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读一点故事,长一些见识。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

张玮著的《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深思、泪目。

采用裸脊锁线平装,比胶钉更牢固,能够完全摊平,双色印刷,让阅读更流畅。

内容推荐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张玮著的《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目录

自序

人物 不应让历史睡去

 聂耳之死

 “土肥圆”和“土肥原”

 东条英机之死

 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潜伏”

 孙殿英的“盗墓笔记”

 一张照片引发的自杀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

 张灵甫之死

 一位孤悬东北的土匪将军

 张勋这个人

 或许我们长大后,才能读懂他的童话

 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

 他是个医生,却夺走了40万人的生命

逸闻 历史是漫长的征途

 《最后一课》到底有没有骗人?

 他以500公里时速撞向地球,最后时刻说了什么?

 中国人接受“裸体艺术”,到底有多难?

 一场轰动中外的大劫案

 明明是刻骨铭心的仇恨,

 但日本战后为什么会感激美国人?

 一九四九,百万黄金大挪移

 当年,到底有多少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

 24年前的今天,人类文明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55年前,人类差点灭绝

 一场神秘的超级大爆炸

信念 道阻且长,而终点可期

 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但还是要轰炸日本……

 1942年,15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

 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英国人干什么去了?

 一个公务员给全人类留下的数学难题

 直到坐上电椅,这对夫妇依旧表示自己清白……

五环 体育能否超越政治

 拳王阿里:体育是否能超越政治?

 一个34岁就做到正部级官员的运动员

 世界冠军之死

 这届奥运会,全世界近一半国家不愿参加……

 没错!就是他“承包”了一届奥运会!

 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

试读章节

“土肥圆”和“土肥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土肥圆”“高富帅”“矮穷挫”这些“新三字经”,成了网络流行词。

“土肥圆”的含义,其实不用解释,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

但后来在一次推送中,我偶然发现,原来不少人并不知道“土肥圆”的出处,或者说,完全不知道,土肥圆原来真的是一个人的名字。

1

土肥圆的出处,确实来自一个人的名字:土肥原贤二。

让我想想,怎么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人呢?这么说吧:

这个人,是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决的第一个日本甲级战犯。

2

1883年,土肥原贤二出生在日本冈山县的一个军人家庭。

按照一个军人的发展轨迹,他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13年,30岁的土肥原也就是混到了一个日本陆军上尉的军衔而已,中规中矩。

但这年7月的一次调遣,彻底改变了土肥原的人生轨迹—他被派进了日本驻北京的“坂西公馆”,担任坂西利八郎的助理。

“坂西公馆”是日本著名的特务机构,坂西利八郎是日本著名的第二代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后来被人称为“日本第三代特务头子”。

还是回到1913年。

不太清楚土肥原贤二在北京拜了哪位师父,总之,他很快掌握了地道的北京话,甚至能说几地的方言。这为他今后的特务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1913年到1927年,整整14年,除了短暂的调离外,土肥原贤二可以说是“深深扎进了中国这块土地”,游走于中国各派系军阀和势力,甚至普通民众之间,建立了广泛的人脉。

很多接触过土肥原的人,说他待人和善,能说会道。所以有人说,很多情报是被自动送到土肥原这里来的。

1927年,44岁的土肥原贤二晋升为大佐(相当于上校团长级别)。日本陆军大学的毕业生有一个“十年人事”的说法,就是说一般陆军大学毕业生,10年就可以升到大佐军衔。土肥原贤二比同辈多花了5年时间。但这5年时间,他花得并不冤—他在中国多积累了5年人脉。

1928年,土肥原贤二第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来了。

3

给土肥原贤二机会的,是奉系军阀张作霖。

1928年3月,土肥原贤二应聘出任“东北王”张作霖的顾问,负责指导奉军以日军的标准进行训练,顺带大力搜集奉军辖区内的所有情报。

土肥原确实在全力帮助张作霖。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土肥原贤二拼尽自己所有的智慧和人脉,直接搞垮了直系军阀的金融系统,让他们发行的纸币全部成为废币。吴佩孚败走,直系崩溃,奉系进京掌权北京。

土肥原贤二帮张作霖的远不止这些。奉系将领郭松龄趁奉军主力在关内作战,起兵叛变,在土肥原贤二的强烈建议下,驻朝鲜的日本军队出兵,大败郭松龄部队,再一次帮助了张作霖。

投桃报李,土肥原贤二当然是有期待的。他期待的是,张作霖今后能完全接受日本人的指令。

然而,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可以做一万件糊涂事,但有一件事绝不糊涂:不能做对不起列祖列宗的事!

当土肥原贤二发现张作霖得到自己那么多帮助,却开始对日本人的要求阳奉阴违的时候,他开始恼羞成怒了。

北伐战争开始,土肥原贤二建议张作霖退回关外搞独立,但张作霖不肯,结果节节败退。眼看北伐军将有可能威胁到日本的“满洲权益”,一直以“慈眉善目”闻名的土肥原贤二,终于露出了他完全不“萌萌哒”的真面目—皇姑屯火车站一声巨响,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日死去。

我们读教科书时,看到张作霖被炸死,觉得也就是中国的一个军阀被日本人炸死了。但当时,入主北京的张作霖,地位其实已经等同于中国的国家元首。

用炸弹炸死一个大国的国家元首,这事情就是土肥原贤二干的。(P17-20)

序言

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本《历史的温度》出了才半年,第二本就又要付印了。

记得在第一本书出版后不久,参加了一场活动,主办方在介绍我的时候,在“媒体人”的头衔之后,忽然加了个“作家”—当时在台下的我,一下子没缓过神来。

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叫我“作家”。

但后来想想,大概也应该勉强算是一个作家了吧,因为通过写“馒头说”微信公众号和第一本《历史的温度》,我确实幸运地拥有了一批还算喜欢读我文字的读者。

承蒙大家厚爱,截至我写这篇序的时候,第一本《历史的温度》在半年的时间里,已经加印了10次。而在微信后台的消息里,读者拍给我的《历史的温度》的封面照片开始渐渐多了起来。

其中,有不少原本就是“馒头说”的读者,他们买到书后,想和我分享。

也有不少,是原本并不知道“馒头说”微信公众号的人,在书店买了《历史的温度》,通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又成了“馒头说”的读者。

有的读者,还会给我发来他们在公共场合拍到的有人在读《历史的温度》的照片,我印象中,有好几张照片,是有人在地铁车厢里看《历史的温度》—那一刻我挺不好意思的,因为书很厚也很重。

而一转眼,《历史的温度2》又要来了。

这次的书名,沿用了第一本,倒不是懒得再想新书名了,而是觉得,“温度”这个词,还是挺贴切的。

在收录的文章方面,第二本一共收录了“馒头说”的36篇文章—还是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但我始终觉得,经过装帧、设计和排版,拿在手里的纸质书阅读体验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说句可能有点不要脸的话,我自己有时在翻《历史的温度》时,也会不知不觉看进去—这可能就是纸质书的魅力吧。

而第二本之所以比第一本少了4篇,是因为这一本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刊登读者评论—没有你们的支持,“馒头说”也不会有今天,所以希望尽可能地让更多读者评论呈现在书中。

当然,即便如此,《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应该也是市面上相同类型中比较厚的一本了,以至我和出版社的编辑开玩笑,说若不是你们在第一本坚持要放40篇,现在这些文章数量,其实可以够出三本了(编辑说她舍不得删,宁可提高成本)。

说到厚度,还有一件事要和大家汇报下:第一本书,出版社采取的是“裸脊锁线”的装订方式,成本其实比一般的胶装还要贵些。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因为书太厚,用传统胶装很容易散架;第二,这样装订,可以保证厚的书也可以平摊开阅读,这样可以改善大家的阅读体验。

所以,第二本书还会采用这样的装订方式,并不是“简陋”啊,请大家理解。

在大量的读者留言中,最让我欣慰的,是对我说“受到了启发”这句话。

众所周知,写历史,我并不是“专业选手”,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学者、作家,我只是一个历史的业余爱好者,所以虽然尽我所能对所引用的材料做了考证和筛选,但谬误之处肯定在所难免,大家一直给了我很多包容和体谅,我很感激。

但我还算有点信心的是,我的出发点应该是没错的,那就是我一直希望表达的一个观点: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如果看完《历史的温度》后,读者能有这样的一点点启发,那就是最让我欣慰的一件事了。我绝不敢说为读者打开一道门,或者是一扇窗,我觉得,如果能稍微给大家拨动一下历史的窗帘,透出一道光,那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了。

最后,还是想和大家道一声感谢。

在出版第一本书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少改变,相信你们中不少人,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谢谢你们对我的赞赏和鼓励,这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在海莲·汉芙写的《查令十字街84 号》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

愿我们一起,保持对阅读的渴望和热情。

了解历史,适应变化,战胜时间。

是为序。

2017年12月17日

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最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大约是作者不卑不亢、不尾随不拔高的态度。就像介绍里说的,用第三方的公正态度,站在历史的角度让读者体会那时那人的酸甜冷暖,感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拼命又无奈的心境。他不会咄咄逼人地分析评价,把已无法分辨的古人放在砧板上反复切割,他只是淡淡地解说故事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历史的落脚点。

——绿果(豆瓣读者)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丰满而不凡的人生,读着真实、平实。既有人间的温度,又有生活的广度,更有思想的深度!值得拥有的一本书!

…早***久(京东读者)

内容翔实、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我从课本上认识不到的历史人物的知识。还是很值得看一看的书,就是我觉得内容还可以更多点,包含几十个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书,我读了两天,读到最后一页惊觉已经读完了,满是不舍与感概。第一感觉是,希望作者能写出更多有趣且有意义的历史题材的书。

——九重莲(当当读者)

关注了馒头大师的公众号很长时间,常常要攒几篇,用整块的时间细细地读。曾经一知半解的历史,曾经只知道事件标题的历史,曾经被各种导向引导的历史,都从这里得以重新了解、发现和纠偏。平淡的语气却能生动地呈现,不吹不黑地还原每一个片段,就是我深爱馒头大师的原因。公众号、纸质书、电子书全部支持。

一一亚马逊买家

相当喜欢书封面的纸质,磨砂手感带着一丝历史感;线装可以解放双手;内文印刷清晰。随手翻开的一页,讲的是埃菲尔铁塔的爱情故事,使我在寒冷的冬天感动到无以言表。

——一***误(天猫读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