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红著的《十年花香》有五个单元:故园青青、爱心永恒、疏影琴音、寻找阳光、一路阅读。
开卷有益,你能读到品德,读到家风,读到感恩,读到与人为善,能够感受人间浓浓的情,感受看似寻常而不平凡的美。朴素的语言,天然的情感,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一点扭捏,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 书名 | 十年花香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军红 |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军红著的《十年花香》有五个单元:故园青青、爱心永恒、疏影琴音、寻找阳光、一路阅读。 开卷有益,你能读到品德,读到家风,读到感恩,读到与人为善,能够感受人间浓浓的情,感受看似寻常而不平凡的美。朴素的语言,天然的情感,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一点扭捏,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内容推荐 王军红著的《十年花香》主要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写的随笔,共111篇。分为五辑:故园青青,21篇;爱心永恒,22篇;疏影琴音,22篇;寻找阳光,21篇;一路阅读,25篇。翻开书,历历可见她的内心。她的内心里,有对故园的眷恋,有对童年的追忆,有对亲人的深情,有家庭、有事业、有追求,有喜怒哀乐,有苦辣酸甜。当然,她的内心,也有她挚爱的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检验检疫事业。真情实意,真诚感人,是这本书的基调、特征和可读之处。开卷有益,你能读到品德,读到家风,读到感恩,读到与人为善,能够感受人间浓浓的情,感受看似寻常而不平凡的美。朴素的语言,天然的情感,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一点扭捏,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目录 第一辑 故园青青 故乡的春天 美丽的感恩灯 那个小小的院落 童年的哥哥 黄花河 姥姥 冬天的记忆 红薯成熟了的季节 两棵树 前院后院 香甜的二月二 哑巴和狗蛋 发脾气的河流 怀念——MY DOG 推磨 哦,那渴望的眼神 过年 最亲切的地方 第二辑 爱心永恒 与海相伴 至爱宝贝 儿行千里 节日怀想 父亲的笑 两地情 家人是太阳 爱心永恒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静止的美和生动的美 为了我们共同的挚爱 智慧之爱 他一直在行走 父爱无声 婆婆 你好母亲就好 一叶一米总关情 我家的姊妹 2007年的温暖 中国人的情义 第三辑 疏影琴音 春天向我们走来 水晕墨章 秋美在天空 识竹 寓教于乐 咏雪 生命因拓展更精彩 好人的诠释 梅 十年花香 那一捧新鲜的模样 哦 桃子 秋到大洼 疏影琴音 中学时代 祝福您 20岁生日 第四辑 寻找阳光 您在三月向我们走来 琴音相伴 我的名字叫日子 雁北飞 枯枝上的蜻蜓 亲切的北京 向着完美奔跑 每天都需要坚强 笑与泪 幸福的小猫 到农村过年 树立自己的品牌 寻找阳光 那些岁月 我们一起走过 冬日海边 京城半年 工匠精神 第五辑 一路阅读 梦里水乡 一个有樱桃树的地方 多伦情怀 我所居住的小城 高原明珠 扬州行 祖国的宝岛 贡格尔草原 打开湖南这部书 明尼阿波利斯之旅 荷兰小镇 罗马的天空 寻觅古雅典 心中的“绿地” 一路书香 好书好人 书缘 江山如画 历史如血 读《心文化》 她在行走中激扬文字 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大国崛起中的英雄史诗 后记:感恩的心 试读章节 故乡的春天 故乡的春,是村西冰河的融化,是沙滩上冒出的细柔小草,是孩子们吹响的柳笛声声。 村东,苇子壕的冰上还有几只鹅鸭趔趄着。忽然,没几日它们已在水里尽情地洗脸、洗脖子,洗出了一个漂漂亮亮的自己。 园子里的小葱冒出了青青的头,韭菜的叶子绿中透红挺拔了起来,匍匐在地的菠菜忽然精神了,那些在田间地头上的地丁、荠菜、苦菜,慢慢露出了蓓蕾,开出了紫花、白花、黄花。 河滩上的风筝飞起来了,爷爷和孙子的笑嘿嘿哈哈地在春风里回旋。奶奶的纺车也不甘寂寞,吱吱呀呀地在这个季节里凑热闹。 母亲将春演绎成了美味。采一把嫩红的香椿,割一缕青幽的小菜,洗一碟清清白白的小葱,将念想了一冬的豆团石磨成酱,放在阳光下晒出春天阳光的味道……这一切,只要有刚烙出的煎饼上场,那滋味就能清香一春。 姑姑姐姐们的春,是痴心的绣,是把那些花儿绣在枕套上、被单上、门帘上、心上人的鞋垫儿上。她们在开春的田间绣,也在柔和的煤油灯下绣,针不离手,线不离身,互相参谋着选花样,别出心裁地绣极致。哪一天一件作品绣好了,她们的笑也如春天的花一样开满面庞。 扛着犁、牵起牛,推起独轮车最早走向春天的原野的,是那些叔叔伯伯们。他们松动泥土,平整土地,扶犁耕种,施肥浇田。满腔的豪情用在翻耕扩充脚下的土地上,所有的梦想撒播在春种里。对着牛哼上一曲能让心中的春停住,带着一身泥香回家总能得到家人最殷勤的侍奉。 年少的我们才是这个春的主人。那些自创游戏淋漓尽致地发挥,真的给故乡的春增色添彩了。每日一走出校门,叽叽喳喳的女孩子们就三五成群,有的跑到河滩比折腰、翻跟头;有的随地一坐,比谁“拾”五个石头蛋拾得长久;有的比踢毽子,热火朝天的劲头似乎能把春踢到夏天里去;还有的玩打瓦、跳方、吹黑枣核,暗暗比试着争当第一。 男孩子们则喜欢上墙爬屋,不是去摸鸟蛋,就是去显示他们能在墙头行走的勇气。偶尔,一窝张着小嘴吱吱要食的雏鸟轻而易举地让他们俘获,喜不自胜便挂在脸上。打尜是他们常玩的一种游戏,比谁打得远、扔得准。谁打的仗数多谁就是赢家。偶然也有将围观者打破了头的记录,除了挨父母一顿揍外,还要去给人家赔礼道歉,过后却马上又没事般扑到游戏中去了。春打出头鸟也是男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情。用小河边上刚刚解冻的黏土揉成泥球晒干,便是打鸟的“子弹”。只是常常鸟未打到,却打破了邻居的泥盆瓦罐。于是,便在人家的心疼和吓唬声中逃之天天。 不久,槐花的清香在这个村庄弥漫,春将初夏请来了。(P3-4) 序言 拾掇时光 每个时代都是文化源流,每个地方都是文化现场,每个社会现象都是文化因果,每个人都是文化存在。进入新时代,小康已在脚下,我们中国人应该而且必须有这样的文化觉醒。 文化就是人化,以文化人,人各成文。 在时间的数轴上,每个人进行空间的转换,本质上是从一个文化块面转向另一个文化块面。人的运动轨迹,正如油画排笔,涂抹成斑斓的画面。我们总是在解构文化,又总是在重构文化。在记忆的画布上,覆盖,又遇见自己。对丢弃的文化块面,我们眷念;对未来的文化块面,我们向往。心灵,在眷念和向往间摆动,产生一种动荡感、惆怅感,那样的匆匆,那样的难以割舍,像泉水一样清澈,像春草一样繁密,像波痕一样难平。这便是情思。 我以为,王军红女士的这本《十年花香》就是这种情思。 正是从文化意义上,我认为,她写的是十年,实际是一生;她写的是自己,实际是我们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我。她的笔下所写,正是我心中所思,只是我没有这般才情写出来而已。 因为遵命弁言,我有幸在付梓之前能够阅读书稿。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有一个意象,那就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那幅著名的画作《拾穗者》。生命之于我们,仿佛秋收季节,有人收割大片的庄稼,我们愿做那拾穗者。我们愿意避开那热闹的收割地,那轰鸣的打谷场,在夕阳下,弯下腰,一枝半梗,拾掇时光,拾掇知识,拾掇情怀。脚下是苍茫的大地,背后是丰收的景象,手中是一把沉甸甸的庄稼穗。 这就够了! 军红的这本书原有六个单元:故园青青、爱心永恒、疏影琴音、寻找阳光、一路阅读、工作文选。在后来的编辑过程中,把“工作文选”部分(包含十三篇文章,两万多字)暂时搁下,另行结集。我以为,这是恰当的。正可谓花香不在多,恰如珠玑盈盘,琼琚在佩,闲雅隽永,才思合璧。 军红文章中第一缕情思应该是乡愁。 乡愁是一棵树,情感是它的年轮,这年轮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随着游子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增添,不断加深。读着她的文字,仿佛正从她家门前走过,高唤一声她便从门后跳出来一起上学。 她说:那时的冬天好像格外冷。那时的冬天好像经常下雪。那时的屋檐下常常挂满冰柱。那时的小河总是早早结满了冰。那时的每个家好像都永远缺柴烧。那时的每个家好像都吃着同样的饭。那时的人们最愿意在阳光中晒太阳。那时的教室是土屋。那时候的好多个冬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就是这样,童心,永远不会冬眠。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其实错了。中国人信仰的是乡土、乡情、乡愁,是实实在在的精神家园,生命之根。她说:故乡,是我最亲切的地方。故乡的春,是村西冰河的融化,是沙滩上冒出细柔的小草,是孩子们吹响的柳笛声声。 这难道不是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脉相承的情怀吗?仰望太空的星光,怀想太古的叹息,都在文辞中融化。 军红文章中第二缕情思应该是情感。 在与军红不算太多太深的交往中,起先触动我的是她待人接物中真挚而温暖的情谊。阅读这本《十年花香》,首先从贾玉奎先生的佳序《为了自己的内心》开始。玉奎先生的切人点是与军红“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刘玉亮先生,他讲述了玉亮先生的故事,讲述了玉亮先生2006年去世后,军红支持儿子从北京大学毕业继续到国外一流学府深造成为博士后的故事。 为什么叫《十年花香》?也许是一种“不思量自难忘”吧。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本书就是让她漂泊之心靠岸的码头。 我与军红相识于2012年。那年春天,清明节刚过,报社派我到日照检验检疫局采访。军红是日照局政工科长,我们一起完成任务。她的精细而周到,她的热情而低调,她的娴静而敏慧,让我们的整个工作过程都沐浴在春风里。但是,在她的目光里,我也隐约看到一股被掩饰的忧伤。采访中,我们到了莒县。走在泥土酥软的田野里,走在春草萌动的山路上,她说,这里是她的家乡,这里的一草一木她都非常亲切。说这话时,她的神情中有一股被压抑的波涛。现在想起来,我们在那里平平常常地走过,她是在与过去重逢,在与故人重逢。请读一读《他一直在行走》,“我的直觉却告诉我,他会一直在大地上行走,那样坚定,那样坦荡,迎着风,带着笑,永远,永远……”的事,实际上这也是她的精神品格的写照。 …… 因为执着,所以才爱得那么深沉、含蓄而恒久。与她接触,我常想到“庭院深深深几许”。因为执着,所以不会陷人平庸,她总是在仔细地镌刻光阴,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散发出亮色,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浸润着才情。她总是在写作,纸墨的芬芳盖过了粉黛。因为执着,所以那么热爱单位、热爱工作、热爱同事、热爱自己的事业。她把一篇人物通讯命名为《我以我心写质检》。她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人民满意的事》。“强化力量,服务于民”“简政放权,方便于民”“健康为本,奉献于民”。 从做人到行文,军红给人的印象是,清心谨行,仰高履洁,惟仁是处,惟规是蹈。 军红的文章很短。短而不浅,淡而不薄。你可曾注意到,树叶虽然琐碎,但是阴凉是完整的。阅人越多,话语越少。 生命的发条是上帝拧满的,从出世之时,时钟就在退行,退一圈,长一岁,多一分怀想,少一分妄念。经历过太多的纠缠,太多的杂沓,太多的冗长,我们似乎更喜欢回归简易。 简远通神,真情不易。思想的温暖不一定是篝火,也可以是烛光。向前照明,向后投影。愿这一点烛光也能照亮你的心扉。 临江仙 十年花香幽梦里,芳林几度枯荣。梅枝雪压却春风。素颜稍悴损,诗卷说军红。 碧海波涛含日照,楼台雾锁空濛。劝君莫恨水长东。坚贞怀玉亮,自在御飞龙。 是为序。 缪传真 2017年11月4日 后记 后记:感恩的心 出书,是我多年的梦想,但从未敢有此行动。因为,在我的心中,书是神圣的。 十年前,我的生活突遭变故,痛不欲生之际,父亲教我要转移思想。于是,空闲的时日从不让脑袋空闲。读书、写作,视文字如救命稻草。 文字写得多了,熟悉的朋友便催促出书。看着自己东一犁、西一耙的播种,总觉收成瘦弱,怕对不起读者。后来,鼓励我出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自己便也萌发了将这些文字集中一起,给它们找个家的念头。 时间走到2016年的9月,就在那个我逃避了十年,且年年去送他一束花的日子,想起他来竟然不再是苦,而是回归到从前的满满幸福。也就是那个日子,我的脑海不断闪现的,是这十多年来我和儿子所接受的一份大爱,那些一直给予我们诸多厚爱、关心、帮助的人数不清的笑脸与行动。 我决定出书。 是一份交代,更是一份感恩! 人在悲苦的境地,每一份关爱都如雪夜里的篝火,灰踣中的曙光。2008年新年之初,我曾为此感慨写出了《2007年的温暖》一文。深深感动我的是,十年过去,这份温暖未曾改变。且不说那些亲朋好友,单是我所在的单位、爱人工作过的单位、山东检验检疫系统,乃至整个质检系统了解我情况的领导同事,关心问候从未间断。这不仅温暖我心,也是鼓励我勤奋努力的力量。 在这众多的关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所在单位许多的领导同事们。日常的关心,伤或病时的探望,有些同事情已然转化为兄弟姐妹情,诸多的关心和厚爱已非文字所能一一记述。已退休多年的老局长马鸣皋、张子荣,由对下属的严格要求,转化成了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关心。而在远处,在京城,在国家质检总局,有一位令人尊敬的葛志荣副局长,身居高位,却十年如一日关心一位普通的学生,他的仁慈与爱心每每想起来就心潮难平。 那是我和儿子悲伤得不能自已的时候,我接到了葛局长从京城打来的电话。那时我对他并不熟悉,拿起电话听到的是他和蔼的声音:慰问、惦记、关心,问家人、问孩子的有关情况。感动之余默默放下电话,不曾想到此后儿子四年的大学生涯里,他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将儿子叫到身边问寒问暖,殷切鼓励他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儿子赴美国留学后,第一次回国,想去看望他。此刻正在外地出差的葛局长,竟然为了一个孩子匆促乘飞机赶回,再从机场到见面地点又赶了近一个小时。第二次回国,又恰遇了这种情况,他又大老远赶回与他见面。此后,儿子第三次回国终于不忍心去打扰他。 所有无私关心我们的人,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想到,正是他们的拳拳爱心,缕缕善意,如春风化雨,让我们走出困境,走进温暖,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文字整理的过程中,也常常生发许多感慨。那些接纳我文字的编辑老师们,从单位小报,到地方报纸,再到《中国国门时报》。你们的每一份接纳都是一份支持,一份支持便是一份鼓励,一份份鼓励让我有了写作的坚持。因为你们,我走到了今天。想起你们,感激之情长存于心。 阅读曾经的文字,忆起许多个日夜书写的情景。但字里行间看到的,却是那些点燃我热爱文字火花的人;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督促我学习、帮助我提高文字水平的人。 有这样一组镜头:小学三年级第一堂作文课,我和同桌悄悄讨论,各抒己见。第二天,老师在讲台上的阅读,让我们俩的小脸兴奋地泛着光。 初涉文字之路,常常将一通真的“散”文,送到“家庭教师”面前。他总是那么耐心细致,做我文字的修剪工。一行行归整,修改错别字,换上恰当的标点符号,文不对题的加以改正。“你的文章已不需要我修改了。”谁知,这句话竟成了他的永诀之言。 那是单位史上黯淡又高歌猛进的时期。任政工科长的我,恰遇一届局党组高度重视能力建设,文字能力自然列在其中。就是在那些大会小会的强调中,在那些“报告”“汇报”“意见”反复的修改中,我手下的文字日见精练了许多,且拓宽了自己的写作思路,有各种文题获奖。 有一年春天,我有幸接到去国门时报社挂职学习半年的通知。在文字的海洋里,我既学习做副刊的编辑,又跟随记者老师外出学习采访,周日总是能听到老师们讲解怎样将稿件撰写得更好,有老师还专门指导我写“国门时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在热爱文字的路上大受裨益。 感恩,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少年时仅能读几本书的“如饥似渴”似乎还历历在目,突然有一天可以扑向心中的“面包”。那是16岁的年纪,祖国的改革开放让各种刊物、图书如雨后春笋般随处可见。刚参加工作每月20多元工资的我,竟然感觉自己是一个富翁。书店跑得多了,售书女孩常会将新书给我留一本。后来我的工作换了新城市,又遇到了一个同样会这样做的美丽女孩。感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里,不仅能阅读丰富的图书,也能随时阅读美好的心灵! 本书的出版,也是犹如众人拾柴。 国家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作家贾玉奎,职务几经变化,但与我们家的朋友之谊始终未变。不仅积极帮助联系出版社,还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 日照《黄海晨刊》总编辑兼总经理、善于撰写历史书籍的许家强,他工作的忙碌常见于每日凌晨朋友圈中转发的《黄海晨刊》。十年前他为我丈夫的诗集写序,十年后又为本书写序,其兄弟情谊未曾改变。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说《国家底线》的作者缪传真会为我写序。一是我和他仅有两面之缘,二是他现任安徽检验检疫局办公室主任。相交不多与工作繁忙的理由,完全可以对此事置之不理。但是,他不仅写来了序,还加了一曲《临江仙》。 更让我深感意外的,是我们质检总局的副局长、德高望重的书法家魏传忠,能为我这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题写书名墨宝。我认为,这是领导干部亲民、爱民,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勤奋上进的生动体现。 还有儿子的未婚妻。我将整理的20多万字的书稿发给她,让她帮我校正之时,正是她在美国留学的毕业季。书稿返回之时,每一篇文章,不管是发表过的还是未发表过的,都有修正的标记。标点符号、个别字词的运用,一点一滴,既体现了一个曾经的编辑对文字的严谨,也体现了她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回国之后,她重新踏入自己喜欢的出版业,新人职之时又挤出时间,用一支签字笔、一支铅笔,为我的书绘制插画。对美术只是业余爱好的她,还是第一次画这种禅绕画。 中国标准出版社孙海军主任带领的编辑团队,对本书的文字校正、封面设计精益求精,在此深表感谢! 感恩,为本书的出版鼎力相助的人们! 感恩,人生路上那些关心、帮助、提高我的人们! 愿《十年花香》盛开在读者心中,留下一缕淡淡的清香! 王军红 2017年11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开卷有益,你能读到品德,读到家风,读到感恩,读到与人为善,能够感受人间浓浓的情,感受看似寻常而超乎寻常的不平凡的美。朴素的语言,天然的情感,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一点扭捏,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贾玉奎 故乡往事,在作者的心中、文字里栩栩如生,那是因为倾注了作者的感情,相信在作者的心中,故乡那一轮中秋的明月,从未黯淡过纯净的光华。这光华再透过作者的文字,折射出来,与读者心中也深藏着的月光(记忆)相融合,从而在心灵的最深处,打动读者。 ——许家强 生命之于我们,仿佛秋收季节,有人收割大片的庄稼,我们愿做那拾穗者。我们愿意避开那热闹的收割地,那轰鸣的打谷场,在夕阳下,弯下腰,一枝半梗,拾掇时光,拾掇知识,拾掇情怀。脚下是苍茫的大地,背后是丰收的景象,手中是一把沉甸甸的庄稼穗。 ——缪传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