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卫士
我童年的卫士,就是我家那条老黄狗。
小的时候,我家住在离村庄近两华里的东岭上。那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沙土路,像是一根黄鞋带,系着村庄和我的家。路两边是茂密的树林和庄稼地。
那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刚上小学,那树林子还特别茂密,什么松树、槐树、柏树,都长得很壮、很旺,树下是叫不上名字的灌木、杂草和野花,还有柴胡、桔梗等中药材。那树枝、树叶不动声色、比赛似地伸展,虽然很拥挤,但平和谦让,因而林子越来越密,树荫也越来越厚重。走在林中小路上,感到异常凉爽日阴森森的。
那时候学校抓得很紧,晚上有自习课。因我家住在山岭上,每天最让我犯愁的事,就是晚上放学后独自穿过那片树林回家。
夏天,月光下的山是有层次感的,天空就像一块深蓝色的布,点缀着闪烁的星星。群山千姿百态,远望黑黝黝的,像拉练的队伍,近处的树荫竟然像一个个的黑洞,阴森森的。林里的各种小动物,金蝉、蟋蟀、青蛙、野兔、黄鼠狼、蛇等,不时在身边弄出点声响来。风穿过林子,树叶一阵躁动,就连地里那茁壮的高粱、玉米也惊吓得你推我搡,沙沙作响。那树叶、庄稼叶沙沙的声响与脚步声,纠缠在一起,好像有人跟随在身后。有时,脚下踩上一只软乎乎的蛤蟆,会被吓得一蹦老高,拔腿飞快地跑。但不管跑得多快,那声音依然紧跟在身后。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下着雷雨,闪电在天空中飞舞,那路已被水冲得沟沟壑壑。我背着书包往家跑,脚底和腿上沾满了泥浆。山路的南侧是一片墓地,簇拥着无数的坟头。据老人们讲,那鬼火是死人的灵魂在游荡。经常有人在坟地里走迷了路,被鬼火领着在一个地方整夜来回转圈。坟边和坟头上长着许多灌木,有的像站立的人在晃动。想起那些鬼怪故事,望望周围的景物,听听林中的鸟叫和水流声,只觉得头皮发麻,全身打战,举步维艰,泪水悄然涌上眼眶。这时,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路边的树丛里窜动,我迅速弯腰摸起一块大石头。肯定是遇上狼了,老人们常讲狼是最爱吃小孩子的。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站在那里不敢动了,只等着与狼拼命。突然,“狼”冲出来了!我正要扔石头,却听到熟悉的汪汪的叫声,是我家那条老黄狗?!我疑惑又惊奇地大喊一声“黄——”?正在我犹豫之时,老黄狗已跑到我跟前。我定神一看,老黄狗早已被雨淋透了,它摇摇身上的水,竟然伸出前爪扑到我身上,嗅了嗅,用舌头舔了舔我的脸,然后哼哼地叫着,摇着尾巴,围着我转了几圈。这真出乎我的预料。我顺手扔掉石头,用力抚摸着它的头,说不出有多高兴。那狗特别懂事,可能是担心惊吓了我,为了表示歉意,竞用嘴从我身上扯下书包,叼起来跑在我的前边,为我开路。没走出几步,远处山岭上传来狼的叫声。那叫声真是毛骨悚然,竟然让我在那炎热的夏天,感到刺骨的凉。老黄狗也有几分惧怕,跑回来,把书包扔给我,贴着我的身,伸了伸尾巴,一边汪汪地叫着,一边急匆匆地伴我往家赶。等我们回到家中,我的衣服上已浇满雨水汗水,全身有些颤抖。那老黄狗也躺在地上,抽动着长舌头,喘着粗气。
从那以后,老黄狗每天晚上都要到村东头去接我。村东头有口老水井,等我放学出来,它早已经坐在井旁了。有几次,我到井旁时,却找不到它。谁知它就藏在周围的树丛中或墙脚跟。它调皮地跟我捉迷藏,突然给我一个惊喜。这时,我把书包挂在它的脖子上,它就跑一会儿,坐在路当中等我一会儿。等我赶上来了,它再跑一会儿,然后再等我一会儿。有时我抚着它,理顺着它软绵绵的毛,一块往回走。从此,我走夜路不再寂寞,也不再害怕,还增添了几份童趣和坦然。
……
P18-20
天光照耀
每天,我们睁开眼睛就会看到天,望见云,都会关注或询问:“今天天气如何?”天气就是天光云影的气象变幻。“仰则观象于天”,是缘于云气聚散所反映出的日月星辰的意象变化。清晨,灿烂的阳光穿越云层,普照苍茫的大地,气象万千;透过红润的十指,轻轻抚摸我们的身体、温暖我们的心灵。这些年,大气污染严重,蓝天白云减少,人们见到湛蓝的天空兴奋不已,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蓝天白云的图片。
《庄子》日:“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天光指日光、天空的光辉。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中国书法中的飞白和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追求天光幻变的艺术效果和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拓展遐想的空间。天光也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天光盐、天光玻璃、天光镜、天光巷、天光所等。
天光来自太阳。太阳的光芒永不停息地照耀地球。太阳形成的天光如喷涌而下的激流,给世界带来巨大能量。能量被地球吸纳,就风起云涌、风雨雷电,被吸纳转化,大地就孕育蓬勃万物和绿色生命,小草生长,鸟儿欢唱,庄稼丰收。通过食物流入我们的血液和大脑,滋养人类思考能力、学习本领、文化基因和文明沃土。
天光开启每一天。南方有“天光墟”的民间集市。清晨以老年人为主,也有抱着猎奇心的游客和早起的年轻人购物、淘宝。在北方,许多人口聚居区都有早市,主要是在晨曦中买卖新鲜蔬菜水果和各类早餐。互相招呼着:“你看外面的天气多好!”“来早市逛逛!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也活动活动筋骨?”长时间加班熬夜,会昏头昏脑,迎着朝霞走进户外,享受阳光恩惠,顿感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天光赐予人们旺盛的阳气。
天光伴随四季轮回。春天唤醒绿色,春雨从容和率真地哺育生命的风景,系着红领巾的孩童们迎接朝阳,挥洒着笑声奔跑追逐;夏天光照时间长、高温多雨,乡村流萤、城市霓虹和满天星光;秋天天高气爽、瓜果飘香,银杏金黄、枫叶火红,田野闪动成熟色泽;冬天寒意肃杀、阳光更加珍贵,“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更喜欢月朗星稀、秋高气爽的时刻,放眼高空,看蓝天之上白云飞舞,那是一份静淡雅致的享受,心绪淡泊而高远。
不同位置和途径感知天光,既会感到“近”,又似乎“远”。乘飞机在天上看和脚踏大地看,景象和感受天壤之别。人到人生高处,往往浮云遮望眼。站在大地上看天光,能看清苍天的高远和胸怀。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有对联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据资料,2015年广东高考的作文题目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揣摩良久,不同时代、不同手段和不同心情感知自然,结论自然大相径庭。现代社会,人们负荷超重,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暴长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欲望诱惑皆为过程或幻影,淡泊名利终可达观纯粹,彰显崇高与神圣。凝望清晨或黄昏天边那一抹血色霞光,方可释然万种心境。
宇宙浩瀚,阳光照耀人类共生共存的这个地球。天光,盈满天宇、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倾听大地呼唤,呼应万物心律,赐予我们温度与光景……我们每个人都公平自由地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没有贵贱之分,也无高低之别。无论你地位显赫,还是一介草民,哪怕你曾经如何焦虑、偏激,甚至有背离常理的言行,阳光总是公平公正地照耀和恩惠每一颗心灵。阳光不锈,青春不朽。阳光让世界通透清晰,人间充满光芒与希望、温馨与感动。仰望天光,是一种昂首的姿势,是一种信仰,是向往光明与辉煌的渴望。
2017年10月2日,国庆节后的沂蒙大地被秋雨洗涤得旷朗无尘。清晨,我双脚牢牢踏在故乡大地上,只见遥远的东方地平线上清浊交汇,不一会儿,朦朦胧胧的地气在升腾,渐白渐亮的天光在跳跃,天开始放亮:灰暗的乌云逐渐退缩,天光和地气慢慢融为一体,孕育在大地母亲腹中的太阳,急切地透出一束束、一片片光亮,照耀着白云飘飘的蓝天,清澈且高远;照耀着吟唱丰收歌谣的大地,丰腴且温情;照耀享受家国恩惠的簇簇笑脸,舒心且灿烂……
2017年10月7日
地气重凝
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地气怎么样”。
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记忆最深的就是小时候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孩子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了,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用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太阳、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要求我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丰稔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扩散着,颗粒归仓;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住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幻化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瞑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吠的乡村、雨后清香的泥土、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和地气的纯正。
地气是日月之精华,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的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沾过多少泥浆,心中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捂出来的,用心用情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遵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我陡然想起一句老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肯定就是地气积蓄的元气、涵养的正气。
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地气(厉彦林散文选)》精选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厉彦林的数十篇散文作品,配以音频朗诵。将优美的散文学做一个多维的新的呈现。一、中考、高考出题大户。其作品《享受春雨》《赶年集》《仰望弯腰驼背的娘》曾多次入选高考、中考的阅读理解,还有其他多篇作品作为经典例题也多次入选《山东教育》《阅读理解分析》等教辅杂志。在营销中可以作为一个重点二、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扎根齐鲁大地,自传统中汲取养分,作者的人生和作品都得益于深厚的地气,弘扬地气弘扬传统弘扬主旋律。三、作品附有配乐朗诵,是我社开发的新产品音(视)频书的一个新尝试。
厉彦林,著名诗人。男,汉族,1959年5月出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1976年参加工作。研究生毕业。现任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发表诗歌、散文千余首(篇)。出版诗集《裸露的灵魂》、《都市庄稼人》、《灼热乡情》。《地气(厉彦林散文选)》精选他的数十篇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