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人行/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滕肖澜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小说卷”是太白文艺出版社岁末年初的重点图书。所收入的女作家:张抗抗、方方、林白、叶广芩、邵丽、乔叶、鲁敏……皆为获过各种国家大奖又为读者熟知并喜爱的作家。作者简介是一张精美彩色折页,分别有十多幅她们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记录着她们在文坛上一些重要时刻和岁月留影,非常珍贵。作品之后,附有一篇访谈或综述性评论,以及创作年表。使得这套丛书更具资料性、学术性,也有研究价值、收藏价值。

滕肖澜著的《四人行》《美丽的日子》《倾国倾城》《姹紫嫣红开遍》等小说,笔触在沪上弄堂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间腾挪有致,有柴米油盐的实在,也有细碎世俗中的温情。

其写作坚守着文学的减法,又在这种专注中放眼看生活,着力于人性幽微的变化,从而展开复杂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70后女作家滕肖澜的6个中篇小说,《四人行》《姹紫嫣红开遍》《倾国倾城》《小么事》《美丽的日子》《又见雷雨》。皆为作者近年来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大奖。小说以优美细腻的文笔,书写了普通上海人的生活。在日常中加入艺术的新元素,笔下所有的细节、所有生活的走向正是为了书写对人性的发掘。她匍匐于上海的地面,抬头仰望天空,在文学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在平凡的日子里写出不平凡的韵味。补评论家誉为有张爱玲深刻细腻的文风,又比之温暖明亮。

目录

四人行

姹紫嫣红开遍

倾国倾城

小么事

美丽的日子

又见雷雨

评论 文学的加法

滕肖澜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四人行

谢宁

谢宁的坐姿很漂亮,腰挺得笔直,双臂自然地呈八字形。面前一杯茶,一张报纸。旁边,同事们大多趴在桌上睡着了。

谢宁看手表,下午3点三刻。

食堂每周四下午的点心是菊花松酥。两月前,她对他说,菊花松酥真好吃——其实她根本不爱吃菊花松酥。但她不能说小笼、麻球,或是双档什么的,因为那些东西每天都有,唯独菊花松酥每周只有一天供应,数量又少,一会便卖完了。谢宁放出了饵——是姜太公的饵,愿者才会上钩。结果,每个星期四,他必然会送来两块菊花松酥。其实是桃酥,四只角用糖熬焦,卷起来做成菊花的形状。谢宁显得喜不自禁:“只是随口说说的,亏你放在心上,谢谢了。”说完伸手到皮包里掏钱。他连连摇手,脸都红了——谢宁有些好笑,看着他,就像一个憨憨的玩具熊,真想拍拍他的脑袋,再捏上几捏。

4点半。

今天是怎么了?谢宁急归急,脸上还是若无其事的。抿一口茶,稳稳地看报纸。一个字也没看进去。感觉没底,空荡荡的很揪心——他是食堂的临时工,高中毕业,比她小四岁。谢宁不能想这些,一想就烦,还有些丢脸。她二十九岁,过年就三十了,却在为一个小男生心神不宁。

5点时,下班铃声大作。同事们互道再见,匆匆而去。谢宁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走出来,走廊空荡荡的。忽然,楼道里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人飞奔过来,高个子,发白的牛仔衣,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他在她面前停下,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

“不好意思,来晚了。”他喘着气,“幸亏你没走。”

冯佑

冯佑吃了坏东西,整个下午都拉肚子。他在马桶上给要好的同事打手机:“替我留两块菊花松酥。”

第一次见到谢宁,她坐在桌前看文件。冯佑瞟她一眼,又一眼。这大概是缘分吧,他后来这么想。谢宁是财务科科长,不漂亮,年纪也比他大。如果不是他答应了老爸,要安定下来好好过日子,放在从前,像这样的女人他看也不会看。人真是奇怪的东西,一旦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连品位也会跟着改变。那时他喜欢的是穿超短裙松糕鞋的辣妹,丰乳肥臀走路一扭一扭的那种。半年前,他打架弄断六根肋骨,老爸拿菜刀对准胸口,说:“你要是不改,我就死给你看。”

冯佑称呼她阿姐,心里清楚,她和他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搭界的。真正的转变其实是那次他到财务科领工资,办公室只有谢宁一个人。她手指很灵巧,数钱时像兰花那样好看。她把钱给他,手指轻轻触到他的手掌,软软的,指甲划过,麻麻的,痒痒的——钱不多,只是薄薄的几张。她很郑重地交到他手上。他看着她的手,不知怎的,竟想起老爸的话:找个过日子的女人。

每到阴雨天,冯佑的胸口隐隐作痛,便想,真该找个过日子的女人呢。他觉得谢宁就是这种女人。她是那样恰到好处,不美也不丑,有些世故,又有些可爱——很适合当老婆。他第一次把菊花松酥放到她面前时,她要给他钱,他怎么可能收她的钱呢?其实他做的还是很明显的。他完全可以再拿些点心,说请大家吃。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故意显得很紧张,说话都口吃了。

今天,冯佑来到财务科,刚好是下班时间。办公室只剩下谢宁一个人。冯佑见她站起身来,便轻手轻脚地跑到楼梯口,下了一层楼,接着,咚咚咚,重新迈开大步上楼来,喘着气,来到她面前。

冯佑说:“拉肚子,所以来晚了。”谢宁说:“噢,我倒忘了,原来今天是星期四,有菊花松酥的。”冯佑说:“阿姐的事,杀了我的头也不会忘。”谢宁笑笑。冯佑故意走得很慢。公司5点一刻放班车,现在是5点10分。他算好时间,到5点13分,看表,叫起来:“糟糕,阿姐你要赶不上班车了。”谢宁也看表,吃了一惊,奔过去。但还是晚了,眼看着班车的尾巴在那里冒黑烟。冯佑把摩托车推过来,说:“我送你。”谢宁有些犹豫。冯佑笑道:“上车吧,总比叫出租方便些。”

谢宁

摩托车开得飞快。谢宁原先只是轻轻抓住冯佑的衣服,后来车身一个急转弯,不得不抱住他的腰。她感觉冯佑的身体微微一动,似是在笑。谢宁心里骂了句:“小赤佬。”甜甜的很受用,随即,把脸轻轻靠在他背上。

刚才,不晓得他看出来没有。现在想想,她戏做得过头了。人家身体不舒服,还惦记着给她送点心,无论如何应该表现得更感激些的,她居然连“谢谢”都忘了说。谢宁想着想着,就有些懊恼。他会怎么想?看穿了不好,不看穿也不好——伤脑筋啊。

谢宁暗暗叹了口气。

第一眼见到他,他在窗口打菜。一米八五的身高,穿白色的工作服,剪个平头。大家都说,食堂来了个帅哥。女孩们争着排在他那队,挤眉弄眼。谢宁觉得很好笑。轮到她了,她看他——五官俊朗,周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把目光移开,很快又落到原处,微笑着说:“噢,新来的同志。”

这个人,让她想起多年前的那个人。

高三开学,转来一个插班生,与她同桌。他叫刘鹏,双眼皮,薄嘴唇。谢宁给他抄笔记,督促他做作业。那时她还小,喜欢读岑凯伦、琼瑶的书。一天,他邀她到海边玩。两人坐在沙滩上。他告诉她,他父母早年离婚,跟着改嫁的母亲过活,家境不好,继父同他商量,让他高中毕业就上班,省下钱来供同母异父的弟弟读大学。

刘鹏弹吉他。悠扬的琴声,和着海边的风声,远处隐约有船的影子,夕阳浮在海面上,映红天边的云彩。

P1-3

序言

社会变革中的女性声音

何向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目睹社会进步的中国作家,未曾缺席于社会变革的记录,而在中国社会前进历程的忠实的录记者中,当代中国女作家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于新时期蹒跚起步、于新世纪日臻成熟的当代女作家,无论其社会观察的视野,人性探索的深度,还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借鉴,对艺术风格与艺术手法的积淀和历练,就整体风貌而言,都较20世纪初、中期女作家写作有极大的进步。文学史将会对这一代,甚或几代女作家的写作成就做出高分值的评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受益者的当代女作家,正以她们敏锐的洞察和细腻的书写,投入中国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并为后人提供着观照和研究这一时代变化的精神档案。

20世纪末,我曾以《夏娃备案:1999》为题,对1999年的由女作家写作、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十二部小说加以梳理。20世纪、21世纪的世纪更替之年,中国女作家经由写作提出的一些与自身、与人类相关的问题,给出了寻勘身心发展的道路,其对于性别心理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不仅丰富了文学的承载量,更提供了人类认知自我的新经验,比如铁凝《永远有多远》传递给我们母性教育的传统乃至本能;王安忆《剃度》展示了特立独行的时代女性的决绝个性;而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让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自我的渴望或是在他者身上印证自我的失败。分歧的,共生的,冲突的,裂变的,未成型的,已板结的,需解冻的,身体的,心灵的,灵魂的,我们从她们的文学中得到的东西根植于一个国度一个时代却终将超越对一个国度一个时代的了解。

哲人曾言,“女性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足见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亦然。女性的文化进步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投影,其实两者更是深层互动的,女性对于文化、身份、性别、社会的思考,已成为推动整体社会向前运动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成因源于中国女性在20世纪经历的三次解放。1919年,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妇女从封建性的三从四德中解放出来。这次的解放,思想解放意义大于经济独立意义,男女平等平权的思想深入人心,于此,如丁玲、冰心、林徽因、萧红等女作家写出了她们年轻时期的代表作。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生死场》影响深远。1949年,新中国成立,宪法规定男女平等,中国妇女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上的独立使其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而在各领域取得进步与成就。女作家得益于这一社会风气之先,丁玲、杨沫、茹志鹃等均有佳作推出,中国女作家的写作开始受到国外研究者的重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思想上的解放使作家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女作家作为思想活跃、敏感的一个群体,在思考社会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对性别文化的勘探。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宗璞《三生石》等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探索。三次思想文化上的洗礼和社会发展的互动,使得中国文学在1978年之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近四十年来,女作家写作发展迅速,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新时期开始,中国女作家集体发声,并以其强劲的写作,呈现出时代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文化“干预”。巾帼不让须眉,这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引人瞩目,以致在新世纪成熟壮大,被一些文化研究者们称为她世纪。20世纪80年代,女作家的性别觉醒与文化自觉开始较早,她们在关注外部世界变革的同时,开始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抗抗《隐形伴侣》写社会问题,但却是女性立场上对于情感的深度审视与叩问。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关注精神上的两性平等与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知识分子女性在爱情与自我之间试图寻找到一个两全存在空间的努力。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反思男性文化传统,也对传统女性化写作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刘西鸿《你不可改变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的女性书写,将“我”与“你”即女性与男性的一系列性别问题提出来,并均做出了来自女性个人的答案——你别无选择!你不可改变我!其勇敢的姿态更是对历史框定的女性顺从与懦弱的文化性格的诘问与反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叶文玲、池莉、赵玫、范小青、裘山山等佳作频仍,其在多个文体间的跨越更打磨了小说的锋芒;90年代始,林白、陈染、海男等期望通过身体而将视点拉回到性别关注上来。这种写作在历史、个人、身体、社会、情感间跳跃,呈现出女性写作的犹豫和艰难的自我调整。而从20世纪80年代《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90年代《羽蛇》,到21世纪《炼狱之花》《天鹅》,三十年跨度始终坚守女性精神自我深度写作的徐小斌引人瞩目。新一代女作家,注重隐藏在身体性后面的社会文化,不那么尖锐,更倾向温暖、幽默、智性的表达,但她们心底仍然保留着一个完整的女性空间,如徐坤《厨房》、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潘向黎《白水青菜》、魏微《大老郑的女人》、盛可以《手术》、叶弥《小男人》等,都体现了以女性文化视角介入历史现实的丰富性追求。

新世纪伊始,女作家写作成果斐然,杨绛等老一代作家也有新作推出。张抗抗《把灯光调亮》在坚守其新时期开端之作《北极光》的浪漫主义理想底色的同时,强化了传统知性写作的典雅;叶广芩《梦也何曾到谢桥》《黄金台》为代表的我称之为“后视镜”式的写作,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方面可谓独树一帜;方方的《水随天去》等探讨经济不平衡发展对于纯真爱情的挤压;蒋韵《心爱的树》《完美的旅行》《行走的年代》试图在对“已逝”岁月的追踪中确立传统价值的独立性;林白《长江为何如此远》和《妇女闲聊录》提供给了我们回溯历史与观察现实的与众不同的角度;孙惠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等系列作品将观察点定位于出走与还乡两大母题,使其作品在现实性的叙事之上平添了哲学的意蕴;葛水平《喊山》《地气》承续了中华山川地气中深藏的诗意之美,其利落的行文中苍凉的味道耐人寻味;邵丽《明惠的圣诞》聚焦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日常生活的个人体验与情感微澜;金仁顺《云雀》《桃花》等根植饮食男女,其心思缜密又声色不动的叙事兼具温润与冷凛两种魅力;乔叶《走到开封去》等承续了她个人创作中对“慢”的探求,审视的目光于小事情间不经意扫过,却如探照灯一般揭示出最深处的幽怨和最原始的黑暗;鲁敏的写作确如“取景器”,隐秘的、细微的、节制的,带有缠绕感甚或是残缺的生活,成就了她小说的“气象与光泽”,《思无邪》《饥饿的怀抱》均写日常生活的不如意处,却在极简主义式的写作中透出干净与温暖;付秀莹《爱情到处流传》《六月半》篇篇出手不凡,以感伤与坚忍并存的从容气度体认着中华美学的精髓,并使诗化小说通过个人的写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滕肖澜《美丽的日子》等笔触在沪上弄堂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间腾挪有致,有柴米油盐的实在,也有细碎世俗中的温情;阿袁《长门赋》《鱼肠剑》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丰富驳杂,其小说的精神分析与反讽意味承接了现代写作的传统。

以上列举的只是活跃于文坛的当代女作家群体的一小部分。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写作环境,当代女作家们都身处一个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时代。1977年以来,作为中国文学长篇小说最高奖的茅盾文学奖,评出九届,有四十余部长篇小说正式获奖,女作家占八部,所占比例五分之一。1995年以来,作为除长篇小说以外的其他门类文学作品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已评六届,共有二百多人获奖,女作家超过四十人次,所占比例五分之一。1980年以来,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出十届,获奖者中,女作家在小说、童话、幼儿文学(绘本)等均有收获。20世纪70年代始评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者中多次见到女作家的身影。而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下属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会设立的中国女性文学奖,有效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理论探索。获奖只是专业荣誉,更广泛的社会承认,还包括作家文学作品的读者拥有度、文学作品的文化艺术衍生品以及国外研究与译介,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女作家无论创作还是思想,都表现出不让须眉的强劲实力,她们通过文学所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在整体上已然超越了文学史上她们前辈的书写。

这就是我们今天编选《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大系》的原因。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是作家们的幸运,作为中国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女作家,她们的录记、思考与贡献,我们不能忘记。

2017年10月12日 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