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编著的《二十年后》是《三个火枪手》的续集。过了二十年,达达尼昂、波尔多斯、阿多斯和阿拉密斯虽在巴黎发生投石党运动时,前两位为马萨林首相效劳,后两位则站在投石党一边,双方无法合作,但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忠于友谊,紧密团结,在关键时刻共同营救英王查理一世,接着又挫败了马萨林的阴谋。
| 书名 | 二十年后(上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大仲马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仲马编著的《二十年后》是《三个火枪手》的续集。过了二十年,达达尼昂、波尔多斯、阿多斯和阿拉密斯虽在巴黎发生投石党运动时,前两位为马萨林首相效劳,后两位则站在投石党一边,双方无法合作,但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忠于友谊,紧密团结,在关键时刻共同营救英王查理一世,接着又挫败了马萨林的阴谋。 内容推荐 《二十年后》是大仲马成名作《三个火枪手》的续篇。与《三个火枪手》《布拉热洛纳子爵》组成“达达尼安三部曲”。小说以1648年至1649年的投石党运动为历史背景和基本框架,在忠实地记述、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成功地穿插了传奇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是《三个火枪手》中的达达尼安和他的三个好友,波尔托斯、阿多斯和阿拉密斯,投石党运动发生时,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为马萨林首相效劳,阿多斯和阿拉密斯则站在投石党一边,双方无法合作,但他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忠于友谊,紧密地团结,在关键时刻共同营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接着又机智勇敢地挫败了马萨林的阴谋。整部作品在峰回路转的故事演进中,给人以高潮迭起之感,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目录 第一章 黎塞留的幽灵 第二章 夜间巡查 第三章 一对老冤家 第四章 四十六岁的奥地利安娜 第五章 加斯科尼人和意大利人 第六章 不惑之年的达达尼安 第七章 达达尼安犯了难,我们一位老相识来相助 第八章 半个比斯托尔对一位教堂执事和一位侍童有不同影响 第九章 达达尼安远寻阿拉密斯,却发现他骑在卜朗舍身后 第十章 埃尔布莱神父 第十一章 两个加斯帕 第十二章 波尔托斯·杜·瓦隆·德·布拉西欧·德·彼埃尔丰先生 第十三章 达达尼安与波尔托斯重逢后,发现财富并未带来幸福 第十四章 对自己的现状,波尔托斯不满意,木斯克东则挺满意 第十五章 两位天使 第十六章 布拉热洛纳城堡 第十七章 阿多斯的外交手腕 第十八章 博福尔先生 第十九章 博福尔公爵在万森监狱主塔里的消遣 第二十章 格里莫就职 第二十一章 马多老爹的接替者在馅饼里藏了什么 第二十二章 玛丽·米松的奇遇 第二十三章 斯卡隆神父 第二十四章 圣德尼 第二十五章 博福尔四十种越狱方法之一种 第二十六章 达达尼安到得正是时候 第二十七章 大路 第二十八章 遭遇 第二十九章 老好人布鲁塞尔 第三十章 四位老友准备会晤 第三十一章 王宫广场 第三十二章 瓦兹河上的渡船 第三十三章 小小遭遇战 第三十四章 修道士 第三十五章 赦罪 第三十六章 格里莫说话了 第三十七章 战役前夜 第三十八章 一次与从前相同的晚餐 第三十九章 查理一世的信 第四十章 克伦威尔的信 第四十一章 马萨林与昂莉埃特夫人 第四十二章 不幸者有时如何把偶然当成天意 第四十三章 叔父和侄儿 第四十四章 父子情 第四十五章 又一位求援的王后 第四十六章 当场就证明第一冲动总是对的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夜问巡查 十分钟后,这一小队人马便出了好孩子街。这条街位于黎塞留所建的剧院后面。当初黎塞留建这个剧院是为了演出他写的悲剧《米拉姆》,而如今马萨林喜爱音乐胜过文学,前不久让传入法国的几出意大利歌剧在这里上演。 城里的状况显示出一场严重骚乱的一切特点。大群大群的人在街上奔走。尽管火枪手达达尼安令人敬畏,可是街上的人还是停下来,带着嘲笑、挑衅的神态看着这些军人经过。这说明市民们暂时抛弃了他们平常的温和态度,而采取了比较好斗的态度。从中央菜市场那边不时传来阵阵鼎沸的人声,圣德尼街一带有枪声。有时,会蓦地响起莫名其妙的钟声,这显然是老百姓恣意妄为。 达达尼安若无其事地走他的路,像他这种人,这类不足挂齿的事对他不会有丝毫影响。遇到街中间有一群人,他根本懒得吆喝,催动坐骑照旧往前走。那些人不论是不是造反分子,都知道他们是在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便往两边闪开,让巡逻队通过。红衣主教羡慕这种镇静,认为这是常常与危险打交道而养成的习惯。但这位临时听命于他的军官同样值得敬重的,正是这种大无畏的气概加上行事谨慎。 当他们走近士官路障哨所时,只听见哨兵喝问:“口令?”达达尼安事先问过红衣主教,知道通行口令,便向前应声答道:“路易和罗克鲁瓦。” 交换过口令之后,达达尼安问这个哨所是不是科曼热先生指挥的。 哨兵指指一位军官。那军官站在那里与一个骑在马背上的人说话,手搭在对方的马的脖子上。这正是达达尼安要打听的人。 “科曼热先生在这里。”达达尼安回到红衣主教身边说道。 红衣主教催马朝那两个人走去,达达尼安知趣地往后退几步。不过从那个站着的军官和骑马的军官脱帽的方式,他看出他们已经认出了红衣主教。 “好样的,吉托,”红衣主教对骑在马上的军官说,“尽管你六十四岁了,我看你还像从前一样灵活敏捷、忠于职守。你正跟这个年轻人说什么呢?” “大人,”吉托答道,“我们正经历一个非常时期,今天这一天非常像神圣联盟时期的一天。这个联盟我在青年时代常常听人谈起过。你要知道在圣德尼和圣马丁街完全有可能筑起街垒啦。” “那么科曼热是怎样回答你的呢,我亲爱的吉托?” “大人,”科曼热说道,“我回答说,他们要建立一个联盟,我看只缺一种东西,就是一位吉斯公爵。再说,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第二次的。” “是不会,”吉托说道,“可是他们会成立一个投石党,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 “投石党,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是他们给自己的党取的名字,大人。” “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大概是几天前,巴肖蒙参事在宫里说过,所有闹事的家伙都像在巴黎的壕沟里玩投石器的小学生。警察一来,他们立刻作鸟兽散,警察一走他们又马上聚到一起。于是,他们像布鲁塞尔的乞丐一样扑上来,把这个名字捡了过去,自称为投石党。今天和明天,一切都归投石党啦,包括面包、帽子、手套、袖套、扇子等等。喂,请听。” 这时果然只见一扇窗子打开了,一个男人出现在窗口唱道: 刮起了投石党的风, 就在今天早晨。 它怒号着, 刮向马萨林。 刮起了投石党的风, 就在今天早晨! “可恶的家伙!”吉托低声骂道。 “大人,”科曼热受了伤,憋了一肚子气,正想以牙还牙进行报复,所以说,“你要不要我让那家伙吃颗子弹,教训教训他以后别这么瞎唱了?” 说着,他便将手伸向他叔父的马鞭侧面的手枪皮套。 “不要!不要!”马萨林喊道,“见鬼!亲爱的朋友,你这样会把事情全搞糟的。相反,现在事情进展得挺好。我了解你们法国人,就像他们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都是我造出来的一样。他们现在唱歌,以后是要付钱的。在吉托刚才提到的神圣联盟期间,人们只唱弥撒,所以一切都弄糟了。走,吉托,走。咱们去看看盲人收容院是否也和士官路障这边一样岗哨盘查严格。” 红衣主教向科曼热挥挥手,回到达达尼安身边。达达尼安重新走到小队的前头,紧跟在他后面的是吉托和红衣主教,其他人随后。 “他的话是对的,”科曼热因送着红衣主教离去,一边自言自语,“我忘了,只要有人付钱就行。他要的就是这个,他这个人。” 小队又进了圣诺雷街,遇到的人群都闪开给他们让路。人群所谈论的全是当天颁布的敕令。他们埋怨年幼的国王懵懵懂懂地毁了老百姓。他们把所有过错全归到马萨林头上,议论着要去找奥尔良公爵和大亲王,众口一词称赞布朗梅斯尼尔和布鲁塞尔。 达达尼安毫无顾忌地从人群中间穿过来,仿佛他本人和他的马都是铜铸铁打的。马萨林和吉托低声交谈着。其他火枪手也都认出了红衣主教,全都不声不响地跟在后面。 到了圣托马斯一卢浮街,盲人收容院哨所就在这里。吉托叫一个下级军官过来报告情况。 P10-12 序言 《三个火枪手》(又译《三剑客》)、《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是大仲马叙述达达尼安生平事迹的三部曲。既然《二十年后》是第二部,在这里不妨首先回顾一下第一部《三个火枪手》的故事梗概,以利读者的阅读。 1624年,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出任首相,实行铁腕统治,与以王后奥地利安娜为代表的大贵族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结束了亨利四世遇刺后的贵族骚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权。1625年,对抗王权的新贵族势力胡格诺教派,勾结英国在拉罗舍尔举兵造反。黎塞留率兵围攻,于1627年平定反叛。《三个火枪手》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历史背景下。 加斯科尼贵族子弟达达尼安来到巴黎,投靠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队长特雷维尔,与阿多斯、阿拉密斯和波尔托斯三个火枪手结成生死之交。王后奥地利安娜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有私,把国王赠送给她的钻石别针转赠给他,以示留念。与王后有隙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派女间谍米莱狄潜入英国,盗出钻石别针上的两颗钻石,然后建议国王举行舞会,请他要求王后届时佩戴他所赠的钻石别针出席,以图制造丑闻,使王后名誉扫地,同时打击路易十三。舞会日期临近,王后惶然无计,幸得心腹侍女博纳希厄夫人献策,请达达尼安相助。达达尼安钟情于博纳希厄夫人,爽快答应。于是,他约阿多斯、阿拉密斯和波尔托斯三位朋友同赴英国。途中,他们遭到黎塞留手下人的追杀围堵,阿多斯等三人受重伤。只有达达尼安成功抵达英国,取回白金汉公爵不惜重金修复完好的钻石别针,在舞会开始前不到一小时交到奥地利安娜手里,化解了她的危机。 达达尼安经不住米莱狄美貌的诱惑,企图获得她的爱情,却发现她是一个毒如蛇蝎的逃犯。黎塞留第二次派米菜狄去英国,设法阻止白金汉公爵增援拉罗舍尔。由于达达尼安和他的三个朋友的周密策划,米莱狄一到英国便被捕入狱。但她卖弄风情,花言巧语,诱惑温特勋爵的心腹看守费尔顿放了她,并借费尔顿之手刺杀了白金汉公爵,自己逃回法国,毒死博纳希厄夫人。最后,四个火枪手和温特勋爵联手将其抓获并处死。黎塞留得知心腹米莱狄被杀,下令捉拿了达达尼安。但达达尼安大义凛然,陈明原委,感动了黎塞留,未获罪诛,反而被提升为火枪队副队长。其他三个火枪手亦各得其所。 顾名思义,《二十年后》的故事发生在上述故事的二十年之后。这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路易十三和黎塞留均已去世。继任的国王路易十四年仅十岁,尚未当政,由母后奥地利安娜摄政。这位专横任性的王太后,却钟情于红衣主教、首相马萨林。因此,王权实际上落在意大利人马萨林手里。这位红衣主教有已故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权力欲和野心,却没有黎塞留的雄才大略和铁的手腕。在他的治理下,“法国衰弱了,王权遭到蔑视,贵族们恢复了实力而蠢蠢欲动,敌人越过了边界卷土重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民怨沸腾。1648年初,王太后和马萨林强令最高法院通过新征税敕令,引起民众不满。最高法院借机煽动民众闹事,触发投石党运动。 就是在这种危急形势下,马萨林想起了当年拯救过王后的四位火枪手,于是召见达达尼安,请他去找到其他三个朋友,共同为自己效劳。达达尼安与三个朋友完全失去了联系,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们。但是,阿多斯和阿拉密斯已加入投石党,只有波尔托斯愿意跟达达尼安一块听从马萨林调遣,条件是以后封他为男爵。 刚巧碰上博福尔亲王越狱逃跑,马萨林派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追捕。可是,他们与保护博福尔亲王的阿多斯和阿拉密斯遭遇,双方发生激战。四位朋友相约倾谈,达成一致:尽管他们政治上分成两派,但发誓永远忠于他们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互相伤害。 这时,英国革命进入了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克伦威尔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国王查理一世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战。克伦威尔致函马萨林,要求法国不要干预英国政局。查理一世通过已流亡在法国的妻子向马萨林提出,如果国王战败,请允许他流亡法国。马萨林拒绝了这一请求。昂莉埃特王后请阿多斯和阿拉密斯赴英国,救助她的丈夫查理一世。 在法国国内,孔代亲王朗斯一役对西班牙人的胜利,加强了王室在与投石党的斗争中的地位。王太后下令逮捕了最高法院参事布鲁塞尔等人。助理主教贡迪发动巴黎市民起义,包围王宫,王太后不得不同意释放被捕的人。 王太后为躲避造反市民的锋芒,同时为了建立对巴黎的反制和包围,决定携国王、首相和王室主要成员逃离巴黎,退避圣日耳曼。这时她想起了达达尼安。在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保护下,王室成功出逃。 逃到圣日耳曼尚未安顿下来,马萨林即派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赴英国,把他的复信呈交克伦威尔,并要他们一切听命于克伦威尔。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随克伦威尔的军队,参加歼灭王室军队、俘获查理一世的战斗,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保护性地俘虏了阿多斯和阿拉密斯。四位朋友逃离克伦威尔的部队,两次设法营救查理一世,但都功亏一篑。查理一世被斩首。 四位朋友返回法国。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在回巴黎途中,被马萨林派人逮捕。阿多斯晋见奥地利安娜,请求释放他的两个朋友,亦被逮捕。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冲破牢狱,救出阿多斯,同时绑架了马萨林。他们与前来救援的阿拉密斯会合,将马萨林带到波尔托斯的城堡软禁,强迫他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并答应了亲王们的要求,与投石党签订和平协定。达达尼安只身赴圣日耳曼面见王太后,迫使她批准马萨林答应的全部条件。 大仲马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他的历史小说,而达达尼安三部曲是大仲马的历史小说里最重要、最优秀的三部作品。《二十年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框架,是1648年至1649年的投石党运动。这是投石党运动的第一阶段,史称“最高法院投石党运动”。作品一开始就描写了处于骚乱前夕的巴黎的紧张气氛和投石党人在市民中煽起的激昂情绪。接着是王室强迫最高法院通过新的征税敕令,在民众中引起更大的不满和动荡。博福尔亲王的越狱逃跑使马萨林惶恐不安。王太后奥地利安娜趁朗斯大捷之势进行反扑,逮捕布鲁塞尔等人,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迫于形势,王太后携国王和王室逃离巴黎,退避圣日耳曼,反过来对巴黎形成包围之势,同时暗中拉拢分化几位亲王,并在夏朗东一战中打败了巴黎军队。但是最终王太后和马萨林不得不与投石党签订和平协定,对叛乱分子实行大赦,向最高法院做出让步。投石党事件一步步地演变,在大仲马笔下成为有声有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照史实,人们不能不承认,《二十年后》的确忠实而成功地再现了第一阶段的投石党运动,再现了一个时代。 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在忠实地记述、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在具体情节上,一定充分地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仲马是一位编织故事的高手。这一点,《三个火枪手》就是绝妙的证明。《二十年后》同样扣人心弦,荡气回肠。尤其达达尼安保护马萨林和王太后逃出巴黎,四个火枪手在英国营救查理一世,他们与莫尔东特的斗争,以及达达尼安绑架马萨林等情节,更在整部作品峰回路转的故事演进中,给人以高潮迭起之感。 准确地塑造历史人物,是《二十年后》的第二大特点。首先是奥地利安娜。她是一位心高气傲、专横跋扈、颐指气使、爱听奉承、忘恩负义又色厉内荏的王太后。早年是王后时,她曾恋上英国首相白金汉。成了王太后之后,她又爱上了当朝首相兼红衣主教马萨林。不过,她不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情人的心目中,保留着情妇和女王的双重地位。她在马萨林的心目中只是情妇,所以马萨林经常不留情面地侮辱她,而她只有忍受的份儿。在与助理主教贡迪的谈判中,起初她气焰嚣张,蔑视侮辱对方,甚至像家庭妇女一样大喊大叫;一旦助理主教让她看到王宫已被包围得水泄不通时,她立刻软了下来,同意释放她两天前下令逮捕的布鲁塞尔等人。二十年前,达达尼安等四个火枪手拯救过她的荣誉,她不仅没有对他们表示过感谢,而且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二十年后,当她想逃出被民众包围的王宫和被民众占领的巴黎时,她才想起了达达尼安,似乎对过去的忘恩负义有所悔悟。可是,事成之后不久,她竟然把达达尼安及他的朋友逮捕入狱,决计永不释放,让他们死在狱中。只有当达达尼安绑架了红衣主教马萨林,对她施加了强大压力时,她才让步,批准擢升达达尼安为火枪队队长,赐封波尔托斯为男爵,并嘱咐她儿子路易十四善待达达尼安,以后好使用他。 马萨林是有着黎塞留那种权力欲的野心家,同时是一个两面三刀、玩弄权术、见钱眼开、贪得无厌的卑鄙小人。他利用私情控制王太后奥地利安娜,在她面前露骨地声称他几乎就是国王,他掌握着王权,他每天夜里扔在她床前的主教袍就相当于国王的斗篷。他一再向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许诺将给他们加官晋爵,引诱他们为他效劳卖命,最后却将他们抓起来投入监狱,欲置他们于死地而后快。他设立秘窟,私藏无数金银财宝,却常常向王太后告急,说国库里没有钱了,让英国王后、亨利四世之女昂莉埃特处于贫困之中,甚至连小国王路易十四的床单破得尽是窟窿也不准换。奥地利安娜把过去赐给达达尼安的一枚钻戒托他交给达达尼安,他居然据为己有,还恬不知耻地戴在手指上。一个贪得无厌的卑鄙小人跃然纸上。 作品里还精彩地刻画了博福尔、布荣、埃尔贝夫、隆格维尔、贡迪等亲王的形象。他们都是投石党的头面人物,都声称自己是民众的代言人,要为民众谋利益,为他们请命,为他们进行斗争,以此鼓动民众起来造反,与王宫进行斗争,甚至上战场充当炮灰。而暗地里,他们与王室和马萨林进行交易,只要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得到满足,他们就愿意与朝廷讲和。什么民众的利益,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在心上。作品里《老好人布鲁塞尔》和《三位副统帅》两章,对这些亲王集中地做了暴露性的描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对于上述这些人物,阿多斯有一段精彩中肯的评价。他说:“目前在法国,一切都令人窝囊、自馁。我们有一个十岁的国王,他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还不知道;我们有一位太后,迟来的情欲使她闭目塞听;我们有一位首相,他像管理一个大庄园一样治理着法国,就是说,一心一意以意大利式的阴谋诡计进行耕作,让地里长出黄金来;我们有一些亲王,他们出于个人和自私的目的结成反对派,除了从马萨林手里得到一些金条和零星的权力,其他什么也得不到。” 不过,以上人物并不是作品里的主角,主角是达达尼安、阿多斯、阿拉密斯和波尔托斯这四位火枪手。侠义、勇敢、忠诚、正直、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是他们的基本品质。但每个人又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达达尼安的勇敢机智,多谋善断;阿多斯的高贵豪侠,宽容大度;阿拉密斯的风流倜傥,沉静精明;波尔托斯的憨厚忠诚,大胆鲁莽,都描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四个火枪手之中,作者最推崇的是阿多斯的贵族气质,但是最喜欢的却是达达尼安热情务实的品质。正因为如此,每到关键时刻,达达尼安总是处于组织者和指挥者的位置,四位朋友都会自动地服从他。与《三个火枪手》不同,在《二十年后》里,四位朋友从一开始就分成对立的两派: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听命于马萨林,为王室效力;阿多斯和阿拉密斯支持投石党,反对王室,特别反对马萨林。他们甚至在第一次行动中,彼此就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决裂。双方经过坦诚的倾谈,一致决定永远忠于他们的友谊,虽然是为敌对的事业效力,但绝不相互伤害,保证永远做亲如手足的好朋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十分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各为其主,但都有着独立的意志和人格。达达尼安和波尔托斯为马萨林服务,但他们对马萨林的看法并不比阿多斯和阿拉密斯好多少。他们为马萨林和王太后效劳,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这个目标始终非常明确。可是对他们来讲,功名也并不是一切。当他们在英国与阿多斯和阿拉密斯精诚合作营救查理一世国王时,达达尼安心里非常清楚,他这样做是对抗马萨林的命令的,是与他和波尔托斯追求的功名背道而驰的。但是他义无反顾,因为这是他们四个人一致决定的事情。同样,阿拉密斯和阿多斯接受昂莉埃特王后的请求赴英国,也不是为了他们所支持的投石党的事业。相反,阿多斯非常清楚,领导投石党运动的亲王们,都各打自私的小算盘,不可能成就大业。他们与其在国内等待进监狱,不如赴英国为拯救查理一世拼搏一场。因为国王代表着所有贵族的利益,贵族们保卫国王也就是保卫自己的利益。他们如果能救出查理一世国王,那是何等的英雄;他们如果失败了而牺牲了生命,那又是何等崇高!从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二十年后》里四个火枪手的性格,不仅鲜明生动,而且是呈多面的、多层次的。 《二十年后》里描写的人物众多,但几乎找不到绝对的好人或绝对的坏人。这说明作者不是简单地从善与恶来判断是非曲直。作品里唯一算得上邪恶象征的人物,是莫尔东特。他是第一部《三个火枪手》里那个十恶不赦的女间谍米莱狄的儿子。他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理由,就是复仇,为他那个恶魔般的母亲复仇。他的形象,甚至令拉乌尔和吉什这样两个根本不认识他的纯洁少年感到厌恶,觉得他像条毒蛇。达达尼安等四个勇敢无畏的火枪手一看到他出现,甚至一听到他的声音,都情不自禁会产生毛骨悚然之感。他在战场上杀死了他的亲叔叔温特勋爵,乔装成蒙面刽子手斩杀了查理一世国王。这种为所有贵族所不齿的行为,连他的主子克伦威尔都非常反感而心生警惕。他不择手段,务必彻底除掉四个火枪手而后快。他要亲手把四个火枪手所乘坐的帆船炸掉,让他们葬身鱼腹。不料阴谋败露,四个火枪手及时逃脱,而他自己只有跳海求生。他苦苦哀求火枪手们救他,但当阿多斯宽容地要搭救他时,他却把阿多斯拉下水,决计在自己死的时候也要给他母亲献上一份牺牲,最终被阿多斯杀死。这样一个邪恶的生命,最后断送于宽容大度的阿多斯之手,作品将之归咎于天数。这倒也符合逻辑:上天惩罚邪恶。 罗国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