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岛登陆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地中海战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这是盟军第一次踏上轴心国的领土,并揭开了地中海战区盟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广大军事爱好者和战史爱好者提到西西里岛登陆,话题更多地是汇集在三大焦点上:构思精巧的“肉馅”欺骗计划、大摆乌龙的误伤事件、巴顿和蒙哥马利两大名将的竞赛。
“肉馅”欺骗计划,以盟国情报机关匪夷所思的策划,天衣无缝的组织,把精明的德国人大大地“开涮”了一把,即便几十年过去,读来依旧令人拍案称奇。
21世纪初,伊拉克战争中装备精良的美军误伤事件频频发生,令人大跌眼镜。其实早在二战中的西西里岛登陆战,美军就有过战争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误伤,满载空降兵的运输机群遭到己方军舰和地面防空火力劈头盖脸地一顿猛揍,天之骄子被打了个灰头土脸。
在地中海战区的地面部队中,阿拉曼的英雄蒙哥马利所率领下的百战雄师英军第8集团军理所应当地成为主攻,却被担任助攻的巴顿抢了风头,从此巴顿名声大噪、威名远扬,而蒙哥马利却似乎由此开始陷入了不善山地战的怪圈之中。
当1943年5月以德意轴心国军队彻底失败为终结,北非的连年战火终于平息下来,而德意轴心国此时再回看地中海,惨败的痛楚还未消退,巨大的危险已经令人不寒而栗!北非一失,整个南欧就像被剥去了防护的甲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已经毫无遮掩地暴露在盟军面前,其实那是一片山脉纵横的崎岖之地,之所以用柔软来形容,无非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防御力量才称之为“柔软”。西起科西嘉,东到希腊,简直是一张薄薄的牛皮纸,只消轻轻一捅,就能戳出个大洞!科西嘉一失,那么不要说意大利半岛,就连法国南部都岌岌可危;而希腊要是不保,那么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而倒,苏联战场的南翼就将门户大开!正如希特勒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中那样:“巴尔干是进入欧洲心脏的传统入侵路线,如果敌人在地方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的支持下在此地区登陆,将会导致最可怕的局面,东线德军侧翼完全暴露,最后将出现巨大变故——英美俄三国联合对德国本土的进攻!”
而西西里岛倒还不是德意最担心的地方,毕竟西西里岛的得失对整个战争进程还不是那么致命。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中部,北面隔着墨西拿海峡与意大利本土咫尺相望,墨西拿海峡非常狭窄,最窄处仅3219米,南面隔着约170公里宽的突尼斯海峡与突尼斯遥遥相望,是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该岛东西宽约3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三个顶角分别是西部的博依阿角,东北的佩勒洛角,东南的帕塞罗角。全岛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岛上多山,东北部为高原,地势从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平均海拔450米。除了岛东部的卡塔尼亚平原和岛最西端的小片丘陵地带外,几乎全是山地。西西里岛最高峰是东北部海拔3323米的埃特纳火山,这座火山不仅是意大利也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岛上没有较大的河流,多是山涧溪流,冬季雨水充沛则水流湍急,夏季干旱少雨则干涸见底。岛上有环岛和斜贯岛西北和东南的两条铁路,还有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便利。但是公路多是单车道,只能单向行驶,一旦发生情况交通极易被切断。港口有东海岸的锡拉库扎(syracuse,也有译作叙拉古,是西西里岛的历史名城)、奥古斯塔、卡塔尼亚,西海岸的杰拉、首府巴勒莫和墨西拿。全岛有lO个机场和4个水上飞机场。
1943年舂,随着轴心国在北非和地中海的惨败,以及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节节失利,意大利军队的士气已经急剧下降,当时意大利军队总兵力为82个师又8个旅,海军作战舰艇263艘,作战飞机825架。其中在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本土担负防御的为44个师又6个旅,163艘舰艇和600架飞机。德军在意大利部署了7个师又2个旅,60余艘舰艇和500架飞机,由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统一指挥。
P2-3
1943年可以称得上是二战中最为关键的一年,最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正是从这年开始,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向同盟国倾斜了。
1943年的新年钟声还在耳边回响,1月13日,2位神秘客人,l位“Q将军”和1位“P先生”在严格保密和高度警卫措施下来到了硝烟刚刚散去的北非名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代号为“Q将军”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P先生”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同盟国之所以如此谨慎行事,因为北非战事正酣,而卡萨布兰卡又是著名的北非谍都,潜伏着大量德国间谍,据盟国情报机关掌握的消息,德国情报机关正在筹划暗杀这两位首脑。那英美为何要选择这座摩洛哥名城为会晤地点呢?据说是因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里是“白宫”之意,这样会使罗斯福总统感到亲切。
从1月14日开始至25日,英美高层军事、政治领导人在卡萨布兰卡郊外的安法兵营举行了多次会议,这些会议被统称为代号“象征”(symb01)的卡萨布兰卡首脑会议。参加会谈的美国军方大员有:陆军参谋长卡特利特。马歇尔上将、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海军上将、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哈里·阿诺德中将(他于两个月后晋升为上将);英国军方大员有: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元帅、海军大臣达德利·庞德海军上将、查尔斯·波特尔空军元帅以及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路易斯-蒙巴顿海军中将,可以说英美两国海陆空三军最高统帅齐集于此。这次首脑会议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便是在北非战局结束后,同盟国在欧洲的下一步战略。
美军参谋长们希望立即集中全部力量,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但英军参谋长们却强烈反对这一建议,英军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元帅用大量的数据来证明这一建议的极端危险性:1943年年中,德军不必从东线抽调兵力便可在法国集结44个师投入反登陆作战,而同一时期,英美两军所能集中的最大兵力不超过25个师。在如此的兵力对比之下,在法国实施登陆的胜算,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目前能最有效地削弱德军又能援助苏联的方法,就是在地中海或巴尔干半岛实施牵制性的进攻,这样就可以将在东线和法国的德军吸引过来。如果能在地中海取得胜利,还可以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争取土耳其参战。如此一来,地中海战场的胜利,搞得好甚至可能不必横渡英吉利海峡,也可以打败德国。退一步说,即便还要在法国实施登陆,地中海战场的胜利也能大量吸引、牵制在西线的德军,从而为在法国的第二战场增加几分胜算。而且地中海目前正是同盟国最有利于发挥优势的地区,第一,地中海是纳粹德国最为敏感的地区,从希腊到法国南部,漫长的海岸线,几乎到处都是德国不敢轻言放弃的地区。第二,盟军在地中海已经集结了优势的海空军,掌握着制海权和制空权,可以自由选择在地中海北岸的任何地点登陆。第三,中欧和西欧交通便利,德军可以在14天内从东线抽调7个师赶到法国。而在意大利或巴尔干,由于山脉阻隔交通不便,在同样时间里德军只能从东线抽调1个师运到意大利或巴尔干。因此,在地中海展开攻势,在目前阶段是最有利的。
布鲁克建立在精确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发言实在精彩,就连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和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都被说动了,只剩下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即便心有不服,却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来反驳。虽然从内心,他极不愿意将主力陷在地中海,从而影响了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主要目标,但却又说服不了英国。再者说,如果没有英国的全力支持,横渡英吉利海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最后崇尚现实主义的美国还是做了让步,同意首先在意大利方向发动进攻。当然,作为交换,英国也同意向太平洋战场调派更多的部队和物资。
进攻意大利的大战略方向定了,但是接着英美又对具体进攻目标产生了分歧。英国主张进攻撒丁岛,理由是撒丁岛的防御力量薄弱,那么不仅投入的兵力相对少,也更容易打下来,而且占领撒丁岛后,可以作为对意大利北部工业区和沿海地区空袭的基地。美国则认为攻占撒丁岛,地中海航线安全依然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攻占西西里,才能彻底保障地中海航线的安全。这次英军作出了让步,同意进攻西西里。不过马歇尔还是担心会落入老奸巨猾的英国人的圈套,因此一再强调,进攻西西里从开始到结束,都只是一个有限目的,而不是作为进攻意大利本土或其他地区的跳板。英国方面也顺坡而下表示只进攻西西里,绝不进攻意大利本土。于是双方终于达成妥协,在1月23日出台的《1943年作战方针》中明确规定,1943年英美盟军的作战目标是攻占西西里,进攻时间不迟于1943年7月。
攻占西西里岛最大的好处是打通地中海航线,从根本上保障地中海航线的安全航行,使以往绕道南非的运输船队可以直接经地中海从而缩短一大半的航程。同时进攻西西里岛还能沉重打击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随着意大利政坛有影响力的人士中退出战争的情绪正在逐步增长,夺取西西里岛将成为打垮墨索里尼政权的一记重拳,可以争取迫使意大利退出轴心国阵营。如果从进攻意大利本土来看,位于意大利靴形半岛“脚尖”对面的西西里岛并不是最合适的跳板,撒丁岛和科西嘉岛才更为合适,因为一旦占领这两个岛屿,将直接而严重威胁意大利漫长的西海岸。不过盟军也考虑到进攻撒丁岛和科西到,从西西里登陆后,德军在东线便停止了在库尔斯克方面的进攻,极大地缓解了苏联的沉重压力。
再次,意大利的战争,使英美战略同盟关系进一步得到了检验与整合,最终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作战体制。在意大利战场上所得到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也为以后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和在西欧的进攻,起到了前车之鉴的作用。 最后,意大利战场上的进展,也为同盟国赢得了地利上的得分,使地中海航线更加安全和畅通,同盟国船队可以不必再绕行非洲的好望角,从而能节省下约100万吨位的船只转用于其他战场,同时在意大利的机场又能为同盟国对德国南部进行战略轰炸提供前进基地。
另外,我们还能同时看到,由于意大利战场上德军的出色表现,也将德军统帅部有意无意地将更多的部队和装备投入了这个次要战场,这点对于本来战争资源就相当贫弱的纳粹德国来说,更是具有无穷的后患——德军每在意大利多投入1个士兵、1辆坦克,就意味着或者在东线的苏联战场,或者在西欧的第二战场,相应地减少了1个士兵、1辆坦克,这抑或便是意大利战场对于整个战争全局的最大贡献了。
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60多年前的意大利,一片不再是充溢着浪漫与艺术气息的美丽国土,而是满目硝烟与战火的杀戮战场。重新回首这段在二战中比较冷门的战争历程,让我们拂去厚重的历史积尘,重走西西里、萨勒诺、安齐奥直到罗马的艰苦征程。
意大利战场是战争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发展中难以驾驭的典型写照,同盟国与轴心国在这片战场上的战略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更是耐人寻味。双方都在战争过程中不约而同地犯下了各种错误,各自最初的比较现实与明智的战略思想被愚蠢的错误一点点侵蚀,最终使战争的发展充满了变数,或许这才是战争的魅力,历史的捉弄。然而当宏伟的卡西诺修道院轰然而倒,当美丽的那不勒斯化为断壁残垣,当硝烟遮掩住不朽之城罗马的动人风采之时,我们才会更加体会到和平的宝贵。
1943年7月9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7月25日墨索里尼国王解除职务,法西斯政权倒台;9月3日盟军在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勒佐登陆,开始了对驻守意大利本土的德军漫长而血腥的攻势作战。经过卡西诺、安齐奥等著名战役,终于于1944年6月4日解放罗马。
周明、胡烨编著的《烽火亚平宁(意大利之战)/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基于详实丰富的史料,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盟军攻取意大利作战的全过程。
意大利战场是战争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发展中难以驾驭的典型写照,同盟国与轴心国在这片战场上的战略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更是耐人寻味。双方都在战争过程中不约而同地犯下了各种错误,各自最初的比较现实与明智的战略思想被愚蠢的错误一点点侵蚀,最终使战争的发展充满了变数,或许这才是战争的魅力,历史的捉弄。然而当宏伟的卡西诺修道院轰然而倒,当美丽的那不勒斯化为断壁残垣,当硝烟遮掩住不朽之城罗马的动人风采之时,我们才会更加体会到和平的宝贵。周明、胡烨编著的《烽火亚平宁(意大利之战)/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盟军攻取意大利作战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