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是“纯粹的文人”汪曾祺闲适美文集,静下心来,才能发现生活之美。汪曾祺的小品文,把寻常不过的一朵花、一株草,写出活泼泼的人味儿来。在他的笔下,每种草木都各有性情,绝不趋同。让我们重拾愉悦和恬静,回到久违的精神憩园。愿你我的生活如诗般自由,如花般灿烂。

内容推荐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信手拈来。他的文字有烟火气,《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中所描述的人间草木,看得人平静欢喜,又生出些淡淡的惆怅来。生活中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暂且放置在一边,不如喝茶乘凉聊天去!

目录

第一章 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花

 草木春秋

 北京的秋花

 云南茶花

 岁朝清供

 紫薇

 腊梅花

第二章 鸟兽虫鱼

 昆虫备忘录

 夏天的昆虫

 草木虫鱼鸟兽

 北京人的遛鸟

 香港的鸟

 录音压鸟

 灵通麻雀

 雁不栖树

第三章 时令节气

 夏天

 冬天

 花园

 葡萄月令

 大地

 酒瓶诗画

 烟赋

第四章 行者无疆

 胡同文化

 泰山片石

 金陵王气

 长城漫忆

 滇游新记

 四川杂忆

第五章 趣闻轶事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闻一多先生上课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才子赵树理

 金岳霖先生

 七载云烟

 泡茶馆

试读章节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P102-105)

书评(媒体评论)

北京作协有两个人写文章写得好,一个是汪曾祺。

——老舍

他(汪曾祺)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态度,有思想也有文才!

——沈从文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汪曾祺的文字是)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