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丁肇中、李远哲、钱学森、华罗庚、竺可桢、李四光、茅以升,这些光耀华夏的名字,推动了我国科学的繁荣昌明。这些在自然、物理、化学、地质等各个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童年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又如何攀登上科学的高峰?面对困难他们如何锲而不舍,成就今天的辉煌
这是一套影响孩子一生的传记故事。史料翔实,注重史料性与趣味性、可读性,深入浅出。家长可以从中思索成功教育的轨迹。善于模仿的孩子们看到科学家成长的事迹后,将点燃心中热爱科学的火炬,点燃他们探索精神的热情,照亮蒙昧的眼睛,思考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黄芬香编著的《杨振宁传》是该套书之一。
杨振宁先生固当世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学界的崇高地位为天下所公认。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黄芬香编著的《杨振宁传》生动记述了杨振宁的一生事迹。适于广大青少年、大中学校学生和科技工作者阅读。
1.良好的家风
1957年,在象征着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坛上,第一次写下了两位中国人的名字——杨振宁和李政道。消息传到国内,亿万炎黄子孙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学圣殿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杨振宁,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科学顶峰的?他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安徽省合肥县县城。夜已经很深了,天空悬挂着一轮明月,清亮的月光洒满大地,房屋、河流、树木都增添了几分诗意和神秘。
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整个城市仿佛都睡着了。突然,一声清亮的啼哭声划破夜空,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宅院的一间房子里传出。
“恭喜你啊,生了个儿子!”笑容满面的接生婆向孩子的父亲贺喜。初为人父的年轻人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转眼间孩子已经满月了,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十分招人喜爱,可孩子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孩子的妈妈又一次催促丈夫。孩子的父亲沉思片刻,说:“就叫振宁吧。”
给孩子取名“振宁”,父亲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振”来自杨家各房议定的家谱“家、邦、克、振”,这一辈的孩子该为“振”字辈;“宁”指的是“怀宁”这个地方,怀宁是安庆的旧名,振宁出生时,父亲正在安庆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城教书。父亲给儿子起这样的一个名字,主要是为了纪念他在怀宁度过的教书生活。
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华东腹地,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都会。穿城而过、波光粼粼的金斗河,据说就因日进斗金而得名。经商,是合肥人世代相沿的第一等职业。而在这里,杨家却是个“外来户”。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曾在安徽省西南部的太湖县任职,1877年任满后携家眷返回原籍凤阳,路过合肥,去拜见老同学张厚斋。老朋友相见,格外欣喜,张厚斋盛情款待杨家驹,并竭力劝说他留在合肥。考虑到合肥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并且自己在原籍已没有了家产,也没有亲友,于是他就在合肥落了户。
杨家驹官俸微薄,家境贫寒,连正常的生活都很难维持,但无论生活怎样艰苦,他仍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下代人读书应试。
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18岁时该参加秀才考试了,但按照当时的规定,祖籍不在本地的考生必须由两名有身份的人做保人才能报考,而请保人需要一笔不小的礼钱,杨家拿不出这礼钱,杨家驹急得坐卧不安。看到父亲为难的样子,杨邦盛毅然辞别亲人,带上干粮步行300多里回到原籍凤阳参加考试,最后在凤阳应考得中秀才。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生于1896年,从小勤奋好学。1914年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第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母校省立二中任教,并担任学校的训育主任。当时的校风很坏,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经常在外聚众闹事,胡作非为,甚至深夜不归。作为训育主任的杨武之决定从严整顿校纪。他公开宣布:晚上9点半要关门熄灯落锁,超过规定时间,概不开门!并且他亲自掌管钥匙。一天晚上,夜很深了,突然传来了咚咚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高声叫喊开门,杨武之不予理睬。过了一会儿,这伙人翻墙进入校园,手拿木棒、铁叉到处搜寻,并大喊大叫:“杨武之,有胆量你出来,今天要教训教训你!”看到这伙人气势汹汹的样子,有两位同事把杨武之藏了起来,接着又悄悄把他送出校门,藏到一位亲戚家里。这伙人当时没有找到杨武之,气急败坏地把他的卧室砸得乱七八糟,用火烧掉蚊帐。第二天他们继续大闹,扬言要打死杨武之。事情闹到这种地步,学校当局却不作处理,杨武之愤然提出辞职。校方这才决定开除这些闹事的学生,请杨武之回校继续任训育主任,被杨武之断然拒绝了。接着,他受聘于安庆一所中学,杨振宁出生时他正在这所中学教书。
在安庆,杨武之一面教书,一面刻苦自学,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获得了到美国公费留学的机会。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