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分类
作者 叶嘉莹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是说我母亲刚刚去世不久,面容都还没有改变,停灵时,我母亲还是平常的样子,可是“唤母千回总不还”,不管我跟两个弟弟怎么哭喊,我母亲不会再醒来了。那时,每天我上学离开家的时候,本来过去的习惯是说一句:“妈,我走了。”回到家,还没有进到房间,就会说:“妈,我回来了。”我现在没有人可以呼唤了。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生死离别。母亲的遗体回到北京以后,在庙里停灵,之后就要入殓,我母亲入殓的时候,是我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入殓以前,要见亲人最后一面,因为一旦放在棺材里边,钉子一敲下去,就永远见不到母亲了。“凄绝临棺无一语”,即我母亲到天津去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可是回来已经成这样子,没有一句告别的话。“漫将修短破天悭”中的“修”,是活得年岁长,“短”,即活得年岁短,寿命的长短是上天给你的,“悭”就是吝啬,我质问上天为什么这样吝啬,我母亲只有44岁就去世了。当时我所经历的人生最大的打击是我母亲的去世。

我们家既然是旗人,在玉泉山下有一大片墓地,我们去给母亲送葬的那一天,“黄叶满山坟草白,(那)秋风万里感啼鹃”,在万里秋风中,我感觉到杜鹃啼血的悲哀。后来我弟弟还把我们祖先的骨殖、骨灰移葬过一次。“文化大革命”时,移葬的墓地被征用了。我弟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没办法移葬,祖先的坟墓没有了,祖先的骨殖也没有留下来。我两个弟弟在老家都已经先后去世了,我的大侄子也已经去世了。我还有一个小侄子,因此我就跟我小侄子商量:我们是不是要买一片墓地?当时我还有一个愿望:我百年之后,我不留在加拿大,还是要回到我的故乡。

我母亲去世时,我父亲一直随着国民政府一步一步地撤退,武汉陷落时,我父亲在武汉;长沙大火时,我父亲在长沙。我们在沦陷区是被日本统治的,当局让我们上街去庆祝武汉、长沙陷落。你们是没有经过遭受异族统治的痛苦——七七事变以后,老师通知我们:“开学后,都把课本带来。”因为七七事变的缘故,伪政府还来不及印新的书,就让我们把旧的课本带来。老师在课堂上说:“把你们的课本翻开,第几页到第几页撕掉。”凡是记载日本侵略的内容都得撕掉。然后又说“第几行到第几行拿着毛笔把它涂掉”,我就想到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国家败亡了,就不能再读关于自己祖国的真正的历史和地理了。

抗战进入第五年以后,我父亲开始来信了。我考进大学的那一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我父亲在航空公司工作。当时有飞虎队等美军来援助国民政府.我父亲看到有胜利的希望,就辗转托人寄来了一封信。收到信后,我写了一首诗《母亡后接父书》:

昨夜接父书,开函长跪读。

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

惟言近日里,魂梦归家促。  入门见妻子,欢言乐不足。

期之数年后,共享团圉福。

何知梦未冷,入朽桐棺木。

母今长已矣,父又隔巴蜀。

对书长叹息,泪陨珠千斛。

“昨夜接父书,开函长跪读”,接到我父亲的信,我打开信封跪读,“跪读”是古人的生活习惯,古人不坐高椅子,都是席地而坐,是坐在脚上。当你很严肃庄重时,就会用跪的形式。“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我父亲写的家书写的是我母亲的名字,祝福家里人平安。“惟言近日里,魂梦归家促”,毕竟离家已四年之久,总是梦见回家。

几十年来,我飘泊在外,总是跟我父亲一样,经常梦见回到老家。父亲信中说梦见妻子,“入门见妻子,欢言乐不足”,见到我母亲见面时间很短,然后就醒了。“期之数年后,共享团圆福”,我父亲希望抗战能够早日结束,有一天能够回家。“何知梦未冷,人朽桐棺木”,哪知道梦还没有冷,我父亲还在做着回家的梦,我母亲的棺木已经腐朽了。“母今长已矣,父又隔巴蜀”,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了,父亲又远在四川的重庆.我“对书长叹息,泪陨珠千斛”。诗虽然不好,但是我写的事情、感情都是真实的。

P35-37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或许是真的很久没遇到美好的事或人,但不是这个原因让我们感动,真正的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是世间难得一遇的才情和生命。

——席慕蓉

目录

代序 镜中人影

第一篇 二十年间惆怅事

第二篇 潮退空余旧梦痕

第三篇 鹏飞谁与话云程

第四篇 骥老犹存万里心

附录:我的台大公开课

 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现的美感特质

 陈曾寿词中的遗民心态

序言

镜中人影

我是1924年生人,是在北京一个大的四合院里关起门来长大的。我的祖父比较保守,他说:“女孩子就是不能让她到外面的学校去读书,一到外面读书,女孩子就都学坏了。”可是女孩子也要读书,读什么呢?读《女诫》,学三从四德,因此对女子的教育是“新知识、旧道德”。我的祖父绝对没有想到我会到欧洲、美洲,在中国各地到处乱跑。家里人也都没有预想到,我会过这样一种生活。但不管过怎么样的生活,我所保留的还是新知识与旧道德。

我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讲我自己的诗词,我说那是“镜中人影”。为什么叫“镜中人影”?我觉得这个题目是我教书七十多年来最难讲的一个题目,之前我从来没有讲过。我教书虽久,但我向来所讲授的是古人的诗词。古人死无对证,就由着我“信口雌黄”,我可以随便发挥。现在有朋友提出来:“你现在九十多岁,我们只听到你讲古人的诗词,你什么时候也讲一讲自己的诗词吧。”其实自己的诗词是佛日“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现在西方有很多现代的理论,例如,诠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等。当我讲古人的诗词,我就通过语言符号给它种种的诠释。在诠释中,就有我作为读者的接受,我有很多诠释的自由。现在讲自己的诗有几点难处:

第一,我实在觉得我自己的诗也没有什么好,自己觉得不好的诗,还要给人家讲,这是第一个困难。古人的诗.我可以选择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歌,我觉得哪个好就讲哪个。现在讲我自己,我就觉得小时候写的诗非常幼稚,这有什么好讲的。

第二。我自己诗中的original meaning(最原始的意义),诗说的是什么,作者是最权威的。作者一说出来,那所有诠释的、接受的可能(possibilities)都不存在了。怎么能说这是我的original meaning,我不能这样说,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

第三,我讲自己的诗,我是说它好,还是说它坏?我从来没有讲过自己的诗词,但是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也应该做一个回顾了口一定要让我讲的话,我就把距离推远一点,这不见得真的是我,一方面,“镜中人影”就是镜子里面的一个影子,好像是我,又好像不是我;另一方面,时间早已超过半个世纪,真是有历史的距离。我现在就作为第三者,作为七十八年后的一个读者,来看我十几岁时所写的幼稚诗篇。其实我现在想一想,在现实之中确实有诠释的距离。因此是镜中的人影。

一个朋友来做一个访谈,我忽然间觉悟:诗是“有诸中,形于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诗常常是不知不觉的,是你自己的本质、潜意识的一种流露。我小时候,老家的四合院能看到的景物就是:窗前的秋竹、大的荷花缸、菊花,然后看到花开的时候有很多蝴蝶、萤火虫在翩跹起舞。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理想,也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做一个诗人。一个小女孩一天到晚地背诗。诗歌就不止要背,还要吟诵。吟诵久了,你不用学平仄、押韵,自然就学会合辙押韵了。作诗不是很难,就像唱歌一样吟唱,吟唱的时候,那个声调跑到你的头脑、心灵里,你随着声调就写出来了.诗的感情是伴随着声调出来的。卢沟桥事变以后,我遭遇的第一个打击是我母亲的去世。在国仇家难中,我的诗歌脱离了少女的情怀,而有了比较深的层次。

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后,老师教我们的诗词,其实里面都有很多爱国的思想。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写了一首小词,其中有一句“小红楼外万重山”,表面上说是红楼外有万重山,那个“万重山”代表的是什么?就是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因此我的老师后来说“黄河尚有澄清日”,黄河就是千年一清,它也会有一个澄清的日子,“不信相逢尔许难”,我相信我们—定会胜利的。我从小是在苦难之中长大,我关怀国家人民的苦难,这种感情是我从小养成的。抗战进入第七年,我写过一首诗:

莫漫挥戈忆鲁阳,孤城落日总堪伤。

高丘望断悲无女,沧海波澄好种桑。

人去三春花似锦,堂空十载燕巢梁。

经秋不动思归念,直把他乡作故乡。

我在诗中说:屈原要为这个世界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一个理想的救赎之策,他找到了吗?虽然他没找到,但何妨从现在做起,等到沧海变成桑田,要等到哪一年呢?现在就试一试在沧海之中种下桑田吧!我就是要在沧海之中种出桑田来……

今年是2017年,我虚岁已经九十四岁了。在接近一个世纪的生活中,我觉得不管是祖国大陆、台湾,还是海外,我都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不像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以及写《洗澡》和《干校六记》的杨绛先生记忆力那么强。她们能够把许多故事、人物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我一生漂泊,现在回首从前,真是往事如烟、前尘若梦。很多详细的情况我都已经追忆不起来了。不过幸而我有一个作诗的习惯,我内心有什么感动,常常用诗词记写下来,我的诗词都是我当时非常真纯的感情。

内容推荐

她是学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海洋的摆渡人,她使古老的诗词获得再生。她是才情纵横四海的大家,在颠沛流离中写下慑人心魂的诗篇。她是深具弱德之美的大家闺秀,坚忍支撑一个家庭。在《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中,94岁的叶嘉莹先生用诗词来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离死别、台湾的白色恐怖、海外的丧女之痛……在多舛的命运中,以诗词创作、研究蜚声国际;在国难家愁面前,独有一份“士”的情怀与担当。在与诗为伴的沧桑岁月中,历练成美丽的星光。叶嘉莹的文字真诚、深隐、雅致!

编辑推荐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以时空顺序铺陈叶嘉莹先生94载的人生经历与学术生涯。叶嘉莹先生用诗词来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从叶先生诗词的优雅意象中,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深邃精思。同时,从叶先生对古典诗词的阐发中,可以感悟到在国仇家难中她的人生大境界。在与诗为伴的沧桑岁月中,叶先生的生命品质与人格魅力成为一道美丽的 “景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