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明出世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
大明成化八年,正是西元1472年、民国纪元前440年,在古历九月三十日,中国浙江省余姚县里,出了一位大儒!虽然当不起救世之主、儒家之宗,但是他的哲学和他的教育主张,在今日世界,确卓然不可磨灭。倘若大家能实行他的学说,不但可以提高人群道德,还是无量数儿童的救星哪!
这位大儒,姓王,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本是晋朝山东琅琊孝子王览的后代。王览的曾孙,就是书学大家王羲之,甚爱慕浙江山水佳丽,便迁居山阴。传到二十三代,有个王寿,从达溪再迁到余姚,自此便为余姚人。王寿的五世孙王纲,文武出众,在明太祖时,征苗捐躯,朝廷特命立祠,春秋祭祀,这是阳明的五世祖。王纲传彦达,号秘湖渔隐;彦达传与准,自号遁石翁,精通礼、易,隐居不仕;与准传世杰,人呼槐里子;世杰传天叙,号竹轩,为人胸次洒落,吟歌自得,时人都比他做陶靖节、林和靖,这是阳明的祖父。他父亲单名一个华字,表字德辉,别号实庵,晚年自称海日翁,曾经读书龙泉山中,时人都称他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及第,做到南京吏部尚书。他常常思念先世羲之公的故居,再从余姚迁到越城的光相坊。后来阳明也在越城东南二十里地,有个阳明洞,筑室读书,所以学者都称他阳明先生。
阳明生小就很聪明,况且养育在这诗书旧家,环境又好,到了五岁,家里还没有教过他识字,他忽然把祖父常读的书读起来了。王天叙一听,好不奇怪!过去问他,他回说:“我常听得祖父这样读,早暗暗记熟了。”
二、金山赋诗
成化十八年(1482),阳明十一岁
王华在京供职,派人迎接他父亲王天叙到京里去住。那时阳明才十一岁,他祖父带着同行,路过镇江,王天叙天性潇洒,自然要流连一番,便和众宾客在金山寺饮酒取乐,领略那大江风物,大家兴致甚豪,正要即席赋诗,还没有成句,阳明忽然在他祖父身旁,高声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宾听罢,个个惊异!便命他再做一首,以寺中“蔽月山房”为题,阳明又毫不思索,随口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于天,还觉山小月更阔。
看他第一首诗,气概不凡,第二首,思想高远,就知道他胸怀豪迈,推理精深。所以后来治学问、办政事,能跳出当时人的旧范围,独树一帜,不像常人那样徒读古书了。阳明随着祖父到京,住过一年,命他就塾读书。父亲王华,见他举动,豪迈不羁,心中常常担忧,独他祖父王天叙,料他将来有了学问,必能自己检束,决不会因此遭祸殃身的。
阳明自从就塾读书以后,每每喜欢对着书本,静坐不动凝神着想。有一天,忽然问塾师道:“怎样算第一等事?”塾师说:“只有读书,中进士。”阳明疑道:“中进士恐怕未必算,第一等事或者读书学做圣贤罢?”他祖父闻知,笑着说道:“好孩子,你要学做圣贤么?”
三、塞外出游
成化二十二年(1486),阳明十五岁
阳明十三岁上,母亲郑太夫人去世,居丧尽礼,和成人一样。三年服满,他就出游长城居庸关一带。那时长城以外,都是东胡、蒙古诸民族的部落,从明成祖征服以后,屡叛屡服,到成化年间,虽然遣使人贡,却渐渐强大。阳明到得长城,登高远望,觉得脚下一线,便是胡华天界,不觉触动了民族思想、筹边心念,便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遂驱马出关,考察各族的部落,留心备御的政策,时时和胡儿混在一起赛马、校射,那些胡儿见他小小年纪,已经弓马娴熟,个个叹服!阳明游历了个把月,才回京城。忽闻京畿以内,石英、王勇盗起;又听得秦中石和尚、刘千斤作乱,几番要上书朝廷,去献那削平内乱的计划。父亲王华,连连斥骂他不准妄为,方才作罢。(P6-9)
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梁启超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孔子的精神,被那些勇于打破思想禁锢的人所继承着,这些人扮演着正统儒家的反对党的角色。这些复兴者当中,最伟大的代表就是王阳明。
——【德国】雅斯贝尔斯(德国著名哲学家)
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日本】冈田武彦(日本儒者、日本九州学派代表人物)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余秋雨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青年时期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王阳明。他生活在五百年前的明代,以其超人的事功和学说,被后世誉为达到“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境界的人。王阳明的同乡后辈、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乡关何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
王阳明的一生,频遭坎坷,屡受磨难。皇帝的猜忌、宦官的迫害、权臣的排挤,廷杖、流放、“谋反”的流言,在他的仕途上都曾出现过。然而,当权者却离不开他。嘉靖初年的首辅大臣席书曾说,他自己和其他朝臣不过是“中材”,只有王阳明是“上材”,平乱安边,非王阳明不可。于是,每当朝廷遇到危难,王阳明就被“拉出来”平乱。然而,王阳明并不把这些功绩看在眼里,每次胜利之后,他总是在报捷书中把这些功绩归于皇帝和朝中大臣,自己则上书申请离职,告老还乡。他的目标,是希望自己能从事最喜爱的事业——讲学。不错,如果我们让王阳明自己选择,他一定会对“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头衔弃之不顾,而选择一顶“哲学家”的桂冠。他的学说集“心学”之大成,成为中国儒家学说的巅峰。
五百年来,王阳明的学说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帮助了无数有志有为的志士仁人。近代以来,致力于中国富强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等志士,无不从阳明心学中汲取养分。阳明心学还走出国门,对日本、韩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已经浸染阳明学二百余年,明治维新的参与者,无不服膺阳明心学。如“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曾摘录王阳明语录一百条,指导自己的言行,自承一生“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朝鲜半岛早年曾排斥阳明学,但亡国之后,韩国的复国志士们痛定思痛,希望发扬阳明学说,以求救国。韩国政治家、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第二任总统朴殷植曾写《儒学求新论》,希望用阳明学说改造传统儒学,因为阳明学是“简单切要之法门”,具有“省察法”和“果敢力”,富于“气节与事业之特著的功效”。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博士曾说:“王阳明传记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具有精神鼓动的特殊作用。”(《王阳明详传》)这种体认是很精辟的。为了帮助读者认识王阳明,了解王阳明的学说,我们编纂了这本体现民国时期阳明学最高成就的《王阳明传》。本书收入了民国时期四位作者的四部著作,其中前两部从不同角度,讲述“王阳明这个人”;后两部从不同的视角,阐发阳明学说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对这四部著作的背景,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第一部是胡越先生的《王阳明》。本书最早由中华书局1925年3月出版,1927年3月再版。胡越先生对阳明学说有很深的体悟,他把阳明学出自中国看作“大幸”,把中国人不识阳明学看作国人的“大不幸”;他提醒读者,不要只看王阳明的事功,而更应该重视王阳明的学说,他说:“中国民族中,也有少数人知得阳明,却因着阳明的功业而震惊阳明,不是因着阳明的学术而钦敬阳明,是‘知’与‘不知’同。”因此,本书侧重点与《王阳明生活》有所不同,书中不仅有对阳明生平的叙说,且有作者对阳明学的体悟评说,与《王阳明生活》恰可成为互补。
第二部是王勉三先生的《王阳明生活》。本书最早由世界书局1930年6月出版,1933年3月再版。此书出版于国事日蹙的“九一八事变”之前,再版于“事变”之后,作者期望弘扬阳明学说,以助救国大业的一片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他说:“我们中国有件极可珍贵的宝物,可惜遗失在日本去了,现在愿我们大家,赶快去拿回来,自己享用,不要长此让它留在异国,替异国去发扬文化,扩张国力。”这个“宝物”,自然就是阳明学说了。
第三部是梁启超先生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本书原是1926年12月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学术演讲会及清华学校的讲稿,1926年12月20日至次年2月12日在北京《晨报》上连载,1936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成果,是阳明心学体系立论的重要基础。梁启超先生推崇服膺阳明学说,本书即他系统阐发“知行合一学说”的重要著作,对读者了解阳明学说能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部是近代著名高僧太虚法师的《王阳明论》,以及《王阳明格竹衍论》和《王阳明与新中国哲学》两篇文章。《王阳明论》是1925年太虚法师为泰东图书局出版《阳明全书》所做的序言,《王阳明格竹衍论》和《王阳明与新中国哲学》分别作于1916年和1945年。王阳明的学说虽是儒学,但王阳明早年出入佛、老,对佛家思想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佛家的典故和对佛教思想的点评;太虚法师早年熟读儒家经典,并受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邹容等人思想的影响。他的《王阳明论》等著述,为我们理解王阳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五百年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王阳明的学说,却历久弥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民国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王勉三先生就呼吁把阳明学这个“宝物”拿回来。在今天的时代,阳明学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可算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也是国人的大幸。我们希望这四位前辈学人对王阳明和阳明学说的阐释,能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一些精神养分,这才是阳明学的大幸,也是读者的大幸。 吴青山
2017年11月
他是一位大英雄,平生指挥作战百余次,从未有过败绩;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对上勇于劝谏皇帝,对下善于安抚百姓。
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在“百死千难”的逆境中,阐发了“知行合一”之旨;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发明了“致良知”之教。
他的学说,至今仍为我国哲学的擎天一柱,开启了日本明治维新之业,启迪了中国无数志士仁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宋教仁、蔡元培等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他就是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人物之一。梁启超等著的《王阳明传(精)》融王阳明生平与学说于一体,为您认识王阳明、读懂阳明学说,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位民国大师全面解读王阳明平生事迹与心路历程的著作!
九十年来世界华语圈多次再版畅销不衰的阳明传记经典力作!
梁启超等著的《王阳明传(精)》是首部融传记与学说于一体的阳明读本,帮你读懂王阳明!
五百年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王阳明的学说,却历久弥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民国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王勉三先生就呼吁把阳明学这个“宝物”拿回来。在今天的时代,阳明学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可算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也是国人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