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体运行论/世界经典科普读本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波)尼古拉·哥白尼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尼古拉·哥白尼著徐萍译的《天体运行论/世界经典科普读本》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发表成为现代天文学的起点,开启了人类宇宙观的新纪元!天文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彻底推翻“地心说”,首次提出“日心说”。本书是科学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不朽之作,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推荐

尼古拉·哥白尼著徐萍译的《天体运行论/世界经典科普读本》是哥白尼关于自己的天文学说的不朽著作。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日心地动学说,不仅提出了崭新的宇宙图像,而且对日、月和行星的运动都有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定量探讨。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虽然哥白尼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他推翻了在天文学上统治了几千年的地球中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革新。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宇宙是球形的

 第二章 地球也是球形的

 第三章 大地和水如何构成统一的球体

 第四章 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永恒的或复合的圆周运动

 第五章 圆周运动对地球是否适宜,地球的位置在何处

 第六章 天比地大,无可比拟

 第七章 为什么古人认为地球静居于宇宙中心

 第八章 以往论证的不当和对它们的批驳

 第九章 能否赋予地球几种运动,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第十章 天球的顺序

 第十一章 地球三重运动的证据

 第十二章 圆周的弦长

 第十三章 平面三角形的边和角

 第十四章 球面三角形

第二卷

 第一章 圆圈及其名称

 第二章 黄道倾角、回归线间的距离以及它们的测量方法

 第三章 天赤道、黄道与子午圈相交的弧和角;赤经和赤纬对这些弧和角的偏离及其计算

 第四章 对黄道外任一天体,若黄经、黄纬已知,测定其赤经、赤纬和过中天时黄道度数的方法

 第五章 地平圈的交点

 第六章 正午影子的差异

 第七章 如何相互推求最长的白昼、各次日出的间距和天球的倾角以及白昼之间的余差

 第八章 昼夜的时辰及其划分

 第九章 黄道弧段的斜球经度;当黄道任一分度升起时,如何确定在中天的度数

 第十章 黄道与地平圈的交角

 第十一章 关于表格的使用

 第十二章 通过地平圈的两极向黄道所画圆的角与弧

 第十三章 天体的出没

 第十四章 恒星位置的研究和恒星在星表中的排列

第三卷

 第一章 二分点与二至点的岁差

 第二章 证明二分点与二至点岁差不均匀的观测史

 第三章 可以说明二分点和黄赤交角移动的假想

 第四章 振动或天平动如何由圆周运动形成

 第五章 二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不均匀运动的证明

 第六章 二分点岁差与黄道倾角的均匀行度

 第七章 二分点的平均岁差与视岁差的最大差值有多大

 第八章 这些行度之间的个别差值和表示这些差值的表

 第九章 二分点岁差讨论的回顾与改进

 第十章 黄赤交角的最大变化有多大

 第十一章 二分点均匀行度的历元与非均匀角的测定

 第十二章 春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的计算

 第十三章 太阳年的长度和非均匀性

 第十四章 地心运转的均匀性和平均行度

 第十五章 证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初步定理

 第十六章 太阳的视不均匀性

 第十七章 太阳的第一种差和周年差及其特殊变化的解释

 第十八章 黄经均匀行度的分析

 第十九章 太阳均匀行度的位置与历元的确定

 第二十章 拱点飘移对太阳造成的第二种差和双重差

 第二十一章 太阳的第二种差的变化有多大

 第二十二章 怎样推求太阳远地点的均匀与非均匀行度

 第二十三章 太阳近点角的测量及其位置的确定

 第二十四章 太阳均匀行度和视行度变化的表格显示

 第二十五章 视太阳的计算

 第二十六章 可变的自然日

第四卷

 第一章 古人关于太阴圆周的假说

 第二章 那些假说的缺陷

 第三章 关于月球运动的另一种见解

 第四章 月球的运转及其行度的详情

 第五章 在朔望出现的月球第一种差的说明

 第六章 关于月球黄经或近点角均匀行度之论述的

 验证

 第七章 月球黄经和近点角的历元

 第八章 月球的第二种差以及第一本轮与第二本轮的比值

 第九章 表现为月球离开第一本轮高拱点的非均匀运动的剩余变化 

 第十章 如何从给定的均匀行度推求月球的视行度

 第十一章 月球行差或归一化的表格显示

 第十二章 月球行度的计算

 第十三章 如何分析和论证月球的黄纬行度

 第十四章 月球黄纬近点角的位置

 第十五章 视差仪的研制

 第十六章 如何求得月球的视差

 第十七章 月地距离的测定以及取地球半径为1单位 时月地距离的数值

 第十八章 月球的直径以及在月球通过处地影的直径

 第十九章 如何同时推求日和月与地球的距离、它们的直径以及在月球通过处地影的直径及其轴线

 第二十章 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大小及其比较

 第二十一章 太阳的视直径及其视差

 第二十二章 月球的可变视直径及其视差

 第二十三章 地影变化可达什么程度

 第二十四章 在地平经圈上日月各视差值的表格显示

 第二十五章 太阳和月球视差的计算

 第二十六章 如何分离黄经和黄纬视差

 第二十七章 关于月球视差论述的证实

 第二十八章 日月的平合与平冲

 第二十九章 日月真合与真冲的研究

 第三十章 如何区分在食时出现的与其他情况下的日月合冲

 第三十一章 日月食的食分

 第三十二章 预测食延时间

第五卷

 第一章 行星的运行和平均行度

 第二章 用古人的理论解释行星的均匀运动和视运动

 第三章 由地球运动引起的视非均匀性的一般解释

 第四章 行星自身运动看起来如何成为非均匀运动

 第五章 土星运动的推导

 第六章 对土星新观测到的另外三次冲日现象

 第七章 土星运动的分析

 第八章 土星位置的测定

 第九章 由地球周年运转引起的土星视差,以及土星(与地球)的距离

 第十章 木星运动的说明

 第十一章 最近观测到的木星的其他三次冲日现象

 第十二章 木星均速运动的证实

 第十三章 木星运动位置的测定

 第十四章 木星视差及其相对于地球运转轨道的高度的测定

 第十五章 火星

 第十六章 近来观测到的其他三次火星冲日

 第十七章 火星运动的证实

 第十八章 火星位置的确定

 第十九章 以地球周年运动轨道为单位的火星轨道的大小

 第二十章 金星

 第二十一章 地球和金星轨道直径的比值

 第二十二章 金星的双重运动

 第二十三章 金星运动的分析

 第二十四章 金星近点角的位置

 第二十五章 水星

 第二十六章 水星高、低拱点的位置

 第二十七章 水星偏心距的大小及其圆周的比值

 第二十八章 为什么水星在离近地点为60°附近的距角看起来大于在近地点的距角

 第二十九章 水星平均行度的分析

 第三十章 水星运动的最近观测

 第三十一章 水星位置的测定

 第三十二章 进退运动的另一种解释

 第三十三章 五颗行星的行差表

 第三十四章 如何计算这五颗行星的黄经位置

 第三十五章 五颗行星的留与逆行

 第三十六章 如何测定逆行的时间、位置与弧段

第六卷

 第一章 五颗行星的黄纬偏离的一般解释

 第二章 这些行星在黄纬上运动的圆周理论

 第三章 土星、木星与火星轨道的倾斜度有多大

 第四章 对这三颗行星其他任何黄纬值的一般解释

 第五章 金星和水星的黄纬

 第六章 与远地点或近地点的轨道倾角有关的、金星和水星的二级黄纬偏离角

 第七章 金星和水星这两颗行星的倾角数值

 第八章 金星和水星的称为“偏离”的第三种黄纬

 第九章 五颗行星黄纬的计算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宇宙是球形的

文章一开始,我必须指出的一点,即宇宙是球形的。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是因为球形是所有形状中最完美的,并且它是一个既不能增又不能减的整体,不需要任何接口;或者,也许是因为这种形状容量巨大,特别适合包容和保有万物;甚至,也可能是因为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这样的形状;或者,也是因为世界上的每个事物,例如水滴和其他的液体,都被塑造成这种形状。因此,似乎没有人能够否认,一切神赐的物体都应该是这种形状。

第二章 地球也是球形的

地球也是球形的,因为它也是从各个方位向中心方向汇集,但是它看起来并非一个完美的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凸起的山峰和凹陷的河谷,但其实它们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对球形有所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证明这一点。对于一个从任何地点出发向北方旅行的人而言,这一轴线的北端每天都在升高,而与其对应的部分则每天相应地降落,升高和降落的程度是相同的。北部的星星看起来好像不会降落,而南部的星星看起来也不会升高。因此,老人星在意大利是看不到的,但是在埃及就能够看到。在意大利,能够看见波江座的最后一颗星星,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地区则看不到。相反地,对于一个从任何地点出发向南旅行的人来说,这些星星在天空中逐步升高,而那些在我们看来在不断升高的星星则处于下降状态。

而且,天极的这种高度变化与人类在地上的行走距离基本是一致的,而这种状况只有在球形的状态下才可能发生。这也就表明,大地同样局限在两极之间,因此它必然是球形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东部的居民无法看到我们这里傍晚的日、月食,而西部的居民也无法欣赏在早晨出现的日、月食。而住在中间区域的居民,会早于西部的居民看到傍晚的日、月食,而晚于东部的居民看到早晨的日、月食。

更进一步来说,航海家们一定会了解到,大海也必然呈现同样的形状。例如,当站在船的甲板上无法看到陆地的时候,却可能在船上桅杆的顶端看到它。相反,如果在桅杆的顶端绑上一个发光的物体,那么站在岸边的人会发现,随着船只距离岸边越来越远,其光度是逐渐减弱的,最终消失不见,就好像船只已经沉没了一样。

而且,我们也知道,水的自然流淌方向是向低处流动,这同泥土的流动趋向是一致的,因此海水的流动不会超过岸边的最高点。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一旦陆地浮出海面,它就比海面离地球中心更远。

第三章 大地和水如何构成统一的球体

海水环绕大地,四处流动,最终填满了所有地势低洼的地方。当然,水的体积比土地要小一些,否则整片大地都要淹没于海水之中,因为它们都倾向于中心,当然这受制于它们的重量,因此才会留下部分土地,还有到处散落的岛屿,这样生物才有了生存的空间。人口密集的国家是什么?大陆又是什么?究其根本,就是一个更大的岛屿罢了。逍遥学派的学者们认为水的体积大约是陆地的10倍,他们的结论来源于,在元素转换的时候,一份土可以液化为大约10份的水,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听从他们的结论。他们还认为,因为大地内部有空心的区域,因此就重量而言,各处并不是相同的,因此大地在一定程度上凸起,导致重量的重心与几何形状的中心是不同的。他们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由于缺乏几何学的相关知识。他们不了解这样的事实,只要地球上的某些土地保持干燥的状态,水的体积就不可能达到土地的体积的7倍,除非土地偏离了其重心,让位给似乎更具有重量的水。球的体积与其直径的立方成正比。因此,如果地球上水与大地的体积比为7比1,那地球的直径就不会大于从中心到水的边界的距离。因此,水的体积不可能比大地的体积大9倍。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地球的重心与几何的中心并无差别,因为从海洋向陆地的方位,凸起的部位并非一直连续增加的。否则,陆地上的海水就会被排光,也就不会有内陆海和辽阔的海湾出现。而且,从海岸边开始,海水的深度会逐渐增加,于是乘船远航的水手们就不会遇见岛屿以及任何形式的陆地。大家现在也知道,如果以人居住的地点为中心的话,埃及和红海之间的距离也不过是两海里a。与之相反的是,托勒密在《地理学》一书中,把可以居住的地域以及周边的范围进行了扩展。在他留作未知土地的子午线以外的地方,近代人又补充上了中国以及经度达60°的辽阔土地。这样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范围等于又扩大了,远远超过了海洋的范围。在这些地区之外还应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在我们这一时代发现的岛屿加上,特别是应该把美洲(这是以发现这一土地的船长命名的)囊括进来。人们认为美洲是第二个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其规模大小还没有定论,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未知的岛屿,因此对于对称体的存在,我们实在不应该感到惊奇。用几何学来论证美洲大陆的位置,使我们相信,美洲和印度的恒河流域正好处于直径的两端。

综上所述,我认为事实已经很清晰了,陆地和海洋的重心是相同的,它与地球的几何中心重合。因为陆地更重一些,它的缝隙里面注满了水,所以虽然在表面看来水域覆盖的面积更大一些,但实际上它的体积还是小于陆地的。

于是,陆地和环绕它的水域的形状就像地球的投影。当月食的时候,大陆的影子就会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大地并非如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西美尼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平面,也并非如留基伯所说的是一个鼓形;它也并非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呈碗的形状,或者如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呈凹弧面形,或者像阿那克西曼德所想象出来的柱状体,同时也不是色诺芬尼所构建出来的下边部分无限延长,而密度在向着底部削减。大地的形状就是非常完美的圆球形状,就像哲学家们所构建出来的那样。

P5-8

序言

本著作的假设认定:地球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中,太阳虽然处于宇宙的中心,但却是静止不动的。这一假设看起来非常令人惊奇,因此颇为引人注目。但是我毫不怀疑,随之而来的问题一定会是,某些学者非常恼怒,他们认为长期以来存在的人文科学信条,不应当因此陷入一片混乱状态。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愿意对事情进行仔细的考察与权衡,他们的想法也许就会改变,他们会认为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做错什么,不应该遭受如此指责。要知道,作为一名天文学家,其最重要的责任在于,通过进行艰苦的和具备专业技能的研究,汇总天体运动的历史。鉴于他不可能推论出导致这些运动的真正原因,因此他的工作主要就是构想或者说构建这些运动的原因假说,这样他就会从几何学的原理出发,计算出这些过去的和未来的各种运动。本书的作者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些方面的任务。事实上,这些假设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存在,甚至连可能的存在都谈不上。但是,这些假设的确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一种特别适用于观察的计算方法。也许有人对于几何学和光学一无所知,仍然坚信金星本轮是可能的,或者认为这就是金星有时候走到太阳前面,有时却要落到太阳的后面多达40左右的原因。从这一假设出发,必然得到以下的结果:行星的直径在近地点的地方看来比在远地点观察要大出3倍多一些,而星体本身则大到了15倍还要多。然而,过去所有年代的经验都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当然,在这门科学的领域范围之内,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也同样荒唐,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对此进行检验。非常清楚的是,这门科学已经完全忽视了这种不规则运动的原因。而且,如果仅仅是凭借想象构建出来这种不规则运动的原因——这种想象出来的原因已经有很多了,也就没有必要向任何人证明这是真实的,但它们可以为计算提供一个可信的基础。事实上,对于同一种运动的假设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正如对太阳的运动提出过的偏心率和本轮一样,但是就选择而言,天文学家们更愿意接受最易于掌握的那一种。哲学家注重的是可能性,他们也无法抓住任何确定性的东西,或者把其传承下去,除非他们受到了神灵的启发才具备这种可能。

基于这样的原因,就让我们把这些新的假设公布出来,让它们与那些旧的假设一起存在,虽然这些古老的假设已经被证明是不实际的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主要原因在于新的假想非常完美、非常简洁,并且符合进行大量观测的需要。既然我们谈论的是假设或者说假想,我们就不能指望从天文学那里得到任何肯定性的答案,而天文学本身也确实提供不了这样的答案。如果我们不能明确这一点,某些人就会把为了另一目的构建的想法当作真实的存在,于是在研究结束的时候,他们会比研究开始的时候更像傻瓜。再见!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对哥白尼感激不尽,因为他把我们从居于统治地位的庸俗哲学中解放出来,只有那种坚定不移地站在反宗教的潮流中的人,才能充分评价并颂扬他的精神。

——布鲁诺

力大无比的巨人能够搬过一座山来加到另一座山上,可是雷的劈击却能把巨人制服——比起所有这些巨人,哥白尼一个人不知要坚强多少、伟大多少、幸福多少。他把整个地球连同所有的山岳举起来迎向群星。雷的劈击却不能把他制服。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

我信服哥白尼的观点已经有很多年了,我根据他的观点,发现了自然界很多现象的原因。

——伽利略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哥白尼是一位波兰教士,抱着真纯无瑕的正统信仰……他的正统信仰很真诚,他不认为他的学说与《圣经》抵触。

——罗素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