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引安(1917-2007),我国著名的农业工程学家、现代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杰出的农业工程教育家。他先后在我国几所大学主持创建过4个新专业,担任过近30门课程教学,为我国农业工程高教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多部教材与著作,培养过中国农业大学及来自全国的青年教师30余人,国内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业最早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70余名,其中多人已成为农业工程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崔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农大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科宣传的一项重要工作,马承伟、李保明主编的《农业工程开拓者教育园地耕耘人--崔引安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精)》通过生平介绍、弟子回忆等文章、图片,介绍崔教授的一生业绩以及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创建、发展历程。
马承伟、李保明主编的《农业工程开拓者教育园地耕耘人--崔引安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精)》收集了30余位崔老师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个人简历。这些人的业绩,正是崔老师一生对农业工程事业贡献的突出体现。崔老师一生从事农业工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这些硕士、博士研究生是部分突出的代表。其中很多人现已成为国内多所院校或研究单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农业工程多个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多人在各种专业领域担任全国性以及国际性学术组织或专业机构的负责人。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进入了全国或地方的人大、政协或政府机构,参政议政。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大学与研究机构、企业中,也有不少崔老师的弟子活跃在那里。弟子们在各专业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科技推广以及发展实业的成就,硕果累累;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也已桃李满天下,他们所培养的我国农业工程第三代高级专业人才,也开始活跃在各专业领域的舞台。
爱荷华州立大学校长就崔先生百年诞辰致中国农业大学信函
崔引安教授生平
回忆崔引安先生
深切地怀念,终生地感恩(陈树林)
与崔老师在一起的日子里(马承伟)
回忆崔老师访问日本(陈青云)
忆崔教授(袁巧霞)
忆恩师崔引安先生——纪念崔先生诞辰100周年(朱松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纪念恩师崔引安先生(董红敏)
忆导师崔引安先生(周长吉)
百年诞辰忆恩师(韩鲁佳)
亦师亦父,先生不死(董仁杰)
忆我朴实无华的恩师——崔引安教授(杨其长)
回忆我的导师崔引安教授(李再贵)
师恩难忘(滕光辉)
身为世范 为人师表——怀念导师崔引安先生(郑广庆)
忆崔引安教授对我的言传身教——纪念崔老师诞辰100周年(龙吉生)
怀念恩师崔引安教授(徐刚毅)
65岁从头越,开拓学科谱新篇——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的开拓者
崔引安教授诞辰百年有感(李保明)
怀念我学术研究的第一位导师——崔先生(赵灵英)
师恩永恒:记导师崔引安先生(郭慧卿)
缅怀师恩功德,共叙师门情谊——纪念我的导师崔引安教授逝世十周年(张天柱)
深切怀念崔引安老师(孙忠富)
忆我的导师崔引安先生二三事(刘平、周新群)
缅怀恩师,寄怀思远——有感于崔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李秀辰)
追忆恩师崔引安教授(胡玉才)
回忆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崔引安教授(黄之栋)
我与崔先生(袁冬顺)
祖父崔引安的一家(亚思明)
回忆我的祖父——农业工程学家崔引安的生平往事(亚思明)
崔引安先生弟子介绍
崔引安教授弟子名录
陈树林
马承伟
杨秀生
陈青云
黄泳涛
王杰明
袁巧霞
朱松明
董红敏
周长吉
韩鲁佳
董仁杰
郦伟
杨其长
李再贵
宋韬
滕光辉
郑广庆
龙吉生
徐刚毅
李保明
赵灵英
杨保城
郭慧卿
张天柱
孙忠富
王红英
刘平
周新群
李秀辰
潘强
胡玉才
崔先生纪念图集
回忆崔老师访问日本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陈青云
三十一年前(1986年)的冬季,崔老师应邀访问日本,我全程参与了此访的立项策划、行程安排、接待陪同。在访日过程中,崔老师所表现出的宽广的国际视野、高深的学术水平、严谨的治学精神、谦逊的待人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一直启迪和鼓励着我争当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我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本科生(俗称77级),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1982年9月作为“出国预备研究生”来到崔老师门下。经过在大连外语学院的日语培训,于1983年10月到日本筑波大学留学。1986年3月回国休假,曾专程拜访崔老师。在和老师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学校正在启动博士生招生培养,一方面要自身摸索总结培养经验,同时也要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崔老师透露出有意到日本去看看,让我为此牵线搭桥。那时候以及之前几十年的那个时代,出国访问不像现在这样简单,真的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崔老师告诉我,自从1948年美国留学归国后,还没有机会重出国门。老师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学老师写了1篇在他看来很有水平的论文,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但就是由于领导不批准而未能成行。当时,我也只是一个普通学生,在日本也谈不上有什么人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对老师说我尽力去促成实现。
返回日本后,我和我的日本指导老师相原良安教授介绍了崔老师的想法,相原老师欣然同意,说可以发出邀请予以接待,还可以负担崔老师在日本期间的费用,至于国际旅费要崔老师自行解决。这样的结果使我喜出望外,当时就给崔老师挂了国际长途电话(那时候的国际电话比现在也是难打多了)告知这一情况。接着崔老师就开始向学校、农业部提出申请出国与国际旅费,但申请过了半年还迟迟未批(现在的人们也许很难理解)。时间已到了1986年的秋季,这时候从台湾大学来了一位访问学者到相原良安教研室进修,此人名叫王鼎盛,在中国台湾、日本农业工程界颇有名望,曾经邀请相原良安教授访问过中国台湾,可以说他们是老朋友了。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以老朋友的身份向相原教授建议,“你现在有个横向项目,拿出一部分资助崔老师的国际旅费应该不成问题,用于促进两国学术交流是值得的。”相原老师同意了王鼎盛教授的建议,于是没过多久崔老师的日本访问终于成行了。
我和相原老师为崔老师访日制定了充实的日程安排:在筑波大学召开中日设施农业交流会、座谈会,由崔老师介绍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访问农林水产省设在筑波科学城的相关研究所,畜产研究所、土木工程研究所、农业综合研究所、环境研究所等;访问位于东京的日本大学、东京大学;拜会日本设施农业学会;考察农产品市场等等。(P48-49)
2017年是我们敬爱的崔引安教授诞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10周年的纪念年。
崔先生是创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事业的老前辈之一。他1948年留美回国,在国家战乱将近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年代,全身心地投入我国农业工程事业初创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1年,在“文革”结束之后,农业工程科研、教育与国家其他各项事业一样,正处于全面恢复和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崔先生在他已64岁的年迈之际,受命来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倾心投入到我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的创立和高级人才培养事业中。从此,从年过花甲到耄耋之年,历经20余载,创造了他一生最为辉煌的业绩。
他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系(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老师们一道,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培养了该学科的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的不少人,成为我国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等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现正活跃在农业工程的多个专业领域。
崔先生以及其他农业工程界老前辈开创的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现正日益兴旺,今天我们不应忘记他们的功绩。他们的爱国、爱事业的热情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们的奋斗之路,是我国农业工程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部分。因此,纪念他们,不仅是我们不忘师恩的个人之朴素情怀,而且对于我们回顾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以至我国农业工程事业发展的道路,以为未来之借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我们联络了崔老师在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已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部分崔老师生前的同事,汇集各自的回忆文字等资料,编辑出版了这本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包括20余篇回忆短文、30余位弟子毕业以后工作发展的简况,以及近140幅崔老师在各时期的照片。
在回忆短文中,崔老师的弟子们回顾了在崔老师指导下的研究生生活,反映了崔老师的学术造诣和业绩、工作精神、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教书育人,对弟子从学习到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的关怀。这些弟子们的亲身经历,具体、生动,不仅反映了弟子们对崔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恩之意,对自己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怀念之情,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科技人员培养、成长情况的一个缩影。部分崔老师生前的同事回忆了崔老师的工作精神,对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突出贡献,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于当今的科技和教育工作,都具有教育、启示与借鉴意义。
文中收集了30余位崔老师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个人简历。这些人的业绩,正是崔老师一生对农业工程事业贡献的突出体现。崔老师一生从事农业工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这些硕士、博士研究生是部分突出的代表。其中很多人现已成为国内多所院校或研究单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农业工程多个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多人在各种专业领域担任全国性以及国际性学术组织或专业机构的负责人。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进入了全国或地方的人大、政协或政府机构,参政议政。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大学与研究机构、企业中,也有不少崔老师的弟子活跃在那里。弟子们在各专业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科技推广以及发展实业的成就,硕果累累;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也已桃李满天下,他们所培养的我国农业工程第三代高级专业人才,也开始活跃在各专业领域的舞台。
本书的资料收集与编辑、出版的工作,得到崔老师各位弟子的大力支持,部分崔老师生前的同事以及崔老师的家人,也提供了有力的协助。但由于种种原因,崔老师工作后期培养毕业的50位研究生中,目前尚有十余位未能联系上。回忆短文、个人简介等材料,由于多数弟子目前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工作异常繁忙,所以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回忆、整理和撰写,收集到的回忆短文仅有20余篇,简历仅收到30余篇,留下一些遗憾。
但总而言之,文集的出版,实现了我们这些崔老师弟子的一桩心愿,是献给崔引安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最好纪念物。
这些回忆文字,寄托了我们对老师的感恩、思念之情;珍贵的照片,可以让我们回忆起与老师相处的岁月。同时,这些文字与照片,也是我们这些崔老师的弟子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回顾和纪念,值得我们永久地珍藏。
本书的出版,由崔先生的两位从事实业的弟子——张天柱和龙吉生先生资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编者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