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世界文学史中浩若繁星的著作中,遴选对人类发展进步尤其是对国人影响深远的数十部作品,本本经典。
它选取傅雷、朱生豪等知名翻译家、文学家的完整翻译版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让作品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瓦尔登湖》是其中一本,它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会让你感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它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 书名 | 瓦尔登湖/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美国)亨利·戴维·梭罗 |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世界文学史中浩若繁星的著作中,遴选对人类发展进步尤其是对国人影响深远的数十部作品,本本经典。 它选取傅雷、朱生豪等知名翻译家、文学家的完整翻译版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让作品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瓦尔登湖》是其中一本,它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会让你感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它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内容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文章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给人以启迪。 目录 经济篇 补充诗篇 生活之处,以及为何生活 阅读 声音 幽居 访客 豆田 村庄 湖 贝克田庄 更高法则 动物友邻 室内取暖 曾经的居民,冬日的访客 冬日的动物 冬目的湖 春日 结语 试读章节 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我上面提到的那种焦虑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必要的,又是否值得我们过分重视呢?是的,我们身处文明社会,可若能在未经开垦的地方过一过原始生活,哪怕只是为了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如何得到这些必需品,甚至从店铺的账本里了解一下什么是畅销货,什么是积压货,不也是有益处的吗?时代虽在进步,但却不曾影响人类的生存法则,就像我们的骨骼与我们先辈的骨骼其实并无什么差异。 我所指的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们的一切劳动所得。或许人们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又或许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逐渐养成了某种习惯,继而缺其不可。总之,鲜少有人会避之不用,若有例外,也因某种哲学原因,或是野蛮、贫困所致。从这一点上来看,许多生命的生活必需品只有一样——食物。荒原的野牛在有了庇护所后,便只需要一点低矮的青草和少许清水。所有野兽都是如此,它们有了食物和庇护所就足够生存下去了。但人类则不然,从大体上看,我们需要食物、住所、衣服、染料,有了这些维系生命的保障,我们才能自由地面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人类搭建出房屋,织造出衣物,煮熟了食物。火焰,起先还是人类的偶然所得,在那时,生火取暖也称得上是一件奢侈的事,但现在,火已经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了。应当说,猫和狗也同样拥有这种第二天性。住得妥帖,穿得合适,就能保持身体恒温。如果住得太热,穿得太多,致使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我们岂不是要忍受炙烤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谈到火地岛的居民时说,当时他们一行人穿着衣服围着篝火而坐,还觉得有些冷,可那些赤身裸体的野蛮人,分明站在远处,却“被火烤得汗流浃背”。我还听说,新荷兰人赤身跑动也安之若素,欧洲人穿了衣服却还要瑟瑟发抖。野蛮人的坚韧和文明人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结合在一起呢?李比希说,人体就像是一个火炉,食物就是使肺内部不断燃烧的燃料。所以,我们天冷时吃得多,天热时吃得少。动物体内的热量是缓慢燃烧的结果,一旦燃烧过旺。就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而一旦燃料耗尽,或是通风出了差池,火焰就会熄灭。当然,我们也不能轻率地将生命体温和火焰混为一谈,这个比喻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吧。由此可见,“动物的生命”一词基本可以等同于动物的体温:食物可以当作支持体内燃烧的燃料(燃料可用于煮熟食物或从外部增加我们的体温),而房屋和衣服则是为了维持由此产生的热量。 所以说,我们身体的最大需求就是取暖,维持我们体内的热量。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为食物、衣服、房屋,甚至床铺——我们夜晚的衣物而奔波劳作。我们抢去了鸟儿的羽毛,像鼹鼠用杂草和树叶在洞穴里做窝一样,为自己准备一个住所。穷人总会抱怨周遭世界的冰冷;而当疾病降临时,我们也总习惯将所有过错归于酷寒——天气的寒冷和社会的寒冷。某些地区在夏天时,俨然是一方乐土。在那里,燃料的唯一用途就是煮熟食物;日光完全可以起到火的作用,将水果烹熟;而且,那儿的食物品种繁多,易于获得,如果愿意,人们完全可以舍弃衣服和房屋。在今天的美国,依我的经验之谈,只要有一些基础工具就完全可以生存下去了,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铁铲、一辆手推车,这就够了;如果是好学的人,再加上一盏灯、一些文具、几本书,便足矣,这些东西不必花费太多,又很容易购得。可是偏偏有些人,太不明智,竟要跑到地球的另一边去做生意,在那原始荒凉的地方待上一二十年,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一些,而当他们回到新英格兰后,最终还是要在这里死去。这些富人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再追求恰到好处的温暖,却要让自己生活在炙热的高温中,就像我之前所说,他们处在一种被炙烤的状态中,当然,这种状态看起来挺时髦的。 大多数奢侈品,大部分过于舒适的生活,其实不但没有必要,反倒会阻碍人类进步。所以,从奢侈和舒适的角度来看,智者往往比穷人还要过得简单质朴。其实,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的古代哲学家归根结底都是同样的一类人,他们外在物质匮乏,生活贫苦,内心世界却极其丰富。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他们。不过,我们现今有限的所知,已经是令人惊叹且难能可贵的了。近代的革新者和拯救民族的英雄式人物,也是如此…… 序言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自然主义者,同时也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梭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曾任教师一职。在结束了短暂的教学生涯后,1841年,梭罗来到了诗人爱默生的家中暂居,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主要作品有《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1849)、《论公民的不服从》(1849)、《瓦尔登湖》(1854)、《缅因森林》(1864),等等。 19世纪是美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同时,美国文学也出现了第一次繁荣。在对个人意志的探求中,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应运而生,受到了包括梭罗在内的一系列知名作家的推崇。他们认为,直觉是超越了经验和科学的存在,人是可以通过直觉直接认识真理的。这一思想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作为一位自然主义者及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崇尚自然,热爱自由,并且坚信个人直觉不可替代。他的作品凝练质朴,清新自然,独树一帜,而这种独特性也正是他思想独特性在作品上的一种投影。梭罗所处的时期,是美国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在此期间,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且沉迷于对金钱的崇拜。梭罗对此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应该拥有一种“更高法则”,并唤醒自己“更高的天性”。他反对金钱至上的观念,转而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反对无意义的社交活动,热衷与自然为伴;他反对奴隶制,并因此拒不交税,乃至被捕入狱。而所有这些对人性的探索、对生活真义的探究,在他的《瓦尔登湖》中均有着深刻体现。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记述了作者两年有余独居生活的散文集,是梭罗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住进了那座他用一把借来的斧子搭建而成的小木屋里,开始了一段简单质朴的生活。在这里,他愉快地奔赴清晨的邀约,时而耕种,时而读书,时而在瓦尔登湖上支起一根钓竿,直到入夜,耳畔间或传来猫头鹰啜泣般的悲鸣,抑或夜鹰美妙的歌声。他在早春捕捉鸟儿微弱的啁啾;秋日里,潜鸟也来与他游戏;他记录湖水封冻的时间,也留心春曰到来的脚步;那寄托夏日情怀的豆田,那严冬中意趣十足的红松鼠,所有的一切都令他陶醉其中。 然而,即使离群索居,我们也实在不能将梭罗视为一位隐居者,因为若从初衷来看,这一场独居其实是梭罗的一次试验。在这次试验中,他探寻了什么才是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必需品,寻找人与自然、与整个宇宙的关系,甚至与读者分享了他所认为的阅读的真谛、社交的意义、生活方式的选择、动物性与精神性的取舍,等等。 1847年9月6日,梭罗离开了他所钟情的瓦尔登湖,或许有读者会为此感到遗憾。然而,在提及离开的原因时,梭罗是这样说的:“我离开森林的理由,与我搬入森林的理由一样有说服力。我认为自己还有许多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不必在这一种生活上耗费太多时间。”而这大概也是梭罗思想中最重要,也最独到的一部分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