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同柱主编的《清廉贪腐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借鉴法制史的划分法,分为七个时期,即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期精挑细选一廉一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之前,对所处时期贪腐与清廉特点进行提炼和总结,故事之后,再分别链接本时期清廉与贪腐几则小故事。一为增强可读性,二为进一步强化此时期史治特点。前后七个时期相互对应、遥相呼应,整体读下来,让读者能够对中国历史上贪腐和清廉文化传承有个脉络上的认知。
| 书名 | 清廉贪腐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反腐法治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同柱主编的《清廉贪腐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借鉴法制史的划分法,分为七个时期,即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期精挑细选一廉一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之前,对所处时期贪腐与清廉特点进行提炼和总结,故事之后,再分别链接本时期清廉与贪腐几则小故事。一为增强可读性,二为进一步强化此时期史治特点。前后七个时期相互对应、遥相呼应,整体读下来,让读者能够对中国历史上贪腐和清廉文化传承有个脉络上的认知。 内容推荐 翻看中国的封建历史,不难发现,其中贯穿了腐败与反腐败的清晰脉络:清廉文化、贪腐文化两条线并行不悖。一面贪腐盛行,另一面清官辈出。为什么两条线传承得这么富有生命力?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或更改的规律? 无论身处官场,还是市井布衣,都讲究君子修为,为官更是条规禁律约法等身。为什么贪官的猖狂程度依旧如此明显?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上贪腐之路?是否有人性恶之说? 历史传承至今,明暗两条线,黑白两人生,我们想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上的贪官与清官的故事,找出一些规律,分析一下原因,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的工作有所启发。 这,就是杨同柱主编的《清廉贪腐全解码(中国古代清官贪官故事镜鉴)》的初衷。 目录 先秦 先秦时期吏治特点 儒家元圣之楷模 内圣外王之先河——周朝清官周公旦 鱼儿因墨落法网 史书记载第一贪——春秋贪官羊舌鲋 先秦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秦汉 秦汉时期吏治特点 “四知先生”亮剑腐败 清白传家 四世为相——东汉清官杨震 肆无忌惮弄权威 飞扬跋扈肆意为——东汉贪官梁冀 秦汉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吏治特点 吴隐酬水以励精 晋代良能此为最——东晋清官吴隐之 纸醉金迷浮华堕落 为财而亡咎由自取——西晋贪官石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隋唐 隋唐时期吏治特点 坚守正道刚正不阿 秉公执法勤政廉明——唐朝清官宋璟 十六载宰相贪婪留恶名 六十吨胡椒被抄惊世人——唐朝贪官元载 隋唐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宋辽金元 宋辽金元时期吏治特点 铁面冰心孝肃包公 青天威名千年传颂——北宋清官包拯 四度为相竟为六贼之首 贪财弄权终被后世唾弃——北宋贪官蔡京 宋辽金元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明 明朝时期吏治特点 兵临城下救国危 一生清白胜石灰——明朝清官于谦 贿,权倾朝野谁奈何 悔,宦海浮沉天自收——明朝贪官刘瑾 明朝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清 清朝时期吏治特点 为官清正造福四方百姓 性甘淡泊堪称廉吏第一——清朝清官于成龙 贪婪成性终不改 死到临头后悔迟——清朝贪官和砷 清朝时期贪廉小故事链接 附录 中国历朝历代清官代表名录 中国历朝历代贪官代表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先秦时期吏治特点 先秦时期是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秦朝以前,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阶段。先秦时期以禹禅位于启为标志,开启了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也掀开了中华历史文明新的一页。这一时期经历了神权、礼治到法治的变革。在战乱纷飞的岁月也涌现了一批典型性人物,成为先秦时期卑鄙与贤德、贪与廉践行的代表。 先秦时期,受礼教道德的约束,有大批廉德之士为后人所敬仰。但由于先秦时期国家更替频繁,社会制度迥异,西周时期的清官多出身贵族,如周公。周公摄政七年,辅佐了周武王、周成王,是儒学先驱。汉初贾谊曾评价周公:“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一些出身平民的清官,如西门豹、孙叔敖等。这一时期的清官近乎“神”,几乎无所不能,绝大多数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能够超越个人利害得失,心怀百姓。他们备受百姓爱戴,其存在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民间的信仰。这一时期主要清官代表有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周公姬旦、西门豹、羊舌肸、子罕、晏婴、鲁仲连、李冰等。先秦时期是廉政文化启蒙时期,贪腐的概念、入刑、惩罚都处于萌芽期。加之当时国家众多,实行贵族政治,即使官员有贪腐行为,被记载和惩治的也不多,所以该时期贪官故事数量相对较少,且大多为掌握国家命运的大官、贵族的“顶层腐败”。经梳理,这一时期的主要贪官代表有羊舌鲋、季斯、伯嚭、华督、智伯、郭开、后胜等。 上述先秦时期贪廉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从统治者执政风格讲,在战火纷争、政权交替背景下,诸国求贤若渴,用人方面多用“能”,而较少考虑是否“贤”。但是,各国也强调“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希望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如西周时期,周公辅佐的周武王和周成王。周武王有着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个人魅力极强。他打出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获得人民的拥护,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成王由周公旦辅佐,对内推行“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推变法,改革政治,礼贤下士。楚庄王在位初期“昏聩闭塞,贪图酒色”,国政皆赖于成、斗二氏。后励精图治,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齐景公深知用人之道,身边有两批不同的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另一批是乐身之臣,相互制衡,因此国内政治相对稳定。 从廉政和腐败惩罚制度建设讲,先秦时期尚处各方启蒙、探索期。廉洁思想在西周时才开始发展,而腐败惩罚制度在夏朝法官皋陶制定的法典中就已经出现。战国法家的鼻祖李悝首先提出连坐制度以惩罚腐败,李悝所著《法经·杂律》有“丞相收受贿赂,其左右(助手、副职)处死刑”的规定。将军以下收受贿赂者,一律处死刑。贿赂的金额不足黄铜24两者,免予科刑。这称作“禁受贿”,孔子对其中几位贪官和清官都进行过评价。但由于各国纷争不断,对于腐败惩罚制度执行不严。 从统治社会的主导思想讲,先秦各种思想相继出现、相互碰撞,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势。儒、墨、道、法等思想都在发展时期,但还未出现儒家“压倒性”情况。这一时期,对于“贪墨”制定了法律,也首次以此罪名处死贪官。 从社会风气讲,由于还没有“大一统”概念,各方官员游走于各国,易主或者叛国行为常有发生。从贪官故事来看,“忠”的概念较轻,贪官在各国中间充当“墙头草”。当然,各国也倡导贤能,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贤能的人社会地位较高。 从官场习气讲,先秦时期贵族政治浓厚,较为重视才能和家族势力,人治思想严重。因此,该时期贪官最大的特点是“能人”腐败、高官腐败。由于当时实行的贵族政策,家族腐败、“官二代”腐败突出。清官辅佐的君王绝大多数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一些清官虽身居高位但为官清廉。清官的人格特点可以归纳为:廉洁自律,道德高尚;一心为民,呕心沥血;追求正义,不畏强权;恪尽职守,尽忠尽责。而贪官对后世影响较大,往往造成本人、家族甚至国家的覆灭。此时期贪官多强悍霸道,目无尊上,十分猖獗。 (蒋丹)(P2-4) 序言 一 翻看中国的古代历史,可以说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绵延不绝。在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中,腐败与反腐败的脉络非常清晰,清廉文化、贪腐文化两条线并行不悖:一方面官场贪腐盛行、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清官辈出、垂范后世。为什么两条线“传承”得这么富有生命力?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或是更改的规律?翻开中国历史,无论官场显要,还是市井布衣,都讲究君子修为,为官更是条规禁律约法等身,为什么贪官如此猖狂?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上贪腐之路?是否有人性恶之说?一种说不出的“痛”导致腐败动力十足。历史传承至今,明暗两条线,黑白两人生,我们想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上的贪官与清官的故事,试图找出一些规律,分析一下原因,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以期对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启发。这是我们组织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二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方略,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方针政策,清醒认识反腐败这一错综复杂的形势,厘清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找一个切入点,从一个全新视角,客观全面反映现象,透视本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的要么是纯理论分析,要么是历史故事,结构单一,没有借古喻今,与现实结合得不够紧密。很难找到一本书,既读着有趣,又反映深刻道理;既有清官拒腐防变的典故,又有贪官贪婪成性的故事;既有历史性、原因性分析,又有借古喻今对当今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启发。所以,我们就想组织编写一本这样的图书,从全新视角,运用讲故事形式,深入浅出地满足读者需求,以适应当下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化、反腐倡廉的客观需求。 三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在他的专著《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中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思考,注重学以致用。力争把故事讲明白,把贪腐与清廉的传承缕析清楚。不纠结于争论与分歧,站在受众角度,用通俗、活泼的文风尽量还原历史真相,避免胡乱演绎,力争让这些故事内容引人深思,甚至映射读者的生活,对其产生借鉴意义。提出的对策也坚持切实可行,评论到位,让一些反腐部门和单位可以直接使用本书的故事和观点。总之,编写一本这样的书,就是有这样一种愿望,无论是对专家学者、反腐倡廉的建设者与实践者,还是对为官当权者或是关注反腐倡廉的普通民众,既能让大家在品读古代故事的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对当下反腐倡廉形势有个清醒认识,进而让自己加强个人修为,远离贪腐,平安履职;又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为反腐倡廉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四 “官”依附于不同政治体系,与政治、法制联系紧密。古代一朝一天子,执政风格迥异,按政治不好划分。各时期价值观、民风也不尽相同。但是法制规律则较为稳定,一般是开国皇帝制定后,后代加以完善,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借鉴法制史的划分法,分为七个时期,即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期精挑细选一廉一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之前,对所处时期贪腐与清廉特点进行提炼和总结,故事之后,再分别链接本时期清廉与贪腐几则小故事。一为增强可读性,二为进一步强化此时期史治特点。前后七个时期相互对应、遥相呼应,整体读下来,让读者能够对中国历史上贪腐和清廉文化传承有个脉络上的认知。为写好故事,作者事先对“影响贪官清官因素”进行提炼,包括皇帝执政风格、官场习气、社会风气、吏治制度建设、家风及个人修为等。为使分析更加贴近读者,加入了“古今镜鉴”和“后世评价”等内容。在每部分评论时,也加入了与前一时期对比,贪腐清廉传承、制度影响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内容,以切实增强借古喻今作用。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读者起到借鉴和警示作用。 后记 历时两年有余,终于初见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过徘徊、有过退缩,得益于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终于坚持下来。一路走来,感触良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贪污和清廉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并存,为什么同一时期既有贪官又有清官?甚至拥有良好家风的亲哥俩怎么就变成了一贪一廉?哪些思想、制度、做法对贪腐有抑制作用?哪些对现代有借鉴意义?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尽力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思考,以抛砖引玉。 在挑选案例和实际撰写过程中,我们带着问题,深挖原因,“为什么他会贪?”“为什么良好的家风培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等等,每一个故事坚持集体讨论,形成统一观点。限于篇幅,每个时期只挑选一贪一廉两个人物,因此,在选择的时候就明确了标准:人物要“典型”,要与当代贪官、清官行为“相似度”较高,通过借古喻今,能对当前反腐倡廉有所借鉴。 我们坚持在故事架构上统一格式,每个故事分为六个板块,一是作者简介;二是时代背景,包括皇帝执政风格、法律制度、官场风气等;三是贪廉故事;四是古今镜鉴,找出当今官场中一些领导干部面临的与故事主人公相似度较高的故事,进行对比分析;五是后世评价,历代名人对故事主人公的褒贬评论;六是点评,借古喻今,这是故事的精髓,是画龙点睛之笔、拔高立意之处。 同时,我们注重撰写风格的统一,一是一定要接地气儿。每个故事一定要借古喻今,把当今官场中一些领导干部面临的困惑或是认识误区,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浅出、画龙点睛等方法表现出来,引发读者一些思考和共鸣。二是一定要体现出深刻度,引起读者反思。这本书目标读者是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和普通社会民众,这部分读者对反腐倡廉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和认知度,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写出来的故事要体现出文化味儿,为深度阅读提供素材。用故事反映深刻道理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也符合当下“全民阅读”的倡导。三是一定要体现出法律特色,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充分发挥法律优势和分析能力,把法律制度和贪腐心理作为写作重点,体现出法律性、规范性和专业性,提出的对策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有深刻分析,并具有客观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承蒙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同事以及朋友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编辑过程中,资料来源于方方面面,因为涉及众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学识有限,有些内容肯定有错误或是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斧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