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让我们领悟到了“什么才是世界最好的教育”,那么陈之华著的这本《世界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则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更接近世界最好的教育”。
令我们不断反思并付诸实践去改变的是:为什么孩子非得这般辛苦的读书不可呢?他们这么辛苦,一定会过得更幸福吗?他们这样又能为自己创造出什么生活质量?我们这些聪明的族裔,为什么无法为生活和环境,做出更多的创新呢?
一位最懂芬兰教育的妈妈给中国父母和教师写的书,她在书中将“平衡”、“公平”、“公正”又高效的芬兰教育如数家珍,给所有关心教育的父母、老师、官员,甚至是饱受课业压力的孩子,一个自我省视、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机会。
这就是芬兰,一个除了跃升全球经济力第一名外,再一次让世界看到的“教育奇迹”!
作者陈之华长年旅居芬兰,身为两个孩子的家长,透过孩子的求学过程及亲身体验,实地探访芬兰学校、参与教学研习、回溯其历史及教育改革之路,收获很多……《世界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全书没有深奥的教育论述,没有教条式的文字,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动及震撼!这不仅是一本对芬兰教育的透彻剖析,也是一本提供给忧心孩子未来的父母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
现代父母是焦虑的,担心孩子学得不够多,担心孩子跟不上成长曲线,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输掉人生……人生究竟该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而且她做到了。
当我们还在为“国际化”或“本土化”论战不已,当我们还在为“一纲多本”或“一纲一本”争论不休时,同样身处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浪潮下、同样是列强环伺的小国——芬兰,选择坚持扎实的基础教育改革,坚持以一个真正“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的教育本质厚实国力、耀眼国际!
这里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芬兰教育图像,一个更开放多元的教育思维!
一个午后,在芬兰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我遇见几位亚洲来的学者,他们问我:“你认为芬兰教育好在哪里?”
“嗯,好在……很人性,也很务本。”我缓缓说出心中的想法。
他们接着问:“怎么说?”
我知道他们必定有此一问,就接着说:“因为她不矫揉,不做作,不为了要去‘赢’而教,不为了要‘争’而争,不去‘分化’孩子,不把孩子‘贴标签’,不做无谓的较劲,这其中包括老师、孩子,更包括了学校。”
“可是,要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回答说:“这得让一切事物,回到根本面!”
这问题该如何回答得更中肯、更清楚呢?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从思索教育的本质,仔细去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义务教育?什么是社会的根本价值观?让一切从观念和想法上去着手。”
除此之外,当然,教师的培训与养成绝对也是重要的一环,因为任何改变要能成功、长远,必须要有适当的人才与资源的顺利接轨。
但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整体社会如果能多一些思想的改变,以及整体观念的扭转,让原本狭隘功利的价值观更趋向多元、开明,或许,整个改革过程才会更正常、顺利些,孩子们的养成生涯与求学过程,也会更快乐与有弹性。
这几年来,我总是在想,或许21世纪初,芬兰教育的崛起,正好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和人们,有机会去思索一种不一样的思维。与大家习以为常要“拼”要“赢”的那种功利至上主义相比,芬兰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不需要用“硬拼”的弱肉强食,也能有自己的前途。
芬兰就像是雨后天晴时的那一道彩虹,为雨雾阴霾的天空,投下一道七彩的光明,让我一再去思索,为什么全民不用案牍劳形、拼死拼活,不用汲汲营营、只想要“赢”,国家也能有国际评比名列前茅的竞争力?人民的素质与养成、社会文化的气息也不落人后?
而她为什么不使用众多国家与社会笃信的“精英教育”,却能成功打造出一个整体水平既高又平均的国力?
她所走出的一条路,是教育体制不去选取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所谓“精英、资优”为主力,而以平等的“全民都是精英”的国家义务教育兴学方式,把其他社会与国家吝于投注资源的十分之八于广大学生,都尽全力去教好、去培养起来,其结果,必然会比只有那区区百分之十的所谓资优生,整体教育水平更为出色。
或许,终有一天,在各国纷纷加强自己学生的各种评比基础之后,芬兰教育不再是全球第一,那她可能就不会被争相学“第一”的亚洲国家所注意。不过在此之前,盯着芬兰教育评比全球优异的人们或许该好好思索,追求与学习那个绝对第一的用意在哪里。是学习她背后动人的教育精神与追求人本的价值,还是只为了学她得第一的“技巧”,而终于赢得一时而沾沾自喜呢?
P19-20
回归自然的教育
天晴时刻,波罗的海的天空湛蓝纯净、饱和明晰,不论赫尔辛基的户外气温到底有几度,只要阳光肯现身,再酷寒的天气,都能让走在街道上或冰冻海面上的人们,深深吸一口气,再徐徐吐出来,只见到那一团呼出来的气,随即转化为白茫茫的烟雾,在眼前缓缓消失匿迹。
仰起头,天际之间正是像宝石一般璀璨纯蓝的大自然色泽,而白色冰海与天空相会的海平线外,可见到片片树林,与芬兰湾冰海面上冒出头的零星岛屿。赫尔辛基,这个波罗的海的女儿,总是希望让自己在近两百多年的城市发展上,找到与周遭环境的一个平衡点。她没有大都会的霸气,没有人定胜天的狂妄,只有期许平和、安适、尽力而为的氛围。
芬兰和她的北欧邻居们,在社会制度与政经法令上有许多相近之处。她们同是社会福利国家,坚持一个社会必须要有相当的公平与正义,执著于建立众人生而平等的教育基础与公民权益,并以注重长远规划、不疾不徐、踏实稳健、廉能自持、尊重律法等信念,来面对上苍赋加给她们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令人望而却步的气候挑战。
长久以来,她们巧妙地让自然与环境,变为自身最佳的心灵释放与精神归属。
她们把无法选择的劣势环境,转化成优势的激励能量,透过与大自然的相处,学得了谦卑,体认了人的渺小。她们知道,人或许自以为可以胜天,但却永远不应该去藐视大自然;她们更知道,虽然要讲求经济发展,但却必须要能长远地和自然取得平衡,不能以短视的急功近利去任意妄为。在她们的眼中,自然和人民才是国家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所以,一定要两者都能顺其性、适其性地悉心培养,整体社会才能真正走上永续经营之道。
北国的四季,春苏、夏休、秋收、冬藏,本是大自然的周期与定律,任何人都难以遁逃。这里鲜明的四季,以及白昼黑夜有如鸿沟一般巨大的变化,让人们的安身立命极不容易,面对漫漫长夜的冬日,人的心灵力量与肉身耐受,总是受制于大环境,心底或多或少带了点忧郁与无奈,无法和南方国家艳阳充足的人民一样,乐天开朗。
从无以逃避而必须面对的务实生活中,她们学到了不能只为了求竞争与“赢”,而去破坏与自然相关的事物,这当然也包括了人的生理、心理与成长周期。因为下一代如果只从大人身上学到了违背自然定律,就如同前后世代一起破坏了大自然,也违反了未来子孙的基本生存权与人权。
童话世界里的生命期许
“我宁愿让少数资质优异的学生学习慢一点,来换取更广大的教育公平。”一位同样有两个女儿的芬兰国家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学者这样对我说。
他说,20世纪70年代时,就有一位根本不是左派的政治人物,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一句社会正义观念浓厚的话:“再差的学校体制,真正优异的孩子还是会有出头的机会。”换句话说,教育体制该照顾的,应该是资质平凡的一般人。这样的思维,其实在北欧一直普遍存在着,而芬兰许多教育决策者也都奉行不渝。因为他们深知,如果广大的公民被遗落在后,如果“教育必须公平”这个想法无法被体制所贯彻,那精英终究只能关起门来自我感觉良好。
资优,不是牺牲基本公平的借口;而精英,也不应建筑在广大社会的匮乏上。北欧社会做得到,是因为他们很早就醒悟,社会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一起“好”,长治久安、永续经营的基础才能立得稳。
虽然社会上总还是会有少许不完全认同的声音,但是相较下,平等思维早已深植于多数北欧人民的心中,成为基本信念。
2008年6月的暑假,我再次带着两位女儿造访丹麦的欧登塞(Oderise),一路上不禁想起自己六年前初到北欧那年的夏季,满心欣喜地和孩子们去欧登塞找安徒生的故居。那是一种寻找童话故事的兴奋!我们就在安徒生纪念馆和展场区里,一个又一个由童话故事转化成的栩栩如生场景中穿梭来去。
当时安徒生之于我,有着甜美童年的记忆,也是一位母亲陪伴年幼孩子聆赏大师充满想象力故事的美好回忆。只是住在北欧六年之后,当我再度造访欧登塞,并沿着朴素宁静的巷弄穿梭之际,却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
以往在读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时,心里叹息的是可怜的小女孩,竟要在严寒冬日的夜晚受冻谋生。当小女孩在冰雪中倒下,昏睡梦中最温馨的想象,竟是望见屋子里灯火通明的温暖欢喜人家。唉,同样都是孩子,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六年后的我,再度带着孩子行经欧登塞的安徒生房舍时,虽然是六月盛夏,却有一股冷冽强风般的惆怅,直直切入心坎,因为在那一晃眼间,那一幅卖火柴小女孩的绘影竟深刻哀沉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宛若最真实的幻影。我猛然觉醒,那小女孩的哀戚和悲剧,绝不只是安徒生写出来的一个童话故事而已,它所隐喻的,是一个又一个残酷社会下的缩影,是安徒生想要唤醒社会良知和公义的警思。
一个眼中只看重精英阶层、蔑视弱势的社会,只会让更多卖火柴的女孩故事重演,让更多下一代的弱势稚龄孩童,在冬日寒酷的深夜街头,孤寂望着别人家的灯火通明与温暖。
造访安徒生之家后的两个月,我们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后宫(Drottningholm)正前面的海湾,瞧见两只雪白的天鹅,和几只铁灰色毛绒绒的“丑小鸭”。我问女儿们:“这是黑天鹅还是丑小鸭?怎么这几只丑小鸭长得这般大?”小女儿笑说:“妈咪,这是teenager天鹅啦。”
当时岸边这两只气质高雅的大型白天鹅,正张着嘴、贲张着羽翼,以火力十足的音量和岸上一只大狗互相对峙,而伏坐一旁的三只灰毛小鹅则慌张无助地依慰在奋起保护它们的白天鹅旁。
站在岸边的我看得出神,一时忘了那竟然是已似入秋的八月天,不仅飕飕的冷风呼啸来去,连路上的行人都纷纷穿上夹克。北国的夏天,就是这么的短促。眼里所见的白、灰天鹅家族,以及安徒生笔下丑小鸭最终幻变为羽色纯白、气息不凡的大天鹅故事,让我沉思着。
来了北国六年,我将要搬回中国台湾了,但总会想起六年前搬离中国台湾之前,先生的一位同事忧心忡忡地问道:“芬兰,你能接受吗?”……
“都已经确定了,还谈什么接受不接受啊。”先生回答说。
在一场道别宴上,一位涉外事务的专业人员对我们说:“我跟你们说,你们去那个什么兰的,没有用啦!”
我们愕然问道:“没有用?”
他紧接着说:“我问你们,她会一次派两艘航空母舰来中国台湾吗?去那种国家一点用处都没有,只有美国才是最重要的——”
“一——点——用——处——都没有?!”我的天,为什么总是有人如此斩钉截铁地给自己一点都不熟识的国家下定论,而且还是所谓的“专业”国际事务人才,我和先生百思不解!
我不禁想起,先前我曾眼见一位待过号称“全球最重要的都市、世界第一强国首善之都”的朋友,就对一位待在偏远太平洋小岛的同事说:“你那边的讯息,我连看都不看!”
“看都不看?那些在我们看来是大事,你竟然说连看都不看!”坐他对面的同事忿然回应。我在一旁听着,心想这要是再谈下去,大概就要剑拔弩张了。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太多人习惯以大国,或甚至就以美国的习惯性思维与“标准”来看世界。这不是不好或是不对,只是当任何人习惯只以一种价值观去套用、评断世界其他各地的文化与国情时,应该也要学着多一些对人、对事的基本尊重与同情心吧。
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当大家都认为它一无是处,让它受排挤、遭白眼,哪想得到它也有展翅万里、羽翼瑰丽的一天呢?我在瑞典王后官前所见的,不正是典型天鹅一族蜕变前后的鲜明对照吗?
这世界与人生,本来就应该是无限宽广,有着无穷可能的!美国大老鹰本身,或者只会托庇其下的燕雀,确实不知远方的芬兰这天鹅鸿鹄一家,早已天助自助地完成了奇幻的转变,随时就会一飞冲天了呢! 住在北国六年来,许多想法与观念,一直在不同的跨文化冲击下有所转变。我更深的感触是,在你我生活周遭里的某某学校、某某老师,或是某某人,那些自以为是的言谈之间,那种不知世界有多大的偏狭视野,和随之而来的谬误见解,真不知伤害了多少无辜的孩子们!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不是常听某些人说:“只有念某某名校才对,那个学校你也念啊?”诸如此类。
六年了,想起当初还真有不少人对于我们前往芬兰给予无限的“同情”,和对于这个遥远北国有着无知的“鄙视”。
看过了那几只青春期丑小鸭的我,倏然惊醒,发现自己原来在曾经被外界视为“丑小鸭”的北方天鹅之国里,一住就好多年了。很庆幸自己能见证了这一段天鹅转型的过程。
即将回台了,记下这段北国历程的心情点滴,也要真心感谢那群丑小鸭,和正在振翅奋起的雪白天鹅,它们让我看见了童话世界里的生命期许,原来可以那么真实。
写于2008年12月
芬兰赫尔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