他们一个重视自我价值的机会。
对于老好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感,而这种道德感往往有两个功能:一、他们确实是好人,如果不去帮助别人,迎合别人,对自己就无法交代;二、他们的内心拥有一套畸形的补偿机制,他们必须进行心理保护,用道德感来偷换概念,掩盖掉自己得罪别人的恐惧,所以他们常常会在表面上提醒自己:我不帮别人明显就是不会做人的表现,这样有悖自己一贯的风格。但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不过是害怕自己在得罪他人之后可能遭受惩罚。
价值感的缺失和人际交往中的道德掩饰,使得“老好人”成了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尽管他们本身非常抗拒和排斥这一点),他们在群体和社会中的价值往往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好脾气的人常常没有主见
脾气很好的人不善于与人争辩,并且不会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提出太多的质疑,一旦过度迎合他人,将他人的想法当作标杆,就会失去自我意识,缺乏主见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人缺乏自信,一切以他人为主,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更缺乏存在感,面对分歧时,总是以“我错了”或者“你是对的”为由,掩饰自己的不作为。
——好脾气的人比较懦弱
脾气很好的人不习惯于与人发生矛盾冲突,他们坚持的原则就是能躲就躲,能让就让,对于任何容易引发纷争的事情都是唯恐避之不及,这种个性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明智,但是往往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胆小怕事,丧失对抗性,甚至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敢提出异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现会给其他人造成这样一种认知: “这是个懦弱的人。”从而对方会肆无忌惮地发起攻击。
——好脾气的人缺乏原则性
好脾气的人更容易被人情世故打动,往往做事更具弹性,可是这样也会导致一种不良的后果,那就是做事缺乏立场,缺乏原则性,常常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难以坚守最基本的底线。而由于缺乏原则性,他们很容易动摇自己的想法,很容易破坏原有的规章制度,也很容易做一些违背初衷的事情,而这一切都会将他们置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好脾气的人缺乏开拓精神
由于倾向于相信别人,或者跟随他人,好脾气的人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他们害怕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不同,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因此凡事都追求与他人一致,且追求群体思维,这就阻碍了他们独立、创新的意识,制约了他们主动去开拓新思维的能力。
——好脾气的人内心脆弱
脾气很好的人表面上受人欢迎,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可是从内心来说,这样的人缺乏安全感,也没有太多承受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好过一点,他们更多时候选择屈从他人,选择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好脾气的人缺乏执行力
好脾气的人做事缺乏主见,缺乏立场,想法经常出现变动,而且经常犹豫不决。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反而会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按照他人的指示行事,所以通常他们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建议,但是也常常会被多种多样的建议所迷惑,因此他们往往缺乏执行力。
除了以上几种缺陷之外,好脾气的人还缺乏魄力,缺乏上进心,缺乏自我认知的能力,而无论是哪一种缺点,其本质都是自我的丧失。而由于他们总是迎合他人的想法,总是将就他人的思维,他们就显得更加渺小,显得更加可有可无。
……
P20-23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留侯论》,文章提到了一个观点:那些被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在遭受屈辱之后只会拔剑而起,这种人并不是真正的勇士。天底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向来遇事不慌,遭受屈辱也不会轻易愤怒,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接下来,苏东坡举了一个例子,张良早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识,却想要像荆轲那样去刺杀秦王(安排大力士刺杀秦王),这是不理智的下下策。后来张良在桥上遇到了黄石老人,老人认为他的锐气太盛,于是故意刁难他:把鞋丢掉,然后让张良捡回来给自己穿上。经过考验的张良很快从老人这里习得《太公兵法》。
苏东坡认为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羊迎接准备攻打郑国的楚庄王,这种低姿态挽救了郑国;越王勾践甘愿成为吴王阖闾的奴仆,从而为自己的复仇奠定了基础,张良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这同样为他的成功做了铺垫,而汉高祖刘邦也正是因为张良给了他容人的气度才能够登上王位,反观不能忍耐的项羽,随随便便就展示自己的强势,最终失去了争霸的优势。
司马迁原本猜测张良是一个身形魁梧的人,却不料对方只是一个貌如妇人的小个子,所以苏东坡感慨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就是因为具备忍耐的气度,这比那些外表刚强勇猛的人强千倍万倍。
这篇文章阐述了“忍”这一核心理念,而这几乎成了过去中国几千年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即便是如今,也有很多人会借鉴苏东坡的文章来进行自我反省,并总结出了现代社交法则——尽可能保持好脾气。
多数人接受的是一种更加平和的教育,他们从小接受的理念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的爆发会导致良好的判断力受到蒙蔽,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诸如“一条狗如果咬了你,难不成你还要咬回来?”之类的道理的确会让我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几乎所有的教育都在倡导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倡导人们和自己对话,这种自我认知对话是敏感的,它涉及的话题很多:我是谁,我该如何看待自己,发生的事情是如何影响到我的情绪、个人形象与自我认知的等。
当自我认知逐渐发生作用的时候,人们会提醒自己: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邻居,做一个好同事,做一个好下属。对他们而言,维护个人形象变得至关重要,一旦自己变得富有攻击性,成为了麻烦制造者,或者表现出了坏脾气,就可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情绪也许是生活中最平常但却最让人头痛的东西,是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想要让情绪安安稳稳地待在那儿,想要让它们保持人畜无害是困难的,人们总是希望情绪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不会使自己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与此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人们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应该保持忍让的姿态,应该压抑住那些不好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减少麻烦。
可事实表明,人们对于情绪的克制往往会出现问题,人们反而会因为过度沉溺于“示弱”“善忍”的理念中而失去应有的进取心。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真正健康正常的人应该主动去影响整个世界,应该主动释放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承受所有的外力,而更加主动的表现就要求人们必须想办法去争取利益,去展示自我,去影响他人。
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在千百年来一直都被奉为人际交往的圭臬,意思是:与人交往要以和为贵,不过很多人只记得这一句话,却没有注意到孔子后面的一句话:“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如果将所有的话连在一起,那么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就是不要为了“和”而“和”,而应该有原则地进行调和,必须适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动,不能一味地以和为贵。可以说,孔子所提倡的以和为贵是有原则的,一旦打破了这些原则,那么以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也就不成立了。
以此类推,保持一个好脾气也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改变一贯的“好人”形象,在必要的时候要更加强硬一些。有时候,可以表现得更具攻击性,也可以适当发脾气。而且真正聪明的人并不是一味迎合环境,而是善于根据实际情形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并不会刻板地坚持某一种道德观念,也不会将“好心”当作道德的唯一标准。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当发脾气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强化个人的说服力。这些负面情绪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表现得更加专注、细致,需要拥有更为敏锐的思维,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书分析了片面追求好脾气而带来的一些危害,并且从人际相处、团队管理、自我强化、商业竞争、职场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论证了“坏脾气”的一些合理性和必要性。书中对与“脾气”有关的元素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很好地衬托了主题。此外本书语言平实,内容充实,与一般的说教以及励志鸡汤不同,本书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因此非常便于阅读,书中所提到的例子也生动而丰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改变好脾气”并不意味着专注于厚黑
很多时候,人们会将“不要太好说话”和“厚黑学”联系在一起,认为避免成为一个太好说话的人,就意味着要保留一点“厚黑”意识,可是两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不能因为害怕“脾气太好会吃亏”而走上另外一条极端的道路。“不要太好说话”有几重含义:不要事事迎合别人,要懂得拒绝他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逆来顺受,该反击的时候要勇敢做出反击;有时候应该精明一些,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全部都表现出来;保持强硬态度,保持一定的攻击性和威慑力。
这些含义包含了“保守”和“激进”的想法,所有的含义都有明显的层次划分,有的更加偏向于保守,有的更加倾向于激进,但总体上说都是对个人的一种保护。而“厚黑学”不同,它注重的是一种伪装,注重的是一种谋略,而且带有比较明显的负面价值倾向。
在过去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厚黑”文化并没有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还是其他文化体系中,所倡导的价值体系都和“厚黑学”不同,尽管“厚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其过于偏激的想法和立场,其内部带有误导性的思维,很有可能会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别让好脾气害了你”并不是要求人们站在“好脾气”的对立面,并不是要求人们表现出更加虚伪、更加残忍、更加疯狂的一面,其基本立场是建议人们摆脱“老好人”带来的困扰,人们应该变得更加聪明率性一些,而不是过分迂腐、怯懦和压抑,这与“厚黑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并不一样。
毫无疑问,“厚黑学”的理论无疑是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思维的,尽管李宗吾本人比较厚道,而且他也说过:“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厚黑一道,看来大奸大恶,其实不然,用于正处,则谋公利,破敌国,天下欣然;用于邪处,则牟私利,灭仇家,小人而已。”可是,“厚黑学”更加世故,将社会想得更加现实,更加注重利己主义,更加注重阴谋诡计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被多数人接受。“厚黑学”容易引发人们的误解,会将人性自私黑暗的一面彻底释放出来,还有可能会触犯道德和法律,这一点对于多数人而言都不太适合。
一旦人们过分看重摆脱“老好人”形象的手段,并且过分释放内心自私、阴暗的一面,那么就有可能走上“厚黑”的道路,而这比单纯的暴脾气、坏脾气更加危险。所以本书一直都在强调避免人们在改变“老好人”行事风格的时候,走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
如果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就会发现本书只是立足于现实,只是希望读者能够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一种更加合理的生存方式,人们每天成百上千次地审视周围的世界,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懂得如何去保护好自己。书中揭露了非常现实的一面,揭露了一些为人处世的真相,但是并没有刻意去渲染生活的黑暗,因此本书与“厚黑原理”基本上没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