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黎明,也是我青年时代在农村度过的最后岁月。
已经是十月末了,可是秋冬之交的早晚依然是那么舒适宜人。伴随着黎明来临,农村的天空中总是弥漫着厚厚的一层迷雾,除了那怡人的微风,农田、茅屋和所有的一切都在浓雾中沉睡。
这一派迷人的景色并没有能吸引我的心,也没能使我心旷神怡,更不用说我对它产生热爱,因为那时候的我,对一切都茫然无措。
那天,我还在蒙陇的睡眠之中,便从床上一跃而起。我知道火车将随着黎明的来临驶进车站。我当时虽然像个似醉非醉的汉子,不过和母亲告别时的场面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母亲一听说我要走了,立刻转过身子,流着泪吻别我。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怎么也驱赶不掉母亲在灯光下送别我时的身影。她手擎着那种农村用的简易灯,在我的身后为我照亮巷子里的那条路。
我骑着一头瘦弱的小毛驴,毛驴的外表让人_看就知道它是一头有残疾的驴子。它可算是我父亲没有被弄光的一件家产。毛驴一边走,一边发出呻吟,这呻吟声伴随着踩在泥土上的节奏,组成了一首悲哀的曲调。如果我在鞍子上有点儿动作,它的背立即会不安地扭动起来,一直到背上出现伤口。因而我只好直挺挺地坐在它的上面,一动也不敢动,简直就像是一尊雕像。很快我的注意力便集中到了这条崎岖不平的狭窄的农田小路上。
周围所有的一切是那么的黯然失色,令人感到沮丧。各种各样的念头像电流一样在我脑子里飞陕地来回转动着。
弟弟被迫跟在我的后面行走着,他还是个少年,才十三岁。为了使我去车站的路上不感到寂寞,他来给我做伴。从我们村子走到火车站有半个小时的路,我们是硬把他从睡梦中弄醒来送我的。把我送到车站后,他再把毛驴牵回去。我真希望安拉能够给毛驴有驮上我们兄弟俩的力气,然而这头毛驴只驮我一个人,对它也已经是勉为其难的了不过,我那固执的弟弟也不愿意两个人骑一头毛驴赶路。
我们兄弟两人谁也不说话,似乎内心都异常的平静。我只管想自己的心事,一直到毛驴上上下下、艰难地把我送到车站,我才赶紧从驴背上下来,卸下压在驴背上的沉重负担。
人的心就是这样的,既离不开力量的魔力,也去除不掉残忍这个毛病,甚至连烦恼和痛苦也去除不了。因此人不光会同情人,而且还会怜悯畜生。
我在弟弟的额头上吻了—下后,他便回去了。我的目光一直尾随着朦胧中的他,直到那件白色的大袍在我的视线中消失。
在这宁静之中,我略微感到轻松点儿了,周围只有树叶发出的婆娑声。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到轻松,也许是泪珠已经把痛苦和沮丧冲刷殆尽了,处在一个没有人干扰的自由空间中;也许那是由于我很会忘却自己。我经常习惯在有烦恼的时候,远远地躲开人们,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在安宁的环境中思索、在轻松的静谧中超脱。睡眠使人精力充沛,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随着太阳的升起,人们的精力开始旺盛,开始为欲望而相互竞争。
这个新车站里没有可供乘客休息的凳子,我便把旅行箱当作凳子,小心翼翼地往上面坐,因为箱子不太结实。我的眼睛—直朝北面眺望,注意有没有火车进站。火车将把我送到开罗。
秋天的露水渗过薄薄的衣衫,已经透到我瘦弱的身体上了。我感到有点儿凉意,便在站台上来回踱步消磨时光。这样—直到微风送来远处的火车汽笛声,我才扣上衣服,扛起箱子准备上火车。
太阳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一天的生活又开始了。太阳像强大的电钮,使大地充满了阳光和活力。我心不在焉地从窗口眺望着它,这是我开始工作生涯第一天看见的太阳。我的感觉是它不像我以前看见的那样可爱,以前我是个孩子,看见太阳就微笑。我提起箱子,用机械的动作把它打开,从里面取出用报纸包起来的早餐,那是一块煎蛋饼和半块面包,我讨厌带它们。随后我把箱子搁在大腿上,开始吃起来。我几乎是狼吞虎咽。火车载着我向南疾驶,然而此刻我的心还留在北方的那个村子里。我不时地往嘴里塞食物,然后毫无感觉地动弹—下,做出一副找水的样子,过后又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根本不朝坐在我面前的乘客抬—下眼睛,因而我也就不知道他们是在用什么样的眼神看待我这种吃相的。
是的,我一直记着那个忙碌的日子,只要我活着,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那一天是我在离家一年后的日子,我兴奋地从开罗回来准备在家里住上几个星期。我急急忙忙回家报喜,告诉父母亲我已经在农学院完成学业,并取得了好成绩。然而我得到的是令人失望的回答,他们对我的学成归来报以沮丧的、几乎是十分勉强的微笑。我的心一下子怦怦跳动起来……
P1-3
穆罕默德·阿卜杜·啥利姆·阿卜杜拉是埃及著名的小说家,出生在布海拉省的库米·啥马塔。1937年他毕业于开罗语言学院,曾担任阿拉伯语言协会会刊的编辑、文学艺术最高指导委员会文学研究部和小说部委员、文学家协会常委会委员。
阿卜杜拉自1947年开始创作,一生勤奋笔耕,共出版了十部短篇小说集、十三部长篇小说、三部文学评论集。他的作品文笔朴实,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多的读者群。他善于在作品中运用富有特征性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刻画他们的内心活动,塑造出形神兼备的鲜明形象。他的小说大多通过波澜起伏、往往以失恋或死亡告终的爱情故事,反映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和面貌,提倡高尚的伦理道德。他在揭示中产阶级对每况愈下的现实不满、对被扭曲的人际关系厌恶却无力对抗的悲哀时,笔调细腻,着墨于个人感情的体验,是埃及新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作品被搬上银幕,是非常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他的第一部小说《弃婴》,生动地描写了一位正直、善良、纯洁的姑娘的不幸遭遇,谴责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作品发表后,轰动了当时的阿拉伯文坛,同年获得语言学会文学奖。继这部作品后,他又发表了《日落之后》,该著在1949年获得埃及教育部优秀小说一等奖。随后,他的另一部作品《秋天的太阳》问世,并又获得埃及国家奖。
《日落之后》是穆罕默德·阿卜杜·哈利姆·阿卜杜拉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调、第—人称的形式成功地描写了主人公阿卜杜勒·阿齐兹的个人奋斗经历以及失意的爱情生活。小说故事情节具有社会的现实性,作品也因此而变得很有可读性。
作品中的阿卜杜勒·阿齐兹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出身卑微,虽然由于生活无奈被迫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但他还是受了高等教育,毕业于农学院。为了替父母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阿卜杜勒.阿齐兹只身去开罗城谋生。起先,他在一位大学同学的介绍下进了一家食品厂工作,不久他又自找生路,应聘当上了教授法里德先生的农场管家。阿卜杜勒。阿齐兹在管理农场,尤其在养蜂方面显得很有才能,得到了法里德先生一家人的称赞。后来,阿卜杜勒·阿齐兹与教授的女儿艾米拉小姐为法里德先生读、抄一篇有关爱情故事的文稿,使得管家与小姐有了接触,并相互产生了爱情。在这对男女相爱中,阿卜杜勒.阿齐兹显得更火热一些。他迫切希望小姐常来农场,与小姐多见见面,有时他甚至觉得看看小姐房间的灯光、看看她的倩影也好。可以说,阿卜杜勒‘阿齐兹对小姐艾米拉的感情,真是一往情深。但阿卜杜勒.阿齐兹对小姐爱慕也好,追求也好,他的心愿与现实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因为他毕竟是给人看管农场的管家,门第有别。所以,他当面对艾米拉说:“如果你觉得我的地位不如你的地位,那么,请你相信我,我会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显然,他心中的底气不足,没有及时大胆地向小姐的父亲法里德先生表明自己爱他的女儿的心迹。艾米拉也同样未能及时向父亲表明自己的心上人是谁。还有,法里德先生本人虽然在文学爱好方面与阿卜杜勒·阿齐兹有些共同的语言,也十分欣赏这位年轻人的才干,但他并没有想到,实际上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女儿会爱上一个农场管家。他只是从自己的家族利益来考虑女儿的婚姻大事,所以他在临终时,当着堂侄萨米的面,亲口将女儿艾米拉许配给了他。艾米拉在病危的父亲面前,出于父命难违,也只好顺从了。管家阿卜杜勒·阿齐兹与小姐艾米拉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之花,终于未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人生的道路上,阿卜杜勒-阿齐兹在爱情方面没有交上好运,可他在事业上却大获成功。阿卜杜勒·阿齐兹后来离开了那个使自己萌发爱情、为艾米拉小姐闯入自己生活而感到幸福、但又为她离开自己投入别人的怀抱而感到十分凄楚的农场,他向农业部申请开垦了一片四十费丹的土地,使自己有了一个小农场,拥有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此外,他经过自己的奋斗,当上了一家杂志社的编辑,还成了一个有相当地位的文学家,并且还准备写一本小说。应该说,暮年时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在物质、精神生活方面还是非常充实的。他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妻子、儿女,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在读者看来,这或许是阿卜杜勒·阿齐兹爱艾米拉小姐爱得太深的缘故,或许是初恋的失败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实在太重。在本书末尾,主人公阿卜杜勒-阿齐兹有这样的自白:
我曾经需要金钱,于是我找到了它;
我曾经需要名誉,于是我也得到了它,并得到了满足;
我曾经喜欢家庭,于是建起了它的框架,最后又使它不复存在。
这些曾经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段自白可以说是阿卜杜勒·阿齐兹的人生写照,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似乎想通过这部小说告诉世人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在世总是有得有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在幻想中才有这种完美”。
《日落之后》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十分自然。作品中的法里德先生所创作的爱情故事,是写一对男女恋人说好要结婚的,可是小伙子突然不辞而别,姑娘为此十分悲愤,后来她不得不与一个有钱的年轻人结婚。三年后,姑娘与昔日的恋人又相见了,并知道父母曾找过自己的恋人,恋人自知不能满足她父母的经济要求,所以就主动离开、放弃了。当姑娘问他“为什么还要出现在我面前”时,小伙子回答说,“因为我想生活在你呼吸的空气里,我要向你下面的那个妹妹求婚,这样你我之间在婚约、丈夫、孩子之后又有了第四个问题,那就是我是你的妹夫!”管家阿卜杜勒‘阿齐兹与小姐艾米拉这对恋人的爱情结局与法里德先生的故事中的那对青年人的结局几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当阿卜杜勒‘阿齐兹与艾米拉相爱得十分投入的时候,艾米拉的父亲却将女儿许配给了堂侄萨米,从而无情地拆散了这对恋人的好姻缘。艾米拉为此—直深感内疚,后来她主动去找已当了编辑的阿卜杜勒.阿齐兹解释,说明他们的婚姻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她没有将他们相爱的信及时交到父亲手中造成的,从而得到了阿卜杜勒.阿齐兹的谅解。作品中两对恋人的结局所不同的地方,也恰恰是阿卜杜勒.阿齐兹感到最遗憾的地方,那就是艾米拉父亲故事中的年轻人最后娶了恋人的妹妹为妻,得到了补偿,而阿卜杜勒·阿齐兹没有机会娶艾米拉的妹妹为妻。所以阿卜杜勒‘阿齐兹说:“我最痛苦的是没有把莱伊拉娶为妻子。”作品的这种对比式安排,增强了刻画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分量,给读者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思考余地,这无疑是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值得赞誉的地方。
《日落之后》中还穿插了好几个生动的小故事。如艾米拉的帮手栽娜卜被主人的养子哈米德深深地爱着,但她却对管家阿卜杜勒·阿齐兹情有独钟,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当时阿卜杜勒·阿齐兹心目中所爱的只是艾米拉小姐。所以在阿卜杜勒·阿齐兹的撮合下,栽娜卜最终和啥米德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又如,为了试探艾米拉对自己的那份爱,阿卜杜勒·阿齐兹故意和艾米拉小姐的表妹特别亲近,惹得艾米拉醋性大发;艾米拉的未婚夫萨米对阿卜杜勒·阿齐兹不屑一顾,摆出一副主人的架势,而阿卜杜勒·阿齐兹又根本看不起萨米,这对情敌明里暗中展开了较量;再如,富有戏剧性的人物、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好朋友萨利赫看似十分懂得生活,实际上是个玩世不恭的人,最后竟然成为禁欲主义者,走上苏菲的道路。所有这一切,充实了作品内容,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并使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
《日落之后》通过对一位埃及青年在城里奋斗的历程和在生活、事业、恋爱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是通过对这位青年在爱情方面受到世俗观念及各种因素的干扰,被迫与自己的恋人分手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品写得有血有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埃及受到了好评,被搬上银幕后,更是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由此可见,《日落之后》不愧是一部优秀作品。它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埃及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相信广大读者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美好的艺术享受。
《日落之后》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只是随手翻了翻,但一看就爱不释手,最后一口气把书看完。书中主人公阿卜杜勒·阿齐兹的遭遇深深感动了我,他的爱情故事又令我久久不能平静。想不到世俗偏见、包办婚姻同样在埃及盛行,扼杀了多少对恋人的感情。因此,我就产生了要翻译这部作品的想法。然而解决版权实在是一个难题,我在无奈之中却又始终抱着希望。
1996年我有机会去埃及学习。自从踏上埃及国土的第一天起,我就怀着一个强烈的信念:一定要把阿卜杜拉的家属找到。在开罗的那些日子里,我曾找过我国使馆文化处的官员,找过开罗大学文学院的埃及同学,找过书店的经理……但是一次次都没有成功。后来,机会终于来了。在开罗一个大型图书博览会上,我在埃及书店的展厅里与一位负责人交谈起来,没有想到这位先生是埃及另一位著名作家的儿子。我从他那里打听到了阿卜杜拉先生家属的情况,并委托他帮助我联系,那位先生爽快地答应了。这样,我知道了阿卜杜拉先生的遗孀—直随在科威特广播电台工作的女儿生活,一时见不到她。恰巧,在我回国前夕,阿卜杜拉先生的夫人回国小住。于是我便约了一位同学前去拜访。
阿卜杜拉夫人的家在开罗一幢高层公寓里。事先知道有中国朋友来做客,为了热情接待我们,阿卜杜拉夫人早早把住在别处的儿子、孙子召回了家。夫人是位埃及知识女性,看上去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子,性格很是开朗,十分健谈,不时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相比之下,她的儿子显得稳重、腼腆。这是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宽敞、整洁的大客厅的一面墙上放着一排大书橱,书装得满满的。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阿卜杜拉先生的遗像。夫人在向我们介绍她的家庭情况时,言辞滔滔不绝,就像在和多年的老朋友交谈似的,毫无陌生感。从她的言谈中,我们感到了她对自己丈夫、儿女和家庭的自豪,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她一再表示中国人民是埃及人民的好朋友。当我提出《日落之后》《弃婴》等作品的译介及其版权处理时,她满口应允,并表示能让阿卜杜拉先生的作品在中国传播是一件大好事,这将有助于增进埃中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她让儿子代她写好书面承诺书,并郑重其事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对于她的远见及慷慨,我深表赞同和钦佩。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可以告慰阿卜杜拉先生,并可以了却他遗孀的一个美好心愿:授权我翻译的《日落之后》中译本正式出版了。它的出版是中埃两国人民友好发展的象征,愿这朵情系中埃人民的友谊之花,永远绚丽开放在芳香四溢的文艺百花园里。
译者
《日落之后》描写一个毕业于农学院的青年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只身去开罗城谋生,应聘当上了法里德教授的农场管家,并与教授的女儿艾米拉小姐相爱。教授出自家族利益的考虑,将小姐另配他人,使阿卜杜勒·阿齐兹与艾米拉小姐间的爱情成了水月镜花、梦幻泡影,给这对青年男女造成了无穷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著的《日落之后》通过对一位埃及青年在城里奋斗的历程和在生活、事业、恋爱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是通过对这位青年在爱情方面受到世俗观念及各种因素的干扰,被迫与自己的恋人分手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品写得有血有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埃及受到了好评,被搬上银幕后,更是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