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洪武年间,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在南京的鸡鸣山下,建造了一座庄严肃穆的功臣庙,供奉着几十位开国功臣的塑像。摆放在最显要位置的,是一位身材魁梧、刚毅勇武的大将的塑像,他就是被朱元璋誉为“开国功臣第一”的徐达。
从贫苦农民到左相国
徐达,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卒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永年乡人,出生在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农民起义,组织红巾军,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第二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响应,元朝政府慌忙派兵镇压。这些官军腐败透顶,他们不敢与红巾军对阵,整天四出烧杀掳掠,捉拿无辜百姓,冒充红巾军俘虏,押到官府去报功领赏,搞得民无宁日,怨声载道。徐达祖祖辈辈深受官府和地主压迫剥削之苦,心里早就愤恨不平,如今又目睹官军的种种暴行,更激起满腔的怒火,他暗暗下定参加起义、推翻元朝的决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参加了郭子兴队伍并已担任亲兵九夫长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兵,徐达听到消息,立即“仗剑往从”,前去投奔。他同朱元璋的出身、境遇和志向大体相同,两人一见面就谈得十分投契,朱元璋决定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助手。从此,他便成为一名红巾军的战士。
不久,朱元璋带领二十四名贴心的将士南略定远,徐达随同前往。他们在定远收编几支地主武装,依靠这些力量,迅速攻占了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徐达在这些战役中,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时时以王霸之略进”,对朱元璋提供了不少很好的计策,开始崭露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朱元璋为他向郭子兴请功,说他的智虑和材略皆在众人之上,建议把他提拔做军官,郭子兴便任命他为镇抚。当时朱元璋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小头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徐达与汤和等人“奉约束甚谨”,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确立领导地位。后来,郭子兴同另一起义首领孙德崖在和州发生冲突,郭子兴在城里拘捕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众也在城外捉住朱元璋。郭子兴提出以孙德崖交换朱元璋,但双方谁也不肯先放,怕对方不守信用。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徐达挺身而出,冒着被杀的危险,到孙德崖的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待朱元璋回到城里,郭子兴再放回孙德崖,孙德崖回到营地,才把徐达释放回城。朱元璋感激不尽,对徐达也就更加信任和器重了。
徐达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朱元璋接替病逝的郭子兴执掌起义军的领导权,决定渡江夺取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前锋部队,乘风举帆,冒着敌人雨点般的利箭,强登牛渚矶,使后续部队得以顺利渡过长江,攻占采石和太平(今安徽当涂)。元朝军队不甘心太平之失,妄图重新夺回太平。元将蛮子海牙和阿鲁灰等用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封锁姑孰口,地主武装头目陈埜先及其部将康茂才又从水陆两路,分兵进逼太平城下。朱元璋在城中督兵防守,徐达则与邓愈以奇兵绕到敌后,在襄阳桥埋伏起来。陈埜先率众来攻,中伏被擒。蛮子海牙见陈埜先被俘,不敢恋战,忙从采石撤兵,退守裕溪口,太平终于转危为安。接着,徐达独自率领数千精锐,往东攻占溧水、溧阳,从南面包抄集庆,切断集庆守敌与南面敌军的联系。然后会同诸路水陆大军,在第二年的三月攻占了集庆。
P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